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南京大學(Nanjing University)博士生交流活動 2009
系列報導 ~
(時間:98年7月5日至7月11日;地點:南京大學)
【之七】
撰文:光電所博士班學生王博昇
食:
南京大學的鼓樓校區只有一間學生食堂,其位於宿舍區的正中央,是一間五層樓、剛落成不久的建築,這間餐廳將原本分散在校內的所有餐廳集中起來,是學生平日解決三餐的地方。除了學生食堂外,尚有一間專門宴請賓客的餐廳,位於學生食堂旁邊,也是我們這次參訪活動吃飯的地方。除了校內餐廳之外,學校外圍的馬路旁也有許多餐廳,飲料店等等,提供不虞匱乏的飲食供給。在南京大學,學生平均一餐花費約5元人民幣,外面的餐廳會稍微貴一點。(匯率4.8:1)
衣:
在南大學園裡看到學生的穿著打扮其實跟台灣學生相去無幾,一般上衣穿著T恤,搭配牛仔褲,男生偶爾會穿襯衫,女生有些也會穿著小洋裝。唯一不同點在於大陸有許多特有品牌,通常是紡織或造鞋代工廠的自有品牌,在大陸幾乎看不到歐美知名品牌的經銷商店,因此他們學生大多使用國內的品牌服飾,台灣學生則比較喜歡搭配歐美名牌。
住:
學生宿舍位於鼓樓校區的南側,是一個新舊宿舍交雜的區域,宿舍的格局跟外觀和台灣學校沒特別差異,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宿舍沒有浴室,若要洗澡需要到公共澡堂梳洗,因為只有在那裡才有提供熱水。還有一點很不一樣的是,學生通常會將洗好的衣服曬在窗戶外面,造成「萬國旗」滿窗的景象。除了一般宿舍,也有接待外賓用的會館,住宿一個晚上約300元人民幣,裡頭的設施相當不錯,也是我們參加研討會時下榻的地方。
行:
在南京交通運輸相當發達,路上隨處可見計程車與公交車(即台灣的公車)。在校園裡面,學生最常利用的交通工具是腳踏車,除此之外還可見到為數不少的電動車在校園內行駛,在那邊電動腳踏車一台約2000人民幣,速度可達40km/hr,不過因為是電動的,所以沒有聲音,路上行人有時無法察覺後面有台電動腳踏車,也因為這樣所以時常聽到喇叭聲,聽那邊同學說,大陸人不太怕車子的,因為不管怎樣撞倒人一定是開車的要負責,所以駕駛人通常會按喇叭示警,這點跟台灣不太一樣。
育樂:
鼓樓校區有個大操場,裡面有各式球場與很新的PU跑道,此外宿舍區與校園各角落也有一些籃球或排球場,讓學生可以在課餘時間打球健身。除了運動,根據南大學生的說法,玩電腦遊戲以及看台灣綜藝節目是他們相當熱衷的休閒活動之一,在大陸最紅的台灣綜藝節目首推康熙來了,小S也是他們許多女生心目中的偶像,她的簽名在那邊應該挺值錢的。
校園環境與生活:
南大的校樹是法國梧桐,校園綠色植物遍佈,環境相當清幽,比較有歷史的建築首推校史館、大禮堂以及北大樓,其他建築多半是後來興建的。學校的新圖書館已經採用RFID門禁系統,教室內的軟硬體設備也相當充足。此外他們因為是國家重點學校,因此有許多新穎的教學與實驗大樓,比方說蒙明偉樓,唐仲英樓等等。我們此行也參觀了他們的微加工實驗室,等同於我們的製程實驗室,裡面的設備算是齊全
。
南大的校園地形略有起伏,下雨的時候有些地方會有不同程度的積水。平時在校園裡可以看到情侶牽著手散步,也有闔家同遊校園的愜意景色,上課時間學生熙來攘往穿梭校園。此外在宿舍區有即時手抄新聞牆,提供最新的新聞訊息,然而學生活動似乎比較少見,看不到太多的團體集會與活動,倒是有許多黨政宣傳文案。南大的研究生通常會在實驗室待到比較晚,因為宿舍沒有冷氣,所以實驗室算是避暑的好選擇,除此之外,校園裡的教室是本科生(即大學生)唸書的地方,晚上時間經過教室旁,可以看到裡頭學生埋頭苦讀的模樣,大陸學生的用功程度可見一斑。
【之八】
撰文:光電所博士班學生廖均達
第二屆台大與南京大學博士生交流活動於南京大學舉辦。首先感謝南京大學的老師與同學熱情的款待,使得這次的交流活動,不僅在相關的學術領域上獲得豐富的收穫,更是一次難得的歷史與文化之旅。南京大學近代校史,肇始於1902年的三江師範學堂,先後易名為兩江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東南大學、第四中山大學、江蘇大學與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在參訪南京大學校園的途中處處可見這些變遷與歷史沿革(Fig.
1、Fig. 2),更重要的是這所大陸所規劃的重點大學在每一階段的進步。
南京市更是歷史與文化的重鎮。有著六朝古都所遺留的歷史風韻,以及逐漸現代化的建築與設施,相互地交錯編織這悠遠的演進。秦淮河是南京的母親河,秦淮文化可以說是南京的母體文化,秦淮河畔更是古代文人薈萃之地。此次也經過古時候科舉考試的考場,雖然沒有一睹考場內部,但從南京大學同學口述中也可想像規模之龐大。而南京與台灣更有著緊密的歷史淵源,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建立中華民國,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這次參觀了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陵墓-中山陵(Fig.
3、Fig. 4、Fig.
5),這陵園占地遼闊且建築宏偉,可見中山先生在大陸人心中的地位;也讓我憶起了十一次革命的歷史功績,並藉此機會真正的緬懷一下這位歷史的偉人。
同時也參觀了明孝陵(Fig.
6)。這個陵墓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與馬皇后合葬的陵墓,位於南京紫金山南麓,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朱元璋在位期間就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墓,前後花費了25年的時間,一直到他兒子當皇帝時才修建完成。它也是明代16座帝王陵寢中,唯一不設在北京的陵寢。據記載,明孝陵的城墻周長22.5公里,相當於當時京城城墻長度的三分之二,可見規模的龐大。明孝陵經過六百年的風雨侵襲、戰爭破壞,如今所有木質結構的殿堂都已被毀,現在看到的主體多為後人所擬修。但從陵墓遺存的石質基礎仍能清楚地看出當年的佈局規模。明孝陵的佈局與歷代帝王陵墓的佈局都不一樣;神道不是筆直的而是曲折的。神道部分石像都還算保存良好(Fig.
7、Fig. 8、Fig. 9)。
此次的收穫豐富不僅在學術知識上,更對中國的歷史文化有更深的認識。並且也感謝黃所長、林副所長與游政衛隊長的帶隊與籌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