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人:楊志忠所長    編輯委員:蔡睿哲教授    主編:林筱文    發行日期:2007.07.06

所務公告及活動花絮    特別報導    人物專訪    實驗室介紹    健康小站

所務公告及活動花絮

 

6月份「光電論壇」演講花絮

時間:96615日下午430

講者:Dr. Gerd Keiser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
講題:An Overview of Biophotonics

Dr. Gerd Keiser96615日(星期五)蒞臨本所訪問,並於博理館101演講廳發表演說,講題為「An Overview of Biophotonics」,本所教師及學生熱烈參與演講活動

 

特別報導

 

∼與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博士生交流活動計畫∼

Optoelectronics Student Exchange Workshop

(時間:96年6月26日至7月1日;地點: 新加坡國立大學)

花絮整理:光電所博士班學生許森明

126日光電所公佈六月下旬「與新加坡大學博士生進行交流活動」之博士生選拔名單後,確定代表團由楊志忠所長、黃升龍副所長及八位博士生組成,獲選為代表團成員之博士生們皆深感榮幸有此一機會代表光電所與新加坡大學博士生進行交流。代表團於427日舉行第一次行前會議,選出學生隊長黃吉豐與副隊長邱天隆負責與新加坡學生代表協商安排各項相關事宜,在經過總計四次的行前會議後,代表團於626日上午從台灣出發,前往位於馬來半島南端的新加坡進行六天五夜的交流活動。

627日舉行的Optoelectronics Student Exchange Workshop為雙方代表交流正式拉開序幕,首先由本所楊志忠所長致詞,然後由新加坡大學Prof. S. J. Chua及本所黃升龍副所長分別介紹新加坡大學與台灣大學之相關研究單位。緊接著便是雙方學生代表針對所屬實驗室及個人研究成果進行報告,內容包括長晶、製程、特性分析及模擬設計等,於會議進行過程中,與會者與演講者之互動相當熱烈,顯示出雙方對於此一會議之重視。

在會議圓滿落幕後,接下來的兩天代表團成員在新加坡方面細心的安排下,參訪新加坡國立大學及新加坡國家重要光電相關研究單位與實驗室,包括Institute of Material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Silicon Nano Device Lab, Center for Optoelectronics, Data Storage Institute, Laser Micro Processing Lab, Singapore Institute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等。在參訪過程中,代表團成員皆對新加坡的研究環境及儀器設備留下相當深刻之印象,也從中學習到關於實驗室管理與規劃的寶貴經驗,著實獲益良多。

此次活動如此成功,首要感謝的是楊志忠所長與黃升龍副所長,在各次行前會議的討論及整個交流活動的過程中,兩位教授不辭辛苦地給了代表團學生成員許多的指導與協助,另外亦須感謝雙方學生代表規劃此次活動及光電所辦公室林筱文小姐協助聯繫處理各項事宜,當然最後要特別感謝校方提供此次交流活動的經費,讓代表團得以順利成行。

參與交流活動雙方師長與學生合影

 

人物專訪

毛明華副教授1990年畢業於台大電機系,1992年在台大電機系電波組完成碩士學位,服完兵役後,於1995年前往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求學,2000年完成博士學位後回到母校服務。

毛教授認為,大家對他最好奇的一點,是「為什麼會到德國留學?」毛教授回想個人整個求學過程,其實十分自然,並不感覺到曾經面臨重大抉擇,因此,當後來別人問及到德國留學的原因時,反而必須要仔細思索

為什麼他要選擇前往德國留學。久而久之,慢慢形成了這樣的答案:最早產生留德的誘因,始於高中時期曾經參加過一個活動,去過德國。那是一個科學參訪的活動,毛教授成為台灣的高中學生代表,在當時役男出國尚未解禁的年代,這樣的機會十分稀罕。透過這個活動,毛教授對德國產生了朦朧美好的印象。另外毛教授個人一些專業以外的興趣是和德文有關的,譬如像是音樂與歷史。出國留學是人生中相當黃金的一段時間,能夠有機會好好去了解這個語文與文化,由於英文在專業上本來就有一定程度的要求,未來還有磨練的機會,因此打算選擇非英語系的國家。德國在基礎科學的研究上是非常出色的,恰好毛教授碩士畢業後打算從事固態相關的研究,而固態領域在整個電機領域中是比較偏向物理的,因此,留學德國對毛教授而言,不管在專業或是非專業的角度來觀察,都是十分自然的選擇。 

19952000年在柏林工業大學求學期間,恰是量子點雷射蓬勃發展的時期,柏林工業大學的Bimberg教授研究群剛剛在1994年發表世界上第一個電流注入式的量子點雷射,而毛教授在Bimberg教授研究群的研究題目也正是探討量子點雷射的動態特性。回到母校服務之後,除了與林浩雄教授合作,繼續在量子點光電元件方面的研究以外,也另闢有關微共振腔的研究,包括以光子晶體或微碟結構來製作微共振腔雷射。目前,毛教授的實驗室已經實現了量子點微碟共振腔雷射,Q值高達14000以上。

毛教授的興趣很廣泛,包括了音樂、歷史、自助旅行。走訪巴赫的故鄉Eisenach、馬丁路德翻譯德文聖經的所在Wartburg,如同在柏林工業大學目睹1930年代第一代電子顯微鏡一般,會因為如此接近這些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而感到輕微的顫慄。

v 教授對於同學們在學習方面有下列的建議: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從事自己有興趣的工作與研究領域,比較能獲致長久的滿足。

曾有一位知名的鋼琴家,被問到為什麼沒有收入室弟子時,這樣回答:『我自己都還在不斷地摸索時,如何教導學生?』雖然個人目前忝為老師,但鼓勵同學們不要迷信權威,勇於提出自己縝密思考後的見解。

