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人:黃升龍所長    編輯委員:蔡睿哲教授    主編:林筱文    發行日期:2007.08.03

最新消息與活動公告    所務公告及活動花絮    特別報導    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研究成果專欄

實驗室介紹    健康小站

最新消息與活動公告

 

   200781日起,本所黃升龍教授接任光電所所長∼

200781日起,本所原任所長楊志忠教授兩任六年任期結束,由本所黃升龍教授接任光電所所長。黃教授熱心學術服務,歷任國科會「群組策略規畫」光電領域核心委員,經濟部SBIR計畫電子領域主審委員,IEEE/LEOS台北分會會長,光學工程學會理事。曾獲教育部產學合作獎,目前亦是光電領域著名期刊 Optics Letters 之 Topical Editor。

黃升龍教授自20062月起擔任本所副所長,襄助所務卓然有成。黃所長學經歷簡介如下:

 

職別

姓名

   

   

教授

黃升龍

Ph. D.,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U.S.A.

1. Director, Institute of Electro-Optical Engineering,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Apr. 2003 - Jan. 2006


2. Professor, Institute of Electro-Optical Engineering,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Feb. 1999 - Jan. 2006
 

3. Associate Professor, Institute of Electro-Optical Engineering,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Aug. 1993 - Jan. 1999

 

   200781日起,本所英文名稱變更∼

本所英文名稱更名案已獲本校第2486次行政會議通過,新名稱為「Graduate Institute of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縮寫GIPO;亦可簡稱為「Institute of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縮寫IPO

 

所務公告及活動花絮

 

楊志忠所長卸任感言∼

—給光電所的勉勵—

【96727

過去六年來,光電所在師資陣容、學生人數、研究經費、研究成果及國際知名度各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但是比起國內其他大學相關領域的發展,以及我國光電產業的蓬勃興起,相形之下,我們的發展反而是跟不上時代的脈動,尤其本所發展

未受到重視,將使本所生存更形困難。過去十年來,亞洲高科技興起,已有部分領域在全球中居領先地位,其中光電科技(如顯示技術及固態照明)是亞洲也是我國的強項,本所發展應掌握亞洲的發展趨勢,切勿一味跟隨著歐美的流行,以免誤了發展的契機。相較於我國其他大學,本所在顯示科技上起步較晚,然而,面對新興的能源光電科技,本所仍有機會居國內領先地位。

展望未來,本所仍面臨兩大問題:一為實驗空間不足,且缺乏自主性,尖端技術發展困難;二為招收優秀學生困難,在軟體研究主導的環境中,如何開拓學生來源,並不容易。然而,若本所同仁能同心協力,努力奮鬥,前途仍是一片光明。

 

96學年度所學會會長顏俊翔自我介紹∼

各位學長、同學大家好,我是新任光電所所學會會長顏俊翔,我是林晃巖老師的學生,我的實驗室是電機二館351A顯示光學實驗室,歡迎大家有任何問題都可以來找我,當然若是有想要更進一步的了解光電所的同學,或者學弟妹都歡迎加入光電所所學會,相信在協助所上事務運作的同時,也可以得到不少的收穫。今後我們所學會將會定期舉辦活動,我們竭誠的期待各位的參與,然而,若是對於光電所活動上有什麼意見,也希望大家能夠來跟我們討論,讓我們光電所的活動都可以辦的有聲有色。

在上學期期末,我們辦了一個畢業聯歡會,很感謝所辦施姐、力琪、姿妤、戴仰、筱文的指導,讓我學到了很多,以及謝若蘭、蔡宏鑫、蘇文彥、胡益寧、陳庭皓、康鎮璽、洪健豪、陳于堂、許顧輝、黃國忠、陳年謀、陳冠宇、蕭宇廷,謝謝你們的熱情贊助,沒有你們的話,活動不可能會進行的這麼順利。

