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期 2012年5月刊
 
 
 
发行人:林清富所长  编辑委员:陈奕君教授  主编:林筱文  发行日期:2012.05.18
 
 
本所6月份演讲公告:

日期

讲者简介 讲题 地点 时间

光电论坛

6/1 (Fri) 高涌泉教授
台湾大学物理学系
待订 博理馆
101演讲厅
15:30-17:30
6/8 (Fri) Dr. Asif Khan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待订 博理馆
101演讲厅
15:30-17:30
6/15 (Fri) 郭成聪博士
核能研究所研究员兼项目计划主持人
高聚光太阳光发电技术 博理馆
101
演讲厅
15:30-17:30

 
 
 
4月份「光电论坛」演讲花絮(花絮整理:姚力琪)
时间: 2012年4月13日(星期五)下午3点30分
讲者: 杨邦彦总经理(怡和创业投资集团)
讲题: 大中华地区LED产业纵横谈
  杨邦彦总经理于4月13日(星期五)莅临本所访问,并于博理馆101演讲厅发表演说,讲题为「大中华地区LED产业纵横谈」。杨总经理本次演讲内容精彩,演讲时面面俱到,与本所师生互动佳,本所教师及学生皆热烈参与演讲活动,获益良多。
 

杨邦彦总经理(右)与本场演讲主持人林清富所长(左)合影


时间: 2012年4月16日(星期一)上午10点10分
讲者: Prof. Shun Lien Chuang (Dept of EC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讲题: Metal-Cavity Nanolasers on Silicon: How small can they go?
  Prof. Shun Lien Chuang于4月16日(星期一)莅临本所访问,并于博理馆201会议室发表演说,讲题为「Metal-Cavity Nanolasers on Silicon: How small can they go?」。Prof. Shun Lien Chuang演讲内容精彩,本所学生参与热烈并踊跃提问,获益良多。
 

本场演讲者Prof. Shun Lien Chuang

 

时间: 2012年4月27日(星期五)下午3点30分
讲者: 谭昌琳博士(台积固态照明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
讲题: Can a Major Semiconductor Player Accelerate the LED Cost Reduction Curve?
  谭昌琳博士于4月27日(星期五)莅临本所访问,并于博理馆101演讲厅发表演说,讲题为「Can a Major Semiconductor Player Accelerate the LED Cost Reduction Curve?」。本所教师及学生皆热烈参与演讲活动,谭博士演讲内容丰富精彩,与现场同学互动佳,本所师生皆获益良多。
 
 

 

 
 

 

~ 与南京大学(Nanjing University)博士生交流活动 2011  系列报导 ~

(时间:2011年10月8日至10月14日;地点:南京大学

【之十二】

撰文:光电所博士班学生郑东佑

一、软凝聚态与生物物理研究群

参观软凝聚态与生物物理研究群时是由南京大学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秦猛副教授来为我们作介绍。这间实验室主要是研究蛋白质分子动力学。蛋白质如何快速而准确地折迭到不同的功能结构一直是蛋白质科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议题,一旦了解了这个问题,人类就有机会可以自行合成出类似蛋白质的有机物,并设计不同的折迭功能。但是蛋白质结构太过复杂,要直接对蛋白质进行研究非常困难。多肽与蛋白质同样是由胺基酸组成,也会有折迭的形态,结构较蛋白质简单,因此是蛋白质研究者的良好研究对象。

他们能够在实验室中控制合成多肽的过程,以不同的胺基酸序列来合成多肽。组合出多肽后,他们可以利用荧光光谱来判断不同的折迭形态,也可以使用非接触式的原子力显微镜来直接观察形貌。他们也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来进行多肽折迭结构的观察,将原子力显微镜的针尖碰触到一条多肽后,多肽就会吸附在针尖上,再以一定速度提起,记录提起的高度与针尖受力大小的变化。一般情况下针尖的受力会随着高度提升而增加,若多肽的某个折迭处在某个高度时断开,针尖的受力便会突然降低,研究者可据此判断多肽的折迭情况。

(左上) 图一:软凝聚态实验室内部空间;
(右上) 图二:为我们介绍实验室的秦猛副教授,后方黑色箱子为原子力显微镜的隔音除震箱;
(左下) 图三:多孔洞凝胶的原子力显微镜影像;
(右下) 图四:以原子力显微镜针尖提拉多肽时针尖受力变化的数据

