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二】
撰文:光电所硕士班学生李伟任
我们修课是在圣安修的,每学期须完成30学分的ECTS,必修课为Research Skill以及Advanced Photonics Laboratory,而选修课是从六门中选四门,分别为Nanophotonics, Biophotonics, Display and Nonlinear Optics, Solar Power, Quantum Optics, Applications of Quantum Physics。英国的学制是一年有三个学期,每个学期大约三个月左右,因此课程是非常紧凑的。在圣安修课的那个学期收获良多,印象比较深刻的是Research Skill,这门课扎实地教研究生如何做研究,从最基本的如何搜寻文献、如何批判学术文章、如何引用参考数据,到如何做简报、上台报告的技巧、以及完成硕士论文的初步研究等,在台湾很少学校会开班授课特别教研究生「如何做研究?」。
圣安的实验课占了整个学期的大半时间,每周有三天的下午都是实验课,整个学期大约要完成六到八个实验。每个实验皆须独力完成并做实验纪录,最后拿着实验纪录簿找教授评分,评分方式是以口试的方式进行,教授会根据你的实验结果、原理还有你的回答来询问。一开始压力非常大,除了语言上不太适应之外还必须全面去了解实验内容。另外同一时间每个人都做不一样的实验,因此若有遇到问题通常都是请教助教,不过助教并不会直接给你答案,会引导你去思考。
其它选修课程往往都会由至少两位教授分别授课,选修课的内容非常丰富,除了上课之外,也会有作业、上台报告、期末考等,有时候还会邀请该领域有名的学者前来演讲。上课方式跟台湾不太相同,通常每次上课只有一个小时,一周上两三次,虽然一个小时看似很短,但其实不轻松。因为苏格兰学校彼此间常常有校际选课的关系,大部分的课程都会另外连接远距教学,所以虽然在圣安上课,但投影屏幕上也可以看到来自附近大学的学生修课,像是Dunde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Glasgow, Heriot-Watt University。
另外还有一门Solar Power,是为期三天左右的紧凑密集课程,三天内除了上课之外还要完成三个实验,且作业与报告量也相当庞大,虽然一整个学期就只有这三天上课跟实验,但是时间太短且功课繁重,所以完成这门课的时候也是吃了不少苦头,同学们大家都熬夜赶缴交期限!
在圣安因为课程相当繁重且紧凑,所以大约开学第二周之后,大部分时间除了上课就是在图书馆念书写作业跟准备报告。因为宿舍离系馆跟市区都很远,很不错的是物理系馆里面就有图书馆,所以每次上完一小时的课之后若不想再走回宿舍的话,就可以去物理系图书馆念书,等下午的实验课继续做实验。一学期其实过
得很快,大约12月中便开始期末考,这边的考试分两部分,必答跟选答,选答通常是三选二或四选二,因为考试时间很短,所以通常都写不完,而且即使有往年的考古题可以参考,但是仅能熟悉题型,期末考的题目都是新的,每一题都要需要思考才能够作答。唯一期末考比较有趣的地方就是身处四百年悠久历史的教室考试,是一个很特别的体验。【精彩内容,下期待续~】
|
上课时,教授常常在课堂上实际操作,或做实验让我们更能了解课程内容 |
撰文:光电所硕士班学生陈井一
在圣安留学的日子并不长,大约只有三个月多的时间。扣除考试和让我们准备考试的日子,其实这学期实际修课的时间并不长。这学期我们一共得修六门科目,其中有两门必修和四门选修。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些课程,其实课程安排是相当紧凑充实的。
