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南京大学(Nanjing University)博士生交流活动 2009
系列报导 ~
(时间:2009年7月5日至7月11日;地点:南京大学)
【之三】
撰文:光电所博士班学生许书嘉
这次两岸博士生学术交流地点在南京大学,主题是「光学微结构和激光技术」,参与此次交流的学校不单南京大学博士生,还包括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西北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以及中科院各所等的博士生。报告地点是在南京大学的唐仲英楼,唐仲英楼是大陆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我们分别在两个会议室报告,两个会议室各约有20-30个学生参与。报告细分为准相位匹配非线性光学和激光技术、奈米光学与人工带隙材料、宽能隙半导体材料及其微结构,以及微结构材料中的光学新效应。会议的进行由南京大学与我们光电所博士生担任主持人的工作,参与会议的都是大陆各大学与我们光电所博士生,大陆方面的博士生年资大约都在1-3年,主要因为他们博士班大部分3年毕业,所以普遍看起来都较为年轻,而我们光电所此次参与的博士生年资为2-5年。
|
会议进行地点:唐仲英楼。此为大厅前铜像。 |
会议进行方式是每人报告15分钟,包括提问,会议则多提供5分钟让我们光电所学生有较多的时间介绍各实验室的研究概况,然后才是各个博士生主要的研究成果,为了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切磋,因此我们皆使用中文报告。第一天的主题为准相位匹配非线性光学和激光技术,以及奈米光学与人工带隙材料,第二天是宽能隙半导体材料及其微结构,以及微结构材料中的光学新效应。大陆的学生报告的主题包括了:电光相位调制器、光纤放大器、激光、和光子晶体等,在投影片的制作方面,大陆的学生内容都用简体中文,虽然是简体中文,但阅读起来没有障碍,有些专业名词的翻译也容易联想,几乎都是英文直译,而我们光电所学生的投影片都是使用英文。在内容方面大陆学生从理论的观点探讨较多,投影片的制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从事较多物理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例如有较多的理论模拟,或者理论公式的推演以及物理现象的解释,可以了解他们学生对理论方面有相当程度的知识。我们光电所学生的投影片普遍都较偏向应用面,有些地方会用一些比较「炫」的图片或表达方式,例如用影片的方式介绍。
|
与南京大学学生互颁最佳论文奖合影 |
|
光电所队长(右)与同学合影 |
在报告方面,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位来自上海交大的学生,是一个相当有自信的学生,他的题目是关于电光相位调制器,报告时口语表达能力非常好,没有停顿或其它冗词,且报告中可以感觉到他对他的研究有很高的热忱,其中有句话我印象相当深刻,他说:「这个东西日本不卖给咱们,咱们就自己做出来!」,当时他有展示他们做出来的成品,也确实可以达到其功能,我认为这是相当有自信的表现,当然也很有实力才敢这么说,这方面感觉台湾的学生就比较保守。在提问方面,我发现大陆学生并非印象中那么会问问题,平均一个报告大约2-3个人提问,与我们光电所博士班专题报告差不多,有些因为做相同研究题目的,提问相当专业并深入,且有些能够直接问到关键的问题。另外,有一点让我觉得大陆学生对研究真的有相当的热忱,在我报告结束后,原本提问的人跑过来与我讨论,也不吝啬提供我另一个有机会做到更好成果的方法。我也观察到几乎有做相关研究的,在报告结束的「茶歇」时间,都会互相讨论与交流,并提出他们认为研究可以如何进行的想法。
为期两天的研讨会,大陆方面参与的学校很多,有的学生代表远从兰州坐车过来,需要两天的车程,有的从北京过来也要一天,他们都是各个学校的优秀学生,但是报告中透露出各校资源相当不平均,有的学生专做模拟,因为他们没有够多的经费进行制程,有些偏远的学校做制程也相当困难,许多分析都没有办法进行。但有些他们称为「重点
」大学或研究单位,资源就相当多,研究成果也很丰硕。大陆的学生有几点是我们可以学习的,第一个是他们的研究热忱,不吝啬地分享研究的看法,第二个是他们的自信,第三个是他们的语言表现能力。经过这次的交流,能够了解大陆博士生的研究概况,除此之外,我感受到彼此之间的沟通没有障碍,以及大陆学生对我们相当地友善。
【之四】
撰文:光电所博士班学生赖志贤
今年台湾大学光电所与南京大学物理系的交流活动是第二届,在南京大学举行。第一届原先只是二校之间的交流,但这一届,南大将学术交流这一部分的规模扩大为包含其它大学,因此成为「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暨第二届海峡两岸博士生论坛」,会议主题是「光学微结构和激光技术」。
这次活动所上共有十位博士班同学参加,在所长、副所长以及杨志忠老师的带领下,一行人于7/5一大早搭机经香港前往南京。抵达南京时已过中午,受到南大物理系师生热烈的欢迎,并安排下榻位于南大校园里的宾馆。卸下行李之后南大同学便带领大家参观校园,并简单介绍校史。南大建校约有百年,校园中有不少建筑仍保留当年之样貌。至于此次学术会议举行的地点—唐仲英楼,则是一栋现代化的大楼,其中隶属于物理系的固体微结构实验室,曾被Nature列为远东地区除日本以外“已接近世界级水平”的科研机构,并被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列为中国大陆实验室榜首。
7/6与7/7二天是学术会议。第一天上午是邀请演讲,分别由杨志忠老师以及来自阿肯色大学的肖敏教授与天津大学的姚建铨院士讲授。姚院士已是七十高龄,前晚因北京天气不佳而被困在机场睡了一夜,但一早仍风尘仆仆搭机赶到会场。他念兹在兹一心要为年轻学子打气勉励的精神,实在令人感佩!
