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期 2012年3月刊
 
 
 
發行人:林清富所長  編輯委員:陳奕君教授  主編:林筱文  發行日期:2012.03.15
 
 
 本所劉致為教授、何志浩副教授指導光電所學生榮獲「中華民國物理學會2011研究生優良論文獎」,特此恭賀!

獎項 學生姓名 系所 論文題目 指導教授
優良 王新平 光電所碩士生 利用自組性模板製備作為太陽能電池用之寬頻廣角光擷取的奈米結構 何志浩
佳作 程子桓 光電所博士生 鍺基光電元件及太陽能電池之研究 劉致為
佳作 張閎智 光電所碩士生 矽基太陽能電池之光管理 何志浩

本所3月份演講公告:

日期

講者簡介 講題 地點 時間

光電論壇

3/23 (Fri) 莊益增導演 牽阮的手 博理館
101演講廳
15:30-17:30

 
 
 

 

~ 與南京大學(Nanjing University)博士生交流活動 2011  系列報導 ~

(時間:100年10月8日至10月14日;地點:南京大學

【之八】

撰文:光電所博士班學生陳奕均

很榮幸地能在剛入學就有這個機會可以參與南京大學的學術交流會議,這次為期七天的活動留下許多快樂回憶。抵達南京的第一天因為飛機誤點的緣故已經是晚上九點多了,由孫亮、熊翔與趙剛老師帶我們前往南京大學,在機場高速公路上由趙剛老師為我們介紹了南京大學周遭區域以及歷史,夜晚的景色特別美麗,一路開心地到了南京大學會館-南苑賓館入住。

這趟南京大學博士生論壇除了地主南京大學之外,還包含了蘇州、中山、南開、南京理工、山西、淮陰工學院、東南、清華以及山東大學。從兩天的會議過程中發現對岸同學研究較偏向基礎科學,而非像我們光電所較偏向於應用工程,其理論基礎功力著實令我深感佩服。由於這次與會人員的主要研究方向較偏向理論研究的層面,私下與其他對岸同學的交談過程中也了解到,其實在大部分的報告過程中,對岸同學對於不同領域的內容也是一頭霧水,反而對我們同學在應用上的研究報告內容較感興趣,和當天負責接待我們的胡青同學聊了一下,其實他們還挺羨慕我們的研究有馬上應用的空間。

會議過程中有幾位特殊表現的同學(見圖一),首先是胡青同學,她在第一個議程中得到了最佳論文獎,她發表的彩虹局域研究曾被Applied Physics Letter放在首頁,真是非常厲害。另外一位是本次議程中的發問王-劉景鋒同學,他也獲得了第一個議程中的最佳論文獎,他的問題都非常的精準,會場中只見他不停地發問。接著是在第二個議程中殺出重圍的王綬嶼同學,他也獲得了最佳論文獎,會後他寄了封信提到我們的報告內容給他了很多不同的靈感,也給了我聯絡方式以便之後進行研究上的討論,而後面議程中的最佳論文獎皆由我們團隊拿下。值得一提的還有丁煜同學,她是參與本次論壇中最年輕的一位,後來也陪著我們後面的文化參訪以及實驗室參觀,她擔任議程主持人的台風非常穩健。

圖一、由左而右依序為胡青、劉景鋒、陳奕均與王綬嶼以及丁煜同學 。

會議第二天結束後,大家抱著愉快的心情由南京大學研究生會會長-朱立昊同學以及參與報告的李明雪和丁煜同學帶著我們前往當地著名景點-夫子廟參觀,中途加入了在會議中認識的北京清華大學劉婷以及桂麗麗同學,我們是搭地鐵去的,感覺挺特別,因為跟台北捷運很像,不過快十一點的時候就沒有班次了(因為後來逛得太晚差點搭不到才知道這件事)。在參觀景點有許多的快照服務,但店家不給遊客留電子檔,朱立昊同學非常熱心,經由他與店家溝通後,終於店家同意了,真是非常感謝朱立昊同學。