他们已合成出一种会堆栈成网状结构的多肽,由于具有弹性,巨观上看起来像是凝胶一般。此种凝胶因为充满孔洞,所以可以用来当作某些药物的载体。他们已在老鼠上进行实验,将载有药物的凝胶投入老鼠的伤口中,可以在较长的时间中让药物往四周组织稳定扩散出去。另外他们也有合成同时具有亲水端与疏水端的多肽,会自组合成球状结构,可将药物包在球状结构的中心,做为药物的载体。

二、太阳能电池实验室

太阳能电池实验室中目前主要的研究主题是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他们使用的FTO做为玻璃基板,并使用一台刮刀式的仪器来自动涂布多孔薄膜,可以微调薄膜的厚度及涂布的速度。他们的多孔薄膜包括二氧化钛奈米管及氧化锌奈米微粒等材料。他们使用低温干燥制程,将制作好的奈米结构材料放入约零下五十度的低温环境中,再抽气使气压降低,水份便会由固态直接升华,不会破坏到生长好的奈米结构。实验室中也有可以在对电极上蒸镀铂薄膜的仪器,电解质的使用上则以液态电解质为主。另外实验室中还有一台热固式的封装机,将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上下面以热固性的胶黏好后,放入封装机中,仪器会对模块施加均匀的压力,再加热使胶固化。台大这边的赵俊杰同学问到加热是否会对模块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应可考虑使用紫外光固化胶,对方也坦言目前模块稳定性的确还没有很好。他们也展示了太阳能电池的实际操作,用枱灯照了电池模块后产生的电力可以驱动风扇与LED。

(左) 图五:太阳能电池封装仪器;(中) 图六:低温干燥设备;(右) 图七:展示太阳能电池工作状况

 

【之十三】

撰文:光电所博士班学生吴仲伦代表团学生副队长

10月13日早晨,我们一行人动身离开汤口镇,前往宏村。宏村顾名思义,为一村落,相传为汪氏一族于北宋政和年间建立,初始名称为弘村,直到清弘历年间,避免与乾隆帝名号相冲,故而改名为宏村。至今仍完整保存许多明清期间建筑,倍受重视;根据统计,其中包含明代建筑1栋,清代建筑102栋,并且于2011年5月5日,被中国国家旅游局正式授予国家5A旅游景区称号。

宏村就地理位置而言,背依黄山之雷冈山余峰,除了房屋建筑出名外,其村内拥有之完善的水利系统,也使得它享誉国际。相传,运河系统为明代汪辛之妻胡重娘所规画,经过十年的努力,成功将西溪水引入村庄,为人们而使用,之后汪辛出资白银一万两,在村庄中心建构半圆形月塘,整个宏村外观如一头牛,相传「山为牛头,树为牛角,屋为牛身,桥为牛脚」,月塘则被称为「牛胃」,散布于村庄内的水渠称为「牛肠」,而且在宏村内不必怕迷路,顺着水流方向移动,就可走出宏村,图一为我们于月塘参观时的合影,其中可以清楚看到水中出现房屋的倒影,非常的特别,也因场景之漂亮,电影「卧虎藏龙」也曾到月塘来取景。此外,我们参观了汪氏宗祠,内有三张汪氏族人的画像,供后人瞻仰,古代女人一生只有两次机会出入祠堂,一是结婚时,为祭拜祖先,二是往生后、出殡前,棺木会暂放于祠堂,然而胡重娘的画像却供奉于汪氏祠堂内(左侧),由此可知,其建设宏村水利设施功劳之大,使之死后,虽然为女性,仍然能被供奉于祠堂,为后辈所瞻仰。我们也参观了古代的私塾「南湖书院」,最早是在北宋时期,当地人建设的私塾供儿童读书,一开始共有六处,直到清代嘉庆年间,将其六处整合为一院,并且命名为「以文家塾」,又称南湖书院,其中南湖书院内的「志远堂」(图二),内部空间采光良好、宽敞,并且摆放孔子之画像。宏村内最大、最奢华的建筑为「承志堂」,是清末商人汪定贵所建,主厅两侧分别为管家房、小孩读书房,并设有鱼池,打麻将或是吸食鸦片也有对应的空间,可说是相当的豪华,主厅内有许多精致的木雕,是相当难得的文化遗产(图三),其中木雕内的人像有些没有头的部位,根据导览员口述,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破坏的结果,现在得以保存的木雕,是当时在木雕周围写上革命标语,才得以保存的成果。导览员带我们逛了一圈后,让我们在附近自由行动,宏村由于保有许多古色古香的建筑,吸引许多民众到这里来写生,随处都可以看到许多人席地而坐,用素描、油画等方式,记录这美丽的画面(图四)。经过一个上午的游览,让我们一行人深刻地体会到安徽省宏村之美。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Enhanced optical absorption of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with microcavity-embedded TiO2 photoanodes