最後,今後光電所的活動就請大家多多支持,謝謝大家。

附註:光電所所學會BBS會板 PTTNTUGIEOE

             無名相簿 http://www.wretch.cc/album/ntueoe

歡迎大家有空上來看看及留言。

 

特別報導

 

∼與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博士生交流活動計畫  系列報導∼

Optoelectronics Student Exchange Workshop

(時間:96年6月26日至7月1日;地點: 新加坡國立大學)

之一

撰文:光電所博士班學生黃吉豐代表團學生隊長

首先感謝所上及所長大力支持下,促成這次和新加坡大學的學術交流活動,這對於平日只忙碌於實驗之中的我們,提供一絕佳的機會來體驗實驗室外的世界及擴展國際視野。在這次交流活動中,有幸成為學生代表團的隊長,主要負責和新加坡大學代表接洽和規劃此次交流活動的內容,舉凡學生研討會的議程和時間、實驗室參訪行程及我方飲食、交通、住宿等。由於這次交流活動對雙方來說都不甚熟悉,且在有限的經費下,許多看似簡單的行程項目就顯得格外需要注意,特別感謝所長對於行程內容予以提醒指點讓此活動可以圓滿落幕。

在第一天的學生研討會中,首先由新加坡大學蔡教授和我方所長上台致詞,接著簡介雙方學校、系所現況及發展方向,讓雙方有了初步的認識,隨即而來的重頭戲就是由雙方學生上台報告。此次的會議分為三部分,(一)氮化鎵材料和元件(二)顯示技術(三)奈米材料,每一演講者報告時間為20分鐘,需留3-4分鐘討論和回答問題。由於對我方同學而言,鮮少有機會在公開的場合作英文報告,所以對於事前的報告內容無不下足功夫,雖然臨場表現仍有生澀不熟之處,尤其是在回答對方問題上,偶有不知所云的情形,但整體報告內容也可算是可圈可點,足以見每位同學用心之處。相較於新加坡的全英環境,當地學生已非常習慣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文交談,所以對於英文演說可說是一點都不陌生,常第一時間就掌握提問者的問題而迅速回答問題,但在台下提問時,卻反而沒有我方同學來的踴躍,這一點似乎顯得我們的學生比較熱情好問。在研討會休息時間,雙方同學互動良好,對於彼此的研究主題皆有濃厚的興趣,除了討論研究之外,也分享彼此的研究生活、文化及未來就業等。

在接下來的兩天的行程,主要參觀新加坡的重點實驗室,其中包含Institute of Material Research & EngineeringSilicon Nano Device LaboratoryCenter for OptoelectronicsData Storage InstituteLaser Microprocessing laboratorySingapore Institute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等實驗室,這幾個實驗室幾乎都是整合型的大型實驗室,完善的空間規劃、整齊一致的實驗設備,且實驗室內皆有專人管理和保養貴重儀器,使用者只需上網登記及付費即可,大大提高研究人員作實驗的效率。新加坡除了外在街道整齊清潔,也落實到各個研究角落,啟用6-7年的研究大樓讓人感覺像是剛落成不久,個人休息室也是保持乾淨整潔,似乎由外在的整潔也影響到個人。

新加坡雖是個以貿易為主的國家,但對於基礎科學研究卻是不遺餘力,只要教授能提出不錯的研究計畫大體上都能獲得充裕的研究經費,新加坡政府也有感於人才的重要性,凡是申請到新加坡大學博士學程的學生皆可獲得四年的獎學金,因此每年都吸引世界各地優秀人才到新加坡就讀,也造就多元化的研究環境,在畢業後工作一兩年即可申請居留權。近幾年特別受到中國大陸學生的青睞,佔當地研究生人數的比例也已超過五成。

