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料提供:影像顯示科技知識平台 (DTKP, Display Technology
Knowledge Platform) —
—
整理:林晃巖教授、陳聖灝 —
光子晶體:更卓越的資料處理
透過機械組裝精密的結構,研究人員已經可以在三維光子晶體中導引通信波長的光(telecommunications-wavelength)繞過多個夾型彎(hairpin turns)。
長途光纖通信系統是網際網路的主幹,同時在能量的使用上、速度上、容量上以及距離上相當有利於資料的傳輸。然而,較短的距離時,如:擠滿電腦的房間、辦公室的網路或者電腦的主機板會以銅線與無線電傳輸為主,因為它們具有很大的空間適應性。因此,近幾年對短距通信空間的適應性與效用性的改善引起大量的興趣,以期達到兩者皆備的世界。
在近期Nature Photonics中,Ishizaki及其同仁描述使用三維光子晶體,第一次展示任意選擇導引非極化通信波段可繞過各種的突彎處。以木材堆疊方式的三維光子晶體將光束縛在具有高光子能隙的狹窄波導內,能隙範圍內任何角度或極化的光都無法逃離。而且這種木柴堆疊集合的結構比一般三維光子晶體來得容易製造,它可以使用機械執行自動化的組合程序一次完成相同的一層的組合。
為了達到三維的週期性,自動化的操作更助於每個連續層的對準。這個以木材堆疊的結構在水平與垂直45°傾斜的方向上有著線型缺陷(line defects)以導引光的走向。值得注意的是連接處的組合促進了模態的匹配;因為縱向的波導模態與橫向的波導模態的色散截然不同,這是針對過去努力的一大進步。研究人員藉由物理的直覺與有線差分時域模擬法(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 simulations)制定橫向-橫向、橫向-斜向與斜向-斜向組合的最佳耦合方法。然後不僅在1,220–1,450 nm範圍內製造具有完整三維光子能隙特性的基本三維木堆結構,而且將一系列逐漸複雜的波導結構連接在一起。最驚人的結果是入射光被分開按路線傳導至晶體另一面不同的出口。
要充分瞭解這些結果的意義,我們回顧一下資訊傳輸科技的發展。在1876年電話發明後,工程師們開始使用金屬線傳輸資訊而且不受干擾。1966年,Charles K. Kao理論上描述了一種可能的方法在更長的距離傳輸更多的資訊:即在極低損耗的玻璃纖維傳送光波,而此纖維也就是所謂的光纖電纜。在往後的四年之內,Corning Glass Works的團隊經過測試發展出比銅線多65,000倍傳輸量的光纖電纜,並取得專利。然而,一個完整的傳輸系統需要兩種必要的要素:可快速調制且較便宜光源與可接收跟光源相同波長的接收器。
同年,光源的問題在室溫下可進行連續波操作的半導體二極雷射(semiconductor diode laser)發明下意外地被解決。接收器的問題可使用矽光電二極體(silicon photodiodes)克服,同時矽光電二極體已用在光電電池上。到1976年,光纖系統才開始用於商業上。然而,儘管光纖的應用已有長足的進步,但是要降低損耗依然有限制,特別是在800–900 nm的波段。為了增加長距離通信的波段範圍,另一種創新發揮的作用:摻鉺光纖放大器,可在千里之處放大與復原複雜的光訊號。在1988年,成功地展示跨大西洋的光纖傳輸。使光纖通信成為目前全球主要的數據傳輸方式,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這項科技不斷地進步,如逐漸地利用密集相鄰的波長與極化,讓網路流量在過去十年的年均複合成長率達到40–50%。
最近,幾個研究團隊一直在探索長途光纖通信的成功是否適用於短距寬頻來提高效率,其中包括高性能的計算和數據中心。在矽奈米光子學寬廣的範疇中讓高性能的光學連接有了希望。在這方法中,利用相容於互補式金氧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CMOS))的製程程序製造光學元件,並與原先的電子層垂直地相連接。就像長途通信一樣,關鍵的元件包含光源與被動式波導元件(類似光纖電纜)。
再者,奈米光子系統與其他子系統的封裝與組裝面臨新的挑戰,其中可能包括電子、微機械與微流體系統,還有異質材料如三五族化合物、量子點與奈米電漿材料的整合。鑑於未來空間的限制與多功能系統需求快速增加的可能性,使光能夠在低損耗下順著三維結構的複雜路徑傳輸將是成功擴展與縮放系統的關鍵。
