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期 2009年5月刊
 
 
 
发行人:黄升龙所长  编辑委员:蔡睿哲教授  主编:林筱文  发行日期:2009.05.07
 
 

本所5月份演讲公告:

 

日期

讲者简介 讲题 地点 时间
5/8 (Fri)

显示照明太阳能光电研讨会

博理馆101演讲厅 09:20~17:50

5/15 (Fri)

李远哲博士

中央研究院原分所特聘研究员

我的研究生涯

博理馆101演讲厅 14:30~16:30

 

 
 
4月份「光电论坛」演讲花絮
时间: 2009年4月10日(星期五)下午2点30分
讲者: 黄伟明先生(友达光电 AC Technology Div. Director)
讲题: TFT-LCD产业及技术概述
 

黄伟明先生于2009年4月10日(星期五)莅临本所访问,并于博理馆113室发表演说,讲题为「TFT-LCD产业及技术概述」,本所教师及学生皆热烈参与演讲活动,获益良多。

 

时间: 2009年4月24日(星期五)下午2点30分
讲者: 孙启光教授(台湾大学光电工程学研究所 )
讲题: Optical Virtual Biopsy Based On Least-Invasive Harmonic Generation Microscopy
 

孙启光教授为本所知名教授,本次光电论坛特别邀请孙教授于博理馆101演讲厅发表演说,讲题为「Optical Virtual Biopsy Based On Least-Invasive Harmonic Generation Microscopy」。孙教授在光电科技创新上有杰出的贡献,并获得IEEE Fellow的肯定。其研究团队的突破成果不但发表在各重要期刊杂志,更多次被重要国际学术媒体所报导引用。此次演讲全所教师及学生皆热烈参与演讲活动,获益良多。

 

 
 

~ 与韩国首尔国立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博士生交流活动 2008  系列报导 ~

The 3rd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Student Workshop 2008

on Photonic Materials and Devices

(时间:2008年12月14日至12月19日;地点:韩国首尔国立大学

之七

撰文:光电所博士班学生赵俊杰

台湾大学光电所与韩国首尔大学于去年底举办了2008年第三届的学生交流活动。有幸参与这次交流活动,与首尔大学学生齐聚一堂,针对光电学术领域等相关议题相互讨论、彼此交流、分享研究,实是获益良多。

校园里可见本次交流活动旗帜

会议行程为12月15日与12月16日两天,为整个交流活动行程的前两天,会议内容包含了两校学生间实验室研究领域以及个人研究成果的报告,与会的双方学生共有18位,整个会议的内容概分为光学特性分析与建模宽能隙半导体材料、有机发光二极管、红外线光电子组件、光子晶体组件共五大课题。透过会议中的报告与讨论,了解到首尔大学里各个实验室的研究发展现况与成果,并于会后讨论,针对相同的研究议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对我们的未来研究帮助匪浅。

底下针对首尔大学做详细的介绍。首尔大学校门的形状是韩语的“首尔”的艺术化造型。

首尔大学的校门

国立首尔大学是韩国最有名望的高等教育机构,前身之一是1924年成立的京城帝国大学,是日本的第6所帝国大学,在日本统治时期结束后,1946年合并汉城附近10间学校成立汉城大学,主校区原位于锺路区,1975年起学校的大部分都迁到冠岳区。锺路区的旧校区现在是医学院校区。冠岳主校区,有11间学院、2间研究所以及27间研究机构等,位于汉江南岸、首尔南方郊区的冠岳山山脚,距市中心16公里,校地面积4.3平方公里。

首尔大学由于主校区占地广大,校区内除了有许多接驳车以及校内公交车外,还开放市区公交车进入,像是我们一行人就是搭乘接驳车从居住的招待所(Hoam guest house)前往会议场地(Inter-university Semiconductor Research Center;ISRC),同时也搭乘其校内公交车参观其校区,又或是利用市区公交车前往最靠近Hoam guest house的地铁站(Nakseongdae station)。相当特别的是,不同于台湾的大专院校,首尔大学虽然校区广大,但却相当少见有摩托车的踪迹,此外,观察两旁停靠的车子品牌,也可发现其爱用国货的民族性,几乎清一色是HYUNDAI之韩国车。

Hoam guest house

搭乘公交车参观校园

会议场地ISRC

ISRC内部

由于首尔大学内的建筑物相当多,因此他们不刻意为每栋楼起名,而改以数字作编码。此外,校园里也可发现许多太阳能板发电装置。由于正值冬天,此时的首尔大学校园虽没有秋季时满是金黄银杏与遍红枫叶的美景,也别有一番景致。