两门必修科目是研究技巧(Research Skills)和光电实验课(Photonics Laboratory)。研究技巧这门课并没有固定的上课时间,主要是由我们在圣安这段期间的导师负责。这门必修一开始会给我们两篇相关主题的文章做比较回答问题,接着还会分配不同的光电主题给我们准备口头报告,以及在学期末的时候缴交一篇介绍下学期论文研究主题的大报告(3000-3500字)。这样的安排是让我们学习如何藉由身边的资源和网络搜寻数据做研究,为下学期的论文做准备,从文献回顾去了解研究目的和方向,学习资料汇整,进而能在下学期完成一篇好的论文。这是作为研究生必须掌握的技能,看似简单但其实要掌握好并不容易。光电实验这门课也蛮有趣的,其实有点像大学的实验课。实验课每周三次,一次就占整个下午3.5小时。一项实验大约会花上一到两周的时间,整个学期大约得完成七至八个实验。这门实验课有很多实验题目可以选,每项实验都会附上一些简单的背景知识介绍。有些实验会提供实验步骤,有些则完全让你自由发挥。实验课期间会有助教在一旁,有需要的时候可以请他们引导你。完成一项实验后,我们都必须带着实验纪录簿(里头含实验数据、实验遇到的问题、实验分析和结论等),去找教授评分。
选修课方面,是六选四。每一门选修课每一周上课时间约2-3小时,但特别的是每次上课每一门课安排的时间只有1小时,相较于台湾这边一次长达3小时的科目,个人觉得一次1小时反而比较能让学生专注和掌握上课内容。虽然这边的授课语言是英文,但不是每个教授都来自英语系国家,因此上课的口音有些微不同,刚开始的时候需要时间适应。此外,这边上课情景也和台湾的不一样,老师和学生的互动频繁,学生完全发挥不耻下问的精神,老师也非常鼓励学生发问。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课程是远程授课,上课方式是透过投影机现场转播在另一端(根特大学或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上课内容和情景,教室还备有麦克风让你能跟另一端互动,有如置身于现场,非常有趣。作业方面虽然占总分数的比例不多但却非常频繁。而且每一门课除了作业外还会有口头或书面报告。
考试方面,这边没有期中考,只有期末考,而且占总成绩大约80%。这几乎是一次定生死,因此在这边课程结束后会有约2周的复习周让我们备考。学校的网页能找到考古题,但其实也只能做为考试题目类型参考,考试题目不会重复。认真写作其实很重要,因为作业能引导我们准备期末考的内容方向。这边的评分标准也不一样,满分是20分,拿个14-15分就算很高了,16分以上是特别好。
简单来说,在圣安修课这段时间过得非常充实,转眼三个月就这样过去了。无论是整个学习环境、修课方式、评分标准跟在台湾相比都不太一样。刚到的时候的确需要一些时间去适应,尤其是语言上。我们东方人通常比较含蓄,因此若能主动点去咨询、学习和请教老师同学会让你更快融入。其实大家都很友善,只要敢问,大家都会很乐意帮助我们。【精彩内容,下期待续~】
撰文:光电所硕士班学生林诗颖
根据EMSP的学程设计,第一个学期在St Andrews会修完所有的课,而后第二学期则是完全投入于论文研究。在选课的部分分为必修和选修,选课的方式和台大类似,都使用在线系统。较为特别的是,在orientation
week时,学校会安排学生和指导教授见面,初步了解每个学生的选课情况,也会很亲切地回答我们的问题,在学期中遇到任何情形都可以和指导教授沟通、寻求协助。在上课方面,每个教授的风格略有不同,大部分都乐于抛出问题,让学生们思考,慢慢带出课程的重点。大部分的教授都会反复解释某个理论或重要观念,对我们这些初加入的亚洲学生较易跟上进度,有些教授上课步调较快,或是带有欧洲口音,这些都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相较于台大,这里的课业颇重,每个星期都有作业,也有许多上台口头报告的机会,因此,在课业准备上是较为辛苦的。实验课是差异最大的一门课,这里的方式是一个人一组,而每个人挑选不同的实验题目,直到当下的实验完成后才能继续下一个实验,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几乎算是完全独立的状态,过程中遇到困难仍然可以和助教或教授讨论,由于在每个实验完成后都须接受教授的面试评分,因此,对于实验内容都需花相当时间做准备,这样的训练不论是在理论理解或是资料整理上都是相当踏实的。期中时,实验课也会安排我们至各个实验室参观,透过学长姐们的介绍,可以初步了解各个实验室的研究内容,我认为这是相当有趣的一件事。