下午便开始为期一天半博士生的研究报告。此次有来自二十一个大学(包含北大、清华,最远来自兰州大学)共六十一位同学的报告,每个人报告15~20分钟,分成二个场地同时进行。由于这次的主题是「光学微结构和激光技术」,因此与会同学报告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激光、光子晶体、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以及nanowire等领域。对大陆同学的印象,首先是讲话很快,其次是发问很踊跃,甚至会后还积极找相关讲者继续进行讨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台大同学这次的表现相当不错,囊括了超过一半的最佳论文奖。
在二天较为严肃的学术会议之后,接下来便是较轻松的参访活动。7/8上午,南大安排全体出席会议同学参加南京半日游,参观南京最有名的二个旅游景点,也就是中山陵和明孝陵,分别是国父孙中山先生与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寝。沿途欣赏美景之余,同时能与来自大陆各地的同学,交流彼此的学习状况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实在是难得的机会。
7/8下午,台大与南大的师生便搭游览车前往黄山,展开二天半的黄山之旅。黄山相传是因轩辕黄帝曾在此修身炼丹而得名,风景以奇松、怪石、云海「三奇」著称。这是我第二次游黄山。听说黄山一年有二百天以上会下雨,这次上山则是难得的好天气,相当晴朗,视野开阔,三大主峰的胜景尽收眼底。至于第一次来的时候,虽然偶尔飘着小雨,但云雾缭绕,颇有仙乡之感。难怪导游说,黄山只来一次是不够的,不足以体会它的各种风貌。
7/10晚上回到南京。7/11中午在南大师生的欢送下,由南京搭机直接返回桃园机场,结束为期一个礼拜的交流活动。
我曾经在多年前到过南京,因此这次是旧地重游。比较前后二次造访南京的差异,我觉得城市的格局(例如街道、巷弄)并没有太大改变,但是感觉上老旧的建筑变得比较少,而新的大楼则是到处林立;尤其是这次有一回路过一个国际展览中心,它位于一个新的开发区,周边整体的感觉很像是上海的浦东,相当现代化。真的是所谓的「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不过这次到大陆,印象最深的,却是他们的电视节目。不管是江苏、浙江或是安徽的电视台,不论节目或是广告,三不五时都可以发现台湾明星的踪影;甚至还有台湾的连续剧播映(可惜将台语原音改成了「普通话」配音,似乎少了那么一点感觉。)两岸交流的热度,从这里似乎也可见一斑。
这次与南京大学的交流活动,得以见识大陆多所大学博士生的研究成果,并与之切磋。除了要感谢南大师生用心地规划议程与安排参访之外,也要感谢光电所给我们这个机会参加,并且要感谢所长、副所长与杨志忠老师,在行前以及活动期间对队员们的叮咛、关心与照顾。这次活动,全体队员们都能互相配合,与南大同学也能打成一片,使得此行不论在学术或友谊上的交流均能圆满达成任务;而队长游政卫同学与对方的居间协调,以及所办林筱文小姐的后勤支援也是功不可没。希望这次的活动,有助于加强台大光电所与南大物理系师生之间更密切的交流与合作,进而提升彼此的学术研究能量。
|
台大代表团同学于南大校园合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