對於這次參訪新加坡,深深感受到新加坡政府與國際接軌的用心,不僅在研究設備上大力支持,也提供優渥的獎學金吸引各地人才,人才不再僅僅侷限於新加坡當地,一個實驗室中常可見不同人種齊聚討論,世界一流的設備加上一流的人才,這就是新加坡不閉門造車的開放政策。反觀台灣雖然人才濟濟,個個勤奮努力,但卻有股自家人切磋的淡淡憂傷,營造更兼容並蓄的環境,有著來自不同文化的腦力激盪,正是邁向國際、提高競爭力的關鍵。最後再次謝謝所長和黃副所長不辭辛勞帶領我們這次的活動,同時謝謝提供過去在新加坡旅遊經驗的邱天隆副隊長和承辦這次活動的筱文小姐,謝謝你們,讓參與這次活動的同學有這次機會見識和體驗實驗室外的世界、提昇個人的國際視野和知己所不足之處。

 

之二

撰文:光電所博士班學生邱天隆代表團學生副隊長

這次很榮幸可以前往新加坡去做為博士班學生代表,在出發之前所長、副所長與同行的博士班學生共八位,一直密集地開了共四次的行前會議,所長也一直在會議中提醒我們出國交流用的公帑,是代替國家去做國民外交,深怕出國交流期間,我們失了禮節,所以一直不厭其煩的開會討論前往新加坡大學交流細節、並再三叮嚀學生報告要有國際的水準以免貽笑大方,再者經費更是得之不易,所以交流一定要有所收穫;為確保有收穫,故要求大家一定要注意聽,並在結束後提出問題,而我們學生也不負所望達到要求並順利完成這一次學術交流。

在出發前往新加坡的日子,大夥在飛機上找空檔時間一直在背稿、並模擬上台報告的情況,可看得出大家對這次交流的研討會認真準備的程度。坐了4個鐘頭的飛機終於到了新加坡,從空中鳥瞰新加坡一眼就看完了,之前聽說新加坡很小,這次一看真的很小,面積比台北縣市加起來小,不過新加坡的國民生產毛額卻是很高,可見新加坡有其過人之處;而新加坡國際機場雖小,但是四處都可看到荷槍實彈的軍人,新加坡的管理之嚴格可從此點看出。一出機場便看見新加坡大學四名接機的學生親切地歡迎我們,前往停車場的路程也明顯地感受新加坡真是有夠熱,之後的幾天對天氣的感受只有“很熱”。

Workshop的當天,大家一早就集合拿著我們精心挑選的禮物,前往會議所在地IMRE去吃早餐,這一天也是我們在新加坡大學唯一有吃早餐的一天;IMRE是一個類似台灣中央研究院的單位,並非隸屬於新加坡大學,其中有許多研究員是來自於學校教授,特別是材料科學所,包括大部分的學生也都是來自於新加坡大學,所以跟台大的中研院原分所性質很類似,這次會議安排是開放給所有人都可以參加,所以有許多的聽眾都是IMRE裡的研究員、博士級的僱員、以及來自南洋理工的學生,學生交流的workshop辦的完全是依據國際研討會的方式,這讓我們印象深刻,在中間休息時間與午餐休息時間大家都把握時間,跟與會的人針對各自所負責的研究互相交流,並進而互相了解各自不同的文化與風土民情,總括兩國的許多方面皆不盡相同,但是特別不一樣的應該只有語言方面,因為新加坡是個多種民族的國家,有馬來、印度、華人,所以新加坡的語言也發展成獨樹一幟的singlish,融合了閩南、馬來與印度的發音,一開始真的不適應聽不懂,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印度人,或許是之前鮮少跟印度人接觸,這次與印度人交流發現,印度英語的口音真的完全聽不懂,即使看著稿子聽他說,也只聽到Da Da Da的彈舌音。不過新加坡學生的英文程度真的是比我們好很多,因為英文是他們的第一語言,相對於我們只有在出國時才會用的英文程度真的相差許多,這也是我們台灣學生的一大弱點。而此次交流的領域大多集中在材料科學中的長晶、奈米結構方面,顯見新加坡對於基礎科學的研究用心。 

