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电所参与欧盟 European
Master of Science in Photonics (EMSP)
硕士双学位计划 系列报导 ~
【前言】
伊拉斯莫斯世界 (Erasmus Mundus; EM)
计划,是欧盟所推动的高等教育标准统合及质量提升计划,在此计划下有超过100个不同领域的欧盟硕士学位课程,此计划除了促进欧盟会员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亦积极促进与非会员国顶尖大学的合作,第一期计划由2006年至2010年,第二期计划由2011年至2015年。在第二期,欧盟亦首度开放非会员国大学加入成为正式伙伴学校,联合授予学位,本所在第二期加入了European
Master of Science in Photonics (EMSP)(即第一期原Erasmus
Mundus MSc in Photonics (EMMP)),与比利时Ghent
University、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英国St
Andrews University,和瑞典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等校共同推动硕士双学位计划。
2011年9月,首批参与本计划的光电所硕士班学生:李妍仪、蔡孟珂、苏建儒,分别前往比利时Ghent
University、比利时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和英国St
Andrews University,展开他们在EMSP课程中为期一年的修业生活。为了让对本计划有兴趣的同学能更深切了解出国进修的学业与生活点滴,本次系列报导特别邀请三位同学撰文,将他们这一年来的所见所闻分享给大家,丰富内容将从本期开始分次于中文版所讯上完整刊登,敬请期待。
【之一】
撰文:光电所硕士班学生李妍仪
根特是一个以根特大学为主的大学城,这个宁静的小城市并不大,人口结构单纯,跟欧洲大城市相比相对安全许多。城市中居住的大部份都是学生,所以长假期的时候显得格外冷清。根特市中心沿着河畔很漂亮,天气好的时候常看到一堆人坐在河岸聊天野餐,景点也都在市中心附近,大概逛一天就可以逛完了。根特大学没有总校区,大学建筑散落在根特不同的地点,常常走路就会不经意的经过。在离市中心比较远的郊区则有几个校区,像是无尘室就位于根特西南方的郊区。
根特大学在国际上知名度不错,大概跟台大差不多,不同的系所都会有自己的系馆,附近也都有附设学生餐厅。根特有为学生设置的单车店、图书馆、体育馆等等,生活机能算齐全。根特大学十分国际化,国际学生很多,通常都是Erasmus
program的交换生或是Erasmus Mundus
program的硕士生,现在都被安排住在去年新盖好的校舍,宿舍的安排会尽量让硕士生们住在一区,交换生们住在另一区,有少数的博士生们会住在有私人厨房的一楼或顶楼,但都不会跟当地学生一起住。宿舍周围有很多学生酒吧,在星期四晚上,街上常常聚集着一大票狂欢的学生们,非常热闹。
在根特大学念书,接触到的人大部分都是学生,很单纯也很好融入,邻居们都是国际学生,可以认识到不同国家的文化,学生会也会定期举办活动或旅游。附近的大广场上常不定期的举办大型活动:圣诞市集、马术比赛、沙滩排球、游乐场等等,可以说是一个充满青春气息的学生城市。
根特大学的一门课大概4到6学分,论文当地学生算24学分,EMMP学生算30学分。在根特的一年中,EMMP学生总共要修60学分,扣掉论文的30学分,要选5-8门课。课程信息可以从网络上查到,但是英文网站只查得到课名,要了解课程大纲要从修课老师的名字点进去才行,很多上课相关的信息或讲义,老师都会公布在课程网站Minerva,但是网站是荷兰文,很多重要信息—论文格式、成绩查询等都只有在荷文版的网页才查得到,所以要常常跟本地同学询问,免得错过重要消息。修课基本上不点名,老师也不注重出席率,很少打平时分数,他们认为学生可以自己决定来不来上课,甚至重修的学生只需要来参加考试就好。平时上课跟台湾差别不大,但学生比较敢问问题,课程的loading不算轻松,很少有所谓的凉课。
跟台湾最大的不同是,期末考通常都是占成绩70%以上,很少有期中考。他们的期末考会给一整个月排考试跟念书,在期末考月之前课就全部上完了,所以考试时间跟地点都是另外排的,很有可能一个礼拜只考一科,也可能一个礼拜排满满,但对时间有意见都可以跟老师反应或是提前跟老师说,基本上都会尊重学生,也常发生同一科但考试时间分两批考。在这个月内时间不会排满,但是老师预期学生要念书,所以考的范围都很大,不好准备。有趣的是,在期末考月时间,不会要求你还要去实验室或是论文要有进度,让学生专心准备考试,跟台湾觉得修课与做研究是两回事的观念不一样。