每栋建筑物皆有编号

校园里的太阳能板装置

校园美景

在交流活动行程的最后一天安排了参观首尔大学里的博物馆以及实验室参访。

首先造访的是奎章阁,奎章阁的“奎”字是天体二十八宿之一主管文章的星座名,在古代中国,帝王的文章被称为“奎章”,因此朝鲜时代保管国王的肖像画、亲笔、著作、印章等建物被定名为奎章阁。校园内的奎章阁是首尔大学的附属单位,主要负责整理、保存、管理所藏典籍,并负责出版及所藏图书的阅览工作,主要收藏品是作为朝鲜王朝后半期的统治参考资料而收集或制作的典籍、地图等,及作为今后的参考数据而编撰的统治纪录和统治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纪录。

奎章阁外观

奎章阁内部展品

接着造访的是首尔大学博物馆,博物馆里存放了超过7200件的历史文物,包含了古代铁器、石器、雕刻品及书画等等,除了永久展示的展览品外,也不定期的举行特展,提供给学生、教职员以及一般民众参观。

首尔大学博物馆外观

首尔大学博物馆内部展品

最后,我们参访了位于ISRC地下室的实验室,我们一行人穿着了无尘衣,进入无尘室参观其内的仪器设备,可以发现设备完善且管理精良、规模庞大且有条有理,这种整合方式的无尘室管理,相较于我们无尘室的各自林立方式,不但减少了研究资源的浪费,也方便学生们能更充分的运用研究资源。

无尘室门口

无尘室内所有仪器的示意图

 

之八

撰文:光电所博士班学生陈铭锋代表团学生副队长

此次所上组团参访首尔大学,两天研讨会,两天参观实验室、博物馆及当地古迹。韩国位于朝鲜半岛,自韩战后划分南北。北韩执政党为朝鲜劳动党,或称为韩共,也是北韩唯一政党。北韩是世界上最封闭的国家之一,外人对北韩所知甚少。由于高度专制及遭人诟病的人权,其政府受到广泛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南韩则为多党政治,目前执政党为大国家党(Grand National Party)。

韩国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过去深受中国的影响,其建筑、饮食、生活习惯、语言文字等,处处有中华文化的影子。韩国的近代史与台湾更有许多雷同之处,1910年之前是朝鲜王朝(1395--1910),是为君主制;1910到 1945年为日本统治时期;之后民国成立。

第三天的文化之旅,我们首先参观了昌德宫。昌德宫建于1405年,在壬辰倭乱被焚毁。十七世纪初得到重建,成为朝鲜王朝实际的正宫长期使用。在敦化门前照了张大合照,我们等待着导游。敦化门是昌德宫的正门,气势磅礡,像极了中国古代的宫廷建筑。梁上"敦化门"三个大字似乎诉说着中国明清盛世对古朝鲜的深远影响。彷佛自己置身古中国,而非韩国。十一点导游出现了,引领我们入内。她身着传统服饰,夹带着浓厚的韩国口音向我们介绍。过去她在沈阳留学,强烈的韩语腔覆盖下,依稀听的出些许北京口音,也因此,常常听不太懂她说什么。

仁政殿是昌德宫最重要的宫殿,举凡国王登基,大臣朝礼及接见外国使臣皆在此举行。大殿前一排排石头是谓品价石,代表官位高低。早朝时,文官在左,武官在右。仁政殿的屋檐上有九种动物的塑像,象征驱魔避凶。事实上,每座建筑都有不同数目的动物,如敦化门有七个;而为数最多的是仁政殿,意味着这是最重要的地方。仁政殿的右方便是宣政殿,是国王办公所在,这也是昌德宫内唯一使用青瓦的建筑。如此可以理解为何韩国总统府叫青瓦台。

大造殿乃皇后寝宫;造龙子之所,谓之大造。简单的陈设透露出古典幽雅之情。殿堂两侧各有一长廊,直通熙政堂,此亦为国王理政之用。据说,国王处理完公务会从长廊直接进入大造殿与后同眠,而非从正堂大门进入。值得一提的是,古朝鲜人似乎都直接在地上铺席而睡。大造殿中间为大厅,东侧为寝室,四周围了八个小房间,为宫女所用。大造殿无龙的图腾,因其象征帝王。

昌德宫占地广大,除了几座重要的宫殿外,还有不少休憩用的亭楼山水。走出了庄严的殿堂,我们来到了湖光山色的御花园。当年王室的御花园曾是王室成员宫女的住所。有芙蓉池、鱼水门、爱莲池和宙合楼等。芙蓉池依天圆地方而建;池塘方正以为地,一圆形小岛置于池中,是为天。天圆地方为阴阳学说的具体表现。古代中国人把宇宙诞生初期的浑沌未明、天地不分称为太极,太极生两仪,天地由之而生。日月周而复始绕着大地运行,此为"天圆";而大地稳若泰山,悄然承载着我们,是为"地方"。甚者,南韩国旗以太极阴阳图为中,八卦符号为旁。足见韩国受中国阴阳学说影响之深。

