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
撰文:光電所碩士班學生李偉任
我是參與2013/2014年歐盟光電碩士學程(European Master of Science in Photonics, EMSP)的學生李偉任,一開始先在聖安德魯斯大學(University of St Andrews,以下簡稱聖安大學)修習光電課程,之後前往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布魯塞爾自由大學荷語部(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 VUB)做研究論文。最後一學期的研究論文是根據各夥伴學校:比利時根特大學(Universiteit Gent)、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Vrije Universieit Brussel)、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University of St Andrews)、丹麥科技大學(Danmarks Tekniske Universiteit)、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É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西班牙瓦倫西亞理工大學(Universitat Politècnica de València)所開出的研究主題與學生所填的志願分配而決定的。我則是在布魯塞爾自由大學荷語部(VUB)完成我的碩士論文。
聖安德魯斯大學建立於1413年,是英語系國家第三老的大學,僅次於牛津大學與劍橋大學。聖安的校園與建築散佈在蘇格蘭東北方的一座靠海小鎮,可謂之大學城。因為是大學城所以在鎮上最常看到的就是一群又一群的學生們,還有過著悠閒退休生活的居民們。在聖安,居民們都非常親切有禮貌,即使是不認識的路人,都會對你微笑或打招呼。而學生們總是有跑不完的Party以及各種社團活動,你會很有機會認識許多新的朋友,在聖安大學你也可以看到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國際化程度不容小覷。雖然聖安大學在臺灣或許聽過的人不多,但在英國的知名度非常高,英國大學的排名中常常在前10名內,今年甚至是攀升到了第4名。另外因為聖安大學也是威廉王子與凱特王妃的母校,所以在世界的知名度也是不斷攀升當中。比較特別的是,今年剛好是聖安大學600周年校慶,剛到聖安的時候,學校舉辦了許多慶祝600周年的系列活動,像是海邊的煙火秀等。聖安對於新生的註冊與報到程序都規劃得非常完善,所以剛到新的環境可以很快安頓好。
|
聖安德魯斯大學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大學,校園處處充滿著歷史古蹟。 |
第二學期則搬到比利時布魯塞爾進行碩士研究論文。布魯塞爾是比利時的首都,也是歐盟的總部以及各機關之所在地,是一座非常國際化的都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有幾個校區,我在做碩士論文的期間都待在Etterbeek校區,這校區不大,但附近的生活機能非常好,因此生活上相較於聖安便利許多,但因為校園是在大城市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比在聖安的時候較略疏遠些。在VUB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們的體育館規劃得非常棒,由外面的健身房進駐校園,且體育館場地也非常大,因此對喜歡運動的學生是一大福音。我本身有在打羽球,上學期在聖安雖然也有打羽球,但是場地與練習的時間都相當受到限制,但到VUB之後,場地與時間也都充裕許多,因此更常會在休閒時間打羽球,此外因為第二學期沒有修課,除了實驗室的同學之外,大部分朋友都是在球場上認識的!【精彩內容,下期待續~】
|
VUB的體育館,場地與設備都非常充足,是一個研究之餘運動消除壓力的好地方。 |
撰文:光電所碩士班學生陳井一
