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人:楊志忠所長    編輯委員:蔡睿哲教授    主編:林筱文    發行日期:2007.04.01

最新消息與活動公告    所務公告及活動花絮    特別報導    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研究成果專欄

人物專訪    實驗室介紹    健康小站

最新消息與活動公告

 

   「北北區影像顯示科技人才培育電子報」2007年第二期出刊囉∼

「北北區影像顯示科技人才培育電子報」2007年第二期熱騰騰出爐囉!想知道影像顯示光電科技人才培育中心的最新消息與活動訊息嗎?歡迎踴躍點覽∼

光電所誠徵所長候選人啟事:

一、臺灣大學光電工程學研究所新任(第六任)所長起聘日期為本(96)81日,任期三年,特公開徵求所長候選人。

二、候選人應具下列條件:

   (一) 具光電工程相關領域之研究專長。

   (二) 具教授資格。

   (三) 現職如非本校教授,則須同時申請台大光電所教職。

三、申請資料:

   (一) 意願書。

   (二) 個人履歷資料:含學經歷資料、著作目錄。

   (三) 對本所教學與研究等發展相關之意見一至二頁。

四、收件截止日期:民國96427(星期五)下午5時前將申請資料寄達或傳送至台北市106-17羅斯福路四段一號國立

                                       台灣大學光電所辦公室「台大光電所所長推薦委員會」收。

五、聯絡方式

   電話:02-23677462、傳真:02-23677467

    E-Maileoe@cc.ee.ntu.edu.tw

六、相關資料,請查詢台大光電所網頁(網址:http://eoe.ntu.edu.tw)

光電所與莫斯科科技大學電子系(Department of Electronics, Moscow State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Radio Engineering, Electronics and Automation)簽訂學術交流合作備忘錄

在本所彭隆瀚教授大力推動及協助下,光電所與莫斯科科技大學電子系(Department of Electronics, Moscow State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Radio Engineering, Electronics and Automation)簽訂之學術交流合作備忘錄,已於一月下旬送電資學院核備,並於96年2月間以航空郵件傳遞方式完成簽約;本合作備忘錄主要規劃雙方學術教學及研究之合作交換計劃

   本所4月份演講公告:

日期 講者簡介 講題 地點 時間

04/13

徐爵民博士

工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電光所所長

工研院光電與電子領域研發情況

博理館

101演講廳

16:30-18:30

04/27

張亞中主任

中研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Optical nanometrology of Au Nanoparticles on a multilayer film

博理館

101演講廳

16:30-18:30

 

所務公告及活動花絮

 

3月份「光電論壇」演講花絮

時間:9639日下午430

講者:陳泰然教授(台灣大學學術副校長、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研究所教授)
講題:梅雨的故事-
由學生時代到現在最值得回憶的幾件事

陳泰然教授於9639日蒞臨本所訪問,並於電機二館105室發表演說,講題為「梅雨的故事-由學生時代到現在最值得回憶的幾件事」,本所教師及學生熱烈參與演講活動

時間:96323日下午430

講者:劉秀雯醫師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院長、中華民國醫用雷射光電學會理事長)
講題:
雷射在眼科之應用

96323(星期一)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院長劉秀雯醫師,蒞臨本所訪問,劉醫師個性風趣、和藹可親,演講過程妙語如珠,本所教師及學生皆熱烈參與演講活動,獲益良多

 

3月份光電所演講花絮

時間:9638日中午12

講者:陳奕君教授(台灣大學光電工程學研究所教授)
講題:
Thin Film Electronic Backplanes for Flexible Displays

陳奕君教授為本所新進教師,為讓大家了解她的專長及研究方向,於電機二館142室發表演說,講題為「Thin Film Electronic Backplanes for Flexible Displays」,陳教授本次演說吸引本所眾多教授及學生參與,現場反應熱烈討論不斷。

時間:96312日上午10

講者:Prof. Connie J. Chang-Hasnain (EECS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講題:
Nano-optoelectronics For Communications

