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期 2016年4月刊
 
 
 
发行人:林恭如所长  编辑委员:吴肇欣教授  主编:林筱文  发行日期:2016.04.30
 
 

本所5月份演讲公告:

日期

讲者简介 讲题 地点 时间

光电所专题演讲

5/6 (Fri) 蔡宗佑教授
国立成功大学微电子工程研究所
全光纤架构下的Q-开关脉冲激光技术(The technology of Q-switching lasers in all-fiber schemes)

博理馆
101演讲厅
 

16:30~18:00 

 

 

 

 
 
3月份「光电所专题演讲」花絮(花絮整理:姚力琪)
时间: 2016年3月4日(星期五)下午4点30分
讲者: 高甫仁教授(国立阳明大学生医光电研究所)
讲题: Focus Awakens
  高甫仁教授于3月4日(星期五)应本所黄升龙教授邀请莅临访问,并于博理馆101演讲厅发表演说。高教授本次演讲题目为「Focus Awakens」,本所教师及学生皆热烈参与演讲活动,演说内容丰富精彩,与现场同学互动佳,师生皆获益良多。

 

高甫仁教授(左)与本所所长林恭如教授(右)合影

 

时间: 2016年3月18日(星期五)下午4点30分
讲者: 罗裕龙教授(国立成功大学机械工程学系)
讲题: Functional OCT System and SPR Sensor for Bio-applications
  罗裕龙教授于3月18日(星期五)莅临本所访问,并于博理馆113教室发表演说。罗教授本次演讲题目为「Functional OCT System and SPR Sensor for Bio-applications」。本所教师及学生皆热烈参与演讲活动,演说内容丰富精彩,与现场同学互动佳,师生皆获益良多。

 

罗裕龙教授(左)与本所副所长黄建璋教授(右)合影

 

时间: 2016年3月23日(星期三)下午3点30分
讲者: 肖云峰教授(北京大学微腔光子学和量子光学研究组 )
讲题: Ultrahigh-Q optical microcavity optics and photonics
  肖云峰教授于3月23日(星期三)参与台大北大日活动,活动期间莅临本所访问,并于电机二馆105演讲厅发表演说。肖教授本次演讲题目为「Ultrahigh-Q optical microcavity optics and photonics」。本所教师及学生皆热烈参与演讲活动,演说内容丰富精彩,与现场同学互动佳,师生皆获益良多。

 

肖云峰教授(左)与本所王伦教授(中)及北京大学陈晓林教授(右)合影

 

时间: 2016年3月25日(星期五)下午4点30分
讲者: Prof. Lihong V. Wang (Optical Imaging Lab, Dept.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讲题: Redefining the Spatiotemporal Limits of Optical Imaging: Photoacoustic Tomography, Wavefront Engineering, and Compressed Ultrafast Photograph
  Prof. Lihong V. Wang于3月25日(星期五)应本所孙启光教授邀请莅临访问,并于博理馆101演讲厅发表演说。Prof. Lihong V. Wang本次演讲题目为「Redefining the Spatiotemporal Limits of Optical Imaging: Photoacoustic Tomography, Wavefront Engineering, and Compressed Ultrafast Photograph」。本所教师及学生皆热烈参与演讲活动,演说内容丰富精彩,与现场同学互动佳,师生皆获益良多。

 

Prof. Lihong V. Wang(右)与本所孙启光教授(左)合影

 

时间: 2016年3月29日(星期二)下午3点30分
讲者: Prof. Milton Feng (Micro and Nanotechnology Laboratory,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讲题: Direct Modulated VCSEL at 85 C with 50 Gb/s Error-Free Data Transmission without the use of Pre-Emphasis and Equalizer
  Prof. Milton Feng于3月29日(星期二)莅临本所访问,并于博理馆101演讲厅发表演说。Prof. Milton Feng本次演讲题目为「Direct Modulated VCSEL at 85 C with 50 Gb/s Error-Free Data Transmission without the use of Pre-Emphasis and Equalizer」。本所教师及学生皆热烈参与演讲活动,演说内容丰富精彩,与现场同学互动佳,师生皆获益良多。

 

Prof. Milton Feng(右)与本所所长林恭如教授(左)合影

 


 

 
 
 
     

~ 与南京大学(Nanjing University)博士生交流活动 2015  系列报导 ~

【2015 第八届海峡两岸光电科技博士生论坛】

(时间:2015年11月15日至11月20日;地点:南京大学

【之七】

撰文:光电所博士班学生曾士纲

首先我很感谢台湾大学光电所与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等相关筹办工作人员和所有与会人士,包括师长与同学们,举办和参与此次海峡两岸光电科技博士生论坛,藉由此次参与会议的机会,让我获得各种宝贵的经验。除了能见识到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在光电和奈米科学领域的杰出研究成果外,也与南京大学当地博士生交流,透过相谈增进彼此相互了解与学习,除了在学术研究上的启发,也结识不少对岸朋友,获得珍贵的友谊。