圖二、陳奕均與桂麗麗、劉婷。李明雪、劉婷、桂麗麗、丁煜、陳奕均與魏祥鈞在夫子廟留影 。

第三天我們去了中山陵,適逢辛亥革命百年所以遊客特別多,除了南京大學同學之外,包括與會的蘇州大學吳倩楠、徐亞東、南開大學王槿、應翠鳳、山東大學楊合與劉善德同學也都前往參觀。聊天過程中發現吳倩楠同學跟我的研究主題雖然不大相同,但所用的研究工具是一樣的,對於模擬軟體相當熟悉,且看過的論文如數家珍,歷史背景都相當清楚,真是令我相當佩服,在參觀中山陵後送了我紀念銅幣以及南京小吃-板栗,所以私下我回贈了個人擁有的隨身碟並裡面附上了臺灣大學的介紹影片給她作為紀念(見圖五),也互留了QQ(對岸常用的通訊聊天軟體,跟MSN性質類似)方便以後在研究上進行討論,此外也感謝小鳳給了我幾顆當地的特產雨花石作為紀念。

圖三、中山陵合影,左圖:應翠鳳、陳奕均與王槿同學;右圖:陳奕均與徐亞東同學。



圖四、中山陵合影,由左至右依序為魏祥鈞、王槿、劉善德、應翠鳳、吳倩楠、陳奕均以及楊合同學 。



圖五、中山陵合影,左圖:陳奕均與吳倩楠同學;右圖:吳倩楠同學。

第四天便是黃山的參訪,和我們一起上山的有劉冬梅、李明雪、丁煜還有李燁操同學,黃山上景色優美,對岸同學體力可真好,我完全處於落後的狀態,丁煜則一直帶頭衝,不過後來還是硬拉住她陪我聊了一下,另外明雪也因為有恐高的原因,在最後要爬百步雲梯的地方也慢了下來加入聊天的行列,過程中發現李明雪還挺有才華的,屬於冷面笑匠型的人,其實同學們私底下都蠻有趣的,並不像報告時比較正經八百。

圖六、黃山上合影,左圖:由右至左依序為李明雪、陳奕均以及丁煜同學;右圖:丁煜、李明雪與蔡東昇同學。



圖七、黃山上合影,左圖:劉冬梅、丁煜以及李明雪同學;右圖:李燁操同學。

爬完黃山的隔天,我們到了另一個國家古蹟區-宏村參訪,南京同學似乎也沒來過這裡,對於解說員的講述也是聽得非常入迷,在這裡看到很多藝術學校的學生來寫生,由於時間的關係在這裡並沒有太多時間讓我們互動。

上飛機的前一天晚上,熱心的朱立昊同學又帶了我們去買當地名產雲錦,還有到獅子橋以及三牌樓夜市逛逛,在雲錦專賣店會長又幫我們跟店家協商,讓我們以合理的價位買到了雲錦產品。最後回到南京大學的時候已經是深夜了,朱立昊同學表示他還有其他事情要先回去處理,真是太感謝他為了我們還特地抽空出來。

在這幾天下來發現,其實學生的生活都是差不多的,玩樂大家都會玩,但該認真的時候大家的專業程度還是保持著一定的水準。謝謝南大同學的熱情款待,讓我們在南京的參訪有在家的感覺,真是捨不得離開啊,下屆的交流活動希望有機會能夠負責接待他們,讓他們也留下愉快的回憶。

 

【之九】

撰文:光電所博士班學生蔡君偉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與臺灣大學光電工程學研究所共同舉辦的「與南京大學博士生交流活動2011」,主辦單位南京大學於本年度擴大舉辦為「2011年全國博士生凝聚態與光物理前沿論壇暨第四屆海峽兩岸博士生論壇」,本次論壇的活動地點在南京大學,活動日期為2011年10月8日至10月14日,除了南京大學和臺灣大學兩校博士班學生外,亦邀請大陸地區其他高等院校如蘇州大學、中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山西大學、淮陽工學院、東南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一同參與,共計45位博士生參與此次論壇,場面相當浩大。由於適逢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因此,此次博士生論壇活動更顯得非常有意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大陸地區雖然不是慶祝建國百年,但仍大幅報導並慶祝辛亥革命一百週年(1911-2011),就連電視節目及觀光景點都看得到其慶祝活動,由此可知兩岸對於共同發展的歷史仍有相同的共識。

