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二】
撰文:光电所硕士班学生许乔为
EMSP规定每学期需要30 ECTS学分,毕业总学分共需要120 ECTS学分,每个课程ECTS学分在4~10 ECTS学分间,每学期平均需要修习5~6门课程,而在最后一学期则只需要完成30 ECTS学分的硕士论文,不用修课可以专心做研究。
而台大与EMSP合作推动的硕士双学位计划则将台大两年硕士班的所有课程计算为EMSP计划里第一年所需要的60 ECTS学分。因此我们只需要在上学期于圣安德鲁斯修习30 ECTS学分,下学期则专心做30 ECTS学分的研究
。
课程架构随着课程教授风格而不同,大部份分为期中考和期末考,普遍并无小考,有些会有作业。比较特别的地方在于我的有些课程期末考分数会占80%以上,在欧洲尤其在德国算是很常见的一个方式,一次考试范围为整本原文书定生死,因此在期末前图书馆通常也是排队排得水泄不通。
值得一提的是上课风气普遍准时、积极,平常跟不上的外国同学们也都会开读书会与同侪们讨论,但也不乏逃课、作业迟交的同学。
在这学期遇到的老师有意大利籍、希腊籍、苏格兰籍,在这里上课困扰我最大的是不同国籍的腔调。学生则来自各大洲,欧洲为最大宗,大家一同讨论、上课、竞争。
在圣安德鲁斯上课时,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周三堂共10小时(10 ECTS学分)的必修实验课程,是所有课程内学分最高的课程,占单学期所需学分的1/3,可见学校对于动手做实验的注重程度。
这门课程学生需要完成数个可自行选择的实验才可以通过,每个实验依难度有0.5~2点不等,共需完成8点,有60几个实验供学生选择!最后评分则是以每个实验的分数与点数加权平均而得。内容举凡有气体激光架设、非线性光学、CD、激光速度测量仪、显示器、光通讯实验以及圣安德鲁斯著名的光镊子实验(Optical Tweezer)以及利用无尘室光子晶体波导显像慢光现象(Slow light),除了硬件,也有Labview、Mathematica的软件实作。
一个实验分成基本题以及挑战题,实验簿的评比十分特殊,评分标准分为是否完成实验所有步骤、实验簿步骤的详尽与否、实验的逻辑性、有无考虑计算实验的最小精确度(resolution),以及有无发现有趣的现象,这象征着加分题的所在!我就曾在实验失败无完成的情况下,举出实验失败的各种原因,并架设新的实验尝试验证我的想法,而最后还是拿到很不错的分数,可见他们对研究精神的强调!【精彩内容,下期待续~】
撰文:光电所硕士班学生程筠婷
以台大光电所学生身分参加与EMSP合作推动的硕士双学位计划,第一学期是以修课为主,第二学期则全心投入研究与完成论文。在St Andrews的修课有一般的光电专业科目、研究技巧(Research Skills)、实验课(Advanced Photonics Laboratory)
,以及弹性的演讲课。一门专业科目通常会再细分为几个主题,由熟悉各主题的老师教授,例如生医光电(Biophotonics)分为细胞生物学、荧光、原子力,与将这些特性应用的相关显微技术等等。
其中我认为较特别也很有帮助的课程是「研究技巧」与「实验课」。「研究技巧」循序渐进教导我们「怎么做研究」,先介绍常用的研究资源与文章比较并短评;接着是练习搜集数据并探讨一个主题或文章,再口头报告,而在报告的同时,每位同学必须在报告完马上给予报告者回馈与评分,不只练习表达、聆听,也需要思考如何实时回馈;期末的报告则为下学期的研究做准备,搜集相关文献、订定报告大纲后,整理成约3000字的报告与研究计划。「实验课
」则规划每个人在一学期内必须独立完成4个实验,另外还有2个软件课、1个无尘室小组实作、一天参观系上各实验室,每完成一个实验或课程都必须与助教或教授进行简易的口头问答与实验记录本评分,主要用意在于了解我们的学习状况,给予最直接也最快的讨论与教导。
在不断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困难。刚到苏格兰时,光是适应当地英文母语的速度,加上特殊的苏格兰腔(与我们从小学的美国腔和英国女王道地的英国腔都有所不同),以及来自各国教授自己的英文腔调,就足以花上全部的力气,每天回家都很好睡!我的适应方式是把自己放在完全的英文环境,身处英语系国家已有了一半的环境,另一半我则是每天走路上学、读书、甚至睡觉时都在听英文歌曲或是广播电台,也试着模仿所听到的,虽仍无法像母语,但自己明显感觉到进步,大部分时候都能听懂别人在讲什么了!
