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使用有限差分时域法(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
method, FDTD method)分析多种具有表面电浆模传播(Surface
plasmon propagation mode, S.P.P. mode)的结构并提出理论诠释及可能的应用。我们完成的三维有限差分时域法程序代码包含周期性边界及单轴完美匹配层
(Uniaxial perfectly matched layer, UPML),并成功将程序平行化,且使用辅助微分方程法来模拟色散材料。
一般而言,包含金属和介电的复合材料可激发表面电浆态,而可见光及近红外光为通常考虑的频段。而同样的复合材料在微波频段可形成为传统波导。我们研究表面电浆态从可见光到微波频段的过渡过程,从理论发现对称及非对称表面电浆态有其对应的传统波导模态。而表面电浆态也可从这些波导模态中分离出来。
过去实验上发现三维柴堆结构金属光子晶体的能隙(Band gap)有一异常传播模,此传播模的物理成因困扰学界许多年。我们提出物理模型搭配有限差分时域法,证明此一传播模源自一等效的Fabry-Perot共振腔。我们成功解释并预测它在频谱上的特征。
我们分析光与二维周期性次波长孔洞(Subwavelength hole)金属膜的交互作用。应用有限差分时域法,我们探讨周期共振模并讨论其达到共振的物理成因。我们发现在周期性孔洞内的渐逝波具有最低模态的导波模。我们亦发现入射光的极化方向决定表面电浆模的传播方向。
表面电浆态被视为在次波长结构中提高透射效能的明日之星。最后,对于传统提高透射效能的抗反射膜
(Antireflection film),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设计原则。不同于过去抗反射膜着重设计一个缓慢变化的折射率,我们提出,对于高入射角,光在抗反射膜中的传播路径对于抗反射的效能影响更剧。我们理论分析并藉由数值计算验证此一观点的正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