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人:黄升龙所长 编辑委员:蔡睿哲教授 主编:林筱文 发行日期:2007.08.03 |
||||||||||||||||
2007年8月1日起,本所英文名称变更~ 本所英文名称更名案已获本校第2486次行政会议通过,新名称为「Graduate Institute of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缩写GIPO;亦可简称为「Institute of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缩写IPO。
|
||||||||||||||||
|
||||||||||||||||
2007学年度所学会会长颜俊翔自我介绍~ 各位学长、同学大家好,我是新任光电所所学会会长颜俊翔,我是林晃岩老师的学生,我的实验室是电机二馆351A显示光学实验室,欢迎大家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来找我,当然若是有想要更进一步的了解光电所的同学,或者学弟妹都欢迎加入光电所所学会,相信在协助所上事务运作的同时,也可以得到不少的收获。今后我们所学会将会定期举办活动,我们竭诚的期待各位的参与,然而,若是对于光电所活动上有什么意见,也希望大家能够来跟我们讨论,让我们光电所的活动都可以办的有声有色。
|
||||||||||||||||
~与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博士生交流活动计划 系列报导~
【Optoelectronics Student Exchange Workshop】 (时间:2007年6月26日至7月1日;地点: 新加坡国立大学) 【之一】 撰文:光电所博士班学生黄吉丰(代表团学生队长) 首先感谢所上及所长大力支持下,促成这次和新加坡大学的学术交流活动,这对于平日只忙碌于实验之中的我们,提供一绝佳的机会来体验实验室外的世界及扩展国际视野。在这次交流活动中,有幸成为学生代表团的队长,主要负责和新加坡大学代表接洽和规划此次交流活动的内容,举凡学生研讨会的议程和时间、实验室参访行程及我方饮食、交通、住宿等。由于这次交流活动对双方来说都不甚熟悉,且在有限的经费下,许多看似简单的行程项目就显得格外需要注意,特别感谢所长对于行程内容予以提醒指点让此活动可以圆满落幕。 在第一天的学生研讨会中,首先由新加坡大学蔡教授和我方所长上台致词,接着简介双方学校、系所现况及发展方向,让双方有了初步的认识,随即而来的重头戏就是由双方学生上台报告。此次的会议分为三部分,(一)氮化镓材料和组件(二)显示技术(三)奈米材料,每一演讲者报告时间为20分钟,需留3-4分钟讨论和回答问题。由于对我方同学而言,鲜少有机会在公开的场合作英文报告,所以对于事前的报告内容无不下足功夫,虽然临场表现仍有生涩不熟之处,尤其是在回答对方问题上,偶有不知所云的情形,但整体报告内容也可算是可圈可点,足以见每位同学用心之处。相较于新加坡的全英环境,当地学生已非常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文交谈,所以对于英文演说可说是一点都不陌生,常第一时间就掌握提问者的问题而迅速回答问题,但在台下提问时,却反而没有我方同学来的踊跃,这一点似乎显得我们的学生比较热情好问。在研讨会休息时间,双方同学互动良好,对于彼此的研究主题皆有浓厚的兴趣,除了讨论研究之外,也分享彼此的研究生活、文化及未来就业等。 在接下来的两天的行程,主要参观新加坡的重点实验室,其中包含Institute of Material Research & Engineering、Silicon Nano Device Laboratory、Center for Optoelectronics、Data Storage Institute、Laser Microprocessing laboratory、Singapore Institute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等实验室,这几个实验室几乎都是整合型的大型实验室,完善的空间规划、整齐一致的实验设备,且实验室内皆有专人管理和保养贵重仪器,使用者只需上网登记及付费即可,大大提高研究人员作实验的效率。新加坡除了外在街道整齐清洁,也落实到各个研究角落,启用6-7年的研究大楼让人感觉像是刚落成不久,个人休息室也是保持干净整洁,似乎由外在的整洁也影响到个人。 新加坡虽是个以贸易为主的国家,但对于基础科学研究却是不遗余力,只要教授能提出不错的研究计划大体上都能获得充裕的研究经费,新加坡政府也有感于人才的重要性,凡是申请到新加坡大学博士学程的学生皆可获得四年的奖学金,因此每年都吸引世界各地优秀人才到新加坡就读,也造就多元化的研究环境,在毕业后工作一两年即可申请居留权。近几年特别受到中国大陆学生的青睐,占当地研究生人数的比例也已超过五成。 对于这次参访新加坡,深深感受到新加坡政府与国际接轨的用心,不仅在研究设备上大力支持,也提供优渥的奖学金吸引各地人才,人才不再仅仅局限于新加坡当地,一个实验室中常可见不同人种齐聚讨论,世界一流的设备加上一流的人才,这就是新加坡不闭门造车的开放政策。反观台湾虽然人才济济,个个勤奋努力,但却有股自家人切磋的淡淡忧伤,营造更兼容并蓄的环境,有着来自不同文化的脑力激荡,正是迈向国际、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最后再次谢谢所长和黄副所长不辞辛劳带领我们这次的活动,同时谢谢提供过去在新加坡旅游经验的邱天隆副队长和承办这次活动的筱文小姐,谢谢你们,让参与这次活动的同学有这次机会见识和体验实验室外的世界、提升个人的国际视野和知己所不足之处。
【之二】 撰文:光电所博士班学生邱天隆(代表团学生副队长) 这次很荣幸可以前往新加坡去做为博士班学生代表,在出发之前所长、副所长与同行的博士班学生共八位,一直密集地开了共四次的行前会议,所长也一直在会议中提醒我们出国交流用的公帑,是代替国家去做国民外交,深怕出国交流期间,我们失了礼节,所以一直不厌其烦的开会讨论前往新加坡大学交流细节、并再三叮咛学生报告要有国际的水准以免贻笑大方,再者经费更是得之不易,所以交流一定要有所收获;为确保有收获,故要求大家一定要注意听,并在结束后提出问题,而我们学生也不负所望达到要求并顺利完成这一次学术交流。 在出发前往新加坡的日子,大伙在飞机上找空档时间一直在背稿、并模拟上台报告的情况,可看得出大家对这次交流的研讨会认真准备的程度。坐了4个钟头的飞机终于到了新加坡,从空中鸟瞰新加坡一眼就看完了,之前听说新加坡很小,这次一看真的很小,面积比台北县市加起来小,不过新加坡的国民生产毛额却是很高,可见新加坡有其过人之处;而新加坡国际机场虽小,但是四处都可看到荷枪实弹的军人,新加坡的管理之严格可从此点看出。一出机场便看见新加坡大学四名接机的学生亲切地欢迎我们,前往停车场的路程也明显地感受新加坡真是有够热,之后的几天对天气的感受只有“很热”。 