在2015年11月15日的凌晨4点,我们带着惺忪的睡眼与疲惫的身躯,在队长立人不停忙碌地拨打电话提醒下,这次南京交流所有与会人员终于在台湾大学校门口集合完毕,并坐上游览车前往机场。除了飞行途中稍微颠簸外,平安抵达香港转机,虽然飞往南京的航班误点,对我们的行程造成不小的延误,但或许是想与南京新朋友们见面的憧憬使然,我们依旧抱着雀跃心情顺利抵达南京。从机场出来映入眼帘的是南京大学盛冲队长率领的接机阵容,受宠若惊之余,也感到格外温馨,毕竟当地虽阳光普照却无暖意,温度意外干冷,南京大学的同学仍在机场顶着刺骨寒风等待我们的到来。当天下午众人坐上游览车前往南京大学参访实验室,在游览车上与南大同学交谈,话题也慢慢从学术研究转向实验室生活与经历,交谈过程中会发现即使身处两岸,只要身为学生,都会有着类似行为,比如说实验做到很晚出门吃宵夜、抱怨一下自己指导教授然后继续做实验,或是周末节庆只能一个人待在研究室做实验与改报告的心酸。跟台湾学生一样,对岸学生也是常苦恼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压力等经济问题,尤其在人口众多且经济发展稳定的环境下,学历通膨问题也开始浮现,因此竞争更形激烈,即便是高学历也不一定能轻松找到理想工作。之前常听媒体谈及大陆学生如何、台湾学生又如何,但是此次南京行后,觉得过去媒体所言太过浮夸,自己亲身接触后会发现原来我们彼此处境如此雷同与接近。

隔天也就是整个行程的第二天是我们的研讨会,还记得当天早上因为前一天的舟车劳顿,我与同房同学玮伦还差点迟到赶不上研讨会,南京大学的队长盛冲很贴心地留在旅馆大厅等我们,并带领我们前去会场。在连续两天的会议中,看见两岸的同学们纷纷展现出杰出研究成果,密集灌注如此庞大的讯息量,心灵上虽略有疲惫但却受益良多,彷佛扩展了自己在思维上的视角,也感谢朱老师与祝院士对我发表的研究所作的指正。还记得有次中餐歇息时间,有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生,因刚毕业而未正式报名参与本次会议,但因抱着对两岸学术交流的热忱来旁听,对我的研究感到有趣而前来会晤,谈话内容主要是在研究工具上的讨论并交换意见和讯息,并介绍一些自由软件(free software)工具给大陆同学,虽然他们后来表示我提供的工具可能因网络限制而无法使用;而我也很羡慕大陆实验室能持有大量正版授权软件,大陆学生实际上相当重视版权和著作权,这跟过去只从媒体接收到的刻板印象是完全不同的。

研讨会结束后的晚宴,我们和大陆学生座位完全打散交错,同桌的南大同学孙晓晨为了让彼此能够更热络,于是主持了一些小游戏,输的人必须进行自我介绍,介绍内容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自己的实验室与老师,甚至是自己的出生地。听过不少同学自我介绍后发现,南京不愧是六朝古都,不论到哪都可以找到六百年历史古迹,即使是北京城最多也只有两百年。当然其中也有不少同学是从外地到南京念书的,像来自湖北的柯善林,从他们的描述中得知大陆每年过年,也就是春运时人口流动量是非常惊人的,听柯同学所说他在湖北老家还曾是古代三国赤壁古战场。也有位同桌同学对台湾不少大专院校的服务性社团对社会弱势关注的行动感到相当稀奇与憧憬,例如去医院或保护区协助打扫、到养老院照顾老人…等,在大陆大学校园里学生们往往只关心自己的学业跟工作,这样的竞争关系长久下来可能会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最后破坏社会的和谐性,他也期许大陆未来本科生也能做到同样的事情,能够发自内心关怀身边的环境与人群。当晚南京大学的学生们带领我们夜游南京古城墙及玄武湖,由南京大学的谷平同学向我们介绍该城墙历史,南京现残留城墙最早是明代时期所建造,同时也是目前全大陆保留最完整的,每块砖头上都可以看到当时烧瓮师的名字,过程中还发现原来谷平是中国少数民族白族的后裔,据谷平所述,他的家族史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时期从云南迁移到湖南襄阳守城抵御蒙古人的军眷后代,我在想会不会因为这层关系,导致他对城墙建筑特别了解?我也跟他分享过去我在台南古城墙考察心得,介绍一下台湾已所剩不多的古城墙。