Professor I-Chun Cheng

Graduate Institute of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台湾大学光电所 陈奕君教授

We report the enhanced performance of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DSSCs) with microcavity-embedded nanoporous TiO2 photoanodes. For DSSCs with photoanodes composed of a stack TiO2 sublayers with microcavity concentrations arranged from low to high on the light illumination path, the short-circuit current density and the conversion efficiency were improved. A pronounced increase in optical absorption and incident monochromatic photon-to-current conversion efficiency in the long-wavelength region indicated that the enhancement of cell performance was due to the multiple scattering of light by the microcavities and the light confinement by the stack of TiO2 sublayers with a high-to-low effective index of refraction. The internal resistances and the electron transport kinetics in the TiO2 were studied by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The Nyquist plots of the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a of the DSSCs (Figure 1) indicate that the presence of microcavities does not influence the electron lifetime in the TiO2 film but does affect the charge transport resistances at the TiO2/dye/electrolyte. The short-circuit current density and conversion efficiency (Figure 2) were improved by 26% and 20% for the DSSC with photoanode in a trilayer structure made using TiO2 paste mixed with 2 wt.%, 5 wt.% and 10 wt.% PS microspheres diluted in DI water for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sublayers, respectively.

Figure 1

Figure 2

©2012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D.-W. Liu, I-C. Cheng, J. Z. Chen, H.-W. Chen, K.-C. Ho, and C.-C. Chiang, “Enhanced optical absorption of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with microcavity-embedded TiO2 photoanodes,” Optics Express, vol. 20, No. S2, pp. A168-A176, Mar. 2012

 

Direct Side Pumping of Double-Clad Fiber Laser by Laser Diode Array Through the Use of Sub-wavelength Grating Coupler

Professor Ding-Wei Huang

Graduate Institute of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台湾大学光电所 黄鼎伟教授

An electron-beam fabricated sub-wavelength grating coupler for direct side coupling of light emission from a high-power laser diode array was studied theoretically and implemented experimentally. A gold-embedded silica-based design for grating coupler was employed to minimize the thermal expansion due to the accumulated heat from light absorption by metal part of the grating coupler. In addition,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backward diffraction loss and the groove wall non-verticality due to fabrication distortion, the grating pitch and groove width were optimized for the highest coupling efficiency.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grating coupler is capable of coupling light power up to 21 W from a 976-nm continuous-wave operated laser diode array into the inner clad of a 400-μm-diameter double-clad fiber with an overall coupling efficiency of 50%. Furthermore, a laser diode array side-pumped Ytterbium-doped double-clad fiber laser by using the grating coupler was demonstrated. By fine tuning the slow-axis collimation lens array, the laser pumping scheme can easily be switched between bi-directional pumping and uni-directional pumping. Compared with the uni-directionally pumped fiber laser of the same gain fiber length, the laser slope efficiency of the bi-directionally pumped fiber laser was increased by 18% due to a better gain distribution over the fiber length. Finally, the signal output power of 10 W with a slope efficiency of 61% was achieved for the bi-directional side-pumped fiber laser.

   
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side-pumped Yb-doped fiber laser (a) Bi-directionally pumped Yb-doped fiber and (b) Uni-directionally pumped Yb-doped fiber. FAC represents the fast-axis collimation lens, and SAC represents the slow-axis collimation lens.     Fig. 2. Schematic diagrams of the gold-embedded silica grating coupler with (a) normal incident pump light, and (b) an angle of incident pump light.
 
Fig. 3 (a) The measured laser signal output power against coupled pump power of bi-directional pumping (square points) and uni-directional pumping (triangular points) schemes, respectively. (b) Laser output spectrum for bi-directional pumping at 1 W (black curve) and 10 W (red curve) output power, respectively.

