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期 2010年5月刊
 
 
 
發行人:黃升龍所長  編輯委員:蔡睿哲教授  主編:林筱文  發行日期:2010.05.07
 
 

本所5月份演講公告:

日期

講者簡介 講題 地點 時間

光電論壇

5/7 (Fri)

杜繼舜教授

輔仁大學應用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Multiferroics and Solid Oxide Fuel Cell

博理館

101演講廳

14:30~15:30

5/21 (Fri)

洪瑞華教授

成功大學光電系

待訂

博理館

101演講廳

14:30~16:30
 
 
4月份「光電論壇」演講花絮
時間: 99年4月16日(星期五)下午2點30分
講者: 鄭木海教授(中山大學光電工程研究所)
講題: 藝術品化光纖透鏡之研發
 

鄭木海教授於4月16日(星期五)蒞臨本所訪問,並於博理館101演講廳發表演說,講題為「藝術品化光纖透鏡之研發」,本所教師及學生皆熱烈參與演講活動,獲益良多。

 

 
 

~ 歐盟 EMMP (Erasmus Mundus MSc in Photonics) 三國五校參訪紀要  系列報導 ~

(時間:99年3月1日至3月5日; 參訪地點:比利時、瑞典、英國)

【之三】

撰文:光電所曾雪峰教授

此行去歐洲訪問五間學校,主要是為了建立與締結參加歐洲EMMP共同碩士學位。這次前往歐洲的行程很趕,扣除前後長程飛機的時間,在約一個星期的時間內,前後訪問了五間歐洲知名的大學。目前台大光電所的同仁,多是去美國留學回來台灣的,很少有在歐洲留學回國的。因此,大多數同仁,對美國比較熟悉。包括我自己,對歐洲的認識瞭解相當有限。然而除了美加地區之外,歐洲也是一個光學研究發展的重要力量。不但學術歷史悠久,堪稱世界近代政經學術、自然科學、醫學等的發源地之一,而且在歐洲結盟為歐洲共同體之後,更是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從目前歐元的強勢,就可以瞭解其在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地位。

因此,我們秉持著虛心觀摩學習的態度,首先抵達比利時的 Ghent University,拜訪 Prof. Roel Baets。接著訪問比利時荷語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瑞典皇家理工學院,之後再到英國訪問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以及 Heriot-Watt University。布魯塞爾擁有數所大學,最主要的兩所大學分別為以法語教學為主的法語布魯塞爾自由大學(Université Libre de Bruxelles),及以荷蘭語教學為主的荷蘭語布魯塞爾自由大學(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兩所大學均起源於1834年創立的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在1970年,隨著法語社區和佛拉芒社區各自擁有設立高等教育機構的法定權利,兩所大學於是分為二所獨立的大學。承傳著創校時的優良傳統,VUB保持了自由的風氣,不受宗教及政治的干擾。著重於使學生能夠有獨立的思想與學術性批判的能力,充滿創造力地吸收與消化所學。

VUB荷蘭語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的校園外觀幽靜,充滿綠意。然而進到物理系館中,古色古香,讓我有回到台大多年前的古老校舍的感覺。在VUB我們參觀了兩個校區,首先是在VUB的醫學院加速器實驗室,接待我們的是Prof. Hugo Thienpont。Prof. Thienpont 是 Director of Research,並且是許多學術期刊的編輯,如:Applied Optics、Optics Letters、Optics Communications、IEEE J. Lightwave Techn.、IEEE Phot. Techn. Lett.等等。Prof. Thienpont 是一個很親切又精彩的人,很有說服力。他鉅細靡遺地闡述他的研究理念,以及過去二十年來的發展與心路歷程。我問了他許多的問題,而他的回答,給了我許多的啟發。Prof. Thienpont 給學生的座右銘是:“Beat others by orders of magnitude, lower cost, and be compatible with mass fabrication.”,而Prof. Thienpont 很重視研發出來的技術,能夠順利地轉移並應用到工商量產。 Prof. Thienpont 的研究領域很廣,舉凡光學方面的多有涉獵。他的理念是希望從最上游設計研發到下游的製作,他們實驗室可以全包。

接著我們到 VUB 的校本部訪問,接待我們的是Prof. Heidi Ottevaere。人很年輕,約莫三十五歲,卻已經參與推展許多研究計畫,如Fund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Vlaanderen (FWO) and the Belgian Federal Science Policy Office。在這兩個校區,我們參觀了許多實驗室,也接觸到當地的學生,但比較多的是 Postdoc 等研究員。