结束两天研讨会后则是行程紧密的文化参访,先是数小时车程来到安徽宏村,这是一座有着大量明清时期历史建筑的古村落,同时也是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隔天前去参观渔梁古坝和徽州古城,从中可以看出古人的建筑智慧,在徽州古城还见到全中国唯一八柱牌坊。之后经历五个小时车程回到南京,隔天前往中山陵,也是此次南京交流行程最后一天,经过五天紧密相处,从大家眼神中可以看出一丝不舍,最后带着南大同学们的祝福,我们抵达机场回到台湾。

(a) 与南京大学队长盛冲(左)合影,岁末乙未于安徽渔梁古坝。(b) 会议结束当日,台大与南大学生交换纪念品 。

 

之八

撰文:光电所博士班学生黄国佑

2015年11月15日飞机降落在南京禄口机场,期待已久的大陆之行便在对岸同学们的热情接机下展开。纬度稍高的南京不像四季如春的台湾,在这个时间已经很有秋天的味道,而我们就这样迎着一路上落叶缤纷的杏黄抵达南京大学。经过两天扎实的研讨会,大家期待已久的文化之旅终于来了。第一天我们风尘仆仆地搭着车从南京所在的江苏到了安徽黄山脚下的宏村,虽然宏村是世界文化遗产,孤陋寡闻的我其实是第一次听到。但当导游提到宏村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前是有名的卧虎藏龙电影拍摄地点时,我便恍然大悟了!

宏村具有大量明清时期留下的古村落,并且有非常有特色的牛形布局,且是徽州民居的典型代表,村内不仅仅有民居,甚至也有书院以及祠堂等公众设施,是非常完整的聚落,且直到现在甚至还有居民生活在里面呢!而我们也对于古人的室内设计以及公共单位的规划布局功力感到赞叹不已,所谓的风水大概就是这么回事吧?让人们生活得舒服以及方便就是好的风水啊!然而在告别宏村之后,时间也不早了,到了黄山市区用了号称八大菜系重口味的安徽菜之后,一行人便到了当地饭店下榻并且期待着隔天的行程。

安徽是个具有非常多历史古迹的地方,第二天我们到了鲍家花园以及官府参访,看到了古人如何享受生活,如何陶冶心性,如何在丝竹乱耳以及案牍劳形之余找一片令自己放松的园地。而且平常只有在电影上才看得到让老百姓击鼓申冤的官府,我也是第一次见到。整体来说,地大物博的大陆就连林园建筑也不若台湾一般袖珍迷你,大部分的建筑物都是气势磅礡的,所以走进衙门的那一种冲击性着实让人感到印象深刻啊!另一方面安徽也是全中国大陆最多牌坊的省份,这次也看到了全世界唯一的八脚牌坊,让我大开眼界,大陆果然是什么都大呢!

沿路也逛了一些安徽的老街,跟台湾老街比较不同的是,台湾的老街比较有日式或是近代民国年间的风情,而这里的老街则更有古老传统中国味的感觉,我们一边逛老街一边走马看花,时间也就这么静悄悄地从我们身边流逝,到了该回南京的时候了。

在回南京的游览车上,许多人都累到睡着了,只剩我,心里还惦记着那很合我口味的安徽菜,还有令人玩味的古老中式建筑,这些都是台湾看不到的风景。而南大的同学们也很热情地一路瞻前顾后照应我们,虽然天气阴雨湿冷,但心里却是暖烘烘的。我想在未来,无论是南京或是安徽,我应该都还会再来一次吧!不像沿海一些灯红酒绿的大城市,这些地方有满满的历史以及人文风情,还有很多与南大同学们的回忆。就这么想着想着,直到飞机已经盘旋在台湾的上空,我依旧想着,想着那古城里的砖瓦,想着那街道上的翩翩落叶,还有想着那一张张热切殷殷的面孔,萦绕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光电所参与欧盟 European Master of Science in Photonics (EMSP) 硕士双学位计划  系列报导 ~

【之五】

撰文:光电所硕士班学生许乔为

一直以来台湾的教育都是偏向填鸭式教育地指导学生怎么考试,而没有去思考语言的本质来规划英文学习训练课程。什么是语言的本质?它就是个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方式,它的目的在于有效、精确的表达一个人的想法,语言,它不是学科是个「工具」。请使用它,学会生活课业上的英文、学会有礼貌地讲英文、学会用英文反讽酸人讲反话、学会用英文为自己辩护,甚至可以去尝试学学小孩子可爱的英文、或是老一辈有高贵气质的英文等等,请记住它就是个工具,「学会使用这个工具达到你想要的目的是最重要的!」,而不仅仅是检定过几分来让你出国用的而已。例如我有些外国同学甚至单字量没有我多,但在撰写文章或是上台表达时就看得出来他们已经能「驾驭」英文九成以上,以表达出他们内心的想法,而我们大部分台湾学生还是停留在英文是个学科的心态。

