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五】
撰文:光电所硕士班学生李伟任
虽说EMSP对于语言已有要求门坎,但是一到了欧洲还是需要蛮长一段时间适应。一开始在圣安,虽然周遭环境都是英文,但难懂的英国腔,或是说苏格兰腔,以及很多英式用词,让我花了不少时间才理解并跟上在圣安的步调。此外,学校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学生,因此各地的英文口音也是很多元,其实还蛮有趣的。第一学期在圣安,我想进步最神速的应该就是听力了吧,已可以适应各种口音,阅读与写作在上课、作业中也逐渐都有精进;口说的部份就要靠个人造化了,多练习才会有进步,当然要在大家面前用英文畅谈或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真的需要一股勇气,刚开始讲的时候虽然常常会卡词或是讲到一半不知所云,不过大部分的同学都很愿意听你说话,毕竟很多人的母语也不是英文。我觉得英文口语能力是循序渐进的,刚开始要求能够成功地把自己的意思传达给对方即可,虽然可能文法有错或是用词不太适当,之后渐渐地当自己可以流畅地用英文谈话时再来思考并调整一下文法。久而久之,口说就会有明显的改善,此外还可以学他们用一些流行用词,让自己更融入他们!除了平常与朋友聊天相处中可以练习英文之外,学校的语言中心也有提供免费的咨询与在线课程给国际生们使用。另外系上的专业课程中,也有安排上台报告,这些都是很好的练习机会。
过了一个学期之后,便来到比利时布鲁塞尔,整个情况又不太一样了。布鲁塞尔是座双语城市,法语与荷语,不过大部分的居民都说法语为主,而我是在荷语的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内做研究,EMSP学程则为英文,所以一开始颇混乱,常常在这三个语言之间转换。正因为语言不通,所以一开始也出了很多糗,当然也常常遭受店员们的冷落。所以若是会一些基础的法语或荷语的话,会更容易适应在比利时的生活。语言的问题除了购物之外,租屋的契约、到市政中心注册的程序等等都需要使用到荷、法语。我大概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渐渐可以听懂商店店员的法语用词,也慢慢地习惯这个语言不通的陌生环境。
在校园中,用英文沟通其实就很足够了,不过要是你突然从口中说出荷语或法语的话,除了可以让他们惊讶之外,也可以拉近跟外国人之间的距离。所以奉劝之后要申请至EMSP修业的学弟妹们,可以提前先学一些欧洲语言,例如法语、荷语、德语等,会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语言是双向的,也有很多外国人对中文非常感兴趣,这也常常成为聊天的话题,当他们学了一些简单的问候,就会常常听到他们在你面前练习,听外国人讲中文真的非常好玩。【精彩内容,下期待续~】
|
在意大利旅行途中认识的巴西女孩与意大利警察。母语都不是英文的我们一整天下来都用英文沟通,也一起在威尼斯玩了一整天! |
撰文:光电所硕士班学生陈井一
无论在苏格兰圣安还是在比利时根特的时候,主要沟通的语言还是以英文为主。要用英文沟通对长期以中文做为母语的我们来说,一开始的确很不容易。主要问题还是来自于对口说英语的信心。我们会担心说得不流利,让对方听得雾煞煞而止步,但其实并不然。只要你敢开口讲,对方还是很愿意聆听的。
在圣安用英文沟通是没问题的,毕竟当地语言就是英文。但其实个人觉得比较困扰的是当地英文的口音,英格兰人和其它欧洲朋友的口音还算能掌握,只要用心听还是能听懂。但苏格兰人的口音就很难听懂了,尤其是在市集遇到老一辈的苏格兰人,他们有很重的苏格兰腔英文,听起来实在让人摸不着头绪。授课的教授除了当地,也有些来自印度、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刚开始的时候听力不好,会听得很吃力,但上了一两个星期就稍微能掌握了,很快就能跟上了。
在比利时虽然当地语言是荷语和法语,但根特算是一座大学城,用英文沟通是没问题的。不过比起在英国还是稍微困扰一点,年轻一辈英文很好,但比较老一辈或到了比较偏远的小城市,遇到的人们就不太会讲英文。尽管如此,透过用手势或找个朋友帮忙翻译,还是能进行沟通。平时实验室同学聚在一起用餐,大家其实还是习惯用当地语言互相聊天,有时为了配合我们才改用英文,所以其实若懂得一些荷兰语和法语或许能更容易融入。