Prof. Connie J. Chang-Hasnain來自EECS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是國際著名學者,應邀來台參加研討會並專程至光電所發表演說,為讓大家了解她的專長及研究,於312日上午10點假電機二館142室發表演講,講題為「Nano-optoelectronics For Communications」 ,現場參與師生反應熱烈。

 

特別報導

 

∼與韓國首爾國立大學(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博士生交流活動計畫  系列報導∼

【第一屆臺灣大學—首爾大學光電子材料與元件研究生交流學術研討會】

(時間:95年11月19日至24日;地點:韓國首爾國立大學)

之五

撰文:光電所博士班學生林皓武

第一屆台灣大學-首爾大學光電子材料與元件研究生交流學術研討會甫於20061120日至1124日於韓國首爾大學舉行。此次交流活動皆為雙方第一次舉辦此類的研討會,該研討會以雙方研究生為主,我們必須自己設計協商會議舉行方式,同時雙方各派代表主持會議,會議發表人也都是以研究生為主。

首爾大學參與此次交流活動的教授與學生們皆熱心地招待與打理我們在韓國這幾天的行程與食宿。在研討會與會外活動上,也大方地與我們交換專業與業餘方面的意見。其中還認識了幾位與我一樣喜歡攝影的韓國同學,大家在討論專業課題外,也交換了大量攝影上的技巧、器材心得,暢談甚歡。

此次會議的內容,分成六部分:

()氮化物

()奈米結構,

()發光元件,

()有機發光元件,

()波導與非線性光學,

()砷化銦鎵半導體。

在三十分鐘的口頭報告中,內容包含介紹自己實驗室與個人研究題目。由於對雙方的研究生而言,大多數人是第一次發表如此長的英文口頭報告,除了發表自己學術研究上的成果外,還兼需簡介自己所屬實驗室的研究方向與貢獻,大家都以緊張、謹慎的態度準備並完成此次的演講。我個人的工作包括主持OLED 第一個section以及在OLED第二個section中給一個演講。OLED section中,首爾大學與台灣大學學生發表的內容包含:有機發光二極體的介面特性、磷光有機發光元件、有機紫外光偵測器、有機薄膜雷射、有機元件的數值模擬、有機白光二極體等,可謂兼具深度及廣度。與會學生中,雖然研究背景不盡相同,很多是專攻於無機半導體,但是大家都能勇於提出問題,互相切磋。會議結束後緊接著是韓國大型實驗室的參訪,包括首爾大學內的OLED中心、ISRC (Inter-university semiconductor research center)與位於首爾郊區的KANC (Korea Advanced Nano Fab Center)。此次參訪讓我們體驗到韓國的研究環境以及研究精神。首爾大學的OLED中心與台灣大學的有機半導體相關實驗室比較起來,我覺得他們更貼近於業界,或許跟韓國業界與學界互動密切有關。在一般薄膜沈積與元件特性量測方面,跟台灣大學實驗室的設備差不多。但是他們如生產線般的cluster chambers與量測元件lifetime的設備是在台大沒有的,也讓我們耳目一新。該實驗室雖然非等級很高的無塵室,但在一個共用實驗室上(該實驗室開放給其他大學與業界使用),裡面能維持得非常清潔、實驗設備也整理的井然有序,也是我們能學習的地方。

雖然為了準備本次交流活動,大家的心情都是兢兢業業、緊張且興奮,但是結果卻是非常豐碩。在四天學術思考、文化風俗、語言溝通的衝擊下,大家都以滿載而歸的心情回國,但也踏出了我們研究生國際觀的第一步。