聖安德魯斯(St Andrews)是一座位於英國蘇格蘭東海岸的古老城市。在蘇格蘭歷史上是著名的城鎮之一,更是中世紀蘇格蘭王國的宗教首都。因此,至今這座城鎮仍然保留著中世紀的建築風格。整座城市不大,要發現這城市的美,徒步是最好的方式。穿梭在這座古城,到處都是中世紀的建築物,彷彿來到了電影裡面才會出現的場景。正因為曾是宗教首都,中世紀教堂更是這古城的特色,建於1158年的St Andrews Cathedral就是其中一個代表。沿著North Street走到底端,就能發現這座雄偉的大教堂。
|
St Andrews市區仍保留著中世紀的歐式建築物 |
|
St Andrews Cathedral |
聖安德魯斯更是一座大學城(University of St Andrews)。學校的行政中心、圖書館、系館就散落在這城市之中。值得一提的是,聖安德魯斯大學在臺灣甚至亞洲地區,名聲似乎不怎麼響亮,聽過的人不多。提到英國的大學,腦子裡閃過的莫過於英國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和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但對英國人甚至歐洲人來說,這是一所很有聲望的大學,在英國歷史上僅次於牛津和劍橋大學,而且更是蘇格蘭最古老的大學。去年2013年,正是聖安德魯斯大學建校600周年校慶。學校最有名的傳統之一便是大學生的紅色長袍。在求學的這段日子,不時都能看到穿著紅色長袍的學生穿梭在這座大學城。穿著紅色長袍的學生還可以免費進入聖安德魯斯城堡(St Andrews Castle)參觀。
|
身穿紅色長袍的大學生 |
這所大學之所以那麼有聲望不僅是因為其在英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它更是紅遍全球的英國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相識相戀的地方。在North Street的底端就有一間著名的餐廳“The North Point”,打著招牌“WHERE KATE MEETS WILLS (for coffee!)”,吸引了不少客人。除此之外,聖安德魯斯城鎮也是高爾夫球運動的發源地,被譽為「高爾夫球之鄉」。著名的高爾夫球場Old Course,除了是公開賽的比賽場地,更是許多高爾夫球迷來朝聖的地方。高爾夫球四大滿貫賽事之一的英國高爾夫球公開賽就曾多次在這聖地主辦。
|
|
The North Point |
Old Course |
另外,在這盛產蘇格蘭威士忌的國度,飲酒文化也是當地的特色。城鎮裡有無數家酒吧,無論是白天晚上都有人在飲酒。儘管如此,卻不見街道上有亂丟的酒瓶。這裡是嚴厲禁止在公共場所或街道上飲酒的,而且到了晚上十點,超市是禁止對外販售酒精的。就算在正常的時間想要買酒,也得出示證件證明你超過十八歲。因此,想要飲酒,最適合的去處就是酒吧。這城鎮主要人口還是學生和老年人居多,人口組成不複雜,加上對酒精的管制,這座城市讓人留下的印象是乾淨美好的。
這大學小鎮雖然頗有名氣,但因其地理位置偏遠,假日的觀光客並不多,至少不至於讓整座城鎮顯得擁擠喘不過氣。不像繁雜、熱鬧、髒亂的大倫敦,這城市給人的感覺是寧靜、乾淨、悠閒的。冬天有陽光的午後,男女老少都會出來散散步、遛遛狗。城市裡更不時有動物的蹤影:海鷗穿越在上空,偶爾停留在綠油油的草皮踏步覓食;夜間裡,野生的兔子會出沒在花叢中;野鴨成群結伴地在池塘裡悠游。這一幕幕的畫面,都是每天上下學遇到的場景,讓你不知不覺中,愛上了這座城市。【精彩內容,下期待續~】
撰文:光電所碩士班學生林詩穎
EMSP提供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體驗歐洲的生活和學習方式,特別是能在兩個國家各待一個學期。第一個學期是在英國蘇格蘭的University of St Andrews,除了因為英國皇室而聞名外,它的物理、藝術、文學等也都相當優秀,因此吸引許多國際學生。St