英文既然是跟其它来自不同世界的人交流的唯一方式,我想它的重要性就跟个人想和国际有多少接触、台湾将来会变成多国际化有关,其重要性只会有增无减。举几个切身之痛,我一开始过去圣安德鲁斯时,其实无法习惯英国口音甚至苏格兰腔,常常会遇到别人很热情跟我交谈想交朋友,但我却听不懂他的笑话、他的讽刺或幽默(英国人很喜欢幽默地讲反话),最后就变成无法深交,仅能维持浅层的朋友关系。或是在上台进行学术简报时,有外国学生或教授讨论或质疑我的论点,我想要辩护却受限于英文而无法百分之百表达出我想说的。英文不好会使人不管在生活上或是工作上,每天都出现想挖好几百个坑把自己埋起来的情况。如果想出国留学或工作,就好好把英文学到精吧!

对于英文学习,我有很多建议:

1. 如上所说,疯狂地不断地尽力地在各方面尽量使用英文这个工具吧!

a. 听:狂看影片并尝试把听到的一字不漏写出来,练习听不同英文口音。推荐网站:www.englishcentral.com

b. 说:多听才会说,说其实就是把你听过的、读过的再覆诵出来罢了。因此要多听,并且强烈建议试着背起来。而如果要实际找英文母语者沟通甚至当面交流,可以去couchsurfing.comforumosa.commeetup.com之类的网站看看。如果想找英文家教网站可以去efenglishtown.com(贵 ,但较多欧美师资)、engoo.com(较便宜 ,大多为菲律宾籍师资)。

c. 读:这方面台湾学生普遍不错,就是多读各方面不同的文章,也可以多看reddit.com这个全球版PTT,可以追踪一些NBA版、Taiwan版、news版、anime版之类的,你会瞬间发现我们用的英文跟英文母语者用的差多少。

d. 写:读完文章后试着写部落格、 在FB上发表读后心得等,加深对语言的敏感性、正确用法等。推荐网站:lang-8.com

2. 而在使用英文时一定会遇到千千万万个问题,请检讨并规划出学习时程表,解决它们!

3. 最后请以「英文母语者可以做到什么事情」去思考。例如以我们国语母语者听到国语的ㄣ和ㄥ是有那个敏感性的,同样的如果你听得出来nŋ的差别时,才是真正达到学习目标了。

其实,我在出国的这一年多期间,英文的进步让我受益良多,英文对我的影响已经不只限于多了一个工具罢了。它代表着更广阔的国际观、一个全新的思维。

长久以来我一直逼迫自己在全英文的环境(出国前就一直在进行),使用英文做笔记、所有软件灌英文版、听英文广播、在脑中的思考用英文跟自己对话,甚至一度要求我的朋友跟我整整三天只能讲英文。而所谓英文让我有更广阔的国际观,具体显现在我训练自己Google时用英文查资料,接触全世界人会知道的第一手、最重要的信息,例如当你在遇到程序或软件问题时,用中文搜寻只能找到一小部分台湾开发者所聚集的社群,但用英文搜寻则是会有全世界的开发者来帮你解决问题,还附加知道全世界最大的开发者社群是在哪个网站,与全世界的开发者互动,才不会当个只知道台湾流行什么的乡巴佬,可以说是直接接触到世界脉络呢!

而且学习英文也带给我一个新的思维,甚至可以说在人内部产生另一个人格,因为每个语言的发展也是与各地方的历史文化有关,他们的习惯用语也都代表着当地的思维,在使用不同语言时会有不同性格是很常见的,可以参考http://article.yeeyan.org/view/336920/341999。

另外我也很建议我们要多去学习美式英文以外的英文,了解美式英文、英式英文、澳洲英文、欧式英文,甚至可以藉此去学习各国不同文化呢!光是在英国,就有苏格兰腔、韦尔斯腔、北爱尔兰腔、伦敦腔,而其实伦敦腔内部就有分近十种!很多伦敦人th都会发成f、/ə/后面的连音会加上/r/ (idea of => /aɪ’dɪə rəv/)的子音,这些小地方其实是不同口音才会出现的现象,去了解一下是件很有趣的事情呢!