另外一门印象深刻的课是为了下学期的论文研究做的准备—教导如何找资料、写论文,会循序渐进地引导我们,从资料的搜集、投影片制作到最后论文的架构,也是一门颇有意思的课。在口头报告的部分,我认为是一个很棒、训练自己的机会,同时,也能观察别人的优缺点,就一般而言,欧洲学生的台风和语言能力都相当好,报告内容也都会带有几分幽默感,不时增添一些轻松感,吸引听众的注意,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虽然课业的负担很重,日子都在不断被deadline追赶的情况下度过,但透过这样和以往不同的学习方式,让我能以另一种角度检视自己的学习,也能和其它同学相互讨论,观察他们不同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几个月的课程确实是获益良多。【精彩内容,下期待续~】
撰文:光电所硕士班学生曾千芳
相较于五个月前刚踏上欧洲这片土地,那种有些惶恐与不安的心情,在伦敦转巴黎往洛桑的火车上,却是多了些期待和迎接的心境,有着「这次是真的一个人要开启新生活了!」那样难以名状的心情。火车刚到达瑞士境内的时候,望向窗外大雪纷飞,景色美好得令人不禁微笑。刚到洛桑的火车站,手机没电,无法导航到要去的短租。火车站的服务帅哥好心帮忙把我的手机充电,详细告诉我该去的路怎么走,然后燃起了一根烟,这是我对瑞士人的第一印象:礼貌绅士、乐于助人。经过超过半年的居住经验后,也证明确实是这样子没错。初来的三个月,真的是靠了许多认识和不认识的人帮忙,最后才安定下来。
刚到洛桑不久,住的地方还没稳定下来就开始进实验室了。EPFL和圣安德鲁斯是截然不同的学校,它是瑞士两间联邦制的理工学院之一,在欧洲理工科领域极富盛名,是很新的一所学校。学校里面的建筑都很现代化,说好听的话是满有设计感的,不过整体感觉有种理工学院给人的硬梆梆印象,尤其是一走进校门左侧大楼,也就是我们实验室所在的地方,一楼整层是透明玻璃的无尘室映入眼帘。EPFL这间学校倒是给我蛮亲切的感觉,和台湾大学里会出现的建筑差不多。学校就在捷运EPFL站旁边,交通很方便,学校的另外一面挨着美丽的日内瓦湖,很多活动和朋友的聚会都会办在湖边。全洛桑只有两条捷运线,一条的终站就是市区,周末总是和朋友去市区,各种音乐会和表演常常都会在市区举办。相较于圣安紧凑的生活步调,同学之间因为只有一起修课的关系而难以变熟,我大概到了EPFL才真正体会到在国外求学的乐趣。和实验室朋友变得熟悉,也间接认识了其它实验室的朋友。每天一起吃午餐,晚上和周末也会一起出去玩,实验和工作上的问题也是常常受到帮助,想起来是一段非常充实快乐的时光。不过因为是法语区的关系,生活上常常会有沟通上的困难,建议想在这里长期生活的人学会法语会好得多。
EPFL是所生活机能很好的学校,由于一些住宿的问题,我最后搬进学校的宿舍,使我更加体会到这些便利。算是丰富多元的餐厅、咖啡厅、邻近学校的餐厅和超市,比起圣安光要买个东西就要穿越森林方便许多。当然实验室的研究设备及资源也相当充裕。由于很近的关系,有时候在实验室待太晚也不会觉得危险,算是对独身生活的人很好的地方。其实不只EPFL,瑞士给我相当现代化的感觉,人文及雄伟的历史景观较少,取而代之的是天然的湖光水色。
如果现在叫我重新回想EPFL,我大概会首先想起具高度设计感的学校图书馆以及从学校的空地就可以远望到日内瓦湖的湖光山色。红色的夕阳有些刺眼,斜照着波光粼粼的湖面、在学校空地玩着滑板的学生剪影,将EPFL的校园晕染成一幅令人难以忘怀的画。【精彩内容,下期待续~】
~
与南京大学(Nanjing University)博士生交流活动 2014 系列报导 ~
【2014 第七届两岸光电科技博士生论坛】
(The 7th
Cross-Strait Ph.D. Student Forum on Phot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时间:2014年9月28日至10月4日;地点:台湾大学)
【之三】
花絮整理:光电所博士班学生程琮钦(代表团学生队长)
