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南京大学(Nanjing University)博士生交流活动 2009
系列报导 ~
(时间:2009年7月5日至7月11日;地点:南京大学)
【之五】
撰文:光电所博士班学生蔡建中
中午于南大的南方园学生餐厅吃完午饭后,由南大傅德颐同学领军,一行人前往蒙民伟大楼顶楼的微加工中心。此大楼为香港信兴集团主席蒙民伟所捐赠,故此大楼以此命名。此大楼于2003年7月竣工,素有"江苏高校第一高楼"之称,亦为南京大学现代化标志性建筑。此楼层亦为其国家重点实验室-固体微结构国家实验室之一实验中心。下图所示之微加工中心,更有鸿海董事长郭台铭前往参访过,并给予高度赞赏。
此牌坊右侧大门口进入的通道,有设置一双扇负压隔离门,可防止灰尘跑进无尘室,进而影响内部微结构生长的质量。内部格局为单一通道设计。整层大楼仅一入口与一出口,目的为有效控制无尘室的大气环境。无尘室内部该有的设备一应俱全,从一般我们所熟知之光学显微镜,到可观察细部结构的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等,应有尽有。在此处生长出的二维与三维光子晶体结构,也都可藉由这些机台去计算量测出表面形貌、粒子大小、周期、与几何结构图形。当然,E-gun真空腔体薄膜蒸镀机、有机金属化学气相沉积机、E-beam
蚀刻机等较著名的机台,也是他们生长微结构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伙伴。目前大多数物理系所欲制备的微结构所需机台与器材,都可以在此处一贯手续完成。
由于参访的前一天南京下暴雨,导致当地造成罕见的水患,我们一行人进去无尘室后,发现天花板有些微漏水的现象。另外,他们的无尘室地处此大楼之顶楼处,震动或多或少会让无尘室在磊晶或者是结构生长与蚀刻,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所幸南京不像台湾,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所以震动的因素或许可不列入生长环境考虑。
【之六】
撰文:光电所博士班学生纪裕杰
七日中午,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在南京大学物理系博士班学生吕新杰的带领下,参观了南京大学闵乃本院士与其研究团队(朱永元教授、祝世宁院士、陆亚林教授及陆延青教授等)对《介电体超晶格(Superlattice)
(光学超晶格与声学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之研究,该研究主张用光代替电子作为信息载体,并将超晶格的概念推广到介电材料(不导电但可透光的材料)上,也就是在绝缘的介电材料中引入在几何结构上与晶格相似的人工有序微结构,藉以实现对光与声的控制。总体思路是利用介电材料的线性、非线性光学效应、压电效应、声光效应等不同的物理效应对光、声的频率、强度、相位、偏振、传播方向等进行转换、调制操纵和控制,其研究成果简单列表如下:
1. 发展了两种超晶格制备技术,分别为控制生长条纹(Grown
striations)与室温电场极化技术(Electric-field poling method),并研制出周期(Periodic)、准周期(Quasiperiodic)、变周期(Period-varying)及二维等不同结构的光学超晶格。
2. 将光学超晶格与全固态激光技术结合,研制出多波长可调谐(Tunable
multi-wavelength)光学超晶格全固态激光器。
3. 提出声学超晶格概念,建立超高频声波激发和传播的理论,并制备超高频声学原型器件。
4. 提出离子型声子晶体(Ionictype phononic
crystal)的概念,在实验和理论上将晶体中光波与声波的耦合效应(极化激元(Polariton)的激发)从红外扩展至微波阶段。
5. 发现了超晶格中基于压电效应的新型极化激元。
6.
将Bloembergen的准相位匹配理论从周期结构推广到准周期结构、非周期结构,从一维拓展至二维,发展了多重准相位匹配理论,研制出能实现准相位匹配的超晶格材料。
7.
利用准相位匹配材料,发现了多种新颖的非线性光学效应。如光散射增强效应,非线性Cerenkov辐射,非线性光学中的Huygens原理等。
8. 光学超晶格可作为一种新型的纠缠光源(Entangled light
source),其转换效率比传统的BBO、LBO等晶体提高了一个量级,在波导中甚至高出四个量级以上。另一方面,其灵活的相位匹配方式及丰富的非线性耦合过程也大幅地扩展了纠缠源的功能。
9. 利用光学超晶格的独特优势,从理论上研究了耦合参量过程(Matching
parameter process)产生的多光子纠缠(Multi-photon
entanglement)态以及多模连续变量纠缠(Multi-mode continuous-variable
entanglement),并利用畴工程(Domain engineering)技术在实验上实现了对纠缠光子(Entangled
photon)的波前调控。
10. 构造出一些特殊的人工金属结构,其电子的集体震荡元激发(Plasmon)可以对光波产生磁响应。利用这些磁响应单元做为人工磁原子(Artificial
magnetic atom)可以组装出新型m≠1的人工磁特异介质。
11. 针对不同形式微奈米结构磁原子的本征特性以及对光的影响和调控的性质开展研究,着重考察多个磁原子之间耦合性质及由此构造的新型光学材料的各种功能特性。
自1978年闵乃本教授与其研究团队致力于介电体微结构和介电体超晶格的研究以来,在材料制备、物理效应、器件研制等方面展开了漫长的研究历程。陆亚林、陆延青等教授在闵乃本院士的指导下,利用各种周期的超晶格材料,实现了对连续波、奈秒脉冲、皮秒脉冲及飞秒脉冲等一系列光源的倍频,其频率转换波长覆盖了从红外到蓝紫光的宽广频段,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其研究结果有3篇被发表在《Science》,10篇被发表在《Phy.
Rev. Lett.》(两篇封面文章),100余篇被发表在SCI论文中,另有综述性论文十余篇,在国际会议上作特邀报告二十五余次及美国专利二项。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件事,其一是介绍人员对所属实验室研究成果相当了解,即使不是自己的专业领域,也能提纲挈领地介绍,而面对我们提问时,也都能不慌不忙地进行深入的回答。其二则是来参观的包含了大陆各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光机所及天津大学等)的博士生,在参观过程中十分积极的提问,不论问题是否深入,只要不懂就问,这对于问问题前总是要思考再三,最后仍不见得敢问的我们,实在是一件值得学习的事。此外,虽然从目前的发表看来,闵院士与其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相当丰硕,但其实在研究的最初并未被人所看好,因为在当时这是一个相当冷门的题目,也还仅是在理论阶段,但闵院士与其研究团队在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与南京大学的全力配合后,得到了极成功的成就,针对此一问题,闵院士在一次接受访问中给了一个答案:「一个真正有素质的科学家,要耐得住寂寞,为了追求自己的科学设想,是要十年、二十年做下去的。」我想这其实给了我们一定程度的提醒,在面对自己的研究题目时,或许会遇到许多困难,当然也不见得能马上有成果,但若能静心思考,持之以恒,必能有所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