慢慢有点适应后,作业跟报告也接踵而来,发现自己英文写作、阅读、表达都需要加强,才有办法在紧凑的学习中勉强跟上进度,于是我们找到学校提供的英文个人家教,每周安排半小时与老师讨论如何进步。这个学习经验也很特别,我们必须在一周前告知自己想学习的内容与相关材料,必须以明确一点的方式让老师知道怎么帮我们!也让我省思,当我们在寻求协助时,若能自己先思考并了解自己的需求与状况,再丢出求救讯息,不仅能让协助者提供更精确的帮助,也能大幅增进学习的效率与吸收!在课堂上与实验课,则是一有问题立即找助教、教授或同学讨论。不过对我而言,有时要了解自己有什么问题,该怎么问别人、寻求帮助,就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了!
因此,我认为学习跟进步的第一步,会是自我状况的了解,当我们知道问题点时,就像有了目标,可以利用各种方法朝着那个方向前进。当自我状况不明了时,与同学师长讨论也总会有帮助。
第二学期在根特做研究时并没有任何必修课,时间较为弹性,因此在开学前我搜寻可以参与或进修的课程,发现学校有一门开给国际学生的「低地国(荷比卢)文化与历史课」,处于一个陌生的国家,透过当地居民与政府是最快也最真实的认识管道,因此我决定参与!除了单纯的讲课,这门课也有许多“出走”的活动,像是城市巡礼、博物馆参观
,以及与当地Hotelschool合作介绍当地特产—松饼与巧克力的制作体验(图2)。这堂课让我更融入自己当下的环境与文化,在研究之余加添了一点趣味!【精彩内容,下期待续~】
|
图1、实验记录簿。自己决定要记录的数据与笔记,教授或助教在看完后下评语、建议并讨论。 |
|
图2、根特大学与当地Hotelschool合作的制作比利时松饼体验课程实况。 |
撰文:光电所硕士班学生陈帛钧
沿着古色古香的圣安街道和一栋栋数百年历史的建筑物(Fig. 1),我们在第一周到学校参加了全校研究生的入学说明会。学校的各处室主任以及校长,就坐在五百年历史的会议厅前头,其它的学生坐在摆靠在四周墙边的木头制古董椅上,前方的教授们轮流上前发
言、自我介绍,告诉我们这些新学生当遇到不同问题时应该要到哪些处室寻求帮忙等。和台湾不同的是,这些在各领域具权威的教授们,是和学生们一起坐下来,用一种半谈话性质的演讲或像是正式一点的座谈会的方式来介绍。在欧洲,老师跟学生的关系互动是和台湾或是东亚文化差异蛮大的。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我们对于老师传道授业这件事情,有着格外的感激以及敬意。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话显示出学生求学需要准备干肉给老师,以表示其求道的真诚意愿,而孔子也对于这样有决心的学生能无私地教诲。从小到大,在学校里面,除了上课前要立正敬礼向老师问好之外,在课堂上一般也都是以老师上对下向学生传输知识为主。在台湾,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就好像讲台比教室地板高了几十公分一样,通常很难是那么靠近的。新生说明会平等的座位安排以及老师谈话的方式,是我第一个注意到台湾与欧洲在授课这方面不同且有心得的地方。
|
|
Fig.
1
中世纪的圣安街景与建筑 |
在平常上课方面,我们台大光电所前往EMSP修业的学生,不同于其它计划或是同计划的光电领域学生,可以有比较弹性的修课选择,我们由于学分数已经固定,可以修习的课程也几乎固定,开学前一周会有一个时段是跟EMSP圣安的负责联络教授Andrea Di Falco会面(Fig. 2-a),到他的办公室里面和他来个开学前小meeting,讨论来到学校以来的生活适应、住宿等等之类的话题,还有介绍一下他帮我们上的其中一门「Research Skill」,给我们这堂课的课纲还有说明,但最重要的是帮你选课。
|
|
Fig. 2 (a) 与Andrea教授合影 (b) 筠婷与系馆门口一隅 |
和台湾大部份学校做法不同,我们是自己在在线选课,在SA则是到教授办公室内,他跟你大概介绍每门课的大概内容,接着再帮你选课,还会帮你排课,前后花费大概十分钟的时间,当然在开学第一周左右都还有换课的弹性空间。我这学期的选课内容为Research Skill、Biophotonics、Nanophotonics、Nonlinear Optics、Advanced Photonics Lab,接着就展开每天早上走路或骑车到系馆(Fig. 2-b)上课的生活了。这六门课中,Biophotonics是由好几位老师合开,而且包括苏格兰其它地方的大学,也会一起远距教学加入,像是在Glasgow的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与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这些学校都隶属于SUPA