在這次交流活動中,有兩次談話內容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其中一個是在討論到大家出國開研討會或是參觀等,我發現首爾大學的學生有非常多的機會能到國外去開開眼界,並且與同領域的其他研究者互動,甚至碩士班的學生們都有兩次以上的出國開會經驗。我覺得在台灣大學邁向國際化一流大學的路上,學校應該要更支持、鼓勵研究生與國外學者交流。另外一個重要的訊息是,他們說一般電機相關領域研究生畢業後都能直接進入三星、LG等大公司上班,但是這些大公司的上班時間往往一個星期達到100小時左右。雖然這麼長的工作時間並不一定完全是我們要學習的模範,但是韓國企業這股拼勁,也讓我非常佩服。

這次交流活動能夠順利完成,要歸功於同行的三位教授:楊志忠所長、黃升龍副所長以及李允立教授在會議上、生活上辛苦地指導我們,此外,也要感謝光電所辦公室林筱文小姐在事前幫我們代表團做的完善準備,還有陳正言團長的帶領與跟首爾大學代表的交涉協商。雖然這次只是第一屆的交流活動,但我認為這次的活動對在台灣攻讀學位的研究生是相當有意義的,對我們的腦力、交流溝通的激盪更勝於參加一般國際研討會。希望這類的活動能夠常常舉辦,讓所上的學弟妹也能開開眼界,交流學習。

左上:與首爾大學教授學生群共進正式的韓國晚餐。

右上:與韓國學生在首爾大學校園內火紅的楓葉底下留影。

左下:研討會上回答與會研究生提出的問題。

右下:與首爾大學教授學生群共進傳統的韓式烤肉。

六】

撰文:光電所博士班學生唐宗毅

20061119日,由台大光電所與首爾大學相關系所共同舉辦的交流活動正式展開,在經過總共為期四天的活動之後,我真的深感幸運能夠參加此一活動。在這次與韓國首爾大學的交流活動中,我看見了許多有趣的事物並且學習到許多寶貴的經驗。首先是體驗到韓國文化的發展以及科技上的進步,除此之外,也與同行的老師和同學交換此行的感想,這對於一向各自忙碌於各自研究的我們來說,也是相當特別的經驗。

在這幾天的活動當中,參加此活動的韓國學生們都非常熱情好客地招待我們。在交通、餐點以及會議規劃的安排上,都可以體會到他們細心周到的考量。在會議之外的參訪行程當中,她們也都相當大方的與我們交換各種心得,話題從彼此研究的主題開始,到語言、風俗、歷史、政治、經濟、食物、交通等各方面。在這些交流當中,我們了解到雖然彼此生長的環境不同,但其實彼此都有著類似的理想,價值觀也相去不遠。

此次會議的內容,大約可以分成六部分:()氮化物的成長、量測、分析,()奈米結構的成長、量測、分析,()發光元件,()有機發光二極體,()波導與非線性光學,()砷化銦鎵半導體。我的報告是第一篇報告的論文,報告的內容主要在介紹實驗室研究的主題以及相關的研究成果。報告時心情十分興奮且緊張,所幸十分順利的完成了整個報告的過程,這是我做過最長的英文口頭報告,時間總共約為三十分鐘,我想這是一次很寶貴的經驗。在韓國同學的報告中,有兩篇尹教授的學生所報告的文章令我十分感興趣,都是氮化物相關材料的研究。在第一篇金同學報告的內容當中,提到製作百分之七十銦濃度的發光二極體,在第二篇報告中,使用新的氮原子源來成長氮化鎵,我想這些都是相當有潛力的研究,而我也在演講之外與他們進行一些磊晶上心得的交換。並且在一篇由一位吳同學報告的論文中,使用聚焦式離子束來做銦奈米線的磊晶。由於在台灣時本實驗室內開始有同學嘗試使用聚焦式離子束來製備穿透式電子顯微鏡的樣品,因此在此方面也特別與吳同學討論一些在製作上難度較高的樣品,希望此些心得在回國後能對本實驗室從事相關研究的技術有所幫助。

