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使用有限差分時域法(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
method, FDTD method)分析多種具有表面電漿模傳播(Surface
plasmon propagation mode, S.P.P. mode)的結構並提出理論詮釋及可能的應用。我們完成的三維有限差分時域法程式碼包含週期性邊界及單軸完美匹配層
(Uniaxial perfectly matched layer, UPML),並成功將程式平行化,且使用輔助微分方程法來模擬色散材料。
一般而言,包含金屬和介電的複合材料可激發表面電漿態,而可見光及近紅外光為通常考慮的頻段。而同樣的複合材料在微波頻段可形成為傳統波導。我們研究表面電漿態從可見光到微波頻段的過渡過程,從理論發現對稱及非對稱表面電漿態有其對應的傳統波導模態。而表面電漿態也可從這些波導模態中分離出來。
過去實驗上發現三維柴堆結構金屬光子晶體的能隙(Band gap)有一異常傳播模,此傳播模的物理成因困擾學界許多年。我們提出物理模型搭配有限差分時域法,證明此一傳播模源自一等效的Fabry-Perot共振腔。我們成功解釋並預測它在頻譜上的特徵。
我們分析光與二維週期性次波長孔洞(Subwavelength hole)金屬膜的交互作用。應用有限差分時域法,我們探討週期共振模並討論其達到共振的物理成因。我們發現在週期性孔洞內的漸逝波具有最低模態的導波模。我們亦發現入射光的極化方向決定表面電漿模的傳播方向。
表面電漿態被視為在次波長結構中提高透射效能的明日之星。最後,對於傳統提高透射效能的抗反射膜
(Antireflection film),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設計原則。不同於過去抗反射膜著重設計一個緩慢變化的折射率,我們提出,對於高入射角,光在抗反射膜中的傳播路徑對於抗反射的效能影響更劇。我們理論分析並藉由數值計算驗證此一觀點的正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