第183期 2022年4月刊
 
 
 
發行人:黃建璋所長  編輯委員:曾雪峰教授  主編:林筱文  發行日期:2022.04.30
 
 

本所吳志毅教授榮獲「111年度中國工程師學會傑出工程教授獎」,特此恭賀!

本所吳育任教授研究團隊研究成果之論文獲選 Editor's Pick 發表於《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特此恭賀!

論文名稱:Investigating the high field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Janus WSSe and MoSSe by DFT analysis and Monte Carlo simulations

相關連結:

https://aip.scitation.org/topic/collections/editors-pick?SeriesKey=jap

https://doi.org/10.1063/5.0088593

 

 

 

 
 

~ 光電所所屬實驗場所小型緊急應變演練 ~

 (時間:111年4月25日,上午11:10~11:40)

 撰文:陳姿妤

       演練地點:電機一館101室。

       演練內容:

       本次演練主要目的為使人員在實驗室意外災害事故發生時各司其責,採取正確而有效方式控制災害,並落實實驗室人員具備緊急逃生之觀念與方式,以提高緊急狀況時的應變能力。

       上午11:10於電機一館101實驗室,假設學生進行實驗時,發生火災意外,學生進行初步滅火後,緊急通報所辦公室人員,並進行全館廣播人員疏散。本所人員接獲通報後,即刻聯繫館舍系辦人員協助疏散支援;現場啟動緊急分組編派人員協助:於出口引導疏散人員儘速遠離館舍、協助火勢控制、設置人員禁止進入標示、設置救護站協助受傷同學、於集合區清點確認疏散人員名單。所辦人員同時持續緊急聯繫實驗室負責教師(王倫教授)、所長(黃建璋教授)及本所環安衛委員(林建中教授)前往電機一館出口廣場前集合;由所長、環安衛委員掌握現場狀況並進行指揮調度,確核實驗室全部人員疏散完畢,順利完成此次疏散演練。

      此次疏散演練加強了大家在意外發生時能即時進行緊急通報及疏散的觀念,並練習滅火器使用操作。感謝教師、同仁及同學們的全力配合。

圖一、事發實驗室發生意外災害 ,同學進行初步滅火

圖二、事發實驗室同學立即打手機通報所辦

圖三、所辦人員接獲實驗室通報,即刻通知電機系系辦人員及相關人員協助

圖四、電機系系辦人員協助進行館舍全館廣播

圖五、事發實驗室同學敲門告知附近實驗室人員疏散 圖六、引導人員疏散至1樓出口廣場

圖七、設置人員禁止進入標示 圖八、設置救護站,協助受傷同學救護

圖九、事發實驗室同學向環安衛教師報告事發經過及處理流程

圖十、人員疏散至門口集合區,並進行人數清點

圖十一、演練結束後,館舍管理人進行滅火器操作宣導

  圖十二、 演練學生練習操作滅火器

 

 
 
     

~ 下世代元宇宙光電技術論壇  花絮報導 ~

(時間:111年4月1日;地點:臺灣大學博理館101演講廳)

花絮整理:黃郁涵、林卉凱、俞志強

自從2021年Meta臉書創辦人祖克伯提出Metaverse概念,「元宇宙」迅速引起全球的關注,成為當今最熱門的關鍵詞之一,不管是從網路搜尋量,抑或是學界、業界的態度,都可以發現大家對於這個新的概念充滿遐想並爭相投入研究。而本(111)年4月1日在臺大博理館就針對此一概念舉辦了「下世代元宇宙光電技術論壇」。

這個研討會是由IEEE Photonics Society - Taipei Chapter與臺大光電所共同發起與籌辦,研討會中特別邀請來自產官學界的講者與大家分享自身研究和經驗,希望可以藉由已超前布局於元宇宙相關技術的專家學者們相互交流,促成產官學界合作,使創新想法因而誕生。

 活動大合照

其中,元宇宙的關鍵技術與光電領域息息相關,舉凡AR/VR所需的智慧眼鏡、互動顯示技術、新穎的顯示元件(如Micro-LED)、光學元件,與3D感測元件(如VCSEL、PCSEL)等,都正以驚人的速度進步與發展;而臺灣在AR/VR與3D感測研發上也逐漸形成涵蓋上、中、下游的完整產業鏈。