在接連幾天的實驗室參觀當中,發現新加坡真的是很重視管理與紀律的國家,連研究機構與學術單位都一樣,裡面有許多相關貴重儀器都是特別請博士級的專門人員來維護管理並訓練使用者,所以在每一個研究團隊中皆有許多博士級的僱員,類似博士後研究,各自負責特定的研究題目、管理設備與訓練學生等項目,專人專職的分工在此可看出,且每一個研究團隊都有相當多的資源與實驗設備,也包含可申請去使用國家級研究中心的儀器設備,所以新加坡真的提供給學生一個不錯的學術研究的環境,另外還包括大學畢業生可選擇直接攻讀博士班,以及博士班學生的最長修業年限為5年,所以大部分學生大約4年就可拿到博士學位,再選擇適合他們未來的規劃等等,跟台灣的制度有很大的不同,這也難怪新加坡大學的研究團隊中有這麼多博士。看了新加坡大學的部分研究機構與實驗室後,發現他們對於實驗設備儀器的投資相當捨得,各式各樣最新最好的SEMTEMSTMAFM、還有許多磊晶機台、雷射等等,都可以在這裡找得到;其他硬體設備也都相當現代化,例如圖書館以及與MIT遠距教學教室等等,也難怪新加坡大學的世界排名可以超越台大。

在這幾天的新加坡的學生交流活動中,收穫最大的便是認識同團出訪的其他實驗室的博士班學生,在以前都沒機會互相認識、互相了解,在這幾天的交流當中,讓大家有時間跟機會進一步了解所內各實驗室中各自不同的研究領域與實驗室中的儀器設備。非常感謝所上提供這交流的機會可以去見識不同國家、學校的研究環境,與不同文化的學生互相交流,並認識不同研究領域的人,希望這樣的活動能夠繼續辦下去,進而嘉惠更多所上的博士班學生。

 

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研究成果專欄

 

Research of Organic Light Emitting Materials

Professor Chih-I Wu

Graduate Institute of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臺灣大學光電所吳志毅教授

In the previous year, we have been working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arrangement and orientation of the organic thin films deposited on various surfaces. We have probed the organic molecular arrangement at the substrate in nano-scale with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STM). We deposited less than 0.1 mono-layer of NPB on silicon surface and investigate with STM. As shown in Figure 1, the NPB molecules can be seen clearly as the bright spots on the surface. The NPB molecules are evenly spread on the surface of the substrate. More amazingly, some of the molecules are form as dimers as shown in the Figure 2. The underlying interaction and physic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dimers will be investigated this year.

We also perform the photoelectron emission microscopy (PEEM) at National Synchrotron Radiation Research Center (NSRRC) to investigate the orientation of the organic electronic films on different substrates. Figure 3 shows the PEEM spectra of CuPc on ITO and Au surfaces. Form the spectra we can determine that CuPc molecules lie flatly on the Au surfaces, whereas the same molecules arrange perpendicular to the ITO surface with the same deposition condition. The result demonstrate that we can use PEEM to determine the stacking arrangement of the organic molecules at the surfaces with PEEM, which can be a good complement technology to STM and very useful to this nanotechnology projects.

 
 
 

Pseudopsectral Time-domain Simulation—

A Virtual Optical Experiment for Tissue Optics

Professor Snow H. Tseng

Graduate Institute of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臺灣大學光電所曾雪峰教授

Optical diagnostic techniques are developed based upon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pagation of light through tissue structures.  However, to date, most optical models are based upon heuristic approximations.  We propose a virtual optical experiment by implementing the pseudospectral time-domain (PSTD) algorithm on parallel computers.  By means of the proposed virtual optical experiment, we investigate the phenomenon of light scattering by a macroscopic cluster of randomly-positioned dielectric spheres.  The transi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from sparse scatterers to closely packed scatterers has been investigated.  Research findings suggest that light scattering by a closely packed random medium should be treated as a whole, rather than a sum of consecutive series of independent scattering events.  More importantly, the proposed virtual optical experiment is applicable to macroscopic, arbitrary geometry, providing a robust research tool for tissue optics.