 

     
 
 
论文题目:应用狭缝波导结构控制绝缘上硅波导之极化相依性

姓名:马跃峰   指导教授:黄鼎伟教授

 

摘要

在本论文中,一种狭缝波导结构已被成功运用来解决设计绝缘上硅的波导原件中极化相依性的问题。藉由精确控制狭缝波导的极化相依性,设计出一个由狭缝波导构成,极化不相依的双通道定向耦合器。在垂直/水平狭缝的结构下,原件耦合区域长度可小至23.13 μm / 27.33 μm 并同时达到消光比大于22 dB / 27 dB以及1-dB频宽大于100 nm / 200 nm的绝佳效能。

更进一步的,此极化不相依耦合器,已被应用于实现一个由绝缘上硅狭缝波导所构成、极化不相依的跑道型微环状共振器;并可藉由狭缝波导几何结构的最佳化过程,以于宽带宽范围内维持无极化模态色散的运作。TE与TM二极化模态其频谱响应不仅在操作波长相同,并且于C-band及L-band范围内的共振波长差,在以垂直/水平狭缝结构下可小于0.1 nm / 0.25 nm。此组件的自由频谱范围可以达到大于10 nm,同时组件尺寸可维持小于 30 μm。就目前所知,这是第一个以垂直/水平狭缝波导结构设计的微环状共振器,可以达到如此无极化模态色散的绝佳效能。

 

图一、由垂直狭缝波导构成之跑道型微环状共振器及其耦合区域截面

 

图二、由水平狭缝波导构成之跑道型微环状共振器及其耦合区域截面

 

 

论文题目:使用奈米结构提升发光二极管之性能

姓名:郑允玮   指导教授:黄建璋教授


摘要

本论文中,我们使用电流导向结构、侧壁奈米柱反射器、以及光子晶体等奈米结构来改善发光二极管之特性。

光子晶体是周期性排列的图样,我们将其应用在组件表面及周围,以提升高阶及低阶模态的萃取效率。图一是包含表面粗化以及周围奈米洞光子晶体的组件新颖结构以及光子晶体的SEM图。

图二为各组件的发光场型图,可以看出侧壁奈米洞结构组件有最佳指向性。因其类似光栅的结构,可以将光衍射或导向至垂直组件表面的方向而被收集。

图一 图二
 

 
 
 

— 数据提供:影像显示科技知识平台 (DTKP, Display Technology Knowledge Platform) —

— 整理:林晃岩教授、陈圣灏 —

电浆:损耗与增益

对于一个小型电浆光放大器而言,要提供足够的增益(gain),克服损耗(loss)仍是根本的挑战。而近期的研究成果带来了谨慎但乐观的前景。

金属的光学特性在过去十年间已被大量地研究,尽管成功地在研究中以表面电浆波达到极高的光局限性,克服存在于金属之损耗依旧是一根本之挑战,这不但增强了研究人员的决心并引领了相关领域之突破,例如:表面电浆放大器的研究[1, 2]。2012年Jacob Khurgin和Greg Sun两人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发表了一篇对表面电浆放大器(surface plasmon amplifiers)实用性之论文[3],文中指出,在大部分的系统中(通常具有极强的局限性以及相当高的损耗)只能在极短的光脉冲激发下才有放大的效果;用直观的方式计算在III–V族半导体中的载子浓度(carrier populations)以及金属损耗,推论在此类强局限性之表面电浆放大器使用电注入方式可能并不可行。虽然种种迹象显示克服金属损耗为一重大挑战,然关于金属系统中的增益现象之研究不断地增加,且此领域逐渐崭露头角,显示出研究人员对此仍深具信心。

由于具有高吸收之特性,在光学组件的设计上金属是通常不被列入选择的项目,然而此类自然损耗却是金属最特别的性质,并没有其它材料可以像金属能使得光和电子之间拥有如此好的耦合(couple)特性,事实上对于光波在透明物质(非金属材料)中的行为我们仅能作有限度操控,以致于绕射极限被认为与波长有关,而无法改变其限制。藉由在光学组件中加入金属结构,我们可使用精准的现代制程技术来研究真正影响绕射的因素。早期在电浆领域大多数之研究几乎完全省略了这些损耗,导致对大部分可行的构想都望之却步;如今,研究人员已能普遍接受损耗作为达到某些特殊目的代价,例如超高分辨率成像、奈米尺度聚焦以及几乎毫无自由度限制地对材料设计所需之电磁响应。