南京市是中國大陸江蘇省省會,也是全省的政治、經濟、科教和文化中心,由於南京位於長江下游沿岸,故為長江下游地區重要的產業城市和經濟中心,也是中國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南京歷史悠久,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亦有「六朝古都」及「十朝都會」之稱。其中,「六朝」指六個連續在南京建都的朝代:東吳、東晉、劉宋、蕭齊、蕭梁、陳朝;「十朝」則是指先後在南京建立政權的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當導遊提到中華民國亦為先前的都會之一的時候,聽在我們台灣學生的耳裡,還真是有一點不太習慣,畢竟對我們而言,中華民國仍是一個存在的國家。另外,南京是中國大陸高等教育資源最集中的五大城市之一(北京、上海、南京、武漢、西安),也是華東地區高等教育的重要中心,其中高等院校包含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河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南京師範大學、中國藥科大學等,故在南京市區搭車參訪的沿途中就可以看到林立的高等院校。

南京人嗜食鴨、鵝,故南京最受歡迎的食物是各種以鴨、鵝製作的食品,這幾天的行程幾乎每餐都吃得到鴨肉,反而很少見到雞肉。據說,南京人嗜食鴨的來歷和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有一定的淵源;相傳朱元璋當年在南京為了不歸還寶物聚寶盆而下令將全城所有的公雞連同母雞一塊殺掉,也是因為如此,南京城裡沒有了雞,人們只好吃鴨了。另外,南京著名的特產有雲錦、雨花石、金陵摺扇、南京板鴨和鹽水鴨等。南京大學提供給所有參與論壇的學生及老師的禮品就包含了雲錦製作的圍巾及領帶,真的是有賓至如歸的感受,也反應出南京大學對此次論壇的重視。

南京地區旅遊的景點非常多,除了豐富的明代遺跡與民國建築之外,也有為數眾多的山水風景;明代遺跡如明孝陵,民國建築則以中山陵與中華民國總統府舊址為代表,山水風景區的自然景觀則包含鍾山風景區、玄武風光帶、秦淮風光帶、長江風光帶、江北風光帶等。因我們留在南京市的參訪時程有限,故無法一一介紹,故只針對本次論壇活動中所參與文化參訪的景點稍作說明。

博士生論壇結束的當天晚上,當地的學生盛情邀約我們參觀秦淮風光帶,並欣賞秦淮河的夜色之美,由於秦淮河是古老的南京文化淵源之地,並穿越南京老城區,故沿河兩岸從六朝起至明清便是望族、商賈及文人聚居之地,以促成現在的繁華景象和特有的風貌。河畔的夫子廟為南京六朝至明清最繁華的地方,現已改造為中國最大的仿古街市。東側的江南貢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現為世界唯一的科舉考試專門博物館;西側則設有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由於我們所到的時間已是晚上,故夫子廟、江南貢院與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等景點皆只能與其擦身而過,無法前往參觀;但所幸秦淮河畔的夜色風光和仿古街市走訪已是非常值回票價了。

隔天上午隨著南京大學委託的旅行社導遊前往鍾山風景區參訪中山陵,鍾山風景區位於南京市東郊並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由於1927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定都於此,因此在南京留下了眾多的民國建築,坐車前往中山陵的途中就可看到許多民國時期的建築,讓從台灣來的我們感到格外熟悉。位於鍾山(別名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是中國國民黨總理、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陵寢,也是中國最宏偉的現代陵墓之一。鍾山風景區除了中山陵外,尚有明孝陵、靈谷寺、美齡宮、航空烈士公墓等眾多古蹟名勝;當然,也因為參訪時間有限的關係,此次行程只安排了中山陵,從陵區入口的牌坊、墓道、陵門、碑亭,一直到祭堂和墓室,全部縱向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並包含392級臺階和10個平臺,再加上每個建築物的頂上蓋的都是藍色琉璃瓦,更顯得華麗壯觀,靜穆莊重。初次參訪大陸的中山陵,我的腦海裡浮現出台灣的中正紀念堂,心想兩岸的整體建築風格如出一轍並且雄偉莊嚴,不禁讓人們感受到兩岸受到的影響竟是如此相似。

 