在星期三時我們參觀了首爾大學內的ISRC (Inter-university semiconductor research center)。特點是它具有整個LED產業從上游磊晶到下游封裝所需的儀器設備,是一個整合性的中心。另外也參觀了KANC (Korea Advanced Nano Fab Center),同樣也是在該建築內,具有相當多磊晶、製程、封裝等設備。反觀台大,許多儀器設備在質和量上都略嫌不足,而且整合的情況也較差。而有一點也和台灣情況較不一樣的是,在該些機構內有許多昂貴的儀器設備是由許多大公司,如三星和LG所捐贈的,而在詢問過同行首爾大學的學生之後,她們表示畢業之後會有很大比例的學生可以直接到這些大公司中工作,我想這些都表示出在韓國學術界和產業界緊密的關係。

由於時間不多,此次韓國行無法前往一些郊區的著名景點去體會深秋韓國的自然景觀,但是首爾大學內的景色以及首爾市的街景也已足夠讓我們感受到與台北大異其趣的景色。由於時值秋末冬初,黃色以及紅色的楓葉搭襯著少數的綠葉,數十棵如此美麗的路樹將首爾大學點綴得非常富有詩意。一陣寒風吹過,雖然讓人感受到在台灣鮮少感受到的寒意,但是接下來五顏六色紛紛落下的落葉卻讓人忘了寒冷。而我們在首爾市內的參觀行程主要是沿著清溪川步行到仁寺洞以及明洞,參觀許多有著韓國傳統工藝品的商店以及賣場。清溪川雖然只是一條小溪,但是卻相當清澈,沿途各種富有變化的造景也在首都慣有的忙碌中增添了一點緩和的氣息。根據我的觀察,韓國傳統手工藝品主要包括傳統服飾、木雕、水晶等等,帶有此些特色的相關商品更是成為觀光客的最愛,例如傳統服飾的娃娃、木雕面具、水晶吊飾等等。而在賣場裡有許多食品,最能代表韓國的食品就屬泡菜了。在首爾市的街上剛好碰到有製作泡菜的活動,街上的一角被堆積如山的泡菜所佔據,數十位韓國的婦女忙碌地在處理這些泡菜,相當特別。而除了泡菜之外,辣椒醬以及海苔也是相當的有名。

而除了與韓國方面交流之外,此次行動也提供了我們光電所內幾個學生代表之間交流的機會。在平時大家各自彼此忙碌於彼此的研究,唯一有交集之處大概也只有每週一次的專題討論,但其實彼此交流仍相當有限。當我們觀察比較韓國與台灣在各方面不同的同時,藉著互相的討論,不僅能夠互相了解,甚至更能激盪出更多的想法,我認為這反而是這趟行程中始料未及但卻相當重要的收穫。聊聊彼此的研究、生涯規劃甚至是人生觀,可以發現其實周遭就有許多優秀的同學值得我們在各方面去向他們學習。

而這次能夠如此順利完成整個交流活動,有許多需要感謝的人。同行的三位老師:楊所長、黃副所長以及李允立老師,都十分辛苦的陪同我們完成這次的交流活動,除此之外,陳正言學長以及光電所辦公室的筱文小姐在事前的準備上更是投入了許多的心力。而此次學校在經費上的贊助更是促成此行最重要的原因。雖然這次只是第一屆的交流活動,但我認為這次的活動是相當有意義的,希望這樣的活動能夠繼續的舉辦下去。我相信以後若有同學或學弟妹能夠繼續參加這樣的活動,一定也會與我有相同的感覺,在這樣的活動中滿載而歸。

 

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研究成果專欄

 

Electroluminescence from zinc oxide nanoparticles/organic nanocomposites

Professor Ching-Fuh Lin

Graduate Institute of Electro-Optical Engineer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臺灣大學光電所林清富教授

Zinc oxide (ZnO) is attractive for optoelectronics applications due to its wide bandgap and high exciton binding energy.  Most ongoing works for ZnO-based electroluminescence (EL) devices involve the epitaxial growth of ZnO thin film by metalorganic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Here we employ ZnO nanoparticles to prepare an inorganic-organic nanocomposite film by spin-coating method, and achieve   ultraviolet-blue EL emission.