由於實驗製程與量測技術的使用,Ishizaki 等人近期的工作相當重要。研發人員使用地球上豐富的矽製作出三維木頭堆疊的光子晶體,他們可以精確地對齊矽同時在適當的尺寸下堆疊使其中具有空氣縫隙而能夠有最大的光子能隙與最低的損耗。校準與堆疊系統利用自動化的型態辨識(pattern recognition)以減少錯誤,似乎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真正的價值就在使用的當下,當然,所有掃描電子顯微鏡圖看起來正是他們所要的。
研發人員在入口端使用聚焦至1.55 μm的高斯光束,並在預期的出口散焦來測量光學傳輸系統,同時比較這個對照實驗中沒有三維光子晶體的情況。結果雖然有雜訊,但與可能使用的粗略估計與初步計算相比較是合理的。雖然確實的傳輸率不高(目前在0.01–1%的範圍),似乎足以為數據傳輸上的應用,而且未來會有系統地改進。
另一方面,可能因為空間的限制,Ishizaki等人過去所做的並未解決這些關鍵問題。尤其是波導結構對於偏光的靈敏度與保存性以及在一般準則下設計的適當水平-垂直波導連接都未被討論。建議讀者查詢參考資料[11]以獲得更多相關的內容。此外,實驗結果欠缺任何直接的理論計算。即使特別的假設用來達到近似的匹配,到目前為止他們會提高對此的認識,知道在實驗結構的製造中什麼是好的與什麼是需要改進的。如果Ishizaki 等人的方法擴展到更多複雜的光電路,此任務將變得嚴峻,因為如反射(back
reflection)損耗會隨著電路的複雜性快速增加。
需要更多的理論與模擬研究與Ishizaki等人的研究結果來相輔相成。在選定的與可諧調的波段做可用的研究將適當地做為波長分割多工的應用,可在光通訊的標準下用於細分通道的傳輸容量。同時,新功能的研究包括光儲存、超快資料傳輸、光子晶體表面放射雷射與奈米電漿微型化組合成新型的材料似乎是有必要的,如圖1所示。或許這個努力為替代一般光纖的可行性開闢了新的門徑,無論何處發現的特殊價值都是難能可貴的。
|
圖1、使用高效能的奈米光子光可能的新功能包含超快資料傳輸、光學儲存、超靈敏生化感測與新式固態整合晶片光源
|
|
|
資料來源: |
Peter Bermel, Photonic crystals: Turning data on a dime,
Nature Photonics 7, 89–91 (2013) doi:10.1038/nphoton.2013.5.
http://www.nature.com/nphoton/journal/v7/n2/full/nphoton.2013.5.html |
|
|
參考資料: |
1. Ishizaki, K., Koumura, M., Suzuki, K., Gondaira, K. & Noda, S., Nature Photon. 7, 133–137 (2013).
2. Joannopoulos, J. D., Johnson, S. G., Winn, J. N. & Meade, R. D., Photonic Crystals Ch. 6 (Princeton Univ., 2008).
3. Kawashima, S., Ishizaki, K. & Noda, S. Opt. Express 18, 386–392 (2010).
4. Kao, C. K. & Hockham, G. A., Proc. IEE 113, 1151–1158 (1966).
5. Maurer, R. D. & Schultz, P. C., Fused silica optical waveguide, US patent 3,659,915 (1972).
6. Hayashi, I. et al., Appl. Phys. Lett. 17, 109–111 (1970).
7. Desurvire, E. et al., Opt. Lett. 12, 888–890 (1987).
8. Agrawal, G. P., Fiber-Optic Communication Systems, Ch. 1 (Wiley, 2002).
9. Odlyzko, A., Int. J. Commun. 6, 920–935 (2012).
10. Vlasov, Y., IEEE Commun. Mag. 50, S67–S72 (2012).
11. Chutinan, A. & John, S., Opt. Express 14, 1266–1279 (2006).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