活動當天,在學術界表現亮眼的陽明交大電子所洪瑞華教授、中興電機系杜武青教授、陽明交大光電系盧廷昌教授,以及臺大光電所李翔傑教授,先後向與會的大家分享了相關技術的基本概念與學界未來的發展趨勢。另一方面,工研院電光所方彥翔博士也用有趣的比喻向大家解釋VR/AR/MR的差異(VR:觀落陰;AR:看到鬼;MR:與鬼互動)並針對未來顯示技術做了進一步的探討。至於產業界,也邀請了許多赫赫有名的公司,如錼創科技、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佐臻、Ansys、GIS業成集團、ams-OSRAM,及Synopsys等與大家進行實際的產業分析和介紹。在會議中,大家踴躍提問探討未來發展技術的可行性與趨勢,同時,也可以從交流中發現學界與業界著眼的點並不完全一致(如錼創傾向製作大尺寸面板,而學界洪教授則提供了小元件開發的技術分析),正因為這樣,這場研討會才更加有價值與意義

 工研院電光所方彥翔博士

 陽明交大光電系盧廷昌教授

 ams_OSRAM 李定翰技術總監

 會議中大家踴躍提出問題並一起探討

本次活動圓滿成功,透過本次會議讓從事元宇宙相關技術的業界同仁、專家、學生與研究人員有機會可以互相交流、請教,是一次頗具意義的研討會。相信元宇宙未來會成為下世代生活與工作上不可或缺的一環,商機無限,而今天的論壇就是邁向新世代的一小步。只要結合各方特點與優勢,就能讓業界尖端製程技術與學界研發創意相互融合,使臺灣成為領先全球的優秀科技先驅,未來發展必定不可限量!

 

 

 
     
 
 

PSTD Simulation Analysis of the Transparency and Opacity of Biological Tissues

Professor Snow H. Tseng's Laboratory

Graduate Institute of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臺灣大學光電所 曾雪峰教授

Abstract: Certain human biological tissues appear transparent or opaque, yet, the cause of such optical properties are yet to be determined. Here we use the pseudospectral time-domain (PSTD) simulation technique to model light propagation through scleral/corneal tissue and analyze the optical characteristics due to geometrical structure. Research findings show that light scattering may account for scleral opacity and corneal transparency.

Introduction:

To date, hypotheses for the transparency/opacity of corneal/scleral tissues have not been analyzed based upon rigorous simul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propagation of light. In this study we model corneal/scleral tissues to rigorously model light propagation using Maxwell’s equations. Our goal is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 that may lead to corneal transparency and scleral opacity.

 

Figure: Intensity distribution of a CW plane wave (l= 400 nm) through (a) vacuum (b) corneal and (c) scleral media. The corneal medium supports light propagation in a manner similar to vacuum. By contrast, the scleral geometry hinders light propagation. Differences in light transmittance between corneal and scleral media becomes more pronounced with increased media thickness.

 

     
 
 
論文題目:白光及圓極化光之高效率有機發光材料與元件研究

姓名:黃智偉   指導教授:吳忠幟教授

 

摘要

有機發光二極體(Oragnaic Light-Emitting Diode, OLED)近年來已被視為重要的顯示及照明技術,許多裝配OLED之產品也已商品化,因此開發更高效率OLED的功能材料及元件已成為近期學術研究上探討的重點。本篇論文中,我們主要研究建構一套分析白光效率的方法以及研究圓極化OLED材料(Circularly Polarized OLEDs materials)。

相較於單一發光材料之OLED效率分析,分析多個發光材料之白光OLED效率較為複雜且困難。那是因為不同發光材料之激子比例、受光學微共振腔影響和不同發光特性(例如:水平偶極矩)的影響需要同時考慮。因此在本論文之第一部份,我們利用藍光和橘紅光發光材料之高效率單發光層白光OLED,有系統、定量探討所有因子對白光OLED發光效率效果的光學模擬方法,可用於分析及開發高效率白光OLED。