老师考前都会跟同学提醒一下要念的重点,也可以要求老师给考古题,但不像台湾会出考古题,题目都是必须要充分准备或融会贯通才会回答的,他们注重的是观念,不会要你把公式都记下来。考试方式会有口试也有笔试,口试对于台湾学生来讲是弱项,要特别注意表达能力,有想法要讲出来不要犹豫,外国人就算心虚也是讲得很头头是道的。笔试常出问答题,每题配分都是一、二分,却要写很多才能回答完整,而给分也真的很硬,拿一分是一分。成绩是20分制,10分算通过。根特的成绩打得很严格,不调分也没有同情分,学生被当是常有的事,跟台湾动辄超过90分很不一样。听EMMP其它同学说,在根特修课是EMMP学校里loading最重也最难的,分数也不会太高,16分就算非常高了。我个人从小到大都没有被当过,在台大光电所修课从没低于80分,却也在根特被当了一科,只拿了7分。幸好根特都有补考的机会,而且补考通过的话,被当的成绩不会出现在成绩单上,只是要注意的是补考时间通常在8月,上下学期都是。
在根特修课因为没有平时成绩,所以很难评估自己在班上的表现,很难掌握自己懂几成,也不好抓老师出题的方向,又由于很多科目都只考期末考,一试定生死,所以一失足成千古恨。对于修课的建议,有任何问题多问问老师跟同学是不会错的!
EMMP的硕士论文题目是在去之前就选好的,之后可以调整,但基本上不会差太多。指导老师跟supervisor也是去之前就知道了。论文严格上来说只做一学期,研究跟台湾相比,我觉得最大的不同是根特的硕博士生分工很明确,博士生应该做什么,及硕士生需要负责的部分和达到的目标,在他们给题目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所以他们可以只花一年或者甚至一学期做硕士论文。虽然时间短,但并不轻松,每天都很充实,学到的东西也是扎扎实实的。
根特大学有欧洲最大的光学实验室,还有设备齐全的无尘室,整个团队有四、五十人,来自世界各地。根特的研究范围很广,资源丰富,各种专长的人才都有,也很乐于互相帮助,在这个团队做研究可以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根特光电团队有很完善的管理制度,分工也很明确,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角色。在这个团队中,「沟通」非常重要,面对人的时间很多,需要相当的沟通能力,在讨论的过程中,意外的收获常让实验进展得更顺利。欧洲人表达能力强,能将枯燥无味的研究说成简单好听的故事,常常跟他们讨论,在不知不觉中也会学习到很多表达的技巧。
我的指导教授跟supervisor都十分认真负责,对待我的态度一点都不马虎。Supervisor很细心的带我,愿意详细地解释任何我不了解的部分。指导教授Roel
Baets是一位在光电具有很高地位的教授,是根特团队之首。很令我感动的一点是,指导教授很关心硕士生的进度,甚过于关心博士生,因为他认为博士生应该要能独立,所以对硕士生会提供较多的协助与建议,甚至牺牲吃饭时间,也愿意跟我讨论进度,还会为我通知连络其它能帮助我的人,好让我进度顺利一点。
我做论文时常进无尘室,但硕士生也只有我常进去,而且不能单独待在里面。无尘室规模相当大,位于偏远的校区,每天我要骑35分钟的脚踏车才能到,中午也只有三明治可以吃,其实满辛苦的,但是学到非常多,未来找工作具有无尘室经验也会比较容易。在根特做研究是扎扎实实的,不能有苟且心态,想要见识欧洲人怎么做研究,在根特一定能有很多心得。【精彩内容,下期待续~】
【之二】
撰文:光电所硕士班学生蔡孟珂
我是光电所刚毕业的学生,一年前,有幸参与台大光电所与欧盟的合作计划(Erasmus Mundus MSc in Photonics),到布鲁塞尔自由大学(VUB)学习,感谢奇美电子、群创教育基金会、光电所黄升龙老师以及可爱又温暖的筱文。
回想起一年前即将出国的日子,当时内心的五味杂陈到此刻依然记忆犹新。从得知消息的兴奋、被琐碎流程淹没的烦躁、对未知环境的不安,到刚踏上欧洲土地的新奇、结交各国朋友的新鲜、夜深人静时的寂寞、不能常吃美食的辛酸、考试前/时的紧张,到最后发现伴随在自己身边的问号越来越少的惊奇、发现自己比想象中还要勇敢的自信、体会到食物其实只要能吃就好的知足…。我认真地度过了在比利时的十个月,而时间和经历回报给我的远远比我当初想象得还要多,不能说是焕然一新,但回过头看,改变确实存在,而成长的喜悦驱使着我鼓励身边的人勇于冒险。出国走走吧,将会很好玩的!
