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光電所碩士班學生陳世昌
在出國念書之前,對於「歐盟」這個名詞並不是那麼熟悉,總是僅止於書本上一個經濟政治共同體的代稱而已,然而隨著這一年親處實境的生活與四處闖蕩後,才深刻地體會到其成立的必要性及驚人影響力。
在地圖上小小一塊的歐洲大陸,其實就分布了二、三十個國家,大部分的國家之間並沒有顯著的天然屏障來當作國界,因此整個歐洲的火車或公路網路其實非常龐大發達,跨國列車的發車頻率也相當高,儘管不同國家的公共運輸管理機構都不一樣,還是可以輕鬆地在某一個國家的火車站內買到其他國家的火車票,隨著最近智慧型手機與行動網路的普及,電子車票商務也快速崛起,這使歐洲成為一個非常適合進行跨國長途旅遊的地方,經常在搭火車旅遊時,不知不覺間就會從一個國家跨到另一個國家,對此唯一敏感的大概只有那悄悄從當地模式切換到漫遊模式的手機收訊了吧,在這種模式下,人們可以輕易且頻繁地遇到其他國家的居民,消弭了國與國之間的界線,我想這就是歐盟會誕生的一大基礎吧。
然而,儘管國家間的界線變模糊了,各個國家還是都保有其各自的文化,例如語言。除了一些極為少數的國家(如:比利時、盧森堡)之外,各國人民的母語都不相同,這使得住在這塊大陸上的居民幾乎都同時會多種語言,以適應這國際交流頻繁的環境。我曾經問過一位比利時當地朋友,為何能同時如此熟練英法荷德等四種語言,他很直截了當地回答我「為了生存」,「當你從小在家一打開電視,抑或和朋友們去電影院裡看電影,發現螢幕上都是荷法雙語字幕,配音不是荷語或法語就是英文時,你就只能看,慢慢地邊看邊學;又或者在假日出遊時,車子一開動不動就到了德國或法國,如果你不會他們的語言,那該怎麼辦?」這樣的生活環境迫使他們從小就開始學習第一或第二外語,並藉由滿足需求的過程不斷接觸和練習,我想是生活教會了他們使用多國語言的能力吧!除此之外,無形中也培養了國際觀,對於新的文化也大多能接納或嘗試。
除了生活需要之外,政府的輔助也是一大推手。記得有一次在愛沙尼亞旅行時,趕巴士的途中跟計程車司機聊了起來,得知他就讀小學四年級的女兒除了作為母語使用的愛沙尼亞語之外,也會語系相近的芬蘭文,之後他打算建議她修習學校所開設的西班牙文課程,但是他女兒本身卻對位在東亞的日本文化深感興趣,因此打算學習學校的日文課程。據司機的描述,當地學校開設了許多不同國家的語言課程來教育他們的下一代,大多數的人都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第二外文(第一外文仍為英文),我想在歐洲這種人種複雜的環境裡,大概只有能同時掌握多種語言才能走出自己國家的框架,在國際化的歐盟環境裡提升自我的競爭價值,而身為波羅的海三小國之一的愛沙尼亞,對於這種需求應該更感急迫吧,促使政府的教育體系出面提倡新世代的多語能力。
這不禁使人開始反思台灣的處境,或許是受制於天然屏障,孤立在汪洋大海上的島國文化相對較保守,接觸外國人的機會也不多,人們對於語言能力的掌握並不敏感,否則一樣國土狹小的我們不也應該多朝這方面做點功課嗎?【精彩內容,下期待續~】
撰文:光電所碩士班學生王怡文
處在一個和以往生活經驗都不太相同的地方,自然會有一些新的發現和有趣的體驗。我住的地方由於離學校很近,因此附近當然也住了不少學生,而禮拜五下午和禮拜一早上,有很高的機率可以看到(或聽到)有人拖著行李喀啦喀啦地走在石子鋪成的人行道上,一開始沒什麼感覺,只覺得怎麼大家都很常出去玩,後來才知道原來是拖著行李回家洗衣服,然後再帶著乾乾淨淨的衣服回宿舍。這可能是因為有些租屋處並沒有包水電費,而根特的水費也確實是不便宜,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熱水的價格竟然還是冷水的兩倍,我想這應該是提倡節約用水最有效的手段了。不過確實也有不少人趁著周休二日安排輕旅行,搭著火車或巴士到鄰近的國家旅遊是很方便的事,搭車經過國界也是一種很有趣的經驗。在台灣的時候總覺得一定要搭飛機才算是出國,而在歐洲,常常就在不知不覺之中跨過了國界,風景也在火車飛馳的時候漸漸轉變,如果沒有盯著地圖app或是收到電信業者的推銷簡訊,根本很難發現自己已經到了另外一個國家。我趁著聖誕假期去德國旅遊,那時候坐在火車上跨過了國界和一個個城市,看著夕陽映在窗邊,心裡對遠行感到期待,卻又十分平靜。