在欧洲这趟旅途,英文能力还是很重要的。基本的英文能力在沟通方面或许足够,但要用在讨论和写作论文方面,还是需要自行加强进修。【精彩内容,下期待续~】
撰文:光电所硕士班学生林诗颖
在启程前往英国前,一度很担心自己的语言能力和不熟悉的英国腔,毕竟台湾的学习都是偏向美式英文。不过到了University of St. Andrews后即发现它是一个相当国际化的学校,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在上课同学中,英国人反而是少数呢!授课教授亦是来自四面八方,不过也因此有点难以适应各式各地的腔调。在学习上,大部分的教授都会反复解释重要的观念,只是相对而言,我们需要较为专注、花较多的时间复习。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也会因为自己语言能力不足而感到沮丧,特别是在撰写报告和口头报告上,很难像国外学生一样自在、幽默,也需要花较多时间、精力准备,但藉由这些机会,也可以见识到他人的优缺点和获得难得的练习机会。在和同学相处上,难免会受限于语言,有时候总觉得词不达意,或是担心自己的措辞不妥,不过大部分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这些语言上的不同,有时候也带来许多乐趣,来自不同国家的大家都会相互学习简单的几个单字,相互嬉闹、玩笑。
离开苏格兰后,来到以法、荷文为主的比利时,语言才真正成为了问题。记得初到比利时,火车站列的时刻表和标示不外乎是法文和荷文,遇上和英文几分相像的单字,偶而能猜出几分意思,但对于其它陌生又落落长的单字,我们就如同文盲一般。经过几番波折,终于到达租屋的土耳其区,那里几乎是英文不通的世界,晚餐只能胡乱瞎点,就连男厕女厕都傻傻分不清((Heren/ Dames),实在很难想象接下来该如何在那里生活一个学期。庆幸的是,根特大学是一个大学城,在学校附近的商家、学生都有基本的英语能力,因此在生活上也便利许多。在实验室同学中,大部分都是当地比利时学生,几乎大家都能说三、四种语言(法、荷、英、德),着实令人羡慕。由于对荷、法语一窍不通,和同学、学长姐、教授沟通仍然都用英文,而在定期开会报告上,大家也都会用英文讨论,因此也不需要担心。另外,在论文的部分则是两者皆可,因此会看到某些论文及口试都是以荷文呈现的。一开始身处于一个语言完全陌生的城市,走在路上,四周充斥着无法理解的语言,感觉像是和这个世界隔离,然而,久而久之,也能大概认识几个生活用语、简单字汇,慢慢融入陌生又熟悉的荷语世界。在外语国家生活了一年,生活中处处都是练习的机会,对于英文能力必然能有所进步,更难得的是能听见、认识更多种的语言和文字,这样的交流更显得珍贵。【精彩内容,下期待续~】
撰文:光电所硕士班学生曾千芳
在这短短的一年留学期间,其实会有蛮大的心境转折。时间上虽然不长,不过却有很多体验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在短时间内一次经历,有时会感到应接不暇。有点像是把很多不一样的人生经验浓缩在一年内体现的感觉,有许多要克服的挑战。前面在圣安上课的生活,会遇到的困难比较偏向必须要习惯欧洲的教学方式和调整自己一贯的学习方法,对我而言挑战比较多集中于课业上,由于功课忙碌的关系,也比较没有社交方面的问题。但是下半年的瑞士研究生活,却有更多是生活方面的挑战。不管是食衣住行、社交人际、语言能力跟研究专业,都有不同的新挑战。在瑞士的生活至今难忘,在那里总是一边生活,一边努力学着如何生活。
第一个来到瑞士的挑战其实就是居住的问题。瑞士的租房有许多严格的规定,比如说很多必须要有瑞士保证人,并且在瑞士必须有户头和财力证明。另外,身为一个全欧洲生活所得最高的国家,物价和房租也是相对较高的,如果是靠近学校或是Metro站的话,雅房月租都要七、八百瑞郎左右,而且很多在地人跟你抢,很难抢到好的。那时候问过台湾同学会的同学,他们都说要在瑞士找到适当的房子,平均统计要两个月。一开始我暂时住在短租,白天去研究室,同时晚上找房子。每周缴高价房租,大概一两周就会觉得不胜负荷,所以我后来搬离短租,转而住进青年旅馆。青年旅馆大约一晚四、五十瑞郎,六个人一间的上下铺,断断续续住了快一个月。