Andrews是一個位於蘇格蘭的臨海小鎮,充滿了悠閒的度假氣氛,不論是風景或是當地人親切的態度,都會讓人為之著迷。但初入陌生環境總還是會遇上幾分不適應和小挫折,還記得第一天抵達英國St Andrews,疲倦的我們急急忙忙和時間賽跑,必須在店家打烊前採購一些必備的生活用品,走了二、三十分鐘的路程才來到小鎮的市中心,卻在大包小包的回程遇上了莫名的滂沱大雨,又濕又冷地走在荒郊路上時,心裡已經開始懷疑自己為何要來到這裡了。St Andrews算是個大學城,除了市中心較為熱鬧、有許多店家外,其餘地區幾乎都是住宅區。那裏的草地綠得發亮,在風的吹動下,看起來就像是毛茸茸的綠色大地毯,因此那裡有著世界聞名的高爾夫球場。那裏的房屋大部分都是一至二層的獨棟花園矮房,周末時,常常能看見老先生、老太太在整理自家花園。走在街上,從窗外欣賞各戶的室內布置是一大樂趣,木製的家具顯得典雅、沉穩,不可或缺的是插上幾株樸素的花來點綴,而暖黃色的燈光給予了溫度,很難想像在這種高緯度的國家少了暖黃色的燈將會有多寒冷、孤獨。或許因為是小鎮,又或許是習慣這個學校裡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這裡的當地居民都很親切、和善,在路上會相視而笑,在公車上也會攀談幾句,這些,對於顯得格格不入的我們,多了幾分感動和鼓舞。這樣的田園小鎮,無非是度假休閒的好地方,只可惜接下來幾個月都要奉獻給課業了。這裡的學習是令人難忘的一段回憶,雖然忙碌卻非常充實,特別在諸多文化差異下,更會讓人進一步省思。
第二個學期來到比利時的根特大學(Ghent University),相較於University of St Andrews,根特大學屬於和產業合作較密切的學校,由於第二學期無須修課,也有較多的時間真正認識這個城市、體驗道地的歐洲生活。聽聞比利時,其實除了首都布魯塞爾外,對其他城市都很陌生,根特亦是如此。根特是一個擁有運河交織的古老城市,因此也被譽為「北方威尼斯」,而著名的美景即是夜晚時周圍建築倒映於運河上。對我而言,在根特的生活中,沿河慢跑是一個紓壓、休息的好方法,特別是能夠一邊慢跑一邊欣賞餘暉、河景,抑或是踏在軟木屑跑道上的舒適感,都會讓人忍不住愛上在這個城市裡慢跑。在市中心也可以選擇搭船,沿著河道認識這個城市,聽解說人員有趣的介紹。在這個古老的城市裡,隨處可見數百年的房屋建築,若是仔細觀察,便會看見許多房屋上都刻有自己的年份,像是隨時以自己的歷史價值為傲。在教堂、城堡附近的廣場,三不五時會出現流動的市集,有趣的是,他們是來自歐洲各地的攤販,並在歐洲各地巡迴做生意,因此可以嚐到鄰近國家的當地食物,或是一些手工小飾品。由於根特屬於荷語區,許多標語、包裝都只有荷文和法文,對於荷文一竅不通的我,確實也帶來許多不便,但若是於根特大學附近,大部分的店家都會說英文,最糟糕的情況,就是依靠翻譯軟體了。在實驗室的學習相當自由,大部分都是和指導學長討論,也會在定期的實驗室meeting時和教授報告及做進一步討論,由於論文研究的時間只有一個學期,因此自己也必須要有較主動的學習態度,才能在期限內較從容地完成論文。對我而言,在這裡的一個學期是一個能將生活與學業達到平衡的美好經驗,現在想來都覺得是難能可貴的回憶呢
!【精彩內容,下期待續~】
撰文:光電所碩士班學生曾千芳
初得知這屆EMSP要在University of St Andrews修課的時候其實沒有太多的想法,只覺得「啊!感覺是個很冷的地方」,又在冬天的時候開始上課,怕冷的我趕緊去添購羽絨外套。蘇格蘭對大部分的臺灣人來說是很陌生的,尤其聖安德魯斯又是個偏僻遠離塵囂的小鎮。我對這間大學的印象跟大部分的人對它的大致認識差不多,大概就是「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念書相識的學校」、「高爾夫球的發源地」、「威士忌很有名」諸如此類很粗淺的認識。經過兩次轉機和醒醒睡睡的十幾個小時,我們到達了愛丁堡。在長時間的飛行中,不斷思索勾勒這一年將會是什麼模樣。雖然小時候去過歐洲多次,但是第一次身邊沒有家人,未來沒有明確的行程。即便努力想像也無法勾勒出一個大致的草圖,迎接我們的是全然的未知,那樣的心境到現在依然是記憶猶新。
聖安離愛丁堡大約一小時的車程,沿途盡是一些草原、乾糧作物、牛羊家畜等等。從都市風景漸漸變成田野風光,人煙也越來越稀少,不禁讓人懷疑這種地方會有學校嗎?事實證明在聖安的那段日子和隱士的生活確實差不多。聖安德魯斯大學是個歷史悠久、校史六百年的大學,聖安德魯斯小鎮也是一個古老的小城鎮。事實上我們很幸運地剛到兩個禮拜就遇上了六百年的校慶。聖安小鎮就一條主要的商店街、剩下斷垣殘壁的中世紀教堂、歷經摧毀再整修的聖安德魯斯城堡、綠意盎然的高爾夫球場和一望無際的海。