The hybrid nanocomposite film is composed of ZnO nanoparticles, N,N’–diphenyl-N,N’–bis(3-methylphenyl)-1,1’-biphenyl-4,4’-diamine (TPD) and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  Utilizing the fact that the solubility of ZnO nanoparticle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PD: PMMA, we investigate the phase-segregation between TPD: PMMA and the ZnO nanoparticles upon spin-coating. With proper parameters for phase segregation, the ZnO nanoparticles and the TPD: PMMA, the organic hole-transporting layer,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layers. The hybrid nanocomposite with phase-segregation is then sandwiched between indium tin oxide (ITO) and aluminum (Al) electrode. Holes are injected from the ITO contact into the 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of the TPD matrix, and are transported towards the valance band of the ZnO nanoparticles. Similarly, electrons are injected from the Al cathode to the conduction band of the ZnO nanoparticles. Thus our ZnO-based device exhibits defect-free emission, as shown in Figures 1 and 2.  The narrow emission peak at 392 nm well corresponds to the ZnO bandgap energy. The phase-segregation condition enhances electron and hole recombination in the ZnO nanoparticles and also the emission. Our method has the prominent advantage of lowering the fabrication cost of ZnO–based devices.

Figure 1 Blue emission from ZnO: TPD/PMMA nanocomposite. Figure 2 Electroluminescence spectrum from ZnO: TPD/PMMA nanocomposite.

Generation of tunable blue/green light using ZnO:PPLN crystal fiber by self-cascaded second order nonlinearity

Professor Sheng-Lung Huang’s Group

Graduate Institute of Electro-Optical Engineer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e-mail) slhuang@cc.ee.ntu.edu.tw

臺灣大學光電所黃升龍教授研究群

Blue/green light sources are desired for many applications, such as projection television,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underwater communication, and biomedical analysis. Many approaches have been attem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tunable blue/green coherent light sources. A novel self-cascaded first-order 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 (SHG) and third-order sum frequency generation (SFG) in a ZnO:PPLN crystal fiber was proposed. This cascaded process is similar to c 3 process, so the third-harmonics can be generated using this scheme. The simulated SHG and self-cascaded SHG + SFG efficiencies are shown in Fig. 1. A PPLNCF with a pitch of 15.45 mm was successfully fabricated. Its cross section after etched by HF solution is shown in Fig. 2(a). At this domain pitch, the SHG signal and its fundamental signal at 1423.9 nm can satisfy the third-order SFG quasi-phase matching (QPM) condition. The measured SHG power at 714.2 nm was 12.25 mW under 100-mW input power, and the effective nonlinear coefficient achieved was 25.3 pm/V. The self-cascaded SHG + SFG power measured at 477.1 nm was about 700 mW under 350-mW input power. The maximum internal efficiency of the SHG is 14.84%. The tuning range of the self-cascaded SHG and SFG generated tunable blue-green light was more than 40 nm. When the input laser was tuned from 1414 nm to 1545 nm, the self-cascaded SHG + SFG generated tunable blue-green light was from 471.3 to 515 nm as shown in Fig. 2(b). The maximum simulated 3-dB bandwidth achieved using a gradient-period QPM structure is 196 nm, which is from 1476 nm to 1672 nm.

This work has been collaborated with Dr. A. H. Kung’s group at the Institute of Atomic and Molecular Sciences, Academia Sinica.

Fig. 1. The simulated SHG and self-cascaded SHG + SFG efficiencies. The inset is an expanded view.

Fig. 2. (a) The HF etched Y-face image of a poled sample with 15.45-mm domain pitch. (b) Blue/green light outputs by the self-cascaded SHG + SFG processes with wavelengths from 471.3 nm to 515 nm.