Workshop的当天,大家一早就集合拿着我们精心挑选的礼物,前往会议所在地IMRE去吃早餐,这一天也是我们在新加坡大学唯一有吃早餐的一天;IMRE是一个类似台湾中央研究院的单位,并非隶属于新加坡大学,其中有许多研究员是来自于学校教授,特别是材料科学所,包括大部分的学生也都是来自于新加坡大学,所以跟台大的中研院原分所性质很类似,这次会议安排是开放给所有人都可以参加,所以有许多的听众都是IMRE里的研究员、博士级的雇员、以及来自南洋理工的学生,学生交流的workshop办的完全是依据国际研讨会的方式,这让我们印象深刻,在中间休息时间与午餐休息时间大家都把握时间,跟与会的人针对各自所负责的研究互相交流,并进而互相了解各自不同的文化与风土民情,总括两国的许多方面皆不尽相同,但是特别不一样的应该只有语言方面,因为新加坡是个多种民族的国家,有马来、印度、华人,所以新加坡的语言也发展成独树一帜的singlish,融合了闽南、马来与印度的发音,一开始真的不适应听不懂,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印度人,或许是之前鲜少跟印度人接触,这次与印度人交流发现,印度英语的口音真的完全听不懂,即使看着稿子听他说,也只听到Da Da Da的弹舌音。不过新加坡学生的英文程度真的是比我们好很多,因为英文是他们的第一语言,相对于我们只有在出国时才会用的英文程度真的相差许多,这也是我们台湾学生的一大弱点。而此次交流的领域大多集中在材料科学中的长晶、奈米结构方面,显见新加坡对于基础科学的研究用心。 在接连几天的实验室参观当中,发现新加坡真的是很重视管理与纪律的国家,连研究机构与学术单位都一样,里面有许多相关贵重仪器都是特别请博士级的专门人员来维护管理并训练使用者,所以在每一个研究团队中皆有许多博士级的雇员,类似博士后研究,各自负责特定的研究题目、管理设备与训练学生等项目,专人专职的分工在此可看出,且每一个研究团队都有相当多的资源与实验设备,也包含可申请去使用国家级研究中心的仪器设备,所以新加坡真的提供给学生一个不错的学术研究的环境,另外还包括大学毕业生可选择直接攻读博士班,以及博士班学生的最长修业年限为5年,所以大部分学生大约4年就可拿到博士学位,再选择适合他们未来的规划等等,跟台湾的制度有很大的不同,这也难怪新加坡大学的研究团队中有这么多博士。看了新加坡大学的部分研究机构与实验室后,发现他们对于实验设备仪器的投资相当舍得,各式各样最新最好的SEM、TEM、STM、AFM、还有许多磊晶机台、 激光等等,都可以在这里找得到;其它硬设备也都相当现代化,例如图书馆以及与MIT远距教学教室等等,也难怪新加坡大学的世界排名可以超越台大。 在这几天的新加坡的学生交流活动中,收获最大的便是认识同团出访的其它实验室的博士班学生,在以前都没机会互相认识、互相了解,在这几天的交流当中,让大家有时间跟机会进一步了解所内各实验室中各自不同的研究领域与实验室中的仪器设备。非常感谢所上提供这交流的机会可以去见识不同国家、学校的研究环境,与不同文化的学生互相交流,并认识不同研究领域的人,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继续办下去,进而嘉惠更多所上的博士班学生。
|
||||||||||||||||
Research of Organic Light Emitting Materials Professor Chih-I Wu Graduate Institute of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台湾大学光电所吴志毅教授 In the previous year, we have been working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arrangement and orientation of the organic thin films deposited on various surfaces. We have probed the organic molecular arrangement at the substrate in nano-scale with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STM). We deposited less than 0.1 mono-layer of NPB on silicon surface and investigate with STM. As shown in Figure 1, the NPB molecules can be seen clearly as the bright spots on the surface. The NPB molecules are evenly spread on the surface of the substrate. More amazingly, some of the molecules are form as dimers as shown in the Figure 2. The underlying interaction and physic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dimers will be investigated this year. We also perform the photoelectron emission microscopy (PEEM) at National Synchrotron Radiation Research Center (NSRRC) to investigate the orientation of the organic electronic films on different substrates. Figure 3 shows the PEEM spectra of CuPc on ITO and Au surfaces. Form the spectra we can determine that CuPc molecules lie flatly on the Au surfaces, whereas the same molecules arrange perpendicular to the ITO surface with the same deposition condition. The result demonstrate that we can use PEEM to determine the stacking arrangement of the organic molecules at the surfaces with PEEM, which can be a good complement technology to STM and very useful to this nanotechnology projects.