而且其实不只英文可以去学习,世界上还有更多语言值得我们去学学,我在比利时就去上一个月的法语语言学校,也藉此学习比利时的文化。在世界各国游玩时,我也会每到一个地方就去学习当地语言,试着跟一些当地人交谈。而不仅仅是在国外才能学习外语,其实回国后我就发现台湾也是个多语环境!客家话、台语、原住民语、菲律宾话、越南话、大陆人的不同口音方言、粤语等等,其实到处都有,只是我们常常忽略,不是只有会英文才是会外语、才有国际观,试着观察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你会发现有很多机会可以去尝试!像我回台后有时在中坜看到菲律宾人,我也会去跟他们聊上几句,学学几句菲律宾话(salama:谢谢),这些都是扩展视野的方式。学习语言真的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让我们在台湾也可以与世界接轨,就看我们愿不愿意。【精彩内容,下期待续~】

 

撰文:光电所硕士班学生程筠婷

离开苏格兰的那天,对司机大哥的一句「Thank you!」,让我无比惊喜难忘,不是因为短短三个月就要匆忙离开这美丽城镇的哀伤,而是从自己口里自然流露的"苏格兰腔",道尽了这三个月环境和语言留给我的痕迹,那感觉是深刻的,就像回到从小长大的故乡,回忆、思念与感谢会涌上心头!

回想抵达苏格兰的第一天,坐在前往St Andrews的长途公交车里,期待又惊慌,因为公交车要按铃才会停,车上也没有报站系统,所以我们不时往窗外确认路旁站牌上小小的站名,深怕坐过站,隔壁的老奶奶随口问起我们的目的地,羞涩又带着美国腔的"St Andrews"把他搞胡涂了,几次的改变重音位置后,叮!奶奶领悟出我们口中的这个地方,并以"正确"的方式覆诵一遍,这个"St Andrews"重新开启我们模仿的本能,就像小孩牙牙学语,就像外国人学中文,透过不断的覆诵模仿,慢慢融入并驾驭这个语言的环境。这也是为什么离开的那天那么惊喜吧,像学会骑脚踏车一样的感觉。

而这适应与学习的过程,也是会跌倒、需要不断练习的!第一天的震撼后,不同的挑战随之而来。到超市买菜,看不懂食品名称;到学校上课,听不懂其它国家的英文腔调,无法捕捉英文母语同学、教授的速度;在网站上,每一刻接触的都是英文,无法快速阅读或抓重点。买菜可以只买认识的食物,或是查字典,听不懂教授说的,可以自己看教材,但更深的知识与讨论还是只能透过对话,减少摸索的时间、加快效率,更重要的是与人的关系只能透过对话交流!

因此我开始尝试各种增进语言的方法,感谢的是我已经在一个绝佳的环境,每天聆听、模仿、从对方的反应判断是否有效、再修正,也常因这样的学习模式闹笑话,记得有次朋友开玩笑问我一个问题,我开心地回答YES,下一秒他们笑得人仰马翻,直说我刚刚一定没听懂他在问什么,就像国小第一堂英文课练习时老师问我"Are you a boy?",我用力点头回答Yes一样(我是女的,哈),虽然有点不好意思,但能娱乐大家又是学习的机会,何乐而不为?所以这成为了我学语言或其它新事物的有效模式。

而对于长期与更深入的学习适应,每周我与学校的英文老师讨论自己的弱项、找相关资源并练习,我们从发音开始,接着阅读文章、撰写文章、口头报告、到临场协商等,一对一和小班制的教学,更能直接并快速地对自己的弱项加强!另外,我开始在每次与人对话前,会在心里拟搞、修稿、默念以因应接下来各种可能的对话发展,还无法运用自如前,事前的预备会是很有效的。

不仅如此,这些思考的过程无形之中也重新组织了我的Mindset(思维)和思考逻辑!英文与中文的思维真的不同,举例来说,我在用英文思考时所用的句子会比较正向积极,进而带动我的待人态度与行动,还有因为英文文法架构较简单,对于事件的描述也较有逻辑易理解。

一年下来虽仍无法很流畅用英文表达,但很开心能听懂大部分的对话,能立即反应,而我认为最大的宝藏是英文这个语言带给我的Mindset和思考逻辑!【精彩内容,下期待续~】

 

撰文:光电所硕士班学生陈帛钧

在别的国家生活,语言总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除了最基本的沟通之外,对一个新世界的认识、和其它人的交流,或甚至是课堂上教授上课的内容等,都是需要适应的,这一年的生活中,我们也不断在调整和取得平衡。

 