 

人物專訪

陳奕君助理教授19961998年分別自台大機械系取得學士及碩士學位,2004年自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取得電機工程博士學位,之後續留該校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直至20072月回到台灣,加入台大光電所成為助理教授。

陳教授的研究領域與專長有以下幾個方向:

1. 奈米矽晶與非晶矽薄膜元件製程與元件物理之研究

2. 可撓性電子與光電子元件之研究

    (a) 結合電子、光電子元件與可撓性塑膠或金屬基板

    (b) 可撓性元件封裝技術

3. 薄膜應力與元件於機械應變應力下特性之研究

陳教授相關成就與得獎紀錄條列如下:

1996               2nd prize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Paper Contest (with another three)

2003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Spring Meeting Outstanding Poster Award

2001-2003      Princeton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 Fellowship

除了工作上的專業研究,陳教授對園藝也有著濃厚的興趣;閒暇之餘,陳教授也喜歡利用登山健行和欣賞電影來充實自己的生活。

陳教授認為,光電產業包羅萬象,且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發光二極體於紅綠燈號誌的應用、生物醫學光電感測元件,光輸出入、光儲存元件,到目前台灣重要的液晶平面顯示器產業發展,太陽能電池等再生能源的開發,都是光電產業的一部分。

光電本身就是一門跨領域的學門,其所需要的基礎知識涵跨物理、化學、材料科學、電機、機械等等,元件的設計和量子物理、固態物理、電磁學息息相關。元件的製造和檢測則需要合成化學、分析化學、材料科學的基礎;光學系統的整合及精準度就與電機、機械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在光電教育方面,學生的培養就要從這些方面著手。

今天許多光電元件已逐漸取代傳統的器物或設備,例如發光二極體、平面顯示器等,它們憑藉著優越的特性,已成為明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例如太陽能電池產業,基於地球永續經營的理念與對再生性能源的需求,其前景十足。其餘如生醫光電也是正在蓬勃發展,是非常具有潛力的一員。此外,有機光電材料的開發,光電材料與奈米科技的結合,可撓性光電元件的研究等,也為未來的光電產業發展注入一股新的色彩。

v 教授對於同學們在學習方面有下列的建議:  

上課時集中精神聽講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而在夜間讀書之後隨即就寢休息,隔天清晨再稍稍溫習,更可加深記憶。

 

實驗室介紹

 

光電積成實驗室Integrated Photonics Laboratory---黃鼎偉教授

黃鼎偉教授研究領域:

     1. 光電積成元件與系統 (Integrated Photonic Devices and Systems)

     2. 顯示科技:色彩科學與影像品質研究 (Display Technology: Color Science and Image Quality)

     3. 照明應用 (Lighting Applications)

一、概要

本實驗室之研究主要分為三個領域光電積成元件與系統、顯示科技與照明應用。本實驗室採用 BeamPROPFullwaveLightTools 等電磁波與光學模擬軟體進行元件與系統之設計與分析;硬體方面配備有氣浮式光學桌、可見光紅光雷射、近紅外光波長可調雷射、光功率計、顯微鏡、可見光譜儀、近紅外光光譜儀、電腦與高精度六軸電控平台等設備。

二、目前研究課題

(1) 光電積成元件與系統 (Integrated Photonic Devices and Systems)

採用 Silicon on Insulator (SOI) 晶圓為基板,設計並製作出橫截面小於400nm x 400nm、波導彎曲半徑小於 40 μm 之微小型矽光波導元件,在光通訊系統中扮演光訊號處理之角色。相較傳統弱局限波導,其總體尺寸可縮小100倍以上。研究項目包含低損耗矽光電波導線 (Silicon photonic wires)、光纖與微小型矽波導之最佳耦合結構設計、微小型波導陣列光柵元件 (Arrayed Waveguide GratingAWG)、微小型極化分離器 (Polarization splitter)等。另外,矽光波導結構上製作MOSFET 結構,並以電訊號對載子濃度進行調制,可製作微小型高速矽光調制器 (Silicon optical modulator) 與光開關 (Optical switch)。若進一步在SOI晶圓上整合驅動電路、矽光偵測二極體、搭配外部封裝之雷射二極體,形成光電整合IC,可用於製作微小型光通訊傳接模組 (Transceiver module)