两岸光电科技博士生论坛为光电所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研讨会为双方分别主办一年后,次年由对方主办;从2008年开始在台大举办第一届后,这次已经是第七届了,因此又回到台湾由台湾大学主办。为了让研讨会更完美,我们开了四次筹备会议,从一开始任务分配,不论工作、行程,由大至小都在一次一次的筹备会议里详细讨论与确认,我们将行程、住宿、会场布置,以及企业与文化参访逐一讨论、规划与执行。
这次的筹备会议中,很感谢林恭如所长与黄建璋副所长全力的支持,并且放心将整个研讨会交给我们完成。过程中,更感谢所办筱文的协助与经验传承,使得筹备更有方向且更有效率。完成整个活动后,让我体验许多以前未曾经历的经验,也增加我对于举办大型学术研讨会的经验与能力。
九月二十八日,也是教师节的这一天,我们一行人到桃园国际机场接机,第一个见到的是吴兴龙副院长,他展现出亲切的态度与和蔼的笑容,虽然飞机延迟,但是南大师生们完全没有一点疲累的样子
。
为了让整个会议展现出最美好的一面,直到研讨会开始的前一刻,我们都还在进行场地布置与档案预备的最后确认。
研讨会开始前的空档,看见南大同学争取时间,认真地研读手册里的内容,并逐一标示重点,还不时地交换意见,这种学术上认真的态度,令我敬佩并值得学习。
在会议一开始时,可能因为大家对于环境还不熟悉,报告者完成报告后,仅有吴副院长与林所长提问;但是随着时间经过,大家愈来愈熟识后,讨论也愈来愈热络,往往都会超过规定的发问时间。在提问时间里,吴兴龙副院长与林恭如所长提出了许多深入思考的问题,也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另外,双方同学也踊跃地发表了自己对于讲者报告内容的看法,并于会后更进一步地交流。
我也利用会议期间内的休息时间与南大吴兴龙老师、詹鹏老师、江伟老师交流了两岸学术上的观点。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着重在理论、计算与模拟,而台湾大学光电工程学研究所则是在技术实务上的应用为主。在修业时间方面,南京大学的博士生需经过三年的硕士研究生训练,不过博士生的年限大约是三年,这比起台湾目前的博士训练年限四至五年来说,时间上的确是少了许多,但是南大的学生在学术发表上也是相当丰硕,一般来说南大的博士生在第一年或是第二年就会有国际性期刊的发表,甚至已经有了五篇第一作者的期刊发表,或是Nature Communication的发表,学术上的成果真是令人敬佩。
研讨会过程里,观察到南京大学同学们除了会议提供的讲义外,大多会再准备一本自己的笔记本,将会中所得到的新讯息与交流信息记录下来,并利用时间发问,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我的研究领域在新颖透明电极,以高温化学气相沈积法制备石墨烯,南大甘志星与涂文广恰好都研究相似的领域,休息时间里,也和他们交流了双方在石墨烯技术上的差异,讨论后,甘志星就马上以电子邮件寄了最新的期刊给我参考,涂文广也和我分享南大在期刊发表上的方式与技巧,令我收获良多。
在此次两岸光电科技交流研讨会中,观察并发现以下几个特点:
1. 守时与纪律:各场次开始的时间,南大师长与同学均依规定时间就位,而且南京大学报告者对于时间掌握得非常精准,规定报告20分钟,几乎所有南大博士生都是在这个时间内完成。看的出来南京大学对于同学们在时间掌控上非常要求。
2. 国际期刊发表:南大学生在此次报告中,均有属于自己的国际期刊提出,因此报告内容里可见自己所发表的期刊内容。
3. 研究内容:南大多着重于原理的讨论,在报告内容中可见较多的原理、公式计算与推导;至于台湾大学着重于组件制作与性能特性,因此较多的设计结构与量测数值。
4. 中文名词:一些中文名词在双方报告时可见不同,例如:Substrate=基板=衬底,Laser=雷射=激光,Device=组件=器件...等,初次听到时虽然不熟悉对方的用语,但是在双方交流后均能了解。
人气奖票选是最紧张的时刻,每个人都希望获得这个最高的荣誉,票选结果恰好是双方队长,至于为什么队长都拥有最佳人气的原因,应该是因为先前双方连系及几天下来接待所建立的情感吧!不过,这也应证了努力付出会有收获!
