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電所參與歐盟 European
Master of Science in Photonics (EMSP)
碩士雙學位計畫 系列報導 ~
【前言】
伊拉斯莫斯世界 (Erasmus Mundus; EM)
計畫,是歐盟所推動的高等教育標準統合及品質提昇計畫,在此計畫下有超過100個不同領域的歐盟碩士學位課程,此計畫除了促進歐盟會員國高等教育品質的提昇,亦積極促進與非會員國頂尖大學的合作,第一期計畫由2006年至2010年,第二期計畫由2011年至2015年。在第二期,歐盟亦首度開放非會員國大學加入成為正式夥伴學校,聯合授予學位,本所在第二期加入了European
Master of Science in Photonics (EMSP)(即第一期原Erasmus
Mundus MSc in Photonics (EMMP)),與比利時Ghent
University、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英國St
Andrews University,和瑞典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等校共同推動碩士雙學位計畫。
2011年9月,首批參與本計畫的光電所碩士班學生:李妍儀、蔡孟珂、蘇建儒,分別前往比利時Ghent
University、比利時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和英國St
Andrews University,展開他們在EMSP課程中為期一年的修業生活。為了讓對本計畫有興趣的同學能更深切瞭解出國進修的學業與生活點滴,本次系列報導特別邀請三位同學撰文,將他們這一年來的所見所聞分享給大家,豐富內容將從本期開始分次於中文版所訊上完整刊登,敬請期待。
【之一】
撰文:光電所碩士班學生李妍儀
根特是一個以根特大學為主的大學城,這個寧靜的小城市並不大,人口結構單純,跟歐洲大城市相比相對安全許多。城市中居住的大部份都是學生,所以長假期的時候顯得格外冷清。根特市中心沿著河畔很漂亮,天氣好的時候常看到一堆人坐在河岸聊天野餐,景點也都在市中心附近,大概逛一天就可以逛完了。根特大學沒有總校區,大學建築散落在根特不同的地點,常常走路就會不經意的經過。在離市中心比較遠的郊區則有幾個校區,像是無塵室就位於根特西南方的郊區。
根特大學在國際上知名度不錯,大概跟台大差不多,不同的系所都會有自己的系館,附近也都有附設學生餐廳。根特有為學生設置的單車店、圖書館、體育館等等,生活機能算齊全。根特大學十分國際化,國際學生很多,通常都是Erasmus
program的交換生或是Erasmus Mundus
program的碩士生,現在都被安排住在去年新蓋好的校舍,宿舍的安排會盡量讓碩士生們住在一區,交換生們住在另一區,有少數的博士生們會住在有私人廚房的一樓或頂樓,但都不會跟當地學生一起住。宿舍周圍有很多學生酒吧,在星期四晚上,街上常常聚集著一大票狂歡的學生們,非常熱鬧。
在根特大學念書,接觸到的人大部分都是學生,很單純也很好融入,鄰居們都是國際學生,可以認識到不同國家的文化,學生會也會定期舉辦活動或旅遊。附近的大廣場上常不定期的舉辦大型活動:聖誕市集、馬術比賽、沙灘排球、遊樂場等等,可以說是一個充滿青春氣息的學生城市。
根特大學的一門課大概4到6學分,論文當地學生算24學分,EMMP學生算30學分。在根特的一年中,EMMP學生總共要修60學分,扣掉論文的30學分,要選5-8門課。課程資訊可以從網路上查到,但是英文網站只查得到課名,要了解課程大綱要從修課老師的名字點進去才行,很多上課相關的資訊或講義,老師都會公布在課程網站Minerva,但是網站是荷蘭文,很多重要資訊—論文格式、成績查詢等都只有在荷文版的網頁才查得到,所以要常常跟本地同學詢問,免得錯過重要消息。修課基本上不點名,老師也不注重出席率,很少打平時分數,他們認為學生可以自己決定來不來上課,甚至重修的學生只需要來參加考試就好。平時上課跟台灣差別不大,但學生比較敢問問題,課程的loading不算輕鬆,很少有所謂的涼課。
跟台灣最大的不同是,期末考通常都是佔成績70%以上,很少有期中考。他們的期末考會給一整個月排考試跟念書,在期末考月之前課就全部上完了,所以考試時間跟地點都是另外排的,很有可能一個禮拜只考一科,也可能一個禮拜排滿滿,但對時間有意見都可以跟老師反應或是提前跟老師說,基本上都會尊重學生,也常發生同一科但考試時間分兩批考。在這個月內時間不會排滿,但是老師預期學生要念書,所以考的範圍都很大,不好準備。有趣的是,在期末考月時間,不會要求你還要去實驗室或是論文要有進度,讓學生專心準備考試,跟台灣覺得修課與做研究是兩回事的觀念不一樣。