随后我们来到了演庆堂,演庆堂是朝鲜时代孝明世子(1809--1830)修建,用于举办各种歌舞活动,其目的为取悦终日烦心政治的父王。现在这里主要举行各种韩国的传统歌舞艺术。屋内严格区分了男女空间,出入不同门,男女不得私语,朝鲜时代士大夫的拘谨昭然若揭。

离开了昌德宫,我想,每个文化往往是不断接受外来文化,再随着时间演化成自己特有的文化。文化是生活方式、是生活习惯、是语言文字、也是节日庆典,源自祖先的流传,也来自周遭不同民族的影响。生长在台湾,我们习惯于自己的生活作息,把我们的幽默方式视为理所当然,对我们的政治混乱义愤填膺。出了台湾,我们的理所当然不是必然,我们对历史及政治现况执着,外人不太理解也兴趣缺缺。我们之外,世界如此辽阔。无数的民族有着无数的文化背景,也有着属于他们的问题及历史包袱。对于他人,我们应该尊重;对于自己人,我们应该包容。

六天五夜的首尔行,我想对所有团员都是很有收获的,不管是研究上还是对韩国这个民族及文化。由于代表团员来自各个不同的实验室,我也借机了解了不同教授的研究近况,可谓受益匪浅。非常高兴能结交不同研究领域的朋友,我会永远记得每晚的相谈甚欢。最后我以韦应物的诗作结,此诗也出现在首尔大学博物馆里:

忽羡后生连榻话,独依寒烛一斋空。

时流欢笑事从别,把酒吟诗待尔同。

 

 
 

~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院士(前中央研究院院长)专访 ~ 【三之三】

 

        台湾目前大学及研究所毕业生大幅度增加,李院士认为在此趋势下,国内毕业同学的竞争力为何?在全球化趋势下,在就业上或研究上如何与全世界的科技人才一较长短? 

问:接下来要请教一个问题,也是跟学生比较有关的。像目前中国培养的学生非常非常地多,他们博士班的毕业生已经快超越美国了,其实不论是在就业或者是研究上来讲,台湾已经面临全球化的竞争,甚至直接来自于对岸;我们应该如何去增加自己的竞争力,不论是在就业或者是研究方面?

 

答:我常常跟学生说我们虽然住在台湾但是呢,我们都生活在世界的舞台上因为全球化是在科学或者是艺术方面走得更快。如果你做得比别人好,不管你是在台湾哪个地方做的,大家都看得很清楚,到底谁做得比较好你如果在光电方面能够把光很有效率地转化为电、很便宜别人做不到,他们就知道是你了不起。或者是你在photo emitting diode的研究,研究出怎么样做lifetime才会长,效率更高,这些都是马上就会看出来的,这方面当然竞争会相当激烈,像美国或者是大陆。但是你如果一开始做就说我要做世界最好的,我一定要做成世界最好,因为别人没想到一些问题,你能够好好地去克服这些问题,那么该会做得很好,竞争应该是好事。另一方面你可以这么想,我这么讲的话,有人会说这样不是太阿Q吗?你努力做,做了之后觉得别人做得更好,你也会觉得高兴,因为世界上有这么多聪明的人,解决这么多难的问题,比你做得好,不是值得高兴吗?

 

我在高三的时候,我妈妈一直要带我到城隍庙拜拜,我说绝不去,那时我妈妈就担心说我会考不上大学,我说考上考不上是靠我的实力,不是靠上天的保佑。我就问我妈妈说:「嘿!妈妈,你对我不满意吗?」我妈妈是一个老师,学校的老师,她说:「远哲你还不错,你这个人很聪明,最要紧的是很负责、很有责任感。」她对我还是满意的,所以我就说:「妈妈,我如果没有考上大学的话,那表示台湾有更多更好的年轻人比你的孩子还要好,而且你对孩子满意的嘛,你从全台湾的立场看的话,应该鼓掌,不是吗?」我妈妈听了以后,觉得有道理,可是她还是觉得我是不可思议的,是个奇怪的人。

 

所以这个竞争,如果狭义地说你存或者是我亡,这些竞争可能就不是很好的事;但是科学的研究常常有讯息的交换,大家努力做出比别人做得更好的事,所以倒不怕说跟人竞争,要自己努力,重要的是要自己努力。我有时候打网球,我太太说:「远哲你年纪大啊,打输了没关系啊,不要拼老命。」我就常常告诉我太太说:「是啊!打输了没有关系,但是呢,老命还是要拼,老命不拼的话打球就没趣了!」所以这些有时候自己要想开一点;你如果自己不努力、懒惰,又怕别人做得比你好,那就没有excuse;如果你努力,做得比别人好,应该值得高兴。

 

  ★    台湾与美国研究资源差异极大,李院士同时在台美研究环境待过,可否为我们比较其差异?再者,要如何利用有限的研究资源从事更具创意的研究呢?

问:院长您在美国有待过一段时间从事研究,然后回到台湾以后也是。因为我们所上有许多老师,其实是在美国念完书后,马上回来任教,所以他们很有兴趣的一个问题是,院长您对于美国跟台湾两边资源上的差异,是不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包括经费等等? 