我本身的研究是「虛擬光學」—光學計算模擬。這次訪問在光學模擬方面並沒有聽聞什麼大的比重,所聽所聞主要多是在光學實驗方面。這是一個好消息,顯示有許多合作的可能性。特別是生醫光學研究方面,未來還有許多合作的空間,有待我們去開發。

此行最大的收穫,除了簽訂EMMP的學生交流計畫之外,我自己最大的收穫是在瞭解歐盟國家在光學發展方面的近況,以及著重的方向。其實,歐盟國家之間的差異性也很大,這次的接觸,增進彼此的瞭解不少。

這次的行程很趕,沒有太多的機會深談,但從去訪問以前的陌生,到訪問後對歐洲研究概況,有相當廣泛的認知。另外很大的收穫是在與當地研究員一起吃飯閒聊的過程中,我比較瞭解了當地的制度,和台灣的異同等等。相信這次的訪問,對於日後和歐盟國家的合作研究,以及雙方學生的交流,有非常大的幫助。

Fig. 1. Prof. Hugo Thienpont of VUB

Fig. 2. Visit optics laboratories of VUB

Fig. 3. Visit 3D Holographic Video Laboratory of VUB

 

【之四】

 撰文:光電所林晃巖教授

從布魯塞爾飛往瑞典是本次行程的第二段航程,到達斯德哥爾摩阿蘭達機場已是夜間21:30,託老天保佑這次行李也都順利到達。一出機場就看到白茫茫的景致,空中還飄著細雪,對於居住在亞熱帶的我們而言,是異常令人興奮的事。機場的計程車服務人員為我們找來九人座的計程車,我們得以一趟車前往位於Kista的旅館。其實今天奔波於比利時自由大學的兩個校區,到晚間才又飛越海峽來此,大家已是人仰馬翻,因此對瑞典的第一印象只是一片白雪而已。旅館名叫StayAt,像是一棟大的集合套房,房間裡有廚具、餐具等一應俱全,但就是找不到肥皂、洗髮乳、沐浴乳等日用品,需要的人得到櫃台索取,黃所長笑說:不需要的全都有,該有的都找不到。而且是除非有人登記退房,否則一週才打掃一次房間,不知道這是不是北歐人的環保生活?

三月三日早上8:30從飯店出門,走過一段積雪的路,在陽光照耀下仍有寒意,約10分鐘左右,我們就到達瑞典皇家理工學院(Kungliga Tekniska Högskolan,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Electrum Building。室內外溫差真大,進門就感到暖意,我們直上三樓,很快就找到有剪紙窗花的教師研究室,迎接我們的是仇旻教授(Prof. Min Qiu),他帶著我們前往會議室C3,在與幾位教授交換完名片後,就開始早上的議程:

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的Electrum Building

仇旻教授(Prof. Min Qiu)開場介紹

09:00-09:30  首先由黃所長簡介臺灣大學與光電所,演講後由黃所長致贈紀念公仔給Prof. Min Qiu。

黃升龍所長簡介台大光電所

黃所長致贈紀念公仔給仇旻教授

09:30-09:50  由Prof. Gunnar Björk簡報介紹The Linné Center in Advanced Optics and Photonics –ADOPT,這是一個光電的追求卓越中心,由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TH)與Stockholm University兩所大學與ACREO技術移轉中心所組成,共分佈在Kista與Albanova兩個地區,目前至2016年的研究與教學預算是每年約550萬歐元。

Prof. Gunnar Björk簡介ADOPT

黃所長致贈紀念書法卷軸給Prof. Gunnar Björk

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的兩個校區

The Linne Center in Advanced Opticsand Photonics (ADOPT)共分為四個研究群,其研究主題與主持的教授分別列表如下:

ADOPT的四個研究群的列表與關係圖

Prof. Gunnar Björk也簡報介紹他所領導的Quantum Optics Lab,其研究主題包括:

• Quantu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Quantum measurements

• Single photon generation and detection

• Quantum cryptography

• Fundamental tests of quantum theory

• Biophotonics – spinal fluid extraction through holy fiber

 

09:50-10:05  由Prof. Urban Westergren簡介Photonics and Microwave Engineering Lab,其研究主題包括:

• Integrated and nano photonics technology and devices

(1) 採用非晶矽技術,研發Compact Arrayed Waveguide Grating Demultiplexers

Compact Arrayed Waveguide Grating Demultiplexer 照片

(2) 開發雙向偏振分離光柵耦合器 (Bidirectional Grating Coupler-Based Polarization Beam Splitter)