南京大学是大陆全国知名大学,更是江苏省第一名大学,虽然短暂交流一周的时间,但这七天里所看到、听到与接触到的南大师生的表现与思维,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内心,让我不论在科研、学习上,都功力大增,更上一层楼。
另外,经过筹备会议到研讨会的过程,让我对于举办会议的经验更加丰富,在会议中也经历难得的议程主持经验,这些日子来努力的过程与成果,让我更有信心面对未来的挑战。
最后,感谢此次参与的所有同学:煜峰、端书、璧魁、承桦、志坚、子乔,佳莹、文彦、国佑、立人、惠心,还有义务帮忙摄影的晏硕,谢谢你们。
【之四】
花絮整理:光电所博士班学生黄国佑
【文化参访】
满心期待的文化之旅,第一天便是以阵阵如蒺藜般大的大雨开场,难免令人感到沮丧。不过老天爷始终还是眷顾的,台北,终于在上午的企业参访之后放晴了。
也许有人会觉得疑惑,身为一个台北人竟还会对台北之旅感到期待?说来也令人惭愧,由于平时的案牍与丝竹,让身处在这个嘈杂都会的人们,很难能静下心来体会它所拥有的文化与内涵,所以借着所上给予的这个难得的机会,能好好介绍外地人自己的故乡并且也趁机认识一下自己从小生长的地方,何尝不是一件令人既期待又美好的体验呢?
我们一路风尘仆仆地从新竹北上,第一个地点是位于莺歌的陶瓷博物馆。莺歌-一个位于新北市与桃园县交界的小镇(现为莺歌区),主要以当地盛产的陶土制作各式各样的物品供应全国而闻名,全盛时期整个小镇有多座大型窑场,雨天时常使得满天烟灰混着雨水下得满地泥泞,因而取台语谐音有了莺歌的称号。
跟着导览员的解说,台大以及南京大学的同学们渐渐了解了这个小镇的历史以及许多制陶的过程,而在知道莺歌有台湾的景德镇的称号后,南京大学的同学似乎也更加有了共鸣。
而今天的第二个目的地是闻名海内外的台北101,几乎是每个来台北的观光客都会造访的景点,位于车水马龙的信义区内,全长508公尺,曾维持五年之久的世界第一高楼,并且依旧拥有世界最快的电梯以及风阻尼器。这些特点让南京大学的同学们感到非常兴奋,人手相机拍个不停,想在这个特别的地方,这片土地的至高点留下许多珍贵的回忆。
只是碍于行程上的安排,我们没能停留太久,让许多没拍到台北夜景的南大同学们直呼可惜了,直嚷嚷着下次还要再来!下次还要去其它地方!所以我们也约好了,下次再到台湾时,会让他们看看更不一样的景色,再让他们体会更不一样的氛围,毕竟,台湾最美丽的风景,是人啊。
在南大的同学离开之后不免有点为彼此刚萌发的友情感到些许的失落,但也庆幸有所上推行的交流活动,才能活络两岸学子的交流,无论是文化的或是学术上的。而另一方面,因为举办这个交流活动,也切切实实地加深了所上同学们的情感,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机会以及经验,能认识这么多这样好的人,让我想深深地对举办此次活动的台大光电所表示感谢。
花絮整理:光电所博士班学生苏佳莹
【文化参访】