(The Scottish Physics
Alliance)这个联盟。在这个远距教学系统里面,除了可以观看每天上课的录像带补足缺席或没听清楚的地方,还可以观看自己选修之外的课程,是一个很不错的学习平台和联盟,可以远距选修不同学校开的课,也方便在不同地区的学生。教室的硬设备都比台大的新,老师上课也可以直接跟不同地区的学生对话,实时的联机互动十分有趣。我们三个人修的课都一样,也修了一堂视讯的课,是由根特大学开的Nonlinear Optics。因为修课人数只有我们三个人,因此没有用到比较先进的设施,在一间小教室用一个计算机屏幕上课(Fig. 3),有问题可以随时举手,老师看到之后会点你,我们就可以拿麦克风提出问题。但是用小屏幕上课加上视讯联机有时候老师写黑板摄影机会拍不到,缺乏临场感,个人觉得吸收和理解上还是会有落差,尤其非线性光学本身也是一门不好懂的学问。这一堂根特大学开的课,保有根特大学课程的特点之一,也就是口试。在期末纸本考试之外,也要轮流与比利时两位教授进行口试,是我人生中期末考的第一次口试。
|
Fig. 3 根特大学开的非线性光学上课情况 |
Nanophotonics这堂课则是有两位教授合开,分别教Photonic Crystal与表面电浆子的相关内容,并且有一个制作与量测Photonic Crystal的无尘室实验。结束之后,我们还跟Will教授做了半小时左右的简报,以及QA口试。这门课我觉得是很棒的,搭配实验可以实际把上课的内容做出来,还有量测方面,本来抽象难懂的内容都变得比较可触,很具体地呈现在眼前,相当有成就感。
|
|
Fig. 4 (a) 筠婷、乔为与印度籍助教Capil合照 (b) 与Will教授报告结束后合影 |
再来就要说到Advanced Photonics Lab这门课,是和台大的课程出入最多,同时也最有趣的一门课。在其它的课堂上,都是大家坐在教室里面听老师上课、看投影片,和在台湾相去不远,可能差别比较大的是欧洲学生与老师的互动相当频繁,尤其是遇到有问题的时候,就会踊跃发言,不会像我们台湾人会在意别人想什么;通常在似懂非懂的情形下,同学们多问问题,会有助于我或是其它可能不太清楚的同学理解;而老师在回答学生问题时,很尽力地想要把一个观念讲解清楚,如果学生还是不懂就会继续问下去,或者问更深入的问题,常常在课堂上跟老师直接讨论起来,有点像是把在台大跟老师meeting时的互动搬到课堂上来。特别的是Lab这堂课,上课的方式和台湾真的很不同。每个礼拜有三天下午三小时的实验课,可以说是份量很够的一门课。为什么呢?因为每个实验都是一个人的独立实验!一个学期要集满8点,而每个实验的点数都是1到2,每个人可以选自己有兴趣的实验,用实验编号的图钉卡位,钉在自己的姓名格上头,代表这个实验目前是由你进行中(Fig. 5-a, b)。而一大间的实验教室里头,被分成大大小小三、四十个不同的小隔间区块,里头就摆放着不同实验会使用的仪器等等,都是拆解后的部分,像是光学桌的架设,就是需要自己动手去摸索。
|
Fig. 5 (a) 名字表与实验编号图钉 (b) 不同编号实验表与图钉及其排定的行程 |
一开始前几堂课,常常都是三个小时过了还是摸不着头绪,因为这堂课完全都是个别独立作业,不像是台湾的实验课,可能在老师先解说步骤之后,学生们就按照步骤执行。在这里,选定上图的实验之后,便可以从布告栏下方的抽屉柜中取出实验所会使用的说明纸,从一张两页到好几页钉在一起都有,很多都是实验的一些reference paper等等,然后就可以回到实验桌上,开始阅读实验内容介绍以及目的,还有一些步骤说明,通常实验都有part one和part two,先由简单的基本架构开始,让你了解实验的大致概念,接着在part two再做进一步的变化。在实验小隔间里面从架构开始把系统兜起来,很像小时候在玩乐高积木一样,但是又充满着未知和疑问,同时也要思考原理、理论值等等。在无法自己解决的时候,可以询问在教室里面巡视的助教们,大约会有三到四个人可以问。助教会用引导的方式来导引我们这个实验的内容,也会先确定我们对于这个实验背后的物理意义的了解程度,或是不同仪器的使用方式。他们不会直接跟我们说
明怎么操作实验或是怎么做比较好,只会给建议,因为这是「我们的实验」,没有固定的步骤和做的方式,一切取决于自己想要探讨这个实验深入的程度。有些学生会做很详细的数据分析,像是我有用Mathematica(也是其中一个上机实验,教我们使用这个软件还有一些相关的作业考试等)写一个curve fitting的小程序来fitting一些平常很难找到的fitting方程式,像是非线性光学SHG会有一些power和非线性晶体角度cos