Pseudopsectral Time-domain Simulation— A Virtual Optical Experiment for Tissue Optics Professor Snow H. Tseng Graduate Institute of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台湾大学光电所曾雪峰教授 Optical diagnostic techniques are developed based upon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pagation of light through tissue structures. However, to date, most optical models are based upon heuristic approximations. We propose a virtual optical experiment by implementing the pseudospectral time-domain (PSTD) algorithm on parallel computers. By means of the proposed virtual optical experiment, we investigate the phenomenon of light scattering by a macroscopic cluster of randomly-positioned dielectric spheres. The transi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from sparse scatterers to closely packed scatterers has been investigated. Research findings suggest that light scattering by a closely packed random medium should be treated as a whole, rather than a sum of consecutive series of independent scattering events. More importantly, the proposed virtual optical experiment is applicable to macroscopic, arbitrary geometry, providing a robust research tool for tissue optics.
Organic Deformable Mirror Professor Guo-Dung Su Graduate Institute of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台湾大学光电所苏国栋教授 Erbium-doped fiber amplifiers have made long-haul WDM transmission practical. Fiber amplifiers do permit multi-channel transmission, but it is critical to maintain signal integrity for all channels after cascading a number of fiber amplifiers. Variable optic attenuator (VOA) is the device that manages signal power in fiber optic links by inducing variable loss. It is used to control the power level of optical signals between outputs of light sources and electrical-to-optical (E/O) converters. It can also be applied to test the linearity and dynamic range of photo sensors and photo detectors. Fiber variable optical attenuator (VOA) has been previously realized by means of liquid crystal, acousto-optic, and MEMS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devices. Due to recent fast progress in micromachining fabrication, VOA made by MEMS technology shows high reliability and compact size, which make MEMS VOA promising for telecommunication applications. It was proposed to implement VOA by the optical beam spoiling method and 3-D beam spoiling was realized via a simple micro-machined deformable mirror device that changes the focal length of a membrane. The previous membrane approach, however, was made by brittle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The stroke was generally limited to less than 10 μm, and the highest attenuation was restricted to less than 5dB. In our lab, we have fabricated a novel MEMS VOA consisting of a deformable polyimide thin film aligned with a fiber collimator in a free-space configuration. Due to the compliant structure of an organic thin film, the deformation of an organic thin film can attenuate the light intensity > 15-dB with 0.01-dB resolution at the wavelength of 1550 nm. Its surface roughness was measured about 20 nm and the insertion loss caused by the membrane is 0.46 dB. The load-deflection experiment result shows significantly low residual stress of 3.2 MPa and Young’s modulus of 15 GPa The deformation of the membrane is up to 41 μm without permanent warps, and the membrane size is 6mmX6mm separated from a bottom electrode by 70 μm. It can be potentially applied to many other optical applications.