第二天参访行程为探访北台湾之美。一早,游览车沿着北海岸行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湛蓝的海水与一望无尽的天空,沿岸奇岩怪石美不胜收,此时相机快门声与学生惊呼声此起彼落交错着;由于南京地处内陆,不易见到大海,南大同学们无不兴奋感动,对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力量更是赞叹不已。途中经过著名的「黄金瀑布」,潺潺水流依着金黄色岩壁顺流而下,美丽无比让人驻足拍照留念。上午参观坐落于金瓜石小城镇的「黄金博物馆」,了解早期金瓜石聚落开采矿物的人文历史、亲眼看到重达220公斤的金块,更亲身体验「本山五坊」矿坑内矿道,让两岸学员对此留下深刻的印象。中午探访神秘的「九份老街」,一个背山面海、保有许多日式建筑的迷人山城,享用美味午餐、品尝在地美食芋圆冰与草仔粿,放慢脚步沉醉于老街之中,肚子填饱了而身心灵也重新获得能量。傍晚时分,抵达以豆腐闻名的「深坑老街」,老街历史已有九十余载,深具台湾早期传统特色;慢游于傍晚的老街中,石板路与两旁的旧式建筑,让人彷佛掉入时光隧道中,回到那个只有在历史课本中出现的年代;晚餐各道佳肴以豆腐为主轴加以变化,品尝得出厨师的用心及在地食材的美味。一整天的北台湾文化洗礼,回程的游览车上,大家都心满意足地随着摇晃的车子而睡着了。十分感谢所上提供如此宝贵的文化参访机会,不仅让南大师生有机会认识台湾传统文化与历史,更让身为台湾学生的我们更加深入了解自己生长的土地。
花絮整理:光电所博士班学生张文彦
【文化参访】
第三天,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台湾最有名的故宫博物院。在这里我们接触到了各种中国古代文物,散发出浓浓文艺气息,这便与前两天好山好水的行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导览员临时生病,但在琮钦队长的带领下我们看到了举世闻名的翠玉白菜,玉雕师运用玉石天然自成的色泽分布,雕琢出一株鲜活欲滴的白菜,作工之细,让我目不转睛。印象最深的还有雕橄榄核舟,依照橄榄核天然的外型,将果核雕琢成一艘小船,船上八人,每人表情各有不同,船底还刻有苏轼的后赤壁赋,堪称鬼斧神工,两岸学生看了啧啧称奇。
|
故宫一隅合照 |
晚餐在永康街的六品小馆吃具有特色的浙江菜,茶足饭饱后,突然主桌那边出现了一个大蛋糕,点起了蜡烛,原来今天是我们南京大学同学世凤小姐的生日,台湾同学很贴心地偷偷买了蛋糕为他庆生吹蜡烛,在所长的带领下,场面好温馨,好像我们就是亲兄弟姊妹一样,世凤同学还感动得哭了,我们的眼眶也有泪水在打转。
|
大家为李世凤同学庆生 |
泪水擦干后我们继续前往永康街品尝最有名的芒果冰,除了芒果之外,他们的雪花似乎也是芒果口味,绵绵密密的口感还不错,搭配最上方的一球芒果冰淇淋,吃完就像上了天堂一般,大陆同学们更是一碗接着一碗。
|
虽然天气稍冷,但大伙还是在永康街点了大碗的芒果冰来吃 |
由于不想这么早就结束最后一天相处的时光,台湾同学更是在旅馆与大陆同学们玩这几天最常玩的团康游戏「谁是卧底」,玩到不想离开,半夜临走前,我眼眶又湿了,这次的道别不知下次何时能再相会,后会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