每天的生活,都是很早起床,匆匆地準備早餐,走半小時的路經過廣大的田野到物理館,然後開始一整天精實的課程。早上通常是滿滿的三堂課,短暫的午休接著三個半小時的實驗課。拖著有些疲憊卻稍稍放鬆的心情踏著暮色昏黃的路回宿舍,準備晚餐和收拾,然後趕緊寫作業和報告。這短短的三個半月日復一日幾乎都是相同的生活步調,只有周末稍稍可以放鬆。聖安的教育方式令我印象深刻,小班制的精實教學,作業和考試都需要花很多時間思考和討論,也不太會考考古題,口試和報告的比重和筆試一樣重要,這也是臺灣學生一直以來比較欠缺訓練的部分。實驗課每次都要口試評分,一方面訓練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一方面助長學生習慣和老師討論的風氣,這都是臺灣比較少見到的情形。跟很多出國留學的同學一樣,剛開始因為差很多的學習風氣感到陌生,尤其國外學生都很主動,上課打斷老師舉手發言是很常見的事,這是在臺灣因為大班制教學而鮮少有課堂互動的學生少有的經驗。不過歷經一段時間慢慢適應,可以看到自己慢慢進步,這種感覺其實滿美好的,可以從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期末考的那一個月,生活真是忙碌到不行,一周兩三份作業和報告是常態,期末考前更是每天忙到半夜。現在有時遇到別人詢問出國有沒有適應的問題,想想應該是忙到沒什麼適應期的問題了吧?記得期末考完最後一科的時候,那種放鬆的開心感覺真的蠻難以言喻的。
如果現在問起我的聖安印象,第一個浮現的大概就是那片每天經過的田野。每天只要離開宿舍,不管要去哪裡都必須先穿越它。在一天的不同時段經過都會看到不同的景色,不同的月份也不盡相同。那些不同的美麗景色,在每次經過的時候都會帶給我不同的感受。對我來說,這段路給我放空偷閒的時光,通常走完之後就有種被療癒撫慰的感覺,能夠提起精神迎接下一段挑戰。周末總是習慣去超市買菜、去鎮上走走、去海邊吹風或是去參觀古城、去戲院看沒有字幕的電影順便練英文。生活回歸到最簡單,努力求學和認真生活,現在想想這麼純粹的生活竟然是在臺灣的我沒有體驗過的。【精彩內容,下期待續~】
~
與南京大學(Nanjing University)博士生交流活動 2014 系列報導 ~
【2014 第七屆兩岸光電科技博士生論壇】
(The 7th
Cross-Strait Ph.D. Student Forum on Phot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時間:103年9月28日至10月4日;地點:臺灣大學)
【之一】
花絮整理:光電所博士班學生程琮欽(代表團學生隊長)
第七屆兩岸光電科技博士生論壇在電資學院最豪華的會議場地博理館進行,這也是臺大光電所重要的年度交流活動,本次由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祝院士、吳副院長等共21人至臺灣與臺大光電所師生展開為期一週的學術交流與企業文化參訪。
首先由臺灣大學電資學院院長郭斯彥教授介紹臺灣大學歷史與電資學院概況。之後南京大學祝世宁院士、吳兴龙副院長、卞清主任、臺灣大學林恭如所長分別致詞後開始研討會各項議程。
Invited Talk由祝世宁院士介紹實驗室所做相關的研究,令我相當感興趣的是光學部分的繞射結構,另外,祝院士也深入討論這些技術在未來應用於量子電腦的可能性,令我非常期待這個技術未來的發展。
第二天的Invited Talk 由臺灣大學光電所副所長黃建璋教授帶來IGZO Thin Film Transistor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Biosensing,由IGZO做為電晶體特性的優勢,並詳細說明每個參數的定義與原理,讓我對於IGZO元件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另外,黃老師也將實驗室研究IGZO TFT應用於生物檢測上的成果與我們分享,並且說明如何以這個技術做到三分鐘快速檢測癌症的方法,這個題目引發大家熱烈討論,使我受益良多。
研討會分成八個議程,分別是Surface Plasma, LED & Solar Cell, Device, Micro/Nano Physics, Graphene, Optoelectronic Material, Periodic Structrue, Optics。報告的博士生報告時間為20分鐘與發問5分鐘。臺大共有11名博士生報告,南大共有15名博士生報告。