第一次逛聖誕市集就是在德國。整整齊齊的小木屋攤販、簡單的燈飾、熱情的人潮,構成了歡度佳節的歡樂景象。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會有帶有地方特色的聖誕市集,基本上白天就會開始營業,而到晚上點起燈的時候,過節的氣氛就更加濃厚了。雖然攤販不盡然相同,但是一定會有的就是聖誕紅酒,在十度以下的寒冷冬夜捧著一杯暖呼呼的紅酒,聞著淡淡的香料和水果的香氣,喝著不但溫暖了你的胃,也溫暖了你的心。這裡買紅酒時會先收杯子的押金,喝完之後要記得把杯子還給攤販,而他會把押金退回。所以如果你很喜歡那個杯子的話,直接帶走也不用覺得不好意思。當然除了聖誕市集以外,歐洲各地,像是根特,都會不定期地舉辦活動,可能是音樂會、各種市集,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臨時遊樂園了!在宿舍附近有一個聖彼得大廣場,二、三月的時候發現整個廣場都在大興土木,一天天過去後發現原來是憑空建造了一個小小的遊樂園!各項遊樂設施、鬼屋、賣食物的攤販,儼然就是一個小型的劍湖山樂園。因為住得近,玩遊樂設施的人們驚恐的尖叫聲有時候還會遠遠地傳過來,在家裡看到運作中的遊樂器材還真的是一種新奇的體驗。更有趣的是,在活動結束後幾天,整個廣場上的各種攤位、器材全部都撤得乾乾淨淨,好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一樣,一夜之間又恢復了原有的寧靜。
我覺得待在歐洲總會經歷一些讓腦筋一下子轉不過來的事,但是看看不同的人是如何用不同的思維來待人處事,也會是很有意思的體驗。【全文完】
撰文:光電所碩士班學生許晏翔
比利時本身就是多元民族融合的國家,大部分國民都會數種語言,又因為領土面積小,早期以紡織業、貿易立國,普遍民眾對新事物態度開放,對外國人相當友善包容,這點也與台灣相似。
如之前文章所說,在研究和學習等方面,指導教授和博士班學長永遠希望我們積極發問,不要一遭遇瓶頸就獨自摸索、閉門造車;但另一方面,他們也不會時時緊盯進度,通常除了每兩週一次的定期meeting以外,平日在走廊或教室偶遇教授或學長,頂多點個頭打聲招呼,不會討論研究的進度(除非是火燒眉毛的階段)。保留一些空間,慢慢摸索,如此的環境非常適合學術研究。
在比利時認識的朋友之中,最特別的是一位Airbnb房東—Birger。在學期的最後幾天、準備論文口試的最後階段,因租約到期不得不搬離原先的住處,只好在Airbnb上尋找離學校不遠的短期居所,因而認識了Birger。Birger本業是飛行員,利用執業之間的空閒時間經營民宿,認識來自世界各地的新朋友。和我們留學生一樣,因為本地外食非常昂貴,Birger也燒得一手好菜,並且自己親手打造設備精良的廚房歡迎房客使用。民以食為天,我們的互動從美食開始,決定先用道地家鄉小吃—豬肉餡餅試試接受度。剛結束飛行回到家的Birger微露疲態,小嚐一口陌生的食物,香脆的皮、多汁的餡,鹹而不燥、油而不膩,吃得他讚不絕口、一個接著一個,甚至開始詢問食譜,想一窺這東方神秘力量。看著似乎可行,接著又煮了麻油雞配白飯。Birger熟練地拿著筷子扒飯(之前韓國房客送的),細細品味米酒和麻油的香氣、鮮嫩多汁的雞胸肉,經歷前所未有的五感體驗,Birger感嘆:「麻油、米酒、雞胸肉,這些東西我的廚房裡都有,沒想到結合在一起是如此美妙!」
兩天後,換Birger展現手藝—比利時家鄉菜。之前我們一票台灣留學生都不會料理的苦白菜(witloof),文火慢煨、包上火腿,再淋上特製的起士醬汁,用烤箱烤至金黃色。原先難以下嚥的苦味消失了,搭配偏鹹的火腿和起士醬,一股原先未曾察覺的甘甜出現在味蕾上。我忽然領悟了,廚師是賦予食材生命之人:同樣的食材,只有經由正確的廚師之手,處理適當,才能發光發熱、綻放生命。
吃飽喝足,Birger和我們分享他剛入手的最新VR設備、一起看足球賽,並露了一手跳床絕技。整個房子就像遊樂場,加上熱情的主人帶領,一起享受、一起品味。在這論文口試的倒數最後幾天,是我畢生難忘的Airbnb體驗。【精彩內容,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