θ4的关系,这些资料、实验理论等都要整理印好贴在实验记录本里面,把自己做实验的整个思路和实验过程详实地记录下来,并且在最后写下实验的结果与讨论等。每次实验完成之后,就可以跟marker(评分教授)预约时间一对一口试,教授会先针对实验记录本来提出问题,最后评分内容包括口试的状况、对于实验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验探讨的深度和实验记录本的记录内容等。在期中时,也必须缴交一个正式的实验报告,从我们做过的实验当中选出一个,写成两页的IEEE paper格式,介绍这个实验的内容还有最后结果分析与结论等等。这门实验课是我在SA上到最宝贵的一堂课,内容包罗万象,除了光学桌实验,还包括一次跟Nanophotonics课程相关的Fab实验,还有Mathematica程序实验和Labview系统架设与程序,选择性高,也很具挑战性,能在实际的尝试中理解课本上的理论并实际应用,又有助教和最后老师对于我们的观念导正,是非常棒的经验。
|
Fig. 6 (a) CD optics 实验架构 (b) 光纤实验架构 |
另外,除了课程内容之外,在很多地方我也获得了不少成长,例如做研究实验的方法、上台做英文简报的能力等等。
在台湾做实验,虽然自己的硕班论文实验会有学长细心的带领,教导实验室中相关仪器或实验的操作SOP,提醒哪些该做与不该做等等,但是却缺乏全面性且系统性的教学。当然实验室学长的指导或是机台使用前的课程训练也是很详细,但通常是针对单一实验的操作而已,如果硕班学生要在自己的研究中开始新的实验,那这时相对于欧洲这些学生的大学实验课基本的课程训练,就会有蛮大的差别。在这样的实验课中其实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做的速度比别人慢许多,我想这与有无大学时的实验课训练也有关联。另外就是台湾的实验课评分标准不同,所占学分的配重也是较少的,通常是学生比较不会去重视的学分,或是比较好混的课。实验课的评分标准是根据考试以及实验记录簿的预报及结报,很多都是千篇一律、人云亦云,因为除了抄袭的状况之外,其实实验本身的操作以及预期的结果都是相同的,相对于SA的实验课,少了很多自己探索的部分,并且加上一个口令一个动作的东方教育,老实说在台大大学时的实验课,很多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能做完实验」,但是SA这边则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会做不下去,或什么都没做出来」。我常常在实验课时觉得很焦虑,因为自己停在那边不知道怎么继续
,一旦卡住,最基本的实验架构就组不起来了,但是身旁的同学们却是一个实验换了一个实验地持续进行,以致于相较之下就很担心自己在期末无法达成要求的实验个数导致这门课不通过。
另外在英文简报的部分,刚好在SA学期开始之前的暑假,我到了苏格兰Glasgow参加Optical MEMS的研讨会,之后就直接留在欧洲。其实自己那时候英文是还可以,也不是第一次做口头报告,因此有点小自信。在SA,Research Skill其中有一个部分就是上台做简报,并且针对每个EMSP学生的简报技巧优缺点给予评分,包括同学的意见等
。当时我报告一篇有关Optical lift的paper,也花蛮多时间在做投影片,但是没有特别写讲稿,也没有特别练习过,认为经过上次会议的经验,想强迫自己直接上台去报告,看看自己的英文到底好不好,结果讲得非常不流畅,虽然要表达的内容都有提到,但是如果可以预先练习,应该会更流畅地善用辛苦制作的投影片做出好的简报。后来还有一次Nanophotonics课程要做一个期末报告,上台分享被指定的主题,那一次我的报告就有明显的进步,关于该主题我看了不少paper也放了很多数据进去,在练习过几次之后,知道每一张投影片可以讲的内容,在这次的报告就拿到蛮不错的分数。下学期在比利时
,经过多次关于研究内容的口头报告以及我暑假实习的实习总报告等练习,我的英文简报能力进步到不用事先练习就能很流畅地报告,最后那次实习简报也是我在欧洲一年最满意的一次,公司里的工程师也对我的六周实习成果感到很满意。
在欧洲学习的一年,在课程方面,除了看到不同形式的教学,在内容上的吸收也很饱足,重要的是自己各方面的眼界都有所成长,虽然越看世界越觉得自己渺小,但也会觉得努力有所回报而有些许成就感
。【精彩内容,下期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