老師考前都會跟同學提醒一下要念的重點,也可以要求老師給考古題,但不像台灣會出考古題,題目都是必須要充分準備或融會貫通才會回答的,他們注重的是觀念,不會要你把公式都記下來。考試方式會有口試也有筆試,口試對於台灣學生來講是弱項,要特別注意表達能力,有想法要講出來不要猶豫,外國人就算心虛也是講得很頭頭是道的。筆試常出問答題,每題配分都是一、二分,卻要寫很多才能回答完整,而給分也真的很硬,拿一分是一分。成績是20分制,10分算通過。根特的成績打得很嚴格,不調分也沒有同情分,學生被當是常有的事,跟台灣動輒超過90分很不一樣。聽EMMP其他同學說,在根特修課是EMMP學校裏loading最重也最難的,分數也不會太高,16分就算非常高了。我個人從小到大都沒有被當過,在台大光電所修課從沒低於80分,卻也在根特被當了一科,只拿了7分。幸好根特都有補考的機會,而且補考通過的話,被當的成績不會出現在成績單上,只是要注意的是補考時間通常在8月,上下學期都是。
在根特修課因為沒有平時成績,所以很難評估自己在班上的表現,很難掌握自己懂幾成,也不好抓老師出題的方向,又由於很多科目都只考期末考,一試定生死,所以一失足成千古恨。對於修課的建議,有任何問題多問問老師跟同學是不會錯的!
EMMP的碩士論文題目是在去之前就選好的,之後可以調整,但基本上不會差太多。指導老師跟supervisor也是去之前就知道了。論文嚴格上來說只做一學期,研究跟台灣相比,我覺得最大的不同是根特的碩博士生分工很明確,博士生應該做什麼,及碩士生需要負責的部分和達到的目標,在他們給題目的時候就已經想好了,所以他們可以只花一年或者甚至一學期做碩士論文。雖然時間短,但並不輕鬆,每天都很充實,學到的東西也是紮紮實實的。
根特大學有歐洲最大的光學實驗室,還有設備齊全的無塵室,整個團隊有四、五十人,來自世界各地。根特的研究範圍很廣,資源豐富,各種專長的人才都有,也很樂於互相幫助,在這個團隊做研究可以深刻體會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根特光電團隊有很完善的管理制度,分工也很明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角色。在這個團隊中,「溝通」非常重要,面對人的時間很多,需要相當的溝通能力,在討論的過程中,意外的收穫常讓實驗進展得更順利。歐洲人表達能力強,能將枯燥無味的研究說成簡單好聽的故事,常常跟他們討論,在不知不覺中也會學習到很多表達的技巧。
我的指導教授跟supervisor都十分認真負責,對待我的態度一點都不馬虎。Supervisor很細心的帶我,願意詳細地解釋任何我不瞭解的部分。指導教授Roel
Baets是一位在光電具有很高地位的教授,是根特團隊之首。很令我感動的一點是,指導教授很關心碩士生的進度,甚過於關心博士生,因為他認為博士生應該要能獨立,所以對碩士生會提供較多的協助與建議,甚至犧牲吃飯時間,也願意跟我討論進度,還會為我通知連絡其他能幫助我的人,好讓我進度順利一點。
我做論文時常進無塵室,但碩士生也只有我常進去,而且不能單獨待在裏面。無塵室規模相當大,位於偏遠的校區,每天我要騎35分鐘的腳踏車才能到,中午也只有三明治可以吃,其實滿辛苦的,但是學到非常多,未來找工作具有無塵室經驗也會比較容易。在根特做研究是紮紮實實的,不能有苟且心態,想要見識歐洲人怎麼做研究,在根特一定能有很多心得。【精彩內容,下期待續~】
【之二】
撰文:光電所碩士班學生蔡孟珂
我是光電所剛畢業的學生,一年前,有幸參與台大光電所與歐盟的合作計畫(Erasmus Mundus MSc in Photonics),到布魯塞爾自由大學(VUB)學習,感謝奇美電子、群創教育基金會、光電所黃升龍老師以及可愛又溫暖的筱文。
回想起一年前即將出國的日子,當時內心的五味雜陳到此刻依然記憶猶新。從得知消息的興奮、被瑣碎流程淹沒的煩躁、對未知環境的不安,到剛踏上歐洲土地的新奇、結交各國朋友的新鮮、夜深人靜時的寂寞、不能常吃美食的辛酸、考試前/時的緊張,到最後發現伴隨在自己身邊的問號越來越少的驚奇、發現自己比想像中還要勇敢的自信、體會到食物其實只要能吃就好的知足…。我認真地度過了在比利時的十個月,而時間和經歷回報給我的遠遠比我當初想像得還要多,不能說是煥然一新,但回過頭看,改變確實存在,而成長的喜悅驅使著我鼓勵身邊的人勇於冒險。出國走走吧,將會很好玩的!
