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四】
撰文:光電所碩士班學生許喬為
在英國聖安德魯斯小鎮生活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經歷。在特定區域仍然保留著中世紀的建築物,而整個生活圈就圍繞在小鎮內長約2公里的主要大街,整體人口更只有一萬六千人。雖然城鎮是小了點
,但卻是個相當美麗適合養老的地方,就像臺灣人常說的好山好水好無聊,這裡沒山有水,無不無聊見仁見智,我想如果我是個自然人文攝影師我會愛上這裡。一望無際的麥田及天空連成一線,在東北邊更可看到非常漂亮的沙灘,是個我十分嚮往,能放逐於小鎮、沉澱心靈的地方。
|
|
聖安德魯斯小鎮風光 |
這裡與世隔絕的體驗,若不偶爾搭個公車去別的大城市如Dundee或是Edinburgh,你所在的生活圈真的可以用腳、自行車就到達熱門景點。但到大城市的交通並不方便,對於我們這些需要進修的學生而言卻是再好不過。在課餘還可去拜訪鎮內的中世紀教堂及遺跡、打打高爾夫球、在海邊散散步之類的,讓你有十足的閒情逸致去看這小鎮充滿歷史風情的一面。
|
|
聖安德魯斯大學校園景色 |
小鎮內並無任何地下鐵、路面電車,交通以在Fife行政區行駛經聖安德魯斯的兩條巴士線為唯一大眾運輸方式,大部分住家都以自行車、汽車代步。育樂方面在每年九月、十月有高爾夫球公開賽,其他主要以聖安德魯斯大學各社團活動及學校大型活動為主,鎮內也有幾間具有鄉村風格的小酒吧、現代夜店風的酒吧,是大部分學生都會去放鬆喝一杯或是慶祝考試結束的社交場所,另外還會有些鎮內教會的活動。而蘇格蘭活動中常常會有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Ceilidh Dance,十分活潑適合大眾一起跳,可比喻為現代風的臺灣原住民舞蹈,相當值得體驗體驗。
|
我在聖安德魯斯的生活 |
在這裡生活,包含住宿水電不含學費每個月需要400至800英磅不等,因人而異。而聖安德魯斯大學對於入學的新生們還有安排著名的Pier Walk:穿著聖安經典的大紅袍從校園繞到北邊海邊,最後在堤防上面,學生們翩翩起舞的大紅袍,背景映襯著座落於南邊一點的羅馬哥德式12世紀的遺跡聖安德魯斯大教堂(St Andrew’s Cathedral),聽著潮來潮去的浪打聲,彷彿是大海在哀歌16世紀因蘇格蘭宗教改革被遺棄的教堂,唱著人口外移問題嚴重的聖安德魯斯的悲哀。
而在期中更有經典的Foam Fight,就是一群壓力太大的瘋狂大學生們帶著武器(刮鬍泡)以及防具(雨衣)相約單挑的大亂鬥,好不刺激!而最後在每年11月30日的聖安德魯斯日(St Andrew’s Day)則是整個小鎮的大慶典,也是聖安德魯斯大學歷年固定於這個時間舉辦的畢業典禮。
|
|
|
另一聖安德魯斯傳統—期中的Foam Fight大亂鬥 |
結束了在蘇格蘭為期四個月的學期後,EMSP所有的計畫生則各自到自己當初所選擇的大學就讀最後的一學期,真正專心開始為期半年的論文研究,我們七位同學除了一位留在聖安德魯斯大學及另一位前往臺灣大學就讀外,其餘含我在內五位均選擇比利時的大學,我與帛鈞則是同處在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的實驗室Brussels Photonic Laboratory,在不同老師指導下進行研究。整體來說半年時間的完整碩士班論文研究時程相當緊湊,日常的生活就是去實驗室或宅在家裡寫程式,準備每周的進度報告。
不過與在英國聖安德魯斯不同,在布魯塞爾,多采多姿的生活、演唱會、大型慶典節日、電影院、酒吧到處都是。但我們畢竟是來這裡做學術研究,與國際同儕間的競爭、論文進度的壓力其實就讓大部分學生喘不過氣來,比起來這裡遊玩的心情完全不同。再加上比利時是個法、荷、德語(德語為少數人使用)為官方語言的多語言國家,偏偏就屬英語為非官方語言,雖然大部分荷語為母語者講流利的英語,但在生活上遇到的路人、店員就幾乎不說英語,讓我們這些留學生在融入環境上吃足了苦頭。有時連個簡單的訂披薩、認路名都會有障礙,可以說生活就是修行,想辦法存活下來、融入這個社會其實都是不簡單的事情,但這樣的一個異國生活經驗也有助我的文化IQ大大提升,提升了我的文化包容性,養成了勇敢踏出舒適圈的習慣。
而我在研究壓力大時也會適時地放鬆自己,看看電影、跟朋友打打撞球、聖誕節去看看花車大遊行或是童心未泯玩玩盪鞦韆。在西方文化中很重視社交生活,比較少看到只會讀書的人,雖然也有不少玩物喪志的例子,但同樣受高等教育的東、西方人比較起來,就會發現西方人普遍較好的口條表達、說話的邏輯思考,是建立在日常人與人間的交談,從每天練習社交技巧、領導力,格外重視自我的想法並且著眼於如何表現出自我,展現出來的氣質就是格外有氣勢。
回顧我當初為何選擇布魯塞爾自由大學作為我碩士班研究的所在,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身為歐洲首都的地利之便。在這裡,平均20歐的價錢、6至11小時不等的長途巴士,可以讓你到荷蘭阿姆斯特丹(Amsterdam)、德國克隆(Cologne)、英國倫敦(London)、法國巴黎(Paris)任一城市,而在臺灣這個價錢則只能搭高鐵從台北到台中,可以見得這裡出國比起臺灣來說方便也便宜了太多。我正是看準了這點,也確實如我所願地體驗了歐洲各國的文化。
|
布魯塞爾的地利之便(鄰近大城市示意圖) |
我在這期間從布魯塞爾搭車去過的其他國家城市有阿姆斯特丹、倫敦、巴黎、德國的克隆、法蘭克福,這還不含搭飛機去過的其他國家呢!由於比利時是歐盟的首都,各國重要人士都還要每個月固定來這裡開會,布魯塞爾機場也離中央車站只有約15分鐘車程,十分方便就可以抵達市中心,整體來說從布魯塞爾到歐洲各國家大城市都有相當經濟實惠的直飛機票!
