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光电所硕士班学生陈帛钧
和朋友的相处一直以来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这一年里面,除了同辈的朋友之外,连和教授或长辈的相处也比较像朋友,相近于我们说的「亦师亦友」的关系。还记得有一次我有几位朋友来拜访,突然出现在圣安物理系馆里面来个相见欢,当时就想来张欢乐的大合照,于是其中一个朋友随便抓了刚好经过的一位先生来帮我们拍照,就在我转头之余才惊觉:「呃?这位先生是我们教授耶!」,刚上完他的课,现在突然请正匆匆经过走廊的他来帮忙拍照,我有点尴尬地跟教授打了声招呼。他帮我们拍了好几张合照之后,还我手机,然后要我确认成品,看是否需要再拍一次,我一开始连看都没看就回答OK,心想一定没问题。他反而很认真地回我,"How do you know if you don't check?",于是我仔细检阅了一下,发现真的不错后,才赶紧道谢(合照如下图)。虽然这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举动,但被这位老师询问的当下,我也有所反思,自己可能在很多事情上缺乏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尤其这样的态度在研究上更是需要特别注意。当下除了有点不好意思之外,也感觉到这位教授间接地帮我上了一课。
和这位老师的讨论,也出现在圣安的实验课上,有时他会出现在实验桌旁边,开始问你实验的很多细节,例如:「你怎么确定你架设的光路是精准的?」、「你得到的power对非线性晶体的旋转角度关系图合乎理论吗?」,虽然只是路过时抛下的小问题,但都让我得以质疑并重新检视理论架构等等。我所说的这位老师来自意大利,名字是Andrea,中文翻译是安德烈,一般通常是女生的名字,但在意大利文里面男生也有用这个名字,他也跟我聊到有时候打电话来的人会很惊讶接起来竟然是一个男人的声音。其实我跟乔为、筠婷都觉得他有明星脸,三人开会讨论后一致同意以后简称这位老师为小罗勃道尼(钢铁人)。他是我们EMSP计划在St. Andrews的总联络教授,也帮我们选课,并教授一堂Research Skill的课。
在苏格兰的这一学期中,班上的同学除了EMSP计划之外,也包含其它不同的光电学程POED和EngD,因此除了我们六个这届EMSP的同学之外,还结识到一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除了英国人之外,另外还有比利时人、美国人、德国人、一位中文讲得很好且在上海工作过的波兰人、一个很友善的中国小哥、我这辈子的第一个希腊朋友和第一个立陶宛朋友等等。在这些同学里面,有两位是我的室友,室友和我的交集相对高出很多,早上一起带着惺忪的睡眼走过长长麦田中的小径到系馆上课,课堂间的空档又一起走回来煮个饭,晚上在厨房里面一边煮饭、一边喝啤酒、一边聊天。我还记得有一个礼拜五的晚上,我跟那位苏格兰的室友聊了三、四个小时,他中学时期曾经住在天母好几年,大学回到英国之后,变得有点不知道怎么融入这个环境,因为从小他就跟着父母的工作到处在不同国家居住、长大。这真的很巧,怎么来到遥远的苏格兰,还会遇到这样一个「台北人」!在苏格兰的生活中,除了有紧锣密鼓的课程要适应,还有生活中面临的一大挑战—自己煮饭。我当初住的宿舍是传说英国的最高级宿舍之一,在网络上也是小有名气的「David Russell Apartment (DRA)」,在抽不到便宜一点的宿舍,也找不到合适租屋的情形之下,这里一个月近三万块的宿舍房租所享受到的高级设备,与英国的租房情形相比,算是还不错了啦!伦敦一个月简单的小套房可能都要四万起跳,相较起来虽然苏格兰这个小镇比较偏僻,以包含高级设备来说,这价钱算是还可以接受。在五人一间的flat里头,和客厅相连的厨房是我们生活的重心,而和室友们的闲话家常总是这样开启了我在苏格兰小镇的新的一天,并在轻松的气氛下结束每个疲惫的一天。
|
我的德国室友有两位,一位参与交换计划,读CS,来苏格兰玩得很尽兴,半夜四点如果我不小心视讯太晚,会走出来跟刚回到宿舍、脸上泛红的他聊上几句。起床的第一餐,不管是下午还是早上,他总是玉米片加牛奶,晚餐几乎都是微波的披萨,他有种一棵九层塔在厨房,烤箱烤好pizza之后,他就会得意洋洋地摘下几片九层塔,洗都不洗直接放到披萨中间,然后笑着对我们说,"For my health!"。另外一名德国室友,跟他有极大的反差,他是Photonics另一个program的同学,比较符合台湾人印象中德国人的形象。他都会比我们早两个多小时起床,吃完早餐,走路20分钟到超市买这半个礼拜需要的食材,每次早上遇到他,若不是他刚买完东西回来在冰食材,就是准备要出门去上课了!(没错这表示我快迟到了…)。他的烹调方式和菜单,几乎是两个礼拜才会换一次,总是遵循着相同的模式,一餐又一餐:水煮螺旋意大利面不加盐,再用大概一公分高的色拉油来煎猪排煎个五至十分钟,然后把煮熟的意大利面捞起放到盘子上,把煎好的猪排也摆在盘子上,再从冰箱里面拿出7up倒到杯子里面,没错,完成了!完全都没有调味的「Christopher经典全餐」。他常一个人坐在厨房吧台一边看着Big Bang Theory,一边偷瞄我在旁边又切又炒又洗米煮饭的繁琐烹饪过程。我问过他为什么不调味也不加酱料,他只是淡淡地说,"Because it is not necessary."。而这套组合中,唯一会改变的是礼拜五晚上的经典全餐,搭配的饮料会从7up变成Stella Artois,"Because it’s Friday.",他说。根据我跟乔为精密计算后发觉,大约10天左右的周期,他会试着开始准备不同的料理,这时候我都会很讶异地询问他在做什么,当然有时候也会不太容易发现,像是除了猪排换成牛排,其它都没有变动的新菜单。