在苏格兰的时候,一开始需要适应的是苏格兰腔。还记得暑假刚到Glasgow参加会议,第一次听到苏格兰腔的惊叹,尤其Glasgow腔又是苏格兰各地腔调中被公认最特别和浓厚,会让人一时间以为是另外一种语言,而由于语言的因素也让苏格兰增添几分独特的神秘色彩。苏格兰跟英格兰之间其实是容易可以观察到差异的,苏格兰人的血统据说和北欧的血缘较为接近,也跟维京人的海上掠夺霸权有些关联,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背景,酝酿出苏格兰与众不同的文化。想到苏格兰就想到爱丁堡街道上,穿着苏格兰裙的落腮胡大叔,穿着整齐的正式服装,在古老卵粒石铺砌而成的街道旁,忘我地吹奏着bagpipe,那一首一首的旋律,在夏日中纬度的柔和阳光下,音符流窜在中古世纪的房屋城堡街道之间。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我那一刻沈浸在苏格兰bagpipe的欢乐旋律和爱丁堡美丽街道之间的灵魂。

苏格兰人和人沟通的意愿还有亲切,比起英格兰人或可能特别指Londoner来说,相较之下亲切许多。在苏格兰人的身上,看不到很多人说的大英帝国的傲慢,谈话间的苏格兰腔,也不会像英国腔那么高雅曼妙,略带有一丝丝的侵略感,它给我的感觉常常是比较粗犷、豪迈的口吻,常常在我没有第一时间听懂苏格兰人说话的时候,询问后的下一秒,他们脸上出现的不是不耐烦,而是更努力想说明给你听的热切。这些小小的细节都让身为外国人的我们,感觉到更加舒服自在。

 

还记得有一次在St. Andrews的物理系馆门口,因为筠婷的锁打不开,我们决定要去找系馆的警卫寻求协助,幽默风趣如他,提到前一天傍晚有人看到两个脚踏车小偷,开着货车载走很多台脚踏车,还说他以前是个detective,他儿子在GE上班,之前来过台湾工作好几次,从事跟发电厂有关系的工作等等。最后我礼貌性地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他叫做"Garly",我于是重复了一次,他说不是不是,开始拼给我听"G…", "a…", "r…", "y…",我恍然大悟地说"Gary…?",他松了口气般很雀跃地回答"That’s it!",当下我心中另一部分的疑惑像是获得了解答,原来有些苏格兰人可能连自己的名字要以美国腔或是一般的英国腔发音时都发不太出来?其实就如同要我们爷爷奶奶试着模仿北京腔卷舌一样困难吧!

开始慢慢适应英国腔和苏格兰腔之后,在开学的Biophotonics课堂上,又出现令人崩溃的口音,是一位来自南欧的教授,每次在讲课的时候我都无法理解,全神贯注也只能大概听懂。一开始其实很难适应,觉得英文听力果然还有很多进步空间,还是没办法完整听懂每个教授的课,我和乔为、筠婷三个人都觉得有点灰心,虽然仔细听还是听得懂大部份,但是仍然有很多地方无法了解。过了几天,我问了一下我一位苏格兰的室友,同时也是这堂课的同学,关于这个老师的口音和上课能不能跟上。让我惊讶的是,身为一个Native speaker的他,也觉得这门课很难跟上,大概只能听懂50%的内容。在那天之后,我便释怀了,或许这也不完全是我们的问题了。

不管是在比利时还是英国,英文都是我主要使用的语言。除了研究上的沟通、论文的撰写,还有日常生活的交谈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用途,是上台简报时顺畅说明我想表达的内容,而这也是我一直以来觉得很重要的地方,不管是中文或是英文,我都希望自己可以好好练习,一次简报比一次还要好。我觉得表达自我的看法和意见是相当重要的,而要怎么表达得让人更清楚,还有更能够掌握到重点且不至于分散注意力,更是一大学问。用中文来表达,其实已经是门学问,要用英文当然就更需要下功夫了。记得大学的时候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是硬把讲稿背起来,硕士班参加会议时也准备了讲稿,虽然在报告的时候,本来想要直接临场发挥,但最后太紧张几乎还是照着念。在这一年里面,我的英文简报能力提升了很多,可以畅所欲言地直接表达和解释简报上的内容。我相信语言上面的提升也是在留学一年的短暂时间里实质上的附加价值。

除了英文之外,在法语的学习上我也到现在都没中断。在出国之前,得知比利时的官方语言有法文,而我原本想去的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也位于瑞士的法语区,因此先在台大语言中心外语组上了一期法文课,回国后入伍服外语专长替代役,除了每天工作跟英文息息相关,也持续在师大法语中心上课。因为我觉得学习语言至少要能达到可以日常对话的程度,这样才有意思,这个语言能发挥的用处才大,另一方面我可以从中获得的乐趣也更多。相信大家都有用英文跟外国人沟通过,当你发现你学了十几年的英文,真的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枪实弹地一来一往,或甚至是唇枪舌剑那般激烈,不管是哪个层次的沟通,可以和不同背景、文化的人互动,都是一种新的接触和新的观念交流,我喜欢这种感觉,这种发现自己可以用对方的语言跟他沟通、可以把语言真正运用、可以透过语言了解更多对方文化和想法的感觉,是很开心的。【精彩内容,下期待续~】

