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数据提供:影像显示科技知识平台 (DTKP, Display Technology
Knowledge Platform) —
—
整理:林晃岩教授、陈圣灏 —
光子晶体:更卓越的数据处理
透过机械组装精密的结构,研究人员已经可以在三维光子晶体中导引通信波长的光(telecommunications-wavelength)绕过多个夹型弯(hairpin turns)。
长途光纤通信系统是因特网的主干,同时在能量的使用上、速度上、容量上以及距离上相当有利于数据的传输。然而,较短的距离时,如:挤满计算机的房间、办公室的网络或者计算机的主机板会以铜线与无线电传输为主,因为它们具有很大的空间适应性。因此,近几年对短距通信空间的适应性与效用性的改善引起大量的兴趣,以期达到两者皆备的世界。
在近期Nature Photonics中,Ishizaki及其同仁描述使用三维光子晶体,第一次展示任意选择导引非极化通信波段可绕过各种的突弯处。以木材堆栈方式的三维光子晶体将光束缚在具有高光子能隙的狭窄波导内,能隙范围内任何角度或极化的光都无法逃离。而且这种木柴堆栈集合的结构比一般三维光子晶体来得容易制造,它可以使用机械执行自动化的组合程序一次完成相同的一层的组合。
为了达到三维的周期性,自动化的操作更助于每个连续层的对准。这个以木材堆栈的结构在水平与垂直45°倾斜的方向上有着线型缺陷(line defects)以导引光的走向。值得注意的是连接处的组合促进了模态的匹配;因为纵向的波导模态与横向的波导模态的色散截然不同,这是针对过去努力的一大进步。研究人员藉由物理的直觉与有线差分时域模拟法(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 simulations)制定横向-横向、横向-斜向与斜向-斜向组合的最佳耦合方法。然后不仅在1,220–1,450 nm范围内制造具有完整三维光子能隙特性的基本三维木堆结构,而且将一系列逐渐复杂的波导结构连接在一起。最惊人的结果是入射光被分开按路线传导至晶体另一面不同的出口。
要充分了解这些结果的意义,我们回顾一下信息传输科技的发展。在1876年电话发明后,工程师们开始使用金属线传输信息而且不受干扰。1966年,Charles K. Kao理论上描述了一种可能的方法在更长的距离传输更多的信息:即在极低损耗的玻璃纤维传送光波,而此纤维也就是所谓的光纤电缆。在往后的四年之内,Corning Glass Works的团队经过测试发展出比铜线多65,000倍传输量的光纤电缆,并取得专利。然而,一个完整的传输系统需要两种必要的要素:可快速调制且较便宜光源与可接收跟光源相同波长的接收器。
同年,光源的问题在室温下可进行连续波操作的半导体二极激光(semiconductor diode laser)发明下意外地被解决。接收器的问题可使用硅光电二极管(silicon photodiodes)克服,同时硅光电二极管已用在光电电池上。到1976年,光纤系统才开始用于商业上。然而,尽管光纤的应用已有长足的进步,但是要降低损耗依然有限制,特别是在800–900 nm的波段。为了增加长距离通信的波段范围,另一种创新发挥的作用:掺铒光纤放大器,可在千里之处放大与复原复杂的光讯号。在1988年,成功地展示跨大西洋的光纤传输。使光纤通信成为目前全球主要的数据传输方式,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这项科技不断地进步,如逐渐地利用密集相邻的波长与极化,让网络流量在过去十年的年均复合成长率达到40–50%。
最近,几个研究团队一直在探索长途光纤通信的成功是否适用于短距宽带来提高效率,其中包括高性能的计算和数据中心。在硅奈米光子学宽广的范畴中让高性能的光学连接有了希望。在这方法中,利用兼容于互补式金氧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CMOS))的制程程序制造光学组件,并与原先的电子层垂直地相连接。就像长途通信一样,关键的组件包含光源与被动式波导组件(类似光纤电缆)。
再者,奈米光子系统与其它子系统的封装与组装面临新的挑战,其中可能包括电子、微机械与微流体系统,还有异质材料如三五族化合物、量子点与奈米电浆材料的整合。鉴于未来空间的限制与多功能系统需求快速增加的可能性,使光能够在低损耗下顺着三维结构的复杂路径传输将是成功扩展与缩放系统的关键。