 

實驗室介紹

 

軟性光電實驗室Flexible Optoelectronics Laboratory---陳奕君教授

陳奕君教授研究領域:

1.      奈米矽晶薄膜技術 (Nanocrystalline silicon thin film technology)

2.      顯示科技軟性薄膜電晶體背板研究 (Flexible thin film transistor backplane technology)

3.      軟性薄膜矽基元件可靠度之研究 (Stability study of flexible thin film devices)

一、研究概要

本實驗室的研究領域主要為奈米矽晶薄膜技術以及軟性光電元件的設計、製作與可靠度之研究。軟性電子與光電技術在近年來的發展相當迅速,其主要的特點在於輕、薄、可撓曲,也由於這些特點,使其應用範圍大大的擴增。目前最常被提出的應用有可撓性顯示器(Flexible displays)及智慧型布料(Smart textile)等。其主要的製作原理就是將薄膜電子或光電元件與軟性基板結合,使其在原先具有的功能之外另增添可撓曲的特性。目前此技術以漸漸融入下一世代的大面積電子與光電產品(Large-area electronic and optoelectronic products)設計之中。

二、目前研究課題

(1) 奈米矽晶薄膜技術

近年來奈米矽晶薄膜在大面積光電與電子領域的應用與日俱增,其應用範圍涵蓋薄膜太陽能電池、薄膜電晶體等。由於其製程與目前成熟發展的非晶矽薄膜製程相容性及高,且具有較佳的載子傳遞特性,並與塑膠基板相容,因此被認為是相當有淺力的材料。我們所採用的製程方法為電漿輔助化學氣相沉積(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藉由製程條件與化學氣體成分的調整來獲取奈米晶相,針對結晶度與晶粒的大小(一般約在數奈米至數十奈米)對薄膜光學性質與電性的影響來作探討。並進一步應用於薄膜元件如電晶體或太陽能電池的製作與研究。

(2) 軟性薄膜電晶體背板研究

電晶體背板(Transistor backplane)在平面顯示器裡是相當重要的一部份,其主要的功能在於驅動或控制前端功能性元件的運作。目前在軟性薄膜電晶體背板的材料選擇主要可區分為兩大類:有機材料與無機材料。本實驗室主要是針對後者作研究,將矽基或傳統無機材料與軟性背板結合。相較於有機材料,矽基薄膜與傳統無機材料所具有的優勢在於製程的成熟度高以及材料的穩定度高,但當這些無機薄膜與塑膠基板結合時所面臨的挑戰包括薄膜應力的影響、製程困難度的增加以及薄膜特性的劣化等,而上述這些挑戰正是本實驗室目前主要的研究課題之一。

(3) 軟性薄膜矽基元件可靠度之研究

由於製程溫度上的限制,當矽基材料與軟性基板結合時可能造成材料特性的劣化,例如能帶間隙中的缺陷增加等,此時將會影響到元件的穩定性及可靠度。本實驗室藉由外加光照、電壓或機械應力等方式來觀察元件特性的改變,以了解製程條件、材料結構與元件可靠度間的相關性。

 

健康小站

 

自由基的最佳剋星—葡萄乾?

有此一說:

以食品所含有的抗氧化物質來說,最為大眾所知曉的,就是紅葡萄酒所含有的多元酚。但是,「多元酚」有很多不同種類,它們的作用力與效力各有不同。如果考慮到我們身體狀況的話,最好是攝取含多元酚最多、效果比較好、又不必費時間處理的葡萄乾。

葡萄所含有的多元酚集中於果皮的部分,所以想多攝取多元酚的話,那就必須連果皮也吃下去。但是一般人在吃葡萄時總是剝掉葡萄的果皮,只吃裡面的果肉;這樣的吃法不可能充分地攝取到多元酚。

所以就這一點來說,葡萄乾由於顆粒比生葡萄小得很多,所以很容易地連皮跟種子都吃進去,這樣的吃法才能得到效果,當然也能夠攝取到大量的多元酚。

請問這是真的嗎?

營養師回答:

營養保健諮詢科 陳正育營養師

其實,葡萄的確是個挺不錯的水果,適量食用對身體也真的很有幫助,不過葡萄畢竟只是食物而已,並非什麼神丹妙藥,然而過分渲染其神奇的功效,倒真不是件好事。上述文章的論點與一般人一樣,都以為葡萄乾裡富含鐵質,是預防貧血的聖品,事實上並不是真的如此。若以同樣100克的食物來作比較,豬肝就含了11毫克的鐵,而葡萄乾卻只含0.5毫克的鐵,此外葡萄乾裡的鐵質屬於非血紅素鐵,吸收率比較差,所以吃了一大包的葡萄乾之後,人體的吸收率仍是很有限。再者若為了補充鐵質而大量攝取葡萄乾的話,不但結果令人失望,反而卻因為攝取太多葡萄乾而誤食太多熱量,這樣是不是很得不償失呢?!

營養保健諮詢科 王界明營養師

葡萄籽跟葡萄皮的確是葡萄中比較含有一些被稱為抗氧化的物質前花青素(OPC),可是若是說想要單純靠一直吃大量葡萄乾且自己本身感覺出效果則可能需要長期的觀察,甚至應該是要六個月以上。因此本人還是覺得正常飲食、均衡飲食、定時定量是最重要的。另外說以醋浸泡是否會使效果較佳,我想沒有科學證據指出,可能是坊間一些發明偏方的人士自行的推斷,況且有人根本不習慣這種飲食法,即使勉強吃了一陣子也無法持續下去。

 

本文由【KingNet 國家網路醫院】提供

 

版權所有   國立台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光電工程學研究所   http://eoe.ntu.edu.tw/

歡迎轉載   但請註明出處   http://eoe.ntu.edu.tw/monthly.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