 

 

 

 
     
 
 

Modeling monochromatic light propagation through scattering medium via optical phase conjugation

Professor Snow H. Tseng

Graduate Institute of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台湾大学光电所 曾雪峰教授

We model the propagation of monochromatic light through a macroscopic scattering medium by employing the pseudospectral time-domain (PSTD) simulation techniqu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appropriate amplitude and phase, monochromatic light can be directed through a scattering medium and focus into a narrow peak. Specifically, we compare: i) focusing monochromatic light through a macroscopic scattering medium, and, ii) focusing monochromatic light through vacuum. Based upon numerical solutions of Maxwell’s equations, we show that the sub-diffraction focusing can be achieved with monochromatic light of specific amplitude and phase; furthermore, simulation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is phenomenon is insensitive to the scattering medium.

Fig. 1. (a) Light propagation through vacuum. (b) Light propagation through a scattering medium exhibits a sinuous, complex pattern resembling a network of branching water channels.

Fig. 2. Simulation of light (λ = 4 μm) back-propagated through a scattering medium consisting of 1600 6-μm-diameter dielectric cylinders, each with a refractive index (a) n = 1.05, (b) n = 1.2, (c) n = 1.3, respectively. Inset-figures: Regardless of n, the back-propagated light converges coherently and reconstructs the original light profile.

 

Ionic polymer metal composite for an optical zoom in a compact camera

Professor Guo-Dung J. Su's laboratory

Graduate Institute of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台湾大学光电所 苏国栋教授

The reflective method is utilized in the optical zoom function of a thin camera for the advantage of folding the optical path. An ionic polymer metal composite deformable mirror used in a reflective zoom system achieves large deformations to change optical power with a low bias voltage. Polydimethylsiloxane is used as a buffer layer to improve surface roughness. The surface roughness of this layer is about 17 nm. The optical focusing power of the deformable mirror reaches 73.8 m−1 diopters with 3 volts. A complete reflective camera module is fabricated using two ionic polymer metal composite deformable mirrors in the zoom function. The zoom ratio is about 1.6 ×. This work has been published in Optics Express, Vol. 23, Issue 10, pp. 13265-13277 (2015).

Fig. 1. Optical zoom module  (a) Simulation image  (b) Entity image

Fig. 2. Experimental results  (a) Image at tele end  (b) Image at wide end

     
 
 
论文题目:应用水平狭缝波导结构控制绝缘层上硅光子组件极化分支特性

姓名:郑乃嘉   指导教授:黄鼎伟教授

 

摘要

近年来由于高速数字数据传输的需求,传统的铜导线的数据传输速率已经渐渐不敷使用。也因此将光通讯技术应用于服务器间甚至主机板不同芯片之间数据传输的研究逐渐受到高度的重视。硅光子波导由于具有与主流半导体芯片CMOS制程的高度兼容性,而在超小型光子集成电路的应用上有巨大的潜力。然而由于绝缘层上硅(SOI)光子集成电路中极化相依性的问题,例如极化相依性色散以及极化相依性损耗,大大地限制了它们与现代光纤通信系统中的整合能力。

在本论文中,一种基于水平狭缝波导结构的定向耦合器,已被成功运用来解决设计绝缘层上硅的波导的基础组件中所衍生极化相依性的问题。藉由调控准TE与准TM模态的耦合长度比率,吾人发表一个十分有效率的极化分束器与极化不相依之定向耦合器。由于组件的结构性双折射特性,准TE与准TM模态在定向耦合器中的耦合效应会随着波导结构改变。因此,藉由通过改变长宽比和波导间距,吾人使用有限元素法的数值仿真,获得高效率与紧实组件尺寸的最佳设计参数。

图一、准TE及准TM模态定向耦合器的耦合长度比例随着结构尺寸改变

图二、准TE与准TM模态在极化分束器与极化不相依之定向耦合器中的传播行为 (a) 极化分束器 (b) 极化不相依之定向耦合器

 

 