第二部分,在本論文我們研究了兩個具有手性(Chiral)對映體特性,為熱激活化延遲螢光並且擁有圓極化發光特性之發光材料,(S)-NPEI-DMAC and (R)-NPEI-DMAC。並以(S)-NPEI-DMAC and (R)-NPEI-DMAC為發光材料製作具圓偏極化發光特性之OLED,呈現高非對稱因子(g factor) +0.3/-0.38,同時擁有高達20.5%之元件外部量子效率,為有機手性小分子發光材料為基礎的CP-OLED的重要結果。

第三部分,我們研究了擁有高量子效率之D*-A型圓偏極化熱激活化延遲螢光(Circularly Polarized 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 CP-TADF),透過整合高分子剛性和穩定的手性,藉此實現前瞻的藍光(TRZ-MeIAc)和橘光(NID-MeIAc)之圓偏極發光材料及元件。

圖一、白光元件結構

圖二、圓極化有機分子


 
 

— 資料提供:影像顯示科技知識平台 (DTKP, Display Technology Knowledge Platform) —

— 整理:林晃巖教授、吳思潔 —

光子學與諾貝爾物理學獎

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Syukuro Manabe和Klauss Hasselmann的“量化和可靠地預測全球暖化”,以及Giorgio Parisi的“發現從原子到行星尺度物理系統的無序和波動的相互作用”之貢獻。

光在目前對氣候變化的了解中扮演核心角色。我們星球的能量平衡被認為主要是由兩種相反的機制驅動的,即以太陽可見光形式的能量吸收,以及以低頻紅外輻射形式的能量釋放。在這場涉及反照率、散射和熱反射的拉鋸戰中,光子學,特別是透過開發創新材料和效應,可以在限制全球暖化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可能不太符合預期和直觀的是,有關於Parisi預測的無序和波動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光子學還有助於提供直接測試平台和實驗證明。諾貝爾委員會在詳細說明今年獎項的科學背景時,明確強調了光子學的這一角色[1]。這種相互作用的揭示可能是馴服複雜系統明顯的不可預測性的關鍵。

在關於自旋玻璃理論(spin glass theory)的工作中[2],Parisi研究了無序和波動之間的相互作用,並引入了複製對稱性破缺(symmetry breaking)的概念。該機制涉及將統計力學概念擴展到表現出混亂和挫敗的系統。優雅而強大,這個想法已經在自旋玻璃中找到了它的理論和數值實現,這是複雜系統科學四十多年中發展起來的建模里程碑[3]。一直難以捉摸的是對該效應的完整實驗驗證,包括複製對稱性破缺的基本機制。這就是光子學介入的地方。

可實驗的多模態非線性光學系統形成了自旋玻璃的物理實現。波動在光子學中扮演著核心作用。例如,它們決定了雷射光的線寬和成像系統的最終解析度。然而,在非線性多模態光學系統中,內建無序和噪聲之間的相互作用主宰系統行為。這已經在不同的框架中觀察到,包括:高度非線性光纖、空間和時間孤子(soliton)、超連續譜產生和光束成絲等。

具有隨機材料分佈和強非線性光學狀態系統的中心特徵,是可觀察量(例如光譜或散斑圖案)的巨大可變性。這種可變性可能導致一個複雜光學系統的兩個恆等的實現(即“兩個複製品”)導致兩個宏觀上不同的響應,即便兩實驗是在完全相同的條件下進行的。例如,兩個隨機雷射,有多種模態(空間和時間)和強烈地非線性相互作用為特徵,即使它們是由同一種無序驅動,也可以顯示完全不同的發射光譜(如圖1)。事實證明,當能量增加到某個臨界值以上時,在波動力學中有數種狀態成立,結果是一種複雜形式的模態競爭(mode competition)與相關的所謂能源景觀(energy landscape)。複雜性驅動的雷射每次打開時都會鎖定不同的狀態,就像噪聲可以耦合不同的自旋局部平衡配置一樣,它可以導致隨機雷射光從一種雷射光狀態跳到另一種雷射光狀態,從而增強波動並導致輸出特徵發生強烈變化。