這場報告令我印象深刻的分別為來自南京大學的孙晓晨、包春雄與臺灣大學的蘇佳瑩。蘇佳瑩所做的研究為Strain Reduction and Crystal Improvement of an InGaN/GaN
Quantum-well Light-Emitting Diode on Patterned Si(110) Substrate,這個研究相當新穎且特別,她不但以MOCVD成功地製作出QW-LED,且量測特性上不論是IQE或XRD來看,都是相當好的結果,她報告時展現的自信與清晰的邏輯,令我印象深刻。
來自南京大學包春雄所做的報告也令我相當感興趣,他以nanowire方式製作透明導電電極,並成功地應用在觸控面板技術上。恰好觸控技術是我擅長的領域,中場休息時也對於他所開發的技術與他進行深入討論。
還有一位同學,他是來自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微結構國家實驗室的孙晓晨,所報告的內容是關於光子晶體中的類量子自旋霍爾效應(Photonic Analogue of Quantum Spin Gall Effect)。孙晓晨一開始報告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清楚的口條與穩定的報告節奏,時而加上有趣的投影片圖示輔助說明,讓我一直想聽下去。他由光子晶體理論開始再接著談到量子霍爾效應的關係,並且提出了令大家深思的問題「提供對稱性保護的是否仍然是時間反演對稱性?」,接下來,再以量子力學中的矩陣運算進行完整的模擬與解釋。最後,關於對稱性與參數設計裡提出贗時間反演對稱性,並依此設計光子晶體
。
在精彩的報告中結束了兩天的交流,最後票選最佳論文獎,臺灣大學蘇佳瑩與南京大學孙晓晨傑出的報告,獲得了本屆最佳論文獎的殊榮。
兩天研討會的時間很快地就結束了,藉著這個難得的機會與大陸知名大學南京大學師生在學術上的交流,深深地衝擊著我的內心,也激盪出許多新的思維與想法。
【之二】
花絮整理:光電所博士班學生尹煜峰(代表團學生副隊長)
【企業參訪】
10月1日一大早,大家就風塵僕僕地來到了位在新竹科學園區內的友達光電,在經過看似樸實的外表大門後,印入眼簾的大廳,充滿著裝飾許多臺灣意象的擺飾及照片,員工們井然有序地往來穿梭於走廊,雖忙,但不會顯得喘不過氣。我們一開始由人資許小姐先介紹友達光電的歷史沿革,在董事長李焜耀先生的帶領下,近年努力以成為世界頂尖的綠色方案企業,以最具競爭力之成本,在最短時間內提供客戶高品質的產品與服務,並連續六年獲全球永續發展報告書指導綱領第3.1版A+等級認證,也連續六年達到AA1000AS標準。充分落實企業社會責任,在經濟、環保和社會等永續性發展,在技術研發和綠色永續的道路上穩健向前。之後江處長也向我們詳細介紹友達目前的技術發展,尤其是領先業界推出UHD 4K、曲面液晶電視面板、WQHD(解析度2560×1440)超高解析度智慧型手機面板、超薄雙面顯示器、適用於觸控筆記型電腦的eTP(Embedded Touch Panel)及oTP(On-cell Touch Panel)標準化整合型觸控解決方案、以及超高解析度AMOLED面板等。其產品無不致力於把科技帶入家庭,提供消費者全方位的低碳數位生活。之後更在產品展示廳看見了榮獲「2014年SID展會最佳獎(Best inShow Award)」的5.5吋及6吋超高解析度(1440x2560)低溫多晶矽(LTPS)智慧型手機面板。很有趣的是,友達也在其公司內部的7-11,應用其最新技術的櫥窗展示面板,擺在7-11的門口播放廣告,處處展現了其產品與生活上的緊密關係。
|
大家正專心聽江處長的簡報 |
花絮整理:光電所博士班學生柯志堅
【校史館參訪】
南京大學參訪行程10月3日上午來到臺大校史館參訪,雖然我在很久以前有參訪過,但這次的拜訪讓我得知更多有關臺大的歷史與故事,臺大對臺灣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我想南京大學師生藉由這次的到訪,有助於他們對臺大與臺灣的了解,進一步增進兩岸文化交流。
雖然,臺大校史館有再擴建,但基本上還是保留當年日據時代的外貌,在過去,這裡是臺大的總圖書館,現在的臺大總圖已經搬到富麗堂皇的新建築物中,2005年這裡就變成「臺灣大學校史館」,對於臺灣第一所大學來說,好好記錄自創校以來的歷史是非常需要且重要的!