|
|
|
到比利時的第一週,從我房間看出去的景色,正反應我當時的心情。 |
|
離開比利時前一週,相約幾個朋友出去玩,天氣晴也正是我當時的心情。 |
究竟是華麗的挑戰,還是詭譎的犯難?在我走出布魯塞爾機場時,我問了自己這樣的一個問題。比利時的官方語言為荷文、法文及德文,首都布魯塞爾荷法混雜,很遺憾,英語和中文為少數。看不懂的文字、聽不懂的語言,我終於體驗了文盲的感受,彷彿自己置身於魔法世界或是外星球,一切都是那樣的新鮮刺激,深刻的疑惑衝擊著我,哇,我需要引導。
上天聽到我的祈禱,賜予我友善室友一枚:Shanti(當然,一切不是如此自然,是透過黃老師和Heidi老師協助),她以及她的朋友Esrom、Imad帶領著我,探索布魯塞爾:買菜、煮飯、聚餐、讀書、旅遊等。由於我直接加入了Shanti原本的生活圈,在很短的時間內,我就適應了當地生活(註一),隨之而來的是開學,由於有必修課荷語和尖端光電科技,很快地就認識了同屆EMMP和VUB當地的光電所學生。比利時是個很國際化的國家,學生來自於歐亞非美,同學們對於亞洲面孔也習以為常,基本上,他們跟我們差不多,稍微熟識會開始互嗆,只要拋開英文說得不夠好的自卑和我們習以為常的害羞,攜帶微笑和一點點熱情,可以很自然融入他們的生活圈(但不想參與的活動就請直接say
no吧),講起來很容易,可是做起來並不輕鬆,不能說的秘密是剛開始我時常聽不懂某些人的英文,可是為了不破壞氣氛,還是不懂裝懂,微笑面對,當時有點痛苦的片段現在回想起來,覺得十分逗趣。
去年底(如果我沒記錯),剛果總統大選結束後,在遙遠的布魯塞爾發生了剛果人在鬧區集體鬧事砸商店事件,導致商店街歇業交通大亂,搭火車時坐我對面的警察跟我抱怨:當年比利時政府開放移民,導致他們每年都要花時間處理這些事,而或許警察先生沒有想過的是:鬧事者極有可能是從小不得不接受難民移民(被迫與父母分離),而養父母又不見得不會對他們拳打腳踢而走歪的一群人。類似事件,在台灣,我們可能從來不會遇到或是不曾關心;出國,增廣見聞意味的不只是許多旅遊照片,更多的是培養對事物進行全面或多面向了解的好奇心,以及悲天憫人的情懷。
(註一:由於制度改變,原本的EMMP變成EMSP,學生為集體行動,所以剛開始就會有許多同伴,你將不會是孤單一人。
)
|
|
|
布魯塞爾市中心,路標標示著景點(法語+荷語),後面超市是比利時最大的中國超市金源(昂貴,不建議經常購物)。 |
|
朋友聚會,亞洲人總愛煮飯聚餐,歐美人就愛喝酒聊天,非洲人最隨和怎樣都開心;亞洲人大勝,於是我們有了各國料理
。 |
肩負著不能有任何一個科目被當掉(否則就要償還獎學金)的壓力,我在布魯塞爾自由大學(VUB)努力又勤奮地念書做研究(才怪XD)。
言歸正傳,VUB是荷語區的布魯塞爾自由大學,臨近ULB(法語區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其光電團隊在歐洲小有名氣—B-PHOT (http://www.b-phot.org/),整個團隊約50人,包含教授、研究專員、博士後、博士生、碩士生、實習生、技術人員和行政助理,研究主題為光纖通訊、光學設計等,成員國際化,經費來源大多為產學合作,每月一次Pizza
Seminar(基本上就是免費pizza),環境和諧,但稍微缺乏競爭力。碩班生每人分配至少一名Promoter(就是我們說的老闆)和一名supervisor(博班學長姊),VUB和台大不一樣,在台大,我們每週報告進度;在VUB,我們擁有很大的自由度,學長姊或老師鮮少主動連絡學生要求進度,反而是希望我們拿著成果跟他們討論或著請教自身想法的可行性,那是訓練自主思考很好的方式,但缺點是如果我們沒有提出問題或想法,他們也不會自己講,所以能挖到的寶物或許較少。
想要畢業,除了研究(論文)是不夠的,還要修課。EM計畫中,論文佔30學分,除此之外,還要修習90學分才能畢業;以我而言,台大學分抵了第一年的60學分,所以還要修至少30學分的課程。課程依照難度和預計的學習時間而分成3/4/6學分,一般而言,光電所的課為4學分。以光電所而言,師生比低,考試多為筆試加口試,需自己帶紙,題目多為3或4題,在白紙上寫上自己的想法後就可到隔壁辦公室找老師口試,老師針對紙上描述詢問更深入的問題或請你解釋所寫內容,測驗精實,分數難拿,摸魚只會摸到大白鯊。另外,VUB理論與實作並重,例如光纖通訊課程,我們要用OptSim設計出系統。【精彩內容,下期待續~】
【之三】
撰文:光電所碩士班學生蘇建儒