由于实验制程与量测技术的使用,Ishizaki 等人近期的工作相当重要。研发人员使用地球上丰富的硅制作出三维木头堆栈的光子晶体,他们可以精确地对齐硅同时在适当的尺寸下堆栈使其中具有空气缝隙而能够有最大的光子能隙与最低的损耗。校准与堆栈系统利用自动化的型态辨识(pattern recognition)以减少错误,似乎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真正的价值就在使用的当下,当然,所有扫描电子显微镜图看起来正是他们所要的。
研发人员在入口端使用聚焦至1.55 μm的高斯光束,并在预期的出口散焦来测量光学传输系统,同时比较这个对照实验中没有三维光子晶体的情况。结果虽然有噪声,但与可能使用的粗略估计与初步计算相比较是合理的。虽然确实的传输率不高(目前在0.01–1%的范围),似乎足以为数据传输上的应用,而且未来会有系统地改进。
另一方面,可能因为空间的限制,Ishizaki等人过去所做的并未解决这些关键问题。尤其是波导结构对于偏光的灵敏度与保存性以及在一般准则下设计的适当水平-垂直波导连接都未被讨论。建议读者查询参考数据[11]以获得更多相关的内容。此外,实验结果欠缺任何直接的理论计算。即使特别的假设用来达到近似的匹配,到目前为止他们会提高对此的认识,知道在实验结构的制造中什么是好的与什么是需要改进的。如果Ishizaki 等人的方法扩展到更多复杂的光电路,此任务将变得严峻,因为如反射(back
reflection)损耗会随着电路的复杂性快速增加。
需要更多的理论与模拟研究与Ishizaki等人的研究结果来相辅相成。在选定的与可谐调的波段做可用的研究将适当地做为波长分割多任务的应用,可在光通讯的标准下用于细分信道的传输容量。同时,新功能的研究包括光储存、超快数据传输、光子晶体表面放射激光与奈米电浆微型化组合成新型的材料似乎是有必要的,如图1所示。或许这个努力为替代一般光纤的可行性开辟了新的门径,无论何处发现的特殊价值都是难能可贵的。
|
图1、使用高效能的奈米光子光可能的新功能包含超快数据传输、光学储存、超灵敏生化感测与新式固态整合芯片光源
|
|
|
资料来源: |
Peter Bermel, Photonic crystals: Turning data on a dime,
Nature Photonics 7, 89–91 (2013) doi:10.1038/nphoton.2013.5.
http://www.nature.com/nphoton/journal/v7/n2/full/nphoton.2013.5.html |
|
|
参考数据: |
1. Ishizaki, K., Koumura, M., Suzuki, K., Gondaira, K. & Noda, S., Nature Photon. 7, 133–137 (2013).
2. Joannopoulos, J. D., Johnson, S. G., Winn, J. N. & Meade, R. D., Photonic Crystals Ch. 6 (Princeton Univ., 2008).
3. Kawashima, S., Ishizaki, K. & Noda, S. Opt. Express 18, 386–392 (2010).
4. Kao, C. K. & Hockham, G. A., Proc. IEE 113, 1151–1158 (1966).
5. Maurer, R. D. & Schultz, P. C., Fused silica optical waveguide, US patent 3,659,915 (1972).
6. Hayashi, I. et al., Appl. Phys. Lett. 17, 109–111 (1970).
7. Desurvire, E. et al., Opt. Lett. 12, 888–890 (1987).
8. Agrawal, G. P., Fiber-Optic Communication Systems, Ch. 1 (Wiley, 2002).
9. Odlyzko, A., Int. J. Commun. 6, 920–935 (2012).
10. Vlasov, Y., IEEE Commun. Mag. 50, S67–S72 (2012).
11. Chutinan, A. & John, S., Opt. Express 14, 1266–1279 (2006).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