圖1、光子學和複製對稱性破缺。a. 相同隨機雷射實驗的強度分佈和光譜。波動不規律地推動系統透過“能源景觀”中的眾多競爭狀態。b. 觀察到的Parisi重疊的統計分佈P(q) 顯示了向雙峰形狀的特徵過渡[9]。插圖顯示了自旋玻璃的模型案例[2,3]。c. 在非線性光束傳播中,在非線性臨界之上,輸出強度分佈經歷向強烈波動狀態的轉變。d. 同樣情況下,透過測量Parisi重疊的分佈來證明複製對稱性破缺[10]。(經知識共享授權許可改編的平台來自 CC BY 4.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a,b, 參考文獻9; c,d,參考文獻10)。

在Parisi的概念框架中,能源景觀是了解複雜行為真實本質的關鍵。為了證明這一點,他引入了所謂的帕里西重疊(Parisi overlap),這是一個可觀測的量,它提供了破壞複製對稱性的直接證據。儘管可以在數值實驗中詳細分析複製對稱性破壞的機制,但在光子學中已經實現了對帕里西重疊所起作用的直接觀察。

從2005年開始的一系列理論論文[4-7]中,引入了多模態非線性光學系統具有潛在能量景觀的想法,在早期實驗觀察的證實了這一預測[8]。2015年,在隨機雷射光中直接證明了帕里西重疊的特徵分裂(圖1),並且在2017年,於無序光折變(photorefractive)波導中的非線性光學傳播中證明了這一點。正如諾貝爾委員會所敘述[1],其他研究小組所重現的隨機雷射結果為“光子自旋玻璃”開闢了許多新問題和方向。

支撐光子自旋玻璃的核心概念是將模態幅度識別為複數“自旋”。在這些術語中,來自雷射的光譜發射和光束的空間分佈是由自旋確定的可觀察量。透過測量同一系統的不同複製品的結果,我們可以計算 Parisi重疊的統計分佈,即波動間的相關性。 Parisi預測,在複製對稱性破缺處,從類高斯形狀到雙峰形狀的特徵轉變在光子實驗中非常清楚(圖1)。

光子自旋玻璃立即提供了一類新的物理系統,用於測試複雜系統科學的基礎和意外應用的基礎。它們可能構成創新、高效率和環境友善的經典和量子計算硬體的支柱,作為解決組合優化和光子神經網絡的大型Ising機器。

但即使說了這麼多,對Parisi想法的實驗證實本身也為我們的理解添色許多,並有望馴服複雜性驅動的動力學的影響,例如:我們星球不斷變化的氣候。

 

參考資料:

Claudio Conti and Eugenio DelRe, “Photonics and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Nature Photonics volume 16, pages6-7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66-021-00933-5

DOI:10.1038/s41566-021-00933-5

參考文獻:

[1] Scientifc Background on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21 (Nobel Committee for Physics, 2021); https://www.nobelprize.org/ uploads/2021/10/sciback_fy_en_21.pdf

[2] Parisi, G. Phys. Rev. Lett. 43, 1754–1756 (1979)

[3] Mezard, M., Parisi, G. & Virasoro, M. Spin Glass Teory and Beyond: An Introduction to the Replica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s (World Scientifc, 1987)

[4] Conti, C. Phys. Rev. E 72, 066620 (2005)

[5] Angelani, L., Conti, C., Ruocco, G. & Zamponi, F. Phys. Rev. Lett. 96, 065702 (2006)

[6] Conti, C. & Leuzzi, L. Phys. Rev. B 83, 134204 (2011)

[7] Antenucci, F., Conti, C., Crisanti, A. & Leuzzi, L. Phys. Rev. Lett. 114, 043901 (2015)

[8] Conti, C., Peccianti, M. & Assanto, G. Opt. Lett. 31, 2030–2032 (2006)

[9] Ghofraniha, N. et al. Nat. Commun. 6, 6058 (2015)

[10] Pierangeli, D. et al. Nat. Commun. 8, 1501 (2017)

 
       
       
 
 
版權所有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光電工程學研究所   http://gipo.ntu.edu.tw/
歡迎轉載   但請註明出處   http://gipo.ntu.edu.tw/monthly.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