Fig. 1.  PSTD-computed total scattering cross-section (TSCS) spectra of a cluster with an overall diameter D = 50 mm, consisting of N randomly positioned, non-contacting, n = 1.2 dielectric spheres of individual diameter d = 10 mm.  Five cases are shown (bottom to top): N = 5, 15, 30, 50, and 56.  As more and more spheres are packed together, the optical characteristics due to the overall geometry becomes more pronounced and gradually domin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 spheres.

Organic Deformable Mirror

Professor Guo-Dung Su

Graduate Institute of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臺灣大學光電所蘇國棟教授

Erbium-doped fiber amplifiers have made long-haul WDM transmission practical. Fiber amplifiers do permit multi-channel transmission, but it is critical to maintain signal integrity for all channels after cascading a number of fiber amplifiers. Variable optic attenuator (VOA) is the device that manages signal power in fiber optic links by inducing variable loss. It is used to control the power level of optical signals between outputs of light sources and electrical-to-optical (E/O) converters. It can also be applied to test the linearity and dynamic range of photo sensors and photo detectors. Fiber variable optical attenuator (VOA) has been previously realized by means of liquid crystal, acousto-optic, and MEMS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devices. Due to recent fast progress in micromachining fabrication, VOA made by MEMS technology shows high reliability and compact size, which make MEMS VOA promising for telecommunication applications. It was proposed to implement VOA by the optical beam spoiling method and 3-D beam spoiling was realized via a simple micro-machined deformable mirror device that changes the focal length of a membrane. The previous membrane approach, however, was made by brittle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The stroke was generally limited to less than 10 μm, and the highest attenuation was restricted to less than 5dB.

In our lab, we have fabricated a novel MEMS VOA consisting of a deformable polyimide thin film aligned with a fiber collimator in a free-space configuration. Due to the compliant structure of an organic thin film, the deformation of an organic thin film can attenuate the light intensity > 15-dB with 0.01-dB resolution at the wavelength of 1550 nm. Its surface roughness was measured about 20 nm and the insertion loss caused by the membrane is 0.46 dB. The load-deflection experiment result shows significantly low residual stress of 3.2 MPa and Young’s modulus of 15 GPa The deformation of the membrane is up to 41 μm without permanent warps, and the membrane size is 6mmX6mm separated from a bottom electrode by 70 μm. It can be potentially applied to many other optical applications.

 

實驗室介紹

 

液晶顯示科技實驗室Liquid Crystal Display Technology Laboratory

---蔡永傑教授

蔡永傑教授研究領域:   1.      半穿透半反射式液晶顯示器

                                                                  2.      快速液晶反應時間技術

                                                                  3.      廣視角技術

                                 4.   新型液晶光電效應

一、概要

本實驗室的主要研究領域研發的液晶顯示 (TFT-LCD) 技術。液晶顯示器面板產業這幾年已成為在台灣不僅是當紅且是資本規模相當龐大的產業,其應用的領域範圍相當的廣泛,包括:液晶電視、電腦螢幕、筆記型電腦、車用導航系統、以及方便攜帶式的產品應用,如手機、PDAMP3、數位相機等。比起傳統式的映像管 (CRT) 技術,液晶顯示技術不但具有高解析度、畫質清晰、體積輕薄、省空間等主要特色,同時也兼具低耗電量和低輻射等優點。