雙向偏振分離光柵耦合器之圖示

• Devices and technology for broadband optical transmission and interconnect

研發Traveling-Wave Electro-Absorption Modulators (TWEAM, for ≥100Gb/s),以及與DFB雷射的整合技術,這是屬於歐盟的HECTO 計畫,積體整合部分由合作企業Syntune負責。

Traveling-Wave Electro-Absorption Modulators之圖示與照片

• Optical networks and systems,包括:

(1) Optical core networks

(2) Fiber access networks

(3) Green networking

 

10:05-10:20  由Prof. Saulius Marcinkevicius介紹 Optics Lab,其研究主題包括:

• Ultrafast and near-field spectroscopy of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structures and devices

其量測設備包括Ultrafast photoluminescence spectroscopy set-ups based on a Ti:sapphire oscillator (130 fs, 76 MHz, 720 – 980 nm + 2nd and 3rd harmonics)、Pump-probe (absorption, reflectivity) based on Ti:sapphire + harmonics + OPO (250 – 1600 nm)、Scanning near-field optical microscope SNOM (spatial resolution ~100 nm)、Intensity and spectral measurements, EL, PL。

LED的Scanning near-field optical microscope (SNOM) 掃描結果

• Simulation of plasmonic structures, optical near fields, microlasers, quantum dot/polymer nanolasers

Plasmonic structures的模擬結果

 

10:20-10:35  由Prof. Srinivasan Anand介紹Semiconductor Materials Lab,其研究主題包括:

• High speed photonic devices and photonic integration (Prof. Sebastian Lourdudoss)

Photonic integration的研發成果

• Nanostructures and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Prof. Srinivasan Anand)

(1) AFM-based tools for semiconductor material and device characterization:Scanning capacitance microscopy (SCM)、Scanning spreading resistance microscopy (SSRM)、Conductive AFM

Nanostructures的量測結果

(2) Photonic crystals in III-V materials、Nanopillars、Colloidal quantum dots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的研發成果

11:00-12:00  由林清富教授演講 Nano-Structures and Solar Cells與林恭如教授演講Si Nanocrystal SiOx Based Light Emitting Diodes and Amplifiers,來聽講的老師與研究生坐滿小小的會議室,演講完,大家也都熱烈提問。

林清富教授與林恭如教授演講,會議室高朋滿座。

12:00-13:30  午餐是由KTH作東,在Electrum Building附近的Memory Hotel用餐,經過早上正式的報告,大家在餐廳中作輕鬆的交談,是另外一種交流。

13:30-14:00  回到Electrum Building繼續下午的活動,朝中庭往窗外看,樹根與椅子在白雪覆蓋下,像極了巧克力塔與蛋糕,如甜點般十分可口。接著由Prof. Srinivasan Anand帶領我們參觀實驗室,這裡有十分完整的無塵室,利用微奈米製程可以製作與量測在早上簡報中看到的各種元件。我們繞著無塵室外的參觀走道而行,Prof. Srinivasan Anand沿路指著壁報或隔著窗戶,說明每間實驗室的重點,雖然沒有進入其間,仍然對於這個製程實驗室的規模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這個實驗室除了KTH之外,也供ACREO技術移轉中心使用,因此使用率相當高。

樹根與椅子在白雪覆蓋下像極了巧克力塔與蛋糕

Prof. Srinivasan Anand帶領我們參觀實驗室

無塵室的平面圖,外環是參觀走道,無塵室配置十分完整。

壁報說明每間實驗室的重點,實驗室除了KTH之外,也供ACREO技術移轉中心使用

無塵室規模令人印象深刻

材料分析實驗室

14:00-15:00  實驗室參觀完畢,大家回到會議室進行綜合討論,黃所長簡單說明了一下在Ghent所討論的EMMP相關事項,由於Prof. Roel  Baets事先將討論的結果傳送給夥伴學校,因此大家討論就有個基礎。基本上,KTH對於雙指導的制度並沒有特別的意見,這使得黃所長的說帖再下一城。另外KTH與浙江大學有交換學生的計畫,是另外一種可以不限於EMMP的模式,而且KTH與臺灣大學簽有交換學生的合約,是既有可利用的管道。

討論近尾聲,大家互道珍重,期待未來進一步的學生交流與技術合作。晚上在旅館整理行李,準備明天凌晨4:00前往機場轉往英國。令人驚訝的是,當我們晚上在旅館上網時,就看到我們的拜訪已經上了KTH的新聞,這也讓我們見識到北歐人的效率。

台大光電所的拜訪當天就登上KTH的新聞

 

 
 

Flexible ZnO transparent thin film transistor using solution-based process

Professor Ching-Fuh Lin

Graduate Institute of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臺灣大學光電所 林清富教授

Currently, transparent electronics based on a flexible substrate are one of the most crucial technologie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optoelectronic devices, such as displays, home electronic appliances, and photovoltaics. Hence, transparent thin-film transistors (TFTs) on flexible substrates are key devices for realizing these transparent electronic products. Although organic TFT and its manufacturing process are suitable for flexible substrates, their low mobility and extreme sensitivities to oxygen and moisture overshadow their device performance attributes. TFTs that use ZnO have the advantages of high charge mobility, excellent environmental stability, and high transparency, in comparison to TFTs that are based on organic semiconductors.