|
|
|
到比利时的第一周,从我房间看出去的景色,正反应我当时的心情。 |
|
离开比利时前一周,相约几个朋友出去玩,天气晴也正是我当时的心情。 |
究竟是华丽的挑战,还是诡谲的犯难?在我走出布鲁塞尔机场时,我问了自己这样的一个问题。比利时的官方语言为荷文、法文及德文,首都布鲁塞尔荷法混杂,很遗憾,英语和中文为少数。看不懂的文字、听不懂的语言,我终于体验了文盲的感受,彷佛自己置身于魔法世界或是外星球,一切都是那样的新鲜刺激,深刻的疑惑冲击着我,哇,我需要引导。
上天听到我的祈祷,赐予我友善室友一枚:Shanti(当然,一切不是如此自然,是透过黄老师和Heidi老师协助),她以及她的朋友Esrom、Imad带领着我,探索布鲁塞尔:买菜、煮饭、聚餐、读书、旅游等。由于我直接加入了Shanti原本的生活圈,在很短的时间内,我就适应了当地生活(注一),随之而来的是开学,由于有必修课荷语和尖端光电科技,很快地就认识了同届EMMP和VUB当地的光电所学生。比利时是个很国际化的国家,学生来自于欧亚非美,同学们对于亚洲面孔也习以为常,基本上,他们跟我们差不多,稍微熟识会开始互呛,只要抛开英文说得不够好的自卑和我们习以为常的害羞,携带微笑和一点点热情,可以很自然融入他们的生活圈(但不想参与的活动就请直接say
no吧),讲起来很容易,可是做起来并不轻松,不能说的秘密是刚开始我时常听不懂某些人的英文,可是为了不破坏气氛,还是不懂装懂,微笑面对,当时有点痛苦的片段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十分逗趣。
去年底(如果我没记错),刚果总统大选结束后,在遥远的布鲁塞尔发生了刚果人在闹区集体闹事砸商店事件,导致商店街歇业交通大乱,搭火车时坐我对面的警察跟我抱怨:当年比利时政府开放移民,导致他们每年都要花时间处理这些事,而或许警察先生没有想过的是:闹事者极有可能是从小不得不接受难民移民(被迫与父母分离),而养父母又不见得不会对他们拳打脚踢而走歪的一群人。类似事件,在台湾,我们可能从来不会遇到或是不曾关心;出国,增广见闻意味的不只是许多旅游照片,更多的是培养对事物进行全面或多面向了解的好奇心,以及悲天悯人的情怀。
(注一:由于制度改变,原本的EMMP变成EMSP,学生为集体行动,所以刚开始就会有许多同伴,你将不会是孤单一人。
)
|
|
|
布鲁塞尔市中心,路标标示着景点(法语+荷语),后面超市是比利时最大的中国超市金源(昂贵,不建议经常购物)。 |
|
朋友聚会,亚洲人总爱煮饭聚餐,欧美人就爱喝酒聊天,非洲人最随和怎样都开心;亚洲人大胜,于是我们有了各国料理
。 |
肩负着不能有任何一个科目被当掉(否则就要偿还奖学金)的压力,我在布鲁塞尔自由大学(VUB)努力又勤奋地念书做研究(才怪XD)。
言归正传,VUB是荷语区的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临近ULB(法语区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其光电团队在欧洲小有名气—B-PHOT (http://www.b-phot.org/),整个团队约50人,包含教授、研究专员、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实习生、技术人员和行政助理,研究主题为光纤通讯、光学设计等,成员国际化,经费来源大多为产学合作,每月一次Pizza
Seminar(基本上就是免费pizza),环境和谐,但稍微缺乏竞争力。硕班生每人分配至少一名Promoter(就是我们说的老板)和一名supervisor(博班学长姊),VUB和台大不一样,在台大,我们每周报告进度;在VUB,我们拥有很大的自由度,学长姊或老师鲜少主动连络学生要求进度,反而是希望我们拿着成果跟他们讨论或着请教自身想法的可行性,那是训练自主思考很好的方式,但缺点是如果我们没有提出问题或想法,他们也不会自己讲,所以能挖到的宝物或许较少。
想要毕业,除了研究(论文)是不够的,还要修课。EM计划中,论文占30学分,除此之外,还要修习90学分才能毕业;以我而言,台大学分抵了第一年的60学分,所以还要修至少30学分的课程。课程依照难度和预计的学习时间而分成3/4/6学分,一般而言,光电所的课为4学分。以光电所而言,师生比低,考试多为笔试加口试,需自己带纸,题目多为3或4题,在白纸上写上自己的想法后就可到隔壁办公室找老师口试,老师针对纸上描述询问更深入的问题或请你解释所写内容,测验精实,分数难拿,摸鱼只会摸到大白鲨。另外,VUB理论与实作并重,例如光纤通讯课程,我们要用OptSim设计出系统。【精彩内容,下期待续~】
【之三】
撰文:光电所硕士班学生苏建儒