答:是,在美国有更充裕的经费。但是很多人在美国留下来,他们是经过比较激烈的竞争的,美国的学术水平比较高,在一个大学里面得到tenure的机会,也比较不那么容易,所以要经过一段磨练。而且美国的很多大学是比我们先进很多,对于科学的教育,或者是整个学校的制度,或者是一些设备,比我们先进很多,所以很多人毕业之后有机会在美国较好的大学留下来,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回来会有更大的帮助。美国民主社会的发展比我们早,我刚才讲过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比我们先进很多,所以在美国的社会上做事,很多学校的教师做一些判断,或者是做peer review,经过一个相当的磨练之后,会相当不错的。我回来了以后,中央研究院确实是聘请了很多资深的人,这些人知道学术机构怎么样来用人、怎么样培养学生。往往拿到Ph.D.就马上回来的人,他到美国之后,忙着做研究,常常一群中国人就住在一起,说老美怎么样、老美怎么样,结果对美国的社会没有真正的了解,美国好的大学的用人与培养人才也没有了解,他就这样子回来了,回来之后当教授、当系主任、当院长,那么我常常见到他们都觉得奇怪,到美国留学这么久,但是好像并不了解美国好的大学的优点,值得令人学习的地方,后来看到他们真的是毕业之后,论文交了就回来了。如果要多学的话要多留一点时间,是好事。

 

(所以在文化上,其实在美国那边的资源,是比较不会因为你的资历深浅来作分配吗?应该是看你的能力?)是,这点是比我们偏见少多了,我们常常是因为谁跟谁的关系、谁审查、论资排辈等等,是不好的。我八O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之后,台大这里就希望我回来多帮忙,我是很愿意帮忙,我想回到台湾大学化学系来帮忙,但是我看到的化学系,都是我以前的老师辈的人,我们的习惯,回来这里总是要很有礼貌的,那么要进行改革的工作,是不容易的。那时候台湾科学的规模要膨胀,所以我就建议在中央研究院成立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希望把物理化学的人能够吸引回来,而且设在台湾大学里面。很多人说应该在中央研究院不应该在这里,是经过很大的努力才把原分所设在这里。而且我刚才讲的,就是因为系里面有很多很老的以前我的教授,我是不懂事的小孩子,回到系里,怎么能够做很多改革的工作?所以我就在这里(原分所)开始。

 

(所以这种文化是一个包袱吧?)文化是一个包袱,但是也在变,也在改变,现在我们的思想比以前多元化很多了。你知道吗?以前在六O年代,如果一个台大的女生,跟一个外面的男生在一起,像是技职体系的男生,就会被人家看不起啊,好像是非常单元的价值观,一个人的价值就是联考考几分、看排行榜考第几名等;慢慢地,二十年之后,现在学生交一个异性朋友,是因为他喜欢也好玩,所以就交朋友,现在我们年轻人,他的学历在哪里根本已经不是那么重要的了,交一个朋友在一起快乐地拓展自己的家庭生活,变成比较重要的,这是台湾的社会在变啊!所以我们民主化的步伐走得还蛮快的。现在我们一旦选举的时候,大家都愿意被欺骗,就是描绘很漂亮的蓝图,大家就说:「好,我相信你!」但是你一旦做不好的话,大家还是会请你下台,跟以前不一样。二十年前,你跟出租车司机谈到社会的事,跟现在不一样,社会是进步了。

 

(院长,在资源很有限的情况下,您会觉得老师他应该要怎么去做更有创意的研究?比如说,合作是比较重要的呢?还是其它?)如果资源有限,你做一个project,钱不够,最不好的就是,你就再申请另一个project,这个project跟前一个project没有多大关系,结果第二个project钱也不够,就申请第三个project,结果就很多project,没有能够深入。但是如果有一个教授经费有限,想用这个经费好好做研究,他就要知道这个经费怎么使用才会带到最好的效果,他就会想得很深,以后也容易得到经费了。我们常常看到很多人,他自己在做自己的研究,SARS过境的时候,请他们来参与,他们就说:「对不起,我现在在做的五个project,是不能放弃的。」他要另给他钱,他要多请几个助理来做,然后他就是百分之五的时间在做这方面,而不是真的投入地做,这是不太理想的;他会说:「我这五个project,是国科会给的啊,国科会给的钱,我如果没有做、没有发表文章的话,明年它就不给钱了。」但是如果这笔钱是比较大笔的钱,比如我在美国的研究经费大部份是能源部给我的,每年都给我100万美金左右,我如果其中百分之十做出跟他们希望的有关的,也做出傲人的成绩,它每年都继续给经费,百分之九十我有很大的弹性可以做很多有趣的事。经费拮据,当然很多设备不够、做不好;但是经费太多、太分散,结果也是不好的,很多人是因为申请了五个计划,五个计划都要发表几篇文章,还要citation怎样怎样的,结果不能深入。(所以真正重要的并不是说我要去找很多很多的资源,而是在有限的资源里面去想,我要怎么样最有效深入地运用它?)是,不然的话会变成一个负担。