在这期间,来来去去的旅人,龙蛇杂处,财物要非常小心保管。由于洛桑位于法语区,学校以外基本上是不太说英文的,这里的英文并不普及。因为这样的关系,找房子更加困难,那时候拜托学校学生住宿组帮忙,他们有些顾问,可以帮助你和房东沟通。对于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的学生,求助学校是个很好的方式。大概一个月后我找到了一层五人住的雅房,和另外四个大学男生一起住,由于是二房东转租,是少数不需要瑞士保证人的选择,所以蛮快就签下了。不过后来发现他们常在家里抽大麻,而我不太习惯那个味道,所以向学校申请候补宿舍。最后终于在来瑞士的两个多月后搬进了学校宿舍,赔了一个月违约金。
搬进宿舍以后,也许是心定了下来,生活上渐入佳境。也许本身就是慢热性格加上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一开始蛮难融入实验室,也很懒得交际。我们实验室二十几个人,只有我是东方人,一开始难免感到格格不入。不过后来参加几次实验室聚会,和实验室的人约去滑雪以后,就开始变得熟悉,其实大家都年纪相仿,只要有心还是可以交到很好的朋友。心境上的调适,是把交朋友从一种困难的交际应酬,变成一种生活调剂,有了朋友以后,生活会变得很不相同。先从实验室的朋友开始,再进而认识其它实验室的朋友。一起参加音乐会,工作结束一起去bar喝点小酒或是咖啡,一起看世足杯或是周末一起开车去旅行。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生活能因为朋友而丰富。其实很多人到了新环境,还是习惯说中文,或是和台湾同学在一起。虽然这样也是一种选择,但对我而言,出国很大一部分是体验异国文化,和不同种族的人交流,了解彼此的生活方式和民情,在短短的一年生活里,不想失去这样的珍贵机会。而我觉得交朋友所需具备的条件,大概就是语言能力和肯踏出舒适圈的勇气。现在想起瑞士的生活其实还蛮怀念的。
课业和研究方面的挑战,其实主要是自主能力和勇于提问这两方面。我的论文题目其实一开始就蛮明确的。稍稍了解要做的事情以后,就开始大量阅读论文和paper。听其它在洛桑联邦理工的同学描述,他们的经验都和我雷同,指导教授和supervisor不会明确给你进度,而是你必须自己思考下一步要怎么走。不过每周都有一次的group meeting,每个人大约一个月会轮到一次一小时的报告。我把每次的报告看得很重要,因为这是一个在大家前面报告的机会,指导教授和实验室前辈都会给予方向和指导,同时训练表达能力,对于之后的口试很有帮助。也许是和我们实验室的气氛有很大的关系,大家都蛮乐于互相帮助,有一些实验的问题,藉由和supervisor约时间讨论,软件部分则是请教实验室专业的博后,通常都能得到很好的帮助和解答。一边学习一边研究,对我来说是很好的研究环境。时间规划是蛮重要的一环,随时掌握自己的实验进度,及早开始着手论文的撰写很重要。毕竟短短半年包括适应环境、学习新技术、阅读文献和规划实验、得到成果并撰写及修改论文,时间上其实蛮吃紧的。由于实验设备需要和别人共享,我一开始没办法先做实验,而多在先跑仿真软件,最后三个月实验进度吃紧,常常会工作到十点、十一点才做完预期进度。还好后来顺利完成,也有时间二修论文。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以前研究室弹性的工作时间,在这里我们
都蛮准时在九点到九点半以前到达实验室。可能是这边的博士生角色相较于亚洲,比较像工作而非学生。
对于生活方面,最后一点要讲的是生活哲学。国外生活虽然欢乐的时光很多,但相对独自一人的时刻也是很长的。孤独感在生活相对挫折的时候会被放大,而这种时候常常并不是谁在身边可以帮忙解决的。低潮或无力感,必须给自己时间,透过各种方式自己走出来。对我来说,这一年是个学会和自己相处、了解自己的过程。现在的我蛮能自得其乐,更加享受独处的时光,这是这一年留学带给我的珍贵礼物。在国外生活的时候,也常常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原来会有这样的一面,是以前在台湾所没有的,是很不错的自我开发过程。想要知道自己还有什么可能的话,这真的是一个很适合的program。【精彩内容,下期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