在了解Khurgin和Sun提出的问题前,必须先考虑在金属奈米结构中产生光的两个机制:首先是藉由在靠近金属表面的准自由电子的协同振荡储存部分光能。对于表面波而言,和此类电子耦合可以增加光子的动量(减少等效波长),因此可使其场局域现象更为显著,在表面电浆频率操作下,此现象可达到最强之效果,此时光能平均的分布在金属与介电材料上[4],对于损耗在所有金属中被视为最低的贵金属,其电浆频率(蓝~紫外光)完全根据金属以及周围介电材料之介电系数(permittivities)决定。而第二个机制则是利用在金属与介电材料之界面上,介电材料的电荷对可自由地和邻近之金属表面上的电荷产生交互作用,在具有较小曲率半径或是相邻距离较小之金属奈米结构上被发现:在长波长操作下可更显著地产生较强的场局限性,其损耗被认为小于在电浆频率下之操作。上述的两种机制在相互作用下会使得电浆频率产生大幅红移现象,例如:半径约为10 nm之奈米银小球可在绿光下产生共振现象。

Khurgin和Sun强调金属损耗的大小是目前对于研究电浆放大器所面临之最大挑战,特别是在于光波频率下损耗以及局限性都相当地强,注意到表面电浆的生命周期(life time)大概约为电子的碰撞周期(collision time~10-14 sec [5])。虽然此类激发周期非常地短,Ma等人发表了室温下操作于此范围内之表面电浆半导体激光[6],他们利用短的光波脉冲激发此组件;但若使用电激发(electrical pumping)之方式可能需要106A cm-2的阀值电流密度(threshold current density)才有办法达成需求。第一个在室温操作的同质接口二极管激光因为较差的载子局限性约需大于105 A cm-2的阀值电流密度,且为了避免损坏而选用了脉冲式注入之方式操作;而目前的双异质接口二极管 激光则约需103 A cm-2的阀值电流密度。上述例子说明了Khurgin和Sun所提出的观点:由于高注入电流密度所造成之损害将会对表面电浆放大器产生极严重的限制条件,同时也指出如此一来便限制了电注入式的表面电浆放大器在三个维度达到奈米等级的光局限性(也就是操作在电浆频率下)之可能性。现有的应用实例为使用染料分子作为增益材料的金奈米颗粒激光组件[7],其阀值电流密度(调整至前述所需之阀值电流密度)接近107 A cm-2

操作在非电浆频率之范围下,依旧可藉由表面电荷在金属奈米结构上的行为,在两个维度上控制其损耗而达成较佳之光局限性。Hill和其工作团队即成功展示了可以电注入方式操作并于通讯波段范围(波长约1550 nm)下使用的表面电浆激光[8] (如图一)。研究中Hill等人使用金属平板夹住90 nm宽的半导体材料形成一个三明治结构以提供较强的场局限性,但不幸地,此组件无法操作在室温下,且在10 K的低温操作下阀值电流密度仍需2×104 A cm−2(前文中提到Ma等人的研究在室温下操作期阀值电流密度约在103-107 A cm−2),虽然和Khurgin和Sun得出的结果一致,但仍无法明确解释为何金属损耗在此波长操作下应比在可见光操作下较低,然而阀值电流依旧居高不下之原因。Khurgin和Sun将其中之差异归因于光的局限现象加速了在半导体内自发性载子复合(spontaneous carrier recombination)行为。

现今自发性放射与光子能态的关系被认为与电子能态相同,Purcell首先提出可藉由利用腔体作局限或回授(feedback)以调整光子能态[9]。例如前文提到的Ma等人便可达到18倍的Purcell增强系数(Purcell enhancement factor) [6],Khurgin和Sun计算在局限下的表面电浆可达到100倍的Purcell增强系数,其结果与实验一致[10]。尽管在放大器中会提高为了提供足够的增益以及维持居量反转(population inversion)所需的电流密度,但因为可使得某些自发过程产生的发光亮度提升,像是荧光或拉曼散射,故Purcell效应带来的增强往往有着高度的需求。一般而论,Purcell效应所产生的损耗并不对 激光造成问题,往往激光必须当阀值激发超过损耗时才会产生(而其速率大约是自发性复合的10的次方倍),同时Purcell效应也带来了许多益处,例如可将自发性放射引入所需的 激光模态并可降低阀值条件,这也是为何电浆激光可以成功被使用的原因[11]。