 

  ★    接下来,我们想问一个跟时事有关的热门话题。在瑞士和法国的边境,有一个全球瞩目的强子对撞的实验,我们想请李院士跟我们聊一聊他对此实验的了解与看法……

问:想请教院长一件时事,就是在瑞士和法国的边境,有一个全球瞩目的实验,是强子对撞的实验,希望您对这个实验做一个介绍,因为不见得所有光电所的学生研究领域跟这个有关,请大概讲解一下,然后还有对这个实验的看法,或者是希望?

 

答:这个实验,这个对撞机,产生一个很高能量的particle之后对撞,它对撞出来的温度是比太阳中心的温度要高到好几千倍还是几亿倍的温度,那么它就可能产生一些以前没见过的particle,它们现在对整个宇宙的了解,从它的诞生与发展中物质世界的作用力与对称性会更进一步。现在他们常常讲是一个Higgs particle,如果科学家目前对物质世界的了解理论是对的话,能量够的话就可以产生Higgs particle,如果能量够但也看不到这个particle,那么我们对客观世界的了解就必须要进一步修正。这个对撞的实验,是很有趣的。但是这个实验花的经费着实不少,八个billion dollars,很多人也会想到,大概是17、18年前,美国也在做对撞机,这个对撞机要花五个billion,但是开始做的时候,国会就把它停掉了,觉得这花太多钱!虽然这个实验大家觉得很有趣,但是很多人也问了,如果人类的科研经费好好去分配的话,这个实验现在值得做吗?这是有争议的。但是如果你把这个经费跟伊拉克战争花的钱作比较的话,就觉得应该做这个研究,为什么要打伊拉克战争呢?所以很多钱的使用,从不同领域看的话,也许是值得的。但是从有限的科研经费,很多人也许会说,这么多的经费如果好好地做不同的研究而能培养更多年轻的科学家,对人类的将来应该是有更大的进步。科学研究本来就是很有趣的。丁肇中教授,几年前我们坐在一起谈,他说:「很奇怪,每次做加速器都说我们为了找某个particle做加速器。」结果呢,政府给钱做加速器,找到的particle与原先预测的不一样,是新的东西,然后就有人得诺贝尔奖了,像他一样;后来就有人建议要做更大的加速器,要找另外新的particle,但是做加速器了之后,没有找到他们要的particle,他们找到新的particle,有了新的突破也就给了诺贝尔奖,一个个在加速器上的诺贝尔奖得主都是这样产生的。因为我们对大自然不是那么了解,所以如果以后实验做出来之后,Higgs particle没找到,他们会了解到目前这个标准模型(Standard model)可能是不对的,还需要修正,所以一步一步地对客观物质的了解便不断提升,是很有意义的事。许多科学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你如果问我到底台湾是不是应该花很多的钱参加,我会说如果不是那么多的钱也许是值得参加,我们如果每年花了我们科研预算的很大的部份,就可能是不适合的。

 

  ★    最后,我们想请李院士谈谈中研院与台大的关系。我们知道,中研院在李院士担任院长期间有多项政策(诸如招收国际生、授与学位及其它研究方向等)与台大发展多有竞合问题,在国内研究资源有限情况下,李院士认为双方该继续良性竞争,抑或加强合作发展?

问:那么再问一个稍微敏感一点的问题,就是跟中研院有关的。中研院最近有一些新的政策,比如像授予学位跟招收学生;其实它跟台大算是一种竞合的关系,请问院长是如何看待这样的竞争或者是合作关系?然后双方怎么样可以进一步合作?

 

答:你看到我在当院长之前,就把原分所设在这里,后来我当了院长之后,把天文物理研究所及数学所盖在这里,是因为我相信中央研究院是要跟大学合作的,所以做了一些这样的工作。但是呢,我们从社会的资源看,现在哪一些地方,集中了很多杰出的人才,做一些创新的工作,尤其在生命科学、天文、与基因有关的研究?中央研究院在这方面是遥遥领先。在原子与分子科学方面,原分所做了很多工作,是世界上相当不错的。所以我如果从另外一个观点看的话,我们社会需要很多顶尖的人才,那么中央研究院为什么不帮忙培养一些顶尖的人才呢?从这个观点看,我认为中央研究院确实是可以收一些学生授予学位,但是学生的数目可能不要那么多。所以你说竞合的关系,竞争在哪里?竞争是争取好的学生,大学跟中央研究院在竞争。但对同学而言,他们应该有选择才对啊!