~ 臺日雙邊奈米光電及電漿超穎材料研討會 ~

【Taiwan-Japan Nanophotonics and Plasmonic Metamaterials Workshop】

(時間:101年1月11、12日;地點:臺灣大學博理館201會議室)

由本所主辦的「臺日雙邊奈米光電及電漿超穎材料研討會」(Taiwan-Japan Nanophotonics and Plasmonic Metamaterials Workshop)於2012年1月11、12日在國立臺灣大學博理館201會議室舉行。本次活動由本所與日本大阪大學前瞻光電研究中心(The Photonics Advanced Research Center of Osaka University)統籌,邀請了日本大阪大學等校共11位教授、2位博士後研究員及13位學生來台與會。日方26位師生一行人於1月10日抵台,11、12日參加研討會,13日則應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蔡定平主任之邀請,前往新竹參訪。

本次研討會為期2天,共安排了2場plenary talk,由日本大阪大學前瞻光電研究中心的Professor Satoshi Kawata及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的王玉麟博士應邀發表演說。另外也安排了18位臺日講者分別發表technical talk,除日方來訪的10位教授及本所5位教師外,亦邀請了國立臺灣大學凝態科學研究中心王俊凱博士、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陳峰志博士,及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系嚴大任教授前來共襄盛舉。第一天下午的poster session也廣為邀稿,計有52件來自臺日雙方的博士後研究員及學生投稿作品參與。本次會議於第二天閉幕式頒發最佳壁報論文獎後順利落幕,也為本所與日本大阪大學前瞻光電研究中心的交流寫下新頁。

 

 
 
Room-temperature Low-threshold Current-injection InGaAs Quantum-dot Microdisk Lasers with Single-mode Emission

Professor Ming-Hua Mao's Laboratory

Graduate Institute of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臺灣大學光電所 毛明華教授

We fabricated current-injection InGaAs quantum-dot microdisk lasers with benzocyclobutene cladding successfully. The benefits of this device planarization process are the better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the less fragility. With this structure, low threshold current of 0.45 mA is achieved at room temperature from a device of 6.5 μm in diameter with single-mode emission from quantum-dot ground states. Through a temperature dependent measurement, the low loss level of our microdisk cavities has been confirmed. These microdisk lasers also show a characteristic temperatu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edge-emitting lasers from the same wafer. Therefore, single-mode current-injection QD microdisk lasers with very low threshold current are demonstrated and they can serve as very suitable light sources in a compact integrated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This work has been published in Opt. Express, Vol. 19, No. 15, pp. 14145, (2011).

Fig. 1. The cross-section SEM image of a current-injection microdisk laser device. The microdisk diameter is 10.5 μm.
Fig. 2. (a) The mode spectrum of a lasing 6.5-μm-diameter microdisk. The WGM linewidth is 0.28 nm. (b) The L-I curve of the 6.5-μm-diameter microdisk, the threshold current is 0.45 mA.

 

Using Hydrophilic Effect to Fabricate Self-Assembled Microlens Array by UV/ozone Modification

Professor Guo-Dung Su

Graduate Institute of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臺灣大學光電所 蘇國棟教授

Micro-lens array (MLA)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and is used widely in many applications, such as increasing the light extraction efficiency, beam shaping for illumination or light gathering, wavefront sensor, and information displays. There have been many techniques to fabricate micro-lens array, including thermal reflow, laser ablation, direct laser writing, direct e-beam writing, deep lithography with protons, ink-jet printing, and gray-scale mask method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drawbacks of these techniques. Thermal reflow method requires high temperature and the need for an etch-transfer process. The limited numerical aperture is also concerned. In the laser ablation, the problems are high facility cost and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For the ink-jet printing, the lens size and alignment accuracy are limited. It is difficult to fit the shape precisely and to distinguish the gray levels in a sharp edge by gray-scale mask method. Therefore, a fast, cost effective, stable, and focal length controllable method is desirable to fabricate MLAs.

There is another approach to fabricate MLAs using hydrophobic effect. This approach offers an attractive alternative because it allows accurate and direct fabrication of polymer microlenses without heating or post etching of the substrate. The approach is based on patterning hydrophobic molecules on a substrate and self-assembly of a liquid pre-polymer. It was affected by different surface energy on the hydrophilic domains. The techniques to create patterns include micro-contact printing (µCP) of self-assembled mono layers (SAMs) and adhesive lithography. It provided a simpler method to fabricate MLAs using the hydrophobic effect. However, it still needs either an etch-transfer process of µCP stamp or lithography for an adhesive substrate. That increases the cost and process complexity.