而在學期的最後我也給自己完成碩士學位一個獎勵,在比利時Spa挑戰4000公尺高空跳傘,紀念自己這一年瘋狂刺激又十足珍貴的出國留學體驗,期許未來的學弟妹們以及我自己都能謹記自己所相信的人生真諦,對自己選擇的道路負責,在人生扉頁上寫下屬於你的故事。【精彩內容,下期待續~】
|
旅遊也是人生的必修學分 |
撰文:光電所碩士班學生程筠婷
不同的環境與文化造就不同的生活型態,來到與臺灣文化、氣候、環境差異甚大的歐洲,我們也開始改變生活方式,融入歐洲也將臺灣文化分享給其他人。最大的改變就是飲食習慣了!在臺灣,小吃餐廳處處可見,便宜好吃又方便,因此我幾乎沒有下廚的經驗,但歐洲大部分的店家都只營業到6點,餐廳偏貴,也不流行小吃、夜市和路邊攤,所以居民大多回家自己煮,在聖安這個小鎮更是沒有例外,也因此學生宿舍都備有共用廚房和交誼廳。
一方面想念臺灣美食,一方面對於烹飪這個新領域躍躍欲試,我們常在下課後相約料理晚餐或到超市補貨,從研究食譜、手忙腳亂到看起來可口的晚餐(圖1、2),不僅果腹也是我們放鬆、與室友聊天的時刻。而根特算是較大的城鎮,有比較多pizza或是平價一點的店,學校也有學生餐廳,一餐才4歐左右(約臺幣150元,圖3),有主食(飯、馬鈴薯或薯條)、肉類(雞、豬、魚、起司餅等)、菜(大部分煮的較濕、配醬),相當划算,所以後期比較忙的時候,我也常常選擇學校餐廳或是達美樂(學生有優惠!)。
飲食之外,學校的活動、當地文化、建築、人們的日常生活也都讓我覺得新奇,透過參與學校相關組織的活動、認識當地朋友、自己隨意走走看看的方式,我盡全力探索!
學校活動方面,像是聖安傳統入學儀式,新生們會穿著紅色袍子走到海灣邊高而窄的防波堤上走一圈,稱為Pier Walk(圖4),本來以為只是走走路,沒想到真的走上去時多麽震撼,強勁海浪拍打,強烈的海風吹來,彷彿要被吹走。還有每年的11月5日全英國會放煙火或生營火慶祝歷史上Guys Fawkes火藥陰謀炸毀英國議會大廈未遂,稱為Bonfire Night或Guys Fawkes Night,當晚我們也買了啤酒跟鞭炮在沙灘上湊熱鬧(圖5)。在根特則因為參加學校為國際學生開的推廣荷比盧文化課程,而有機會到City Hall裡面參觀(圖6、7)。
日常方面,我喜歡運動,而跑步是可獨立完成、最簡單、也最不受限的方式,所以在根特,我找到了學校運動中心旁邊的木屑跑道(圖8),每週會去跑一兩次,中間的湖是划獨木舟的絕佳場所(圖9),旁邊建築物很少,天空看起來很空曠,樹木很整齊美麗,能邊觀賞獨木舟邊享受大自然,是讓我能堅持跑下去的動力,同時達到生活平衡,也因此報名了城市路跑(圖10),把第一次的路跑獻給根特,利用慢跑認識根特各個角落,更深深感受到場內有夥伴、有共同目標一起努力,場外奮力加油的喜悅。【精彩內容,下期待續~】
|
圖1、烹煮前備料 |
|
圖2、中西合璧的晚餐 |
|
圖3、根特大學學生餐(中間是比利時傳統菜cheese croquettes) |
|
圖4、University of St Andrews新生入學傳統—Pier Walk |
|
圖5、在East Sands沙灘上生營火放鞭炮慶祝Bonfire Night |
|
圖6、Ghent City Hall迎賓 |
|
圖7、Ghent City Hall內部參觀 |
|
圖8、根特大學運動中心旁的木屑跑道 |
|
圖9、木屑跑道旁的獨木舟練習 |
|
圖10、根特城市路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