In this study, we have fabricated a highly transparent ZnO-TFT by a hydrothermal method using a polymeric PMMA film as the gate insulating film. An O2-plasma treatment was applied to the PMMA dielectric to enhance 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 ZnO active layer and the PMMA dielectric at the interface.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grain boundaries on the flexible ZnO-TFTs, we studied ZnO-TFTs that had three kinds of ZnO channel morphologies, which grew for 50 min at ZnO solution concentrations of 110, 80, and 50 mM, respectively. The field effect mobility (μ) and threshold voltage (VT) values were calculated from the slope of a plot of the square root of the drain-source current (IDS) versus the gate voltage (VG) in the regime of the drain-source voltage (VDS)=20 V, using the equation IDS= (WCi/2L)μ(VG-VT)2. The saturation mobility was highest at 7.53 cm2/Vs for the 110 mM preparation and lowest at 0.097 cm2/Vs for the 50 mM preparation, with 0.69 cm2/Vs for the 80 mM preparation.

Fig. 1. (a)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the ZnO-TFT device structure. (b)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f the PMMA. (c) Photograph of the ZnO-TFT.

Fig. 2. Transistor output curves for ZnO-TFTs, fabricated with the ZnO solution concentration at (a) 110 mM, (c) 80 mM, and (e) 50 mM. Corresponding transistor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are (b) 110 mM, (d) 80 mM, and (f) 50 mM. The inset shows the corresponding FESEM images. The scale bar is 500 nm.

 

 
 

論文題目:具金屬結構的氮化銦鎵/氮化鎵量子井發光元件及雷射成形金屬奈米顆粒之表面電漿子特性分析

姓名:陳正言   指導教授:楊志忠教授

 


摘要

本研究中,我們首先研究與金屬結構有關的表面電漿子(surface plasmon, SP)和藍光氮化銦鎵量子井(quantum well,QW)之間的耦合作用。我們比較在半導體表面蒸鍍銀薄膜和銀奈米顆粒時,SP和QW耦合作用的差異。實驗發現,光激螢光強度的減弱程度和時域解析螢光頻譜的衰變速率皆與金屬的表面型態有關。再者,我們分析在SP和QW耦合過程中,量子史塔克效應的載子屏蔽效應對增強QW放光的影響。我們進行變激發功率光激螢光和時域解析螢光頻譜實驗,再利用衰變速率方程式模型擬合時域解析螢光頻譜的數據。分析發現當激發變強,量子史塔克效應的載子屏蔽效應不僅增強發光,同時也因為放光頻譜的藍移而增強SP的耦合效率。因為如此,來自SP放光的比例會隨著激發強度而增強。此外,我們也利用一個與鄰近銀金屬光柵具有SP耦合作用的氮化銦鎵雙層QW結構,分析單一維度銀金屬光柵結構中SP的特性。我們建構了一套角度解析光激螢光光譜自動量測系統,以記錄量測SP的特徵。我們觀察到來自SP經光柵繞射具後,具有特定偏光特性的螢光。此外我們也測定出SP的群速度。最後,我們展示一種利用脈衝雷射照射,在不同介電質基板上製作近似球型的金奈米顆粒的方法。金奈米顆粒的粒徑、與基板的接觸角和顆粒密度等參數可利用實驗參數控制:雷射能量密度、基板種類、雷射照射時覆蓋金薄膜氣體或液體。因為奈米顆粒排列具有固定的方向性,光學穿透量測顯示此種奈米顆粒具有明顯的平面和非平面的SP共振特徵。利用有限元素法得到的數值模擬結果顯示出與實驗一致的侷域性SP共振頻譜變化特徵。這種雷射成形的金奈米顆粒,具備固定方向性、奈米顆粒間不易聚集與牢固的基板附著等特點,可應用於具偏振靈敏度的侷域性表面電漿子共振 (LSPR)生化檢測技術上。