(2) 顯示科技:色彩科學與影像品質研究 (Display Technology: Color Science and Image Quality)

以人眼對所見影像的認知 (視知覺,Visual perception) 為出發點,研究人眼對顯示器所顯示之動態與靜態影像之色彩與影像品質的偏好,此研究結果可應用於提升顯示器的影像品質。此研究包含人眼喜好色 (Preferred color)、人眼對於經過量化 (Quantization) 後的色彩空間 (Color space) 之影像品質的鑑別、利用頭戴式視線追蹤器 (Eye tracking) 研究人眼凝視 (Eye gaze) 習性與影像品質鑑別之關係、用於提昇影像品質之影像處理演算法、灰階影像最佳化自動著色等。

(3) 照明應用 (Lighting Applications)

利用固態光源元件,進行照明應用研究。包含固態照明燈具之設計製作、固態照明燈具之色彩照度之自動校正、依使用需求進行動態變化之情境照明技術、用於治療用途之照明技術、手術中於術野局部照明光源之研究等。

 

健康小站

 

剩餘(過期)藥品如何回收處理?

有此一問:

請問目前台灣有沒有回收點,回收民眾平日看診沒有吃完的藥品?因為我有存放很多看病後之吃剩的藥,想丟掉,但不知會不會造成環境污染,因此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KingNet 家庭醫學科醫師回答

林青穀家庭醫學科診所院長 林青穀醫師

目前台灣有沒有回收民眾平日看診沒有吃完的藥品?或許可如同管制藥品局將過期管制藥銷毀方式,磨成粉加水倒掉。建議網友:通常醫師會建議吃幾天藥就是依據病程療程,勿自行停藥或逛醫院拿更多不必要的藥。

長庚醫院急診科、家醫科主治醫師 陳進明醫師

過期藥物應如何處理?這是一個有趣,而且實際的問題。要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必須先了解幾件事。

第一,藥物接觸人體的方式有幾種,有口服,有吸入,有由黏膜如陰道或肛門,有皮膚貼片或是藥膏等方式。

第二,口服藥物如何造成傷害,造成口、食道、消化道,肝臟與腎臟代謝等傷害。這類藥品,通常具有腐蝕性,或者其代謝產物具有肝臟或腎臟毒性。既然可以口服,代表腐蝕性低,至於肝腎毒性,則因藥物而異。

第三,吸入性藥物如何傷害,口、鼻,氣管與肺部。同樣這類藥物必然具有刺激性或腐蝕性。

第四,過期藥物多半是少數,也許有人會儲量到一個月到數個月,那些量仍然是很少。溶於水後,其濃度相當的低,對人體的傷害,是相當的少。

第五,對環境的傷害呢?這個資料目前仍沒有具體的資料,但我們若擔心這個問題時,可能更要考慮的是在藥廠製造藥物時的中間產物,或所用到的一些緩衝劑或是調配劑等,其毒性可能是更大的。

第六,有沒有必要設立回收站,集體銷毀。以目前的狀況,應該是不需要,除非有大量的藥物,如安非他命或是FM2等,需要額外處置外,只要沖入馬桶或是洗手即可。

第七,最重的一件事是,就像自助餐取食物一般,吃得下多少取多少。藥物有一項特性,尤其是抗生素,的治療是講究療程,最好是將一個療程完成,否則會造成抗藥性,則未蒙其利先得其害。

過期藥物,目前仍然建議丟棄或是沖水。更重要不要屯積藥物。

 

本文由【KingNet 國家網路醫院】提供

 

版權所有   國立台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光電工程學研究所   http://eoe.ntu.edu.tw/

歡迎轉載   但請註明出處   http://eoe.ntu.edu.tw/monthly.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