European Master of Science in Photonics (EMSP) 是一個歐盟所推動的高等教育標準統合及品質提昇計畫。在整個計畫中,會讓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去歐洲各國學習。如此一來,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只會感受到巨大的文化衝擊,不同學校間的教育制度更會激發視野開闊和文化比較,這些對培養國際觀皆有很大的幫助。EMSP中的夥伴學校分散於各地,有台灣的臺灣大學(2011-2012學年度是臺灣大學第一次開始參與加入夥伴學校)、瑞典的皇家理工學院(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比利時的根特大學(Ghent University)、比利時的布魯塞爾自由大學(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和英國的聖安德魯斯大學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每一學年度,EMSP的課程委員會會要求學生選擇其中幾所大學進行修課和研究(依當年度規定),譬如在2012學年度畢業的學生,會被要求碩士的第一年和第二年是在不同的學校學習才可以獲得學位。因此當我碩士第一年在臺灣大學學習了之後,第二年我必須選擇除了臺灣大學的其他所學校來做我的畢業論文。第二年我選擇了英國的聖安德魯斯大學來進行我的修業。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從沒去過英國,而電影中美妙的英國腔和紳士氣質在某種程度上深深擄獲我的心,所以在知道可以選擇英國的時候,我就決定要去這間大學。
在去聖安德魯斯之前,就發現這間大學其實在英國相當知名且具歷史性。聖安德魯斯大學是位於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小鎮的一所古老大學,歷史僅次於英格蘭的劍橋大學
(University of Cambridge)和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聖安德魯斯大學在西元1413年建立之後,由於是貴族學校的關係,很早就開始了學術教育,也是蘇格蘭第一所成立的大學,現在在蘇格蘭、英格蘭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在排名上,它的物理與天文學院在英國是排第三名的,僅次於劍橋和牛津(http://www.thecompleteuniversityguide.co.uk/league-tables/rankings?s=Physics%20%26%20Astronomy)。除此之外,悠久的歷史也深受王公貴族喜愛。英國的威廉王子與凱特王妃就是在這所學校上學並認識相愛,也是這所古老學校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小品故事。
從我到達了聖安德魯斯(2011/9/17)到離開英國(2012/6/24)大約經歷了九個月的留學生活,在我眼中的聖安德魯斯多添了許多感情的成分,而不僅僅是網路資料上冷冰冰的描述。苦讀時的艱辛和蘇格蘭的糟糕天氣充滿了我第一學期大部分的時間;還記得有次實驗拿了很糟的分數,悻悻然地回來,卻還要走在蘇格蘭田野上,經歷吹著的大風和大雨,那時的我,咒罵著天氣卻一面氣自己的不成材。更糟的是,語言與文化的隔閡也常常讓我這個在台灣長大、碰到很多熱情人們的小孩覺得挫折,有次還因為一次語言上的誤會,甚至和外國人大吵一架。但是,有句話說得很好,誤會常常出自於不了解;經過了半年的適應和調整,像是再次認識自己的過程,在不斷的東西方文化刺激之下,內化反省這些經驗,也慢慢的有柳暗花明的感受。隨著冬天轉春,不只在學業上有了進展,也可以開始欣賞西方文化,外國人的好朋友也因此多了很多。
在聖安德魯斯大學的網頁上,可以看到這幅有名的照片(圖一),有個古老的儀式是學生必須在每個月的第二個星期天穿著聖安德魯斯的傳統紅袍,在海岸的堤防上走一回。古老的學校加上傳統的服飾像極了J.
K.
Rowling筆下哈利波特中霍格華茲的魔法學院場景。在某種程度上,這一年的回憶中,聖安德魯斯大學給了我,如同霍格華茲給了哈利波特一個冒險驚奇的故事一樣,不只有苦也有甜。【精彩內容,下期待續~】
|
圖一、 聖安德魯斯的傳統—穿紅袍,漫步於海岸的堤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