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据提供:影像显示科技知识平台 (DTKP, Display Technology
Knowledge Platform) —
—
整理:林晃岩教授、陈圣灏 —
极子:玻色激光的崛起
两个独立团队同时提出第一次藉由电子注入方式驱动的玻色激光(bosonic laser)之报告。虽然他们的装置需在低温与强磁场下才可操作,但这象征着基于极子(polariton)之光电组件进展的重要一步。
任何光子学研究者应相当清楚,激光(LASER)代表「受激辐射光放大器」的缩写。简言之,这表示光在系统中能量放大原因是由于受激辐射的能量超过光学吸收。此条件需要电子达到居量反转(population inversion),能量增益是透过超过临界值的外在能量激发系统,此临界值被称为「激光阀值」。然而,近年来「LASER」这个词的使用已相当随意,通常用来描述任何可以产生同调、单色与单方向的光。
有趣的是,受激辐射并不是唯一产生「激光」的方法。所谓的玻色激光(bosonic lasers),是透过凝聚的粒子在单量子态的累积而自发地发射同调光。重要的是,虽然玻色激光仍然需要激发,但不需要居量反转,原则上,可以展示出零阀值的激光特性。
甚么样的粒子适合于形成凝聚而发射光呢?虽然玻色凝聚在极低温下已经实现,但凝聚的原子通常处于基态,因此不能发射光(因为没有更低的能态让他们可以跃迁),这使得原子凝聚对于光的产生是无用的。相较之下,混合光子与物质的凝聚,如准粒子与激子极子(exciton polaritons)则非常适于发射光。这种凝聚物有潜力在相对高的温度(即使是在室温)下与在半导体微共振腔内实现。这就是为何激子极子激光(也称极子激光)很可能成为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玻色激光。直到最近,只使用光学激发的极子激光已经被提出;然而,需要透过另一具激光而激发的激光在应用上有范围限制。因此,一个重要且具有大范围实用性的里程碑,是利用电子激发的极子激光装置示范,而如今两个独立团队的研究宣称已达到这样的成就。
在相隔24小时内,Schneider等人与Bhattacharya等人的论文在Nature与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中分别出现。两个团队都研究高Q值p–i–n结构的砷化镓/砷化铝镓且具有半导体布拉格镜共振腔与嵌入砷化铟镓的复合量子井(图1)。两个团队都提出两种激光阀值,他们解释为极子激光(凝聚跃迁)与传统的光子激光(受激放射)的阀值;然而,他们观察到极子激光只有在数个特斯拉的磁场下才可应用。极子激光阀值与光子激光阀值的比值对于极子激光可视为一个具有价值的关键参数,可以显示玻色子凝聚有助于同调光形成的程度。在Schneider的例子中,极子激光阀值比光子激光阀值低了2至5倍;然而,Bhattacharya等人发表的临界条件比值为10–3。这样大差异的原因目前不清楚。另外,在极子激光的范畴内,Bhattacharya团队报告了空间同调与缩小发射线宽的形成。
|
图1、电子驱动极子激光之示意图
电子与电洞注入之后彼此吸引,造成激子的形成,如似氢的准粒子,在微共振腔内发射与再吸收光,这使得激子极子形成。激子极子为准粒子以光子与激子的形式交替存在。激子极子在一个单独的量子态累积称为凝聚,会自发放射出光并且通过镜子。(Arash Rahimi, University of Würzburg, Germany) |
|
|
Schneider等人与Bhattacharya等人的实验是在低温的条件下进行(分别约10度K与30度K)。这显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因为在室温下操作才是被期待的。两个团队提出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为何极子激光的阀值只有在外加磁场下才发现?两个团队认为磁场可稳定激子(弱束缚的电子电洞对可耦合光子以形成极子),但在磁场下特定的极子激光阀值已在理论上被确认。Schneider等人在极子激光的范围下提出抑制黎曼分裂(Zeeman splitting,由磁场诱发的上自旋与下自旋极子能量分裂)的报告,这可能是自旋麦斯纳效应(spin Meissner effect)的证明,在理论上可以由激子-极子的凝聚作预期。这个结果无疑地将刺激更多对玻色激光的实验与理论研究,提供了一条新世代基于激子-极子光电装置发展之路。
在实际应用的方面,极子激光依然需要找到它的利基。它相较于传统激光的主要优势为相较下极低的阀值能量,如同Schneider等人与Bhattacharya等人已有力地证明过的。另一方面,极子凝聚是脆弱的,当激发能量增加,它会去耦合与被破坏。因此极子激光很可能不适于高能控制。
激子极子之玻色凝聚的一个好处是可以利用外加电磁场与激光所控制。因此极子激光发射光的极化与强度可以在数十个皮秒(ps)之内由一个值转换成另一个值。可操控性与快速反应使得极子激光在电子与光通讯装置之间增进光学集成电路的应用。另一个有待探索的应用范围是极子凝聚产生的兆赫频率的产生。鉴于小巧且可靠的同调兆赫辐射光源的高度需求,在半导体超晶格中,基于激子或激子极子的玻色串联激光提供了一个基于电子跃迁的量子串联激光的有价值选择。有可能,它们可在室温下操作,在垂直方向发射兆赫光(也就是垂直结构的平面),而且像任何垂直腔体表面发射型激光一样小巧。
另一个发展实用的极子激光的里程碑为电子注入下在室温操作的实现。直到最近,有鉴于室温下激子在氮化镓内的稳定,氮化镓微共振腔已被视为最有希望达到此目标的作法。然而,砷化镓微共振腔不应被忘记,值得被更进一步研究。砷化镓中,强力耦合的微共振腔模态可稳定激子,这就是激子为何在精心设计的结构下可以在室温下存活。我们预期即使不在数月内,在未来的几年极子的领域应该会有显著的进步。
资料来源: |
Alexey Kavokin, “Polaritons: The rise of the bosonic laser.” Nature Photonics 7, 591–592 (2013). Published online 30 July 2013, doi:10.1038/nphoton.2013.196.
http://www.nature.com/nphoton/journal/v7/n8/full/nphoton.2013.196.html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