 

我在这里设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但是跟台大的合作一直不是理想的,因为每个教授都希望有好的学生留在他们那里,所以像得总统奖的刘国平刘院士,他到台大当兼任教授,当了五年之后他就不干了,就回来了。这里面有一些不理想的理由,我不在此多说,这不理想的地方,清华大学也是一样,清华大学的大学生大半也会被留下来,跟他们的教授们做研究生,很多台湾大学的教授也是一样,尽量把学生留着跟他们做。但是你也许不知道,原分所刚开始时,台大物理化学的教授大半都在原分所,原分所也给他们经费,很多物理化学的学生也都在这里。今年我到Berkeley化学系,看到从台湾到Berkeley的研究生中,一半以上是在原分所做研究。所以我认为中央研究院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应该挑负起一些责任,那么是不是应该单独授学位?如果台湾大学或者是其它大学的制度是非常有弹性,那问题不大;但现在是,有一个新的领域开始了,有一个学程,那我们这个学程是常常要跟清华的三个系、台大的另外两个系,五个系一起合作,每个系它要不同的requirement,不同的要求,结果搞得非常复杂。在这情况下我是觉得中央研究院应该可以单独授学位,或者是跟大学合在一起授学位,但是有些program中央研究院也不应该起动。你如果看大陆、日本或美国,他们都有很多研究机构是授学位的,但是大学没有很大的反弹,是因为毕竟这些研究机构收的学生不会太多。中央研究院也不该收太多,很多学生会到工学院,中央研究院根本没有工学院,不会到中央研究院来,生命科学有很多人会到中央研究院做,尤其是跟基因有关的,所以我相信应该是开放一点比较好,因为大家都怕会流失一些人才。

 

(所以院长您觉得未来中央研究院和台大可以合作的方向就是包括像这一类的议题?)我想台湾这么小的地方,而且全世界各地也都在进行国际合作,没有理由说台大和中央研究院不合作。我请回来的一些院士,像陈长谦院士、翁启惠院长等等,都在台大兼课啊!现在大家不高兴的就是说,因为大学反对,中央研究院不能授学位;但是我也知道如果这些学生有些到中央研究院基因体中心做研究,或者是到原分所做研究工作,会比较好;有可能是少数,数目不会很多。(所以至少在这两个领域,其实您觉得可以考虑?)不止是这两个领域,有些中央研究院特别好的他们如要来,就让他们来,但是这不是一般性的,毕竟中研院不是一般大学。

 

  ★    对于台大要成为世界百大,李院士又有什么样的建议与勉励呢?

问:您也知道现在台湾大学积极地想要进入世界百大,针对台大应该努力的方向,您觉得您有没有什么样的建议?或是说您对它有什么样的期许?

 

答:一个大学要变成一个国际一流的大学是要经过阶段性的发展,以目前台湾大学的情况,教学研究与设备,或者是博士生的数目,或师资的水平看,我们还距离相当远。那个百大的这个百,其实没有多大意义,人家说你是在一百名以内,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是要真正让一个大学成为一个世界有名、举足轻重的大学,台湾大学是有一段距离要走的。所以我倒是觉得我们先把台湾大学变成一个很好的大学,再变成一流的大学。一个很好的大学应该怎么样,应该要到世界各地看看,看很多很好的大学,像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Berkeley,他们都有一套对学生教育的做法。比如说,一个学生进来之后学普通化学,学校要求你学,是真的要求你学,有些课第一堂上完之后,第二堂课就有五分钟的quiz,看学生是否真的学会了;做实验也是啊,没做对不让他走;大班上学、小班讨论,所以没有那么多教授involve在上课上,因为上课时100个人上或500个人上没有什么两样,超过了40~50个人就没有机会讨论了,所以柏克莱加州大学的化学系500个人上课,然后25个人一组,每礼拜五就安排讨论。很多教学方面,或者是研究设备,或者是一些学术的传承、学术的气氛,台湾大学是要累积一个长的时间才能建立的。我在1955年进台大的时候,那时候环境并不好,但是很多年轻人他满怀着理想、追求真理。所以学校里面,在台大校园走动时,会碰到很多气质不错的学生,没有嘻皮笑脸的;现在进到台大,好像气氛有点不一样了,我们追求什么?追求真理吗?我们在大学里面做的工作会影响我们的下一代?或者是对人类的进步能做出贡献吗?一个世界有名的大学一定是为人类的进步要做出贡献的大学,不然的话不会是世界一流。所以我刚才谈到的,像贻琦先生讲的,大学需要大师,不是大楼,我们这么多年来,确实所谓大师级的教授,并不是那么多,虽然教授变得愈来愈能干,研究也在提升,但是还有一段路要走,大家要坐下来静静地好好地讨论说应该怎么走。五年五百亿的钱下来之后,很多大学都很努力在往这个方面走,像成大啦、中兴大学都有这个委员会来帮忙推动,台大在这方面的努力我就不太晓得了。

 

 
 

Organic-Inorganic Composite Thin-Film Solar Cells

Professor Ching-Fuh Lin

Graduate Institute of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台湾大学光电所 林清富教授