二、目前研究課題

如前面所敘述,由於液晶顯示器面板產業不但是目前產業重點項目之一,且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其中又以 可攜帶式產品的應用 為主。由於攜帶式顯示產品必須同時兼顧室內與戶外所處環境的亮光條件,因此更需要運用「新型」的半穿透半反射液晶顯示技術 (Transflective TFT-LCD) 達到此功能。穿透式顯示器,在室內可呈現高對比的清晰畫質,但因表面與金屬層鏡面反射效果,則會造成戶外強光下對比大幅降低無法清楚的顯示畫面;相對而言,反射式顯示器,卻可利用反射板結構來反射環境光源,以提高對比與亮度,但在室內或較暗環境下畫質則不清晰。因此半穿透半反射顯示技術,可兼顧穿透式與反射式技術,在室內較暗環境可使用穿透模式來顯示畫面,但當在戶外強光之下,亦可使用反射模式顯示畫面,符合攜帶式顯示產品隨處可使用之需求。

然而基於穿透光和反射光的路徑不同,如果想要達到最佳的亮度,迄今多數的半穿透半反射型液晶面板都是需要採用複雜且低產能,以致生產成本較高的雙間隙結構 (double-cell-gap)” 技術。此外,這樣複雜的結構也會帶來對畫質不好的影響,例如:液晶排列不規則、低開口率和液晶反應時間不一致等問題。因此在最近幾年,世界各地的研發人員都積極地希望能夠研發出運用單間隙結構 (single-cell-gap) 的新型半穿透半反射液晶顯示面板。不過這種單間隙結構設計在技術上具有非常大的挑戰性,所以目前大多數被提出的設計在實際應用上常常遇上製程困難或擁有不良的光學特性等問題。

本實驗室藉由致力於發展新型的單間隙半穿透半反射型液晶面板,希望提出更新的概念與設計,並且研發出具有優良光學特性且簡單結構的技術,進一步降低其生產成本。本實驗室使用德國進口的專業液晶光學模擬軟體 DiMos  及 2DimMos 來進行新型液晶顯示器的概念與結構上的設計及最佳化。且在設備許可的情形下,進行液晶測試片(test cells) 的製作與分析。同時透過 DiMos 2DimMos 的專業液晶模擬軟體,本實驗室亦進行廣視角快速液晶反應時間 (PVA, IPS, OCB ...etc.) 等相關技術的研究模擬。

 

健康小站

 

為什麼香蕉不能空腹吃?

有此一說:

在電視上看到關於香蕉的報導:為什麼不能空腹吃香蕉?又為什麼香蕉不宜放冰箱呢?

KingNet 營養保健諮詢醫師回答:

桃園敏盛綜合醫院健康美學中心 陳正育營養師

香蕉對低溫十分敏感,容易產生黑變現象,在學理上叫作低溫障礙。因為它不耐低溫,故不適合放在冰箱儲藏。而所謂寒害(chilling injury亦稱冷害或低溫障礙,這是由於產品受到低溫引起的生理障礙,可能引起寒害的溫度依產品而異,一般為13℃以下,冰點以上,有些對低溫特別敏感的產品只要在13℃左右即可能受到寒害,如釋迦、香蕉等,而有些產品在低至2∼3℃左右才會引起寒害如荔枝、馬鈴薯等。

香蕉僅含少量的蛋白質和微量脂肪,而碳水化合物達20%,是熱量的主要來源,一根香蕉約有半碗飯的熱量。此外,香蕉含有維生素A、B1、B2、B6、菸鹼酸、葉酸、C,及礦物質鈣、磷、鐵、鎂、鉀、錳等,其中,鉀含量特別豐富,鎂的成分也很高,更是食物中錳的最佳來源之一。

另外香蕉富含水果特有的果膠質,可以促進腸道的蠕動,具有幫助排便的效果。但是若在空腹或疲勞時吃太多香蕉的話,反而容易造成腸胃消化不良的情況。

 

本文由【KingNet 國家網路醫院】提供

 

版權所有   國立台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光電工程學研究所   http://eoe.ntu.edu.tw/

歡迎轉載   但請註明出處   http://eoe.ntu.edu.tw/monthly.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