有一次,他突然买很多食材回来,好像决定要来个大改变,他带着笃定的眼神告诉我们说,"I think I start getting tired of it."。那天晚上,我相当紧张地看着他一边从装满采购物品的背包里拿出一样样没看过他买的东西,一边问他,"Man what are you making tonight?",只见他拿出豆子罐头、辣椒酱等等,嘴角微微上扬地说,"You guys will know soon."。过了几个小时,我从房间走到厨房,看到电磁炉上面有一个锅子一直用小火慢炖,一开始以为是乔为在加热卤肉饭的肉燥,走向前好奇偷偷打开一看,顿时香气扑鼻,水气散去一看才发现是Christopher的辣椒豆子料理!我记得我还有点怕他是忘了关火,跑去敲他的门询问,他跟我说这个要炖上8个小时左右,明天早上起来差不多可以吃了。后来这一锅的份量足足让他吃了一个礼拜,他说这是墨西哥料理"Mexican Bean Stew (Frijoles De La Olla)",我好奇地尝试了一点,的确很好吃!有时候我会想,Christopher这次的改变不知道是否只是为了证明他也会煮一些复杂度高一点的料理。
东西方的料理方式真的差异很大,尤其是在期末考周的时候,我还在切菜洗米,德国同学、英国同学已经吃完面包夹火腿夹吉士夹生菜,又回房间读书了。这个有着厨房和客厅的开放式交谊厅,确实是我留学一年生活里面很多回忆的来源。
反观在比利时半年多的生活,由于在外面租房子,比较少有这样的室友互动。但是在学校研究上,跟老师和学长的讨论也是蛮有趣的经验。像是之前在研究那篇心得曾提及,跟亚美尼亚籍学长的接触算是相当多的,他还开车载我到另外一个偏远的实验室去做过我的微透镜组件,也在他博士班口试当天看到他刚出生的小孩和家人,我们除了研究之外的话题都在讨论亚美尼亚和台湾,试问我们一辈子会认识多少亚美尼亚人呢?相同的,亚美尼亚人一辈子会认识多少台湾人?我认真Google过这个国家,知道它经历过很多不同的历史,包括苏联、还有一段土耳其人大屠杀亚美尼亚人的黑暗时期,这是我们之间除了光学系统设计之外,比较深入的话题。在跟BPHOT (Brussels Photonics Team)实验室里面的朋友们相处也还算是愉快,由于硕士班学生在实验室里头没有特定的位子,我们都是在实验室里面的一小间library里面跑模拟,因此和实验室里面的同事没有很频繁的接触,不过我跟一位前届来过光电所苏国栋老师实验室的Jens算是比较熟的,也间接接触到他实验室里面的一个Benjamin和飞。下图左是我口试完之后与我的教授自拍合影,图右则是有一晚和Jens以及他的朋友小酌的照片。
|
|
在苏格兰的时候,我也参加了Japanese society,那是一个日本留学生想要推广日本文化、语言的社团,每周都有三种不同程度的日语课,透过每个礼拜一次的日文口说课,我也稍稍维持日文的能力,且认识了一些喜欢日文的西方朋友。在比利时的时候,由于我女朋友在布鲁塞尔市中心尿尿小童旁边的巧克力店打工,也因此认识了他们店里的同事,以及附近店家的员工,其中最熟的是一位在旁边不远比利时啤酒店上班的比利时人。比利时啤酒店指的是专卖啤酒当成纪念品的店,因为比利时有上千种啤酒,一天喝一种一年也喝不完!有一天很无聊时,我假装是观光客走进店里,他开始跟我介绍啤酒,问我喜欢哪一种口味,浓一点还是淡一点,有没有果香,修道院啤酒的由来等等。几分钟之后,他注意到我的手机标识是Asus,于是他就说,"Asus, Taiwanese brand!",听到一个比利时人突然讲出好像很了解台湾的一句话,我也开始跟他聊起来,才知道原来他曾经到台湾打工度假,知道我来自台中,立刻打开他的手机照片跟我说,他到桃园机场之后,第一站马上是坐客运到台中,而不是台北。从此之后我交到了一个还不错的在地朋友,还能解答我对于比利时啤酒的任何问题,多好!
这些在国外认识的朋友或是师长,我到现在都还保持联络,回国之后当兵期间,我也写过不下十张明信片给这些朋友,让他们看看台湾的风景,顺便了解一下彼此近况。对我来说,认识不少世界各地的朋友,其实同于在台湾结交的朋友一般,我都相当珍惜每一段友谊,我们彷佛共享着友谊云端的共同内存,储存着影像文件和充满笑声的声音档。像是唐朝诗人王勃所说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说以前王先生的天涯与海内,可能已经跟现在的尺度大不相同,但是这句话要传达的情感却亘古不变。今日科技越来越便捷,实时讯息虽然免费便利,但我们的时间却也同样被科技便捷伴随而来爆炸般包罗万象的信息蛮横地占满,或许友谊会一直保存在云端内存中,经过几年之后还能正常读取,看似稳定不会被格式化,但为何我们不也找个时间,调阅读取出来,回忆一下那些美好?看到这里,是否你也该写封email或是寄张明信片,帮许久未联络,或是远在他方的友谊云端稍微update一下,同时也增添新的一章!【精彩内容,下期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