國立臺灣大學自1928年創建,日本時代稱為臺北帝國大學,在戰後才改成國立臺灣大學,剛開始是以文政學院和農理學院為主,之後又繼續增加其他新的學院。在校史館內還有陳列歷任校長的相片,臺大的歷史也有一一被記錄起來。曾經存在於臺大校園的一些物品也有列入展示,像是運動服、學士服、軍訓服,還有一些曾經使用過的教學器具,和當年臺大學生曾經流行的東西,有老舊的橄欖球、古董級的大提琴和舊式的撲克牌都有陳列。除了臺大歷史以外,在展區最令我感到興趣的是「時空膠囊」,每年臺大學生畢業後都會在此寫下未來對自己的期許。
|
時空膠囊,臺大畢業的學生在這寫下對自己未來的期許 |
|
解說員正在對南京大學師生講解 |
|
南京大學師生與臺大學生在歷史悠久的舊總圖自修室合影 |
花絮整理:光電所博士班學生魏子喬
【實驗室參訪】
為了能讓南京大學的老師及博士生對於臺灣大學光電所的實驗生態及環境有更多的了解,在10月3日上午特別安排了光電所實驗室參訪的行程,主要參訪的實驗室分別為光纖雷射通訊與奈米光電實驗室(林恭如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新興物質與前瞻元件科技研究中心(楊志忠教授)及光電所的光電製程實驗室。光纖雷射通訊與奈米光電實驗室主要由程志賢同學介紹,包括讓南京大學師生了解高速光通訊目前的技術發展、資訊傳輸標準等,對於高速矽光電元件製程到量測與進一步和後端電路整合之方法都做了詳盡的說明。新興物質與前瞻元件科技研究中心則由蘇佳瑩同學介紹,領域包括奈米光子學及光電子學及生醫光電等,簡介了有機金屬氣相沉積技術生長氮化銦鎵及氮化鎵量子井及其他奈米結構製程方式及氮化銦鎵和氧化鋅奈米結構材料與光學特性分析等。而光電製程無塵實驗室主要由臺灣大學光電工程學研究所為協助國內學術界進行光電半導體材料、製程與元件的研究而特別成立,得以讓所上所有學生共享研究資源進而推動半導體領域之發展。此部份由尹煜峰同學來作介紹,簡介了電子束金屬鍍膜機、半導體元件量測系統、電子鎗介電質鍍膜機、感應耦合電漿反應式離子蝕刻機及光照對準機等實驗設備,並對各種光電元件之製成方式做了簡單的介紹。在參訪的過程中,南京大學的師生們對於實驗的設備和研究方法都產生極大的興趣及好奇,並與臺灣大學的學生們熱烈地互相交流,更對於臺大光電所的老師及學生感到十分佩服,光電所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和空間並把所有效益最大化,在學術界的發表產出十分豐富並貢獻於臺灣的半導體及光電產業。南京大學的學生亦希望將來能與臺大光電的同學有更多學術上實質的互動,以增進兩岸光電科技研究的交流。
|
姚毓峰學長介紹楊志忠教授的MBE系統 |
|
參觀林恭如教授的實驗室,大家對於臺大的空間使用率感到佩服! |
|
大夥參觀光電所製程實驗室,由尹煜峰同學介紹裡面設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