European Master of Science in Photonics (EMSP) 是一个欧盟所推动的高等教育标准统合及质量提升计划。在整个计划中,会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去欧洲各国学习。如此一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只会感受到巨大的文化冲击,不同学校间的教育制度更会激发视野开阔和文化比较,这些对培养国际观皆有很大的帮助。EMSP中的伙伴学校分散于各地,有台湾的台湾大学(2011-2012学年度是台湾大学第一次开始参与加入伙伴学校)、瑞典的皇家理工学院(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比利时的根特大学(Ghent University)、比利时的布鲁塞尔自由大学(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和英国的圣安德鲁斯大学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每一学年度,EMSP的课程委员会会要求学生选择其中几所大学进行修课和研究(依当年度规定),譬如在2012学年度毕业的学生,会被要求硕士的第一年和第二年是在不同的学校学习才可以获得学位。因此当我硕士第一年在台湾大学学习了之后,第二年我必须选择除了台湾大学的其它所学校来做我的毕业论文。第二年我选择了英国的圣安德鲁斯大学来进行我的修业。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从没去过英国,而电影中美妙的英国腔和绅士气质在某种程度上深深掳获我的心,所以在知道可以选择英国的时候,我就决定要去这间大学。
在去圣安德鲁斯之前,就发现这间大学其实在英国相当知名且具历史性。圣安德鲁斯大学是位于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小镇的一所古老大学,历史仅次于英格兰的剑桥大学
(University of Cambridge)和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圣安德鲁斯大学在公元1413年建立之后,由于是贵族学校的关系,很早就开始了学术教育,也是苏格兰第一所成立的大学,现在在苏格兰、英格兰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在排名上,它的物理与天文学院在英国是排第三名的,仅次于剑桥和牛津(http://www.thecompleteuniversityguide.co.uk/league-tables/rankings?s=Physics%20%26%20Astronomy)。除此之外,悠久的历史也深受王公贵族喜爱。英国的威廉王子与凯特王妃就是在这所学校上学并认识相爱,也是这所古老学校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小品故事。
从我到达了圣安德鲁斯(2011/9/17)到离开英国(2012/6/24)大约经历了九个月的留学生活,在我眼中的圣安德鲁斯多添了许多感情的成分,而不仅仅是网络数据上冷冰冰的描述。苦读时的艰辛和苏格兰的糟糕天气充满了我第一学期大部分的时间;还记得有次实验拿了很糟的分数,悻悻然地回来,却还要走在苏格兰田野上,经历吹着的大风和大雨,那时的我,咒骂着天气却一面气自己的不成材。更糟的是,语言与文化的隔阂也常常让我这个在台湾长大、碰到很多热情人们的小孩觉得挫折,有次还因为一次语言上的误会,甚至和外国人大吵一架。但是,有句话说得很好,误会常常出自于不了解;经过了半年的适应和调整,像是再次认识自己的过程,在不断的东西方文化刺激之下,内化反省这些经验,也慢慢的有柳暗花明的感受。随着冬天转春,不只在学业上有了进展,也可以开始欣赏西方文化,外国人的好朋友也因此多了很多。
在圣安德鲁斯大学的网页上,可以看到这幅有名的照片(图一),有个古老的仪式是学生必须在每个月的第二个星期天穿着圣安德鲁斯的传统红袍,在海岸的堤防上走一回。古老的学校加上传统的服饰像极了J.
K.
Rowling笔下哈利波特中霍格华兹的魔法学院场景。在某种程度上,这一年的回忆中,圣安德鲁斯大学给了我,如同霍格华兹给了哈利波特一个冒险惊奇的故事一样,不只有苦也有甜。【精彩内容,下期待续~】
|
图一、 圣安德鲁斯的传统—穿红袍,漫步于海岸的堤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