Solar cells attract great attention recently owing to the growing need for renewable energy. In particular, polymer solar cells offer the potential of large-scale power generation based on materials that provide flexibility, light weight, low-cost production and low-temperature fabrication. The most common and efficient material system so far for polymer devices is the one consisting of poly(3-hexylthiophene) (P3HT) and (6,6)-phenyl C61 butyric acid methyl ester (PCBM). However, the conventional bulk-heterojunction (BHJ) architecture has limitations in device stability. Exposure of the conventional solar cells to air leads to oxidation of the Al electrode and degradation of the indium tin oxide (ITO)/poly(3,4-ethylene dioxythio- phene): poly(styrene sulfonate) (PEDOT: PSS) interface because of the acidic nature of PEDOT:PSS.


To overcome the above difficulties, inverted configuration with semiconductor oxides is investigated in our Lab. The inverted structure has the advantage of improved stability by replacing both the low work function metal cathode and PEDOT:PSS. In addition, the environ- mentally friendly and low-cost ZnO is particularly well suited for this application as they can be deposited at low temperature. ZnO also provides hole blocking function. Furthermore, we develop low-temperature solution processes of transitional metal oxides deposited on top of the active layer to serve as the electron blocking layer. With the active layer sandwiched between the ZnO and the transitional metal oxide layers, the devices have the electrons and holes forced to transport separately toward opposite electrodes for efficient carrier collection, so greatly improving the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 (PCE) of solar cells.


Using P3HT/PCBM in the active layer, the inverted structure of polymer solar cells gives the PCE of 4.16 % (Fig. 1). The lifetime test shows that the PCE still retains 90% of the maximum value after 1000 hours of operation (Fig. 2). As the device is fabricated on the flexible polyester (PET) substrate, the PCE can also be 3.66%, the highest among the solar cells on flexible substrates. If the PV2000 is used for the active layer, the PCE is even as large as 5.13 % (Fig. 3), which is the highest among the solar cells with inverted structures.

Fig. 1 J-V curves of polymer solar cells using P3HT/PCBM.

Fig. 2 Reliability test of polymer solar cells using P3HT/PCBM.

Fig. 3 J-V curves of polymer solar cells using PV2000.

 

Narrow-Band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UV Photodetector

Professor Chee-Wee Liu

Graduate Institute of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台湾大学光电所 刘致为教授

Si-based photodetector for narrow-band ultraviolet light (319nm) detection is demonstrated using a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tunneling structure. By using appropriate selection of gate metal, the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tunneling diode can detect the UV light. Due to the spectral dependence of absorption and reflection of the Ag as gate electrode, the narrow-band detection of ultra violet can be achieved. The photodetectors with 130nm thick Ag gate exhibit peak responsivities of 5.1mA/W at 319nm.

Fig. 1: (a) A Schematic structure of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tunneling photodetector. (b) Mechanism of the photocurrent formation. (c) Spectral responses of the MOS tunneling photodetector with the 70nm, 100nm, and 130nm Ag electrode. The inset shows the FWHM and the peak responsivity versus metal thickness.

The schematic structure of the MOS tunneling photodetector is shown in Fig. 1 (a). When the photons selected by the metal gate with energy larger than the bandgap of Si (1.12eV) illuminate on the gate electrode, the photo-generated electron-hole pairs in the depletion region can be separated by the built-in electric field in the depletion region (Fig.1 (b)). The photo-generated holes in the diffusion length away from the depletion edge can also reach the depletion region by diffusion. For the Ag thickness of 70nm, 100nm, and 130nm, the peaks of the spectral responses are located at 319nm with value of 17.3mA/W, 9.6mA/W, and 5.1mA/W, respectively (Fig. 1 (c)). The thickness of Ag can modulate the spectral response of photodetector. For thick Ag, the full width at half magnitude (FWHM) decreases but the responsivity also drops (the inset of Fig. 1 (c)).

In summary, the wavelength selection of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detector is demonstrated by gate electrode. The gate electrode is not only used for reading out the electronic signal but also used as a filter to select the narrow band photons to enter the Si for further absorption. Due to the spectral dependence of absorption and reflection of the Ag as gate electrode, the UVB detector is demonstrated by Ag.