综观上面所提及的论点,有哪部份是我们可以抱持着信心的呢?在发展微型化激光的过程中很容易忽略掉某些重要的优势,从电浆 激光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新的点子来解决过去存在的问题。举例而言,波长尺度的激光在室温环境下进行连续电子注入下变得可行,即便这些组件并不完全比绕射极限小[12],但金属在此条件下扮演了三个重要角色:作为电极、散热器以及共振器。当临界电流密度接近105 A cm−2时,仍有许多事情有待克服,但通往微型化的路已被开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电浆放大器如今可允许光在奈米尺度下被产生且被维持住,这就是当初发展电浆(plasmonics)相关研究最原始的动机,也就是光在电浆放大器中所具有的独有特性是我们想要去寻求作为利用的[1]—而这部分的疑问至今尚未被广泛地研究。

图一:电子注入式电浆放大器之横截面,图中显示奈米金属结构与表面电浆腔体模态(红线)的内部电场。由于在金属的电子散射以及较快的自发性复合(FP/τr),较强的光局限效应会造成较强的传播损耗(propagation loss),其中τr为在半导体中由于Purcell效应(FP)所造成的复合时间,Khurgin与Sun认为这两个原因造成表面电浆放大效应无法由一般的阀值电流密度达成。

金属损耗的大小以及Purcell效应的作用在电浆放大器以及电浆激光这两个逐渐崭露的研究领域为主要的探讨重点,尽管如此,或许当我们能够回答「到底电浆放大器对什么是有用的?」的时候,我们便可以找到解决方式解决Khurgin和Sun所提出的问题,而这依旧尚待解决。考虑以微型化激光作为积体光路组件,直接以电子注入是最为重要的,且前文中提的难处依旧限制着我们突破绕射的障碍。然而当我们寻求如何利用光在奈米结构中的独有性质时,对于多数的应用而言,光激发可能是一个可行的方式,在此同时,不论是否是在通讯光电路中可以得到更紧密的光源排列(藉由微型化的激光光源),或开辟了全新通往奈米感测研究的途径,亦或是给了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光和物质的交互作用,这些新展露且振奋人心的领域可望为量子电学与光子学带来新的可行性与新的知识。

 

参考文章:
[1] Oulton, R. F. Mater. Today 15, 592–600 (January/February 2012).
[2] Berini, P. & De Leon, I. Nature Photon. 6, 16–24 (2012).
[3] Khurgin, J. B. & Sun, G. Appl. Phys. Lett. 100, 011105 (2012).
[4] Wang, F. & Shen, Y. R. Phys. Rev. Lett. 97, 206806 (2006).
[5] Johnson, P. B. & Christy, R. Phys. Rev. B 6, 4370–4379 (1972).
[6] Ma, R.-M. et al. Nature Mater. 10, 110–113 (2010).
[7] Noginov, M. A. et al. Nature 460, 1110–1112 (2009).
[8] Hill, M. T. et al. Opt. Express 17, 11107–11112 (2009).
[9] Genov, D. A. et al. Phys. Rev. B 83, 245312 (2011).
[10] Gontijo, I. et al. Phys. Rev. B 60, 11564–11567 (1999).
[11] Ma, R.-M. et al. Laser Photon. Rev. http://dx.doi.org/10.1002/lpor.201100040 (2012).
[12] Ding, K. et al. Phys. Rev. B 85, 041301 (2012)
 

文章来源: Rupert F. Oulton, Plasmonics: Loss and gain, Nature Photonics 6, 219–221(2012) doi:10.1038/nphoton.2012.72Published online 30 March 2012
网址: http://www.nature.com/nphoton/journal/v6/n4/full/nphoton.2012.72.html
   
   
 
 
 
版权所有   国立台湾大学电机信息学院光电工程学研究所   http://gipo.ntu.edu.tw/
欢迎转载   但请注明出处   http://gipo.ntu.edu.tw/monthly.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