SU-8 photoresist (MicroChem, MA) has high optical transmittance from visible to near-infrared wavelength and high refractive index (~1.63). Furthermore, it has better chemical resistance and mechanical strength than other common polymers such as polycarbonate or PMMA. As a result, SU-8 photoresist is ideal for microlens array fabrication. In this work done in Micro Optical Device Lab (MODEL), a transparent and self-assembled MLA fabricated by the hydrophilic effect through ultra-violet (UV)/ozone treatment is presented. A base layer of SU-8 photoresist can be surface modified to become more hydrophilic using UV/ozone cleaner (model UV-1, Samco). Contact angles on the modified surface were ranged from 27˚ to 15˚ depending on the processing time, UV power and ozone concentration. The light source of UV/ozone cleaner is 110W with primary process wavelength of 254 and 182 nm. The oxygen flow rate is 0.5 L/min. The MLA was made of diluted SU-8 photoresist, which has refractive index mismatch from a glass substrate. This method provides a fast, low cost, no etch-transfer, no lithography fabrication processes. The focal length of MLA is controllable based on UV/ozone treatment.

 
Figure 1. The fabrication process of SU-8 photoresist MLA using hydrophilic effect under UV/ozone treatment. Figure 2. The SEM of (a) microlenses of 100 μm diameter under one minute UV/ozone treatment time. (b) the cross section profile of one minute treated microlens.

 

The Optical Theorem in FDTD Light Scattering Simulation

Professor Snow H. Tseng

Graduate Institute of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臺灣大學光電所 曾雪峰教授

The total scattering cross-section (TSCS) is a useful parameter in analyzing light scattering properties. Here we derive a pragmatic relationship of the optical theorem to be employed in a 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 (FDTD) simulation of light scattering problems. Specifically, the accuracy of the proposed TSCS calculation method is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other methods. This research solidifi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light scattering simulation studies.

Fig. 1. Compare TSCS calculated via various methods in an FDTD simulation with grid resolution Ds = 1/60 mm. Methods (A): Optical theorem, (B): sum of far-field RCS at all angles, (C): near-field outgoing Poynting vector flux, and (D): definition of ECS.
Fig. 2. Compare RMS error of the TSCS calculation in an FDTD simulation.
Fig. 3. Error of TSCS calculation via various methods compared with Mie theory. The FDTD simulation is performed with an FDTD grid resolution of Ds = 1/60 mm. (a) the error of TSCS calculated via Optical theorem is larger than others; (b) after compensating for the numerical dispersion of a frequency of 750 THz at 0 degree, the accuracy of Optical theorem calculated TSCS exceeds others.


     
 
 
論文題目:使用有機金屬氣相沉積及分子束磊晶技術成長三五族氮化物半導體

姓名:黃政傑   指導教授:楊志忠教授

 

摘要

在這個研究裡,我們利用有機金屬氣相沉積系統(MOCVD),使用流量調變(flow-rate modulation, FME)技術並結合了側向磊晶再生長(epitaxial-lateral over growth, ELOG)的技術,在r-面藍寶石基板上成長出高品質的a-面非極性氮化鎵(a-plane GaN)薄膜,因為可以達到較好的晶體結構及非常平整的表面,所以這樣的氮化鎵薄膜非常適合用來成長非極性(non-polar)的氮化鎵/氮化銦鎵發光二極體。另外我們也使用分子束磊晶系統在n-型氧化鋅(n-ZnO)上成長p-型氮化鎵(p-GaN),藉由此pn接面二極體製造出黃橘光的發光二極體,因為此種成長p-型氮化鎵的方法是相對低溫的,所以對底下n-型氧化鋅的破壞可以降至最低,避免氧化鋅晶體在長晶過程中受熱劣化。

圖一是原子力顯微鏡(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掃描的樣品表面,左邊的是用傳統方式成長之a-面氮化鎵薄,右邊則是我們使用流量調變技術及側向磊晶再生長後成長之a-面氮化鎵薄,可以看出樣品表面明顯平滑許多。