|
||||||||||||||||
液晶显示科技实验室(Liquid Crystal Display Technology Laboratory) ---蔡永杰教授 蔡永杰教授研究领域: 1. 半穿透半反射式液晶显示器 2. 快速液晶反应时间技术 3. 广视角技术 4. 新型液晶光电效应 一、概要 本实验室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研发新型的液晶显示器 (TFT-LCD) 技术。液晶显示器面板产业这几年已成为在台湾不仅是当红且是资本规模相当庞大的产业,其应用的领域范围相当的广泛,包括:液晶电视、计算机屏幕、笔记型计算机、车用导航系统、以及方便携带式的产品应用,如手机、PDA、MP3、数位相机…等。比起传统式的映像管 (CRT) 技术,液晶显示技术不但具有高分辨率、画质清晰、体积轻薄、省空间等主要特色,同时也兼具低耗电量和低辐射等优点。 二、目前研究课题 如前面所叙述,由于液晶显示器面板产业不但是目前产业重点项目之一,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中又以 ”可携带式产品的应用” 为主。由于携带式显示产品必须同时兼顾室内与户外所处环境的亮光条件,因此更需要运用「新型」的半穿透半反射液晶显示技术 (Transflective TFT-LCD) 达到此功能。穿透式显示器,在室内可呈现高对比的清晰画质,但因表面与金属层镜面反射效果,则会造成户外强光下对比大幅降低无法清楚的显示画面;相对而言,反射式显示器,却可利用反射板结构来反射环境光源,以提高对比与亮度,但在室内或较暗环境下画质则不清晰。因此半穿透半反射显示技术,可兼顾穿透式与反射式技术,在室内较暗环境可使用穿透模式来显示画面,但当在户外强光之下,亦可使用反射模式显示画面,符合携带式显示产品随处可使用之需求。 然而基于穿透光和反射光的路径不同,如果想要达到最佳的亮度,迄今多数的半穿透半反射型液晶面板都是需要采用复杂且低产能,以致生产成本较高的”双间隙结构 (double-cell-gap)” 技术。此外,这样复杂的结构也会带来对画质不好的影响,例如:液晶排列不规则、低开口率和液晶反应时间不一致…等问题。因此在最近几年,世界各地的研发人员都积极地希望能够研发出运用单间隙结构 (single-cell-gap) 的新型半穿透半反射液晶显示面板。不过这种单间隙结构设计在技术上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所以目前大多数被提出的设计在实际应用上常常遇上制程困难或拥有不良的光学特性等问题。 故本实验室藉由致力于发展新型的单间隙半穿透半反射型液晶面板,希望提出更新的概念与设计,并且研发出具有优良光学特性且简单结构的技术,进一步降低其生产成本。本实验室使用德国进口的专业液晶光学仿真软件 DiMos 及 2DimMos 来进行新型液晶显示器的概念与结构上的设计及最佳化。且在设备许可的情形下,进行液晶测试片(test cells) 的制作与分析。同时透过 DiMos 与 2DimMos 的专业液晶仿真软件,本实验室亦进行广视角与快速液晶反应时间 (如PVA, IPS, OCB ...etc.) 等相关技术的研究与模拟。
|
||||||||||||||||
为什么香蕉不能空腹吃?
有此一说: 在电视上看到关于香蕉的报导:为什么不能空腹吃香蕉?又为什么香蕉不宜放冰箱呢? KingNet 营养保健咨询医师回答: 香蕉对低温十分敏感,容易产生黑变现象,在学理上叫作低温障碍。因为它不耐低温,故不适合放在冰箱储藏。而所谓寒害(chilling injury)亦称冷害或低温障碍,这是由于产品受到低温引起的生理障碍,可能引起寒害的温度依产品而异,一般为13℃以下,冰点以上,有些对低温特别敏感的产品只要在13℃左右即可能受到寒害,如释迦、香蕉等,而有些产品在低至2~3℃左右才会引起寒害如荔枝、马铃薯等。 香蕉仅含少量的蛋白质和微量脂肪,而碳水化合物达20%,是热量的主要来源,一根香蕉约有半碗饭的热量。此外,香蕉含有维生素A、B1、B2、B6、烟碱酸、叶酸、C,及矿物质钙、磷、铁、镁、钾、锰等,其中,钾含量特别丰富,镁的成分也很高,更是食物中锰的最佳来源之一。 另外香蕉富含水果特有的果胶质,可以促进肠道的蠕动,具有帮助排便的效果。但是若在空腹或疲劳时吃太多香蕉的话,反而容易造成肠胃消化不良的情况。
本文由【KingNet 国家网络医院】提供
|
||||||||||||||||
版权所有 国立台湾大学电机信息学院光电工程学研究所 http://eoe.ntu.edu.tw/ 欢迎转载 但请注明出处 http://eoe.ntu.edu.tw/monthly.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