圖一、銀光柵QW元件的角度解析螢光頻譜圖(水平偏振),虛線所示為不同SP模態的發光

圖二 、製作於藍寶石基板上的金奈米顆粒的電子顯微鏡照片

 

論文題目:寬能隙有機半導體之載子傳輸與光物理特性研究與其元件應用

姓名:柯統輝   指導教授:吳忠幟教授

 

摘要

近年來紅光與綠光之有機發光元件逐漸成熟,至於藍光元件則尚待改善,在影響發光元件效率的各種材料特性中,載子傳輸特性與光物理特性對於元件效率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在本論文中,利用變換分子之取代基、主鏈長度、架接位置等方法來探討各種有機半導體的光物理以及載子傳輸特性。最後藉由結合Au與Mg:Au合金之雙層電極結構(圖一)以及具有雙極性載子傳輸特性之寬能隙有機半導體,實現了藍光(圖二)與可調色彩之有機發光場效電晶體。

圖一 圖二

 

 
 
 

— 資料提供:影像顯示科技知識平台 (DTKP, Display Technology Knowledge Platform) —

— 整理:林晃巖教授、陳冠宇 —

高解析且具深淺變化的奈米結構製程方法

美國IBM公司的科學家製作了全球最小的3D世界地圖,如圖一。世界地圖的尺寸為22μm × 11μm(比例約為1 : 11 × 109),其3D構造中高度1 nm的地點相當於海拔125 m。將AFM(原子力顯微鏡,atomic force microscope)的矽探針,邊加熱至攝氏300度邊放到熱阻(Resist)上,像銑床(Milling Machine)那樣局部性地分解和蒸發熱阻,從而形成了3D構造,如圖二。世界地圖有50萬個畫素,每個畫素20 nm見方,只需兩分半鐘可以刻成。矽探針長500 nm、厚5 nm,針尖只寬約數個nm,再把此探針附於懸臂樑(cantilever)上,在平面上掃瞄解析度可達1 nm,如圖三。

 

這個技術平面解析度可達15 nm,且比電子束微影術(electron beam lithography,EBL)更快且成本只要1/5(EBL平面解析度約10 nm),但真正突破之處在於可以做出有高度變化的圖案,且可以邊刻邊確認所刻的圖案,所以可達很高精確度;且這個利用簡單掃瞄式探針技術的方法,不像EBL在兩電子束位置接近時會產生干涉,因此容易進行大面積化量產,可望取代EBL成為新一代半導體蝕刻技術,而且有高度變化還特別適合製作奈米光學元件。

 

世界地圖的製作採用了名為“Polyphthalaldehyde”的聚合物熱阻(Polymer Resist)。此外,還採用分子玻璃(molecular glass)熱阻,製作出了馬特洪峰的3D微縮模型,將海拔4478 m的瑞士馬特洪峰(Matterhorn)縮小至5 × 109分之一,如圖四。IBM蘇黎世研究團隊是這個領域的開創者之一,Gerd Binnig和Heinrich Rohrer曾發明了掃描穿隧電子顯微鏡(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並獲頒1986年的諾貝爾物理獎,Binnig與另外兩人並在同年發明了第一台原子力顯微鏡。

 

以上世界地圖和馬特洪峰的微影成果已經分別刊登在了《Advanced Materials》和《Science》上。此次的技術說明刊登在了YouTube上。

 

圖一、全球最小的3D世界地圖。

圖二、利用加熱的原子力顯微鏡矽探針雕鑿基板示意圖。

圖三、加工中使用的矽探針與懸臂樑。

圖四、採用分子玻璃製作出了馬特洪峰的微縮模型。

 

中文新聞來源:

http://big5.nikkeibp.com.cn/news/sino/51161-20100426.html

原始期刊:

1. “Probe-Based 3-D Nanolithography Using Self-Amplified Depolymerization Polymers”, Armin W. Knoll, David Pires, Olivier Coulembier, Philippe Dubois, James L. Hedrick, Jane Frommer, and Urs Duerig (23 April 2010), Advanced Materials, Early View

2. “Nanoscale Three-Dimensional Patterning of Molecular Resists by Scanning Probes”, David Pires, James L. Hedrick, Anuja De Silva, Jane Frommer, Bernd Gotsmann, Heiko Wolf, Michel Despont, Urs Duerig, and Armin W. Knoll (22 April 2010), Science Express Reports

英文新聞來源: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0/04/100423220607.htm

YouTube新聞來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Z9J0EYUlhg

   
 
 
 
版權所有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光電工程學研究所   http://gipo.ntu.edu.tw/
歡迎轉載   但請註明出處   http://gipo.ntu.edu.tw/monthly.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