圖二是p-型氮化鎵/n-型氧化鋅所製造出之發光二極體的電激發光頻譜(electroluminence, EL),從附加的小圖可以看出該元件發出的是接近橘黃色的光,而且該發光頻譜範圍非常的寬,並且包含了許多不同波長的峰值,這些峰值波長由長至短分別是Vo、Oi、Mg-O及ZnGa等造成的發光。

圖一

圖二

 

 

論文題目:高開路電壓平面異質界面有機光伏元件之施體工程

姓名:林奇鋒   指導教授:李君浩教授


摘要

本論文中,我們使用一新型態之有機電洞傳輸傳輸材料bis(4-(N-(l-naphthyl)phenylamino) phenyl)fumaronitrile (NPAFN) 做為平面異質界面有機太陽能電池之施體材料,此材料較一般有機半導體材料具有較高之最高佔有分子軌域 (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HOMO)之特性,有效提升與受體材料C60間之能階差,提高元件之開路電壓並進一部提升元件效率。

此外,我們利用蒸鍍控制之方式,改變另一有機太陽能電池施體材料boron subphthalocyanine chloride (SubPc) 之分子堆疊,此不同的分子堆疊改變了SubPc的能階分佈以及分子間作用力,同樣帶來了元件開路電壓以及效率上顯著的提升。

圖一、以不同施體材料製作之有機太陽能電池元件電流-電壓特性圖,其元件結構為ITO/donor material/C60/BCP/Al

圖二、以不同施體材料製作之有機太陽能電池元件外部量子效率及材料吸收特性圖

 

 
 
 

— 資料提供:影像顯示科技知識平台 (DTKP, Display Technology Knowledge Platform) —

— 整理:林晃巖教授、陳聖灝 —

用紙作為兆赫波波板

根據德國以及在美國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兆赫波波段中可利用堆疊白紙之方式達到一高品質之極化波板(polarization waveplate) (Opt. Express 19, 24884-24889; 2011)。

來自德國馬堡大學(Philipps Univerisität Marburg)的Benedikt Scherger以及美國亞歷桑納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和卡羅納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的同事將辦公室標準規格之白紙(厚度120μm重量80g m-2)裁剪成帶狀,並將其以間隔層(空氣)之方式互相堆疊,最後使用夾具將以上述方式組成之堆疊物固定如圖1所示,其中堆疊約150-250組。在操作頻率0.244 THz之條件下,此堆疊結構對p與s波分別有折射率1.295以及1.149之雙折射特性,因此可使用此一簡單堆疊結構將兆赫極化光作極化旋轉。

圖 1 (a),(b)即為堆疊結構示意圖(Opt. Express 19, 24884-24889; 2011)。

研究者將此堆疊結構放置於傳統柵狀偏振片間作轉換函數(transfer function)之量測,並評估其表現。資料顯示穿透對比度可以高達40 dB,因此可以確認此堆疊結構可以對線性極化光做極化旋轉之動作,其穿透之極化狀態為單純的極化狀態,並沒出現去極化的狀態。

然此堆疊結構仍存在著缺點:例如對於s與p波會有不同的損耗程度,對於頻率在0.25 THz的操作條件下,吸收所造成之損耗約小於5 dB。

不少評論指出:「這種類型的波板非常容易製作且價格便宜」,「在所設計的頻率下有相當良好的效果」。研究團隊目前正在思考如何將多層波板藉由改變厚度之方法設計出具有寬頻操作範圍之波板。
 

文章來源: Oliver Graydon
Nature Photonics 6, 75 (2012) doi:10.1038/nphoton.2011.351
Published online 01 February 2012
資料來源 http://www.nature.com/nphoton/journal/v6/n2/full/nphoton.2011.351.html
參考資料 Benedikt Scherger, Maik Scheller, Nico Vieweg, Steven T. Cundiff, and Martin Koch, “Paper terahertz wave plates, ” OPTICS EXPRESS, Vol. 19, No.25, 24884, 2011.
   
   
 
 
 
版權所有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光電工程學研究所   http://gipo.ntu.edu.tw/
歡迎轉載   但請註明出處   http://gipo.ntu.edu.tw/monthly.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