论文题目:增强型鳍状氮化铝镓/氮化镓金氧半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之研制

姓名:叶伯淳  指导教授:彭隆瀚教授


摘要

本研究中,吾人成功制作出一种增强型鳍状氮化铝镓/氮化镓金氧半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透过结合鳍状结构与闸极掘入技术,并以光致电化学氧化法(PEC oxidation)与电浆辅助型原子层沉积技术(PE-ALD)生成之双层氧化层作为闸极绝缘层与表面钝化层,实验数据显示晶体管之临界电压(Vth)随不同闸极掘入深度与不同闸极面积而呈现线性变化,斜率分别为0.36 V/nm与 -0.32 V/μm2。对于闸极长度与宽度为250nm×360nm的组件特性,其临界电压Vth = 1.2V,电流开关比(Current on/off ratio)高达108,所量得的电流增益截止频率fT为9GHz,而最大操作频率fMAX为36GHz。所观察到的现象可归因于两个相互结合的效应:(a) 闸极掘入组件上有一接口负电荷密度为3.2 μC/cm2可以部份抵销极化电荷的效应;(b) 侧壁钝化提供高电子迁移率的信道。

图一、增强型鳍状氮化铝镓/氮化镓金氧半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之组件结构图
图二、增强型鳍状氮化铝镓/氮化镓金氧半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之直流与高频特性图
 

 
 
 

— 资料提供:影像显示科技知识平台 (DTKP, Display Technology Knowledge Platform) —

— 整理:林晃岩教授、林暐杰 —

光子晶体的热发射器

以高效率芯片作为窄频宽中红外光(IR)的光源,可以快速切换开关,可被应用在环境监测和感测。Takuya Inoue与日本京都大学的同事已经成功地整合四个离散的中红外光半导体热发射器,在GaAs基板上其中每一个发射器都可以被设计成发射不同的波长与个别作切换。
 

图一 、(a) 电控窄频宽的热发射器,它由一个p-i-n砷化镓二极管加入GaAs/ Al0.3Ga0.7As量子阱与具有三角形晶格微小空气孔的PC板。(b) 一个制造完成的热发射波长的电气开关的显微镜图像,其中(a)中所示的四个发射器被集成在同一芯片上,并透过一个沟槽作绝缘。

图二 、该装置的红外线相机图像(动画)透过注入电流加热,并过在真空中施加控制偏压调制。(a) 加热未经控制偏压。(多媒体视图)[URL: http://dx.doi.org/10.1063/1.4942595.1];(b) 透过应用-8V的控制偏差,调控四分之三的PC开关(多媒体视图)[URL: http://dx.doi.org/10.1063/1.4942595.2]。

每个发射器均为正方形,尺寸为1.2×1.2平方毫米,包括一个P-N砷化镓二极管结构具有GaAs/ Al0.3Ga0.7As多重量子阱(MWQ),包夹在n掺杂的GaAs下层与p掺杂砷化镓上层之间。重要的是,该结构具有蚀刻而成的三角晶格(4.6至4.9微米的晶格常数)的微小空气孔,以形成具有窄频宽共振光谱响应的光子晶体图案。在多重量子阱中,掺杂的电子显示出中红外光的强吸收由于一个中间次能带(intersubband)跃迁耦合到光子晶体谐振能态。其结果是,作为一个高效率的窄频宽中红外光(波长〜9.1微米)的吸收器或热发射器(一旦加热)的结构,具有将近70的Q因子。该装置是藉由流过n掺杂的GaAs下层的电流来进行加热。

施加反向偏压(-8 V)至p-n二极管以提取来自多重量子阱结构的掺杂电子,而改变结构的发光特性,并允许此放光辐射被高达100kHz的开关频率所调制。实验指出组件的效率远优于传统的宽带带黑体辐射光源。例如:这些窄频宽发射器的功率消耗约为估计为3.9毫瓦,只是一个黑体发射的六分之一。然而进一步的效率提高,从理论计算而言应该还是很有可能的,原则上这种组件的功耗可以在次毫瓦规模。该团队相信欲更加贴近该目标,从结构的幅框与连接电极造成的热传导和辐射的损失需要被减少。即使是与目前涉及使用多个滤波器、检测器和机械斩波器的传统感应系统相比,新型的芯片上之热发射器可能有助于使感应器更加小型化且更高效率。

参考资料

1. Oliver Graydon, "Photonic crystal thermal emitters," Nature Photonics 10, 209(2016)

doi: 10.1038/nphoton.2016.55

2. Inoue, Takuya, et al. "On-chip integration and high-speed switching of multi-wavelength narrowband thermal emitter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08, 091101(2016)

doi: 10.1063/1.4942595

   
 
 
 
版权所有   国立台湾大学电机信息学院光电工程学研究所   http://gipo.ntu.edu.tw/
欢迎转载   但请注明出处  
http://gipo.ntu.edu.tw/p16monthly.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