 
 

论文题目:光波在周期性奈米金属结构之特性与其在生医感测之应用

姓名:李光立    指导教授:王维新教授

 


摘要

本论文探讨光波在奈米金属单狭缝 (slit) 与周期性狭缝的光学特性,并且利用表面电浆子共振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与夹缝电浆子共振 (gap plasmon resonance) 制作出高灵敏度、免标定、高通量、芯片型态与可重复使用的新颖生物传感器,其单元检测面积为100μm×100μm。在奈米金属狭缝光学特性的研究中,利用电子束微影术及反应式离子蚀刻术在100 nm-200 nm金膜上制作周期400 nm-900 nm、狭缝宽度20 nm-200 nm的奈米金属结构。实验结果显示,存在于狭缝中的夹缝电浆子共振在穿透光谱上呈现一半高宽较大的波峰,波峰位置受狭缝宽度及厚度影响;存在于狭缝外的表面电浆子共振对于光的穿透扮演着负面的角色,并在光谱上呈现一波谷。此外伴随着波谷出现的波峰满足Rayleigh异常现象的预测。在生物检测的应用上,表面电浆子共振在水溶液环境中的折射率灵敏度达740 nm/RIU,同时对生物分子具有极佳的表面灵敏度。在比较表面电浆子与夹缝电浆子灵敏度的实验中,由二氧化硅薄膜与醣体的检测显示夹缝电浆子有较佳的检测能力,倘若光谱仪的分辨率是0.1 nm,夹缝电浆子可以测得0.05 nm厚的二氧化硅薄膜厚度变化与分子量为4的生物分子。此外,夹缝电浆子的灵敏度与狭缝宽度有关,当狭缝由100 nm缩减至30 nm时,夹缝电浆子的灵敏度增加10倍,同时也高出表面电浆子的灵敏度约一个数量级。在检测直径为13 nm的奈米金球实验中,夹缝电浆子在低奈米金球密度下的颗粒侦测灵敏度大约是表面电浆子的3倍。倘若光谱仪的分辨率达0.1 nm或者灯源的强度稳定度达0.2%,夹缝电浆子的侦测灵敏度可达每平方微米一个粒子,此侦测能力与应用在DNA数组检测的荧光标定法的灵敏度每平方微米约0.5个荧光分子相当接近。推测夹缝电浆子具有较佳灵敏度的可能原因是狭缝内的生物分子或奈米金球与夹缝电浆子具有较大的重迭积分。

 
 
 

— 数据提供:影像显示光电科技特色人才培育中心.影像显示科技知识平台 —

— 整理:林晃岩教授、陈冠宇 —

【3DSA 2009】NICT开发骰子型3D显示器

在日本信息处理学会主办的“Interaction 2009”与最近(2009.04.28-30)在台湾所举办的”3DSA 2009”研讨会上,日本信息通信研究机构(NICT)宣布:他们开发了可供裸眼观看三维(3D)影像的骰子型显示器gCubik。相较于 2008年8月发布该研究时,该机构仅在骰子的三个面安装了显示器;这次他们则在骰子的六个面均安装了显示器。这次在台湾的会场中虽然只有影片展示,影片中所展示的是预先使用OpenGL等rendering方式,把每个画素的18x18个view均预先存入cube的内存中,图一为系统示意图;他们并预计在今年八月的SIGGRAPH中展出实时运算3D模型的gCubik!

gCubik是一款采用集成摄影(Integral Photography, IP),能够裸眼观看3D影像的骰子型显示器。显示器为边长10公分的正方体。各面板所显示影像的实际分辨率约为36×30,较去年样品的32×24略有增加;另外利用提高IP镜组的开口率等,将亮度增加到了原来的3倍,因此即使周围环境光不变暗,也可清晰观看影像。目前虽然分辨率还较低,但这个研究实现了“将立体影像拿在手中,从上下左右各个角度观看”的开发理念,适合做团体讨论时使用。观看普通的3D显示器时,通常会感觉3D影像向外凸出;但观看 gCubik时,3D影像则位于骰子的内部;利用旋转骰子改变观看界面,还能看到3D影像的侧面及底面。   

相较于 2008年8月发布该样品时,此次大幅缩减了显示器周围边框的面积,并且在六个面均安装了 VGA(640×480画素)的3.5吋液晶面板。为了在改变观看角度时也可清晰地欣赏3D影像,各面板设计每隔6.7度左右就改变一个影像的角度,共计可显示18×18个角度的影像。这是因为所使用来增加视角的微透镜膜,其中每个透镜在各个轴向所涵盖的影像可视角度为120度,因此在间隔120/18 = 6.72度可以有影像视角的改变。   

另外,还安装了电阻式触控面板、六轴加速度传感器及扬声器,目的是实现可互动操作的3D影像,即希望在用手触摸到3D影像时,或者晃动gCubik时, 中间的影像会相应振动、摇晃或发出声音。此次展示中,当指尖在显示器的表面滑动时,骰子中的影像方向也随之轻微改变,如图三。

图一、系统示意图

图二、边长约为10cm的六面骰子型3D显示器

图三、指尖滑动影像随之改变

 

资料来源:

[3DSA 2009] Wed-P2-06:“Towards Real time Interaction with an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 – gCubik –”

中文新闻:

http://big5.nikkeibp.com.cn/news/flat/45145-20090309.html

 
 
 
版权所有   国立台湾大学电机信息学院光电工程学研究所   http://gipo.ntu.edu.tw/
欢迎转载   但请注明出处   http://gipo.ntu.edu.tw/monthly.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