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期 2016年4月刊
 
 
 
發行人:林恭如所長  編輯委員:吳肇欣教授  主編:林筱文  發行日期:2016.04.30
 
 

本所5月份演講公告:

日期

講者簡介 講題 地點 時間

光電所專題演講

5/6 (Fri) 蔡宗祐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微電子工程研究所
全光纖架構下的Q-開關脈衝雷射技術(The technology of Q-switching lasers in all-fiber schemes)

博理館
101演講廳
 

16:30~18:00 

 

 

 

 
 
3月份「光電所專題演講」花絮(花絮整理:姚力琪)
時間: 105年3月4日(星期五)下午4點30分
講者: 高甫仁教授(國立陽明大學生醫光電研究所)
講題: Focus Awakens
  高甫仁教授於3月4日(星期五)應本所黃升龍教授邀請蒞臨訪問,並於博理館101演講廳發表演說。高教授本次演講題目為「Focus Awakens」,本所教師及學生皆熱烈參與演講活動,演說內容豐富精彩,與現場同學互動佳,師生皆獲益良多。

 

高甫仁教授(左)與本所所長林恭如教授(右)合影

 

時間: 105年3月18日(星期五)下午4點30分
講者: 羅裕龍教授(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
講題: Functional OCT System and SPR Sensor for Bio-applications
  羅裕龍教授於3月18日(星期五)蒞臨本所訪問,並於博理館113教室發表演說。羅教授本次演講題目為「Functional OCT System and SPR Sensor for Bio-applications」。本所教師及學生皆熱烈參與演講活動,演說內容豐富精彩,與現場同學互動佳,師生皆獲益良多。

 

羅裕龍教授(左)與本所副所長黃建璋教授(右)合影

 

時間: 105年3月23日(星期三)下午3點30分
講者: 肖云峰教授(北京大學微腔光子學和量子光學研究組 )
講題: Ultrahigh-Q optical microcavity optics and photonics
  肖云峰教授於3月23日(星期三)參與臺大北大日活動,活動期間蒞臨本所訪問,並於電機二館105演講廳發表演說。肖教授本次演講題目為「Ultrahigh-Q optical microcavity optics and photonics」。本所教師及學生皆熱烈參與演講活動,演說內容豐富精彩,與現場同學互動佳,師生皆獲益良多。

 

肖云峰教授(左)與本所王倫教授(中)及北京大學陳曉林教授(右)合影

 

時間: 105年3月25日(星期五)下午4點30分
講者: Prof. Lihong V. Wang (Optical Imaging Lab, Dept.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講題: Redefining the Spatiotemporal Limits of Optical Imaging: Photoacoustic Tomography, Wavefront Engineering, and Compressed Ultrafast Photograph
  Prof. Lihong V. Wang於3月25日(星期五)應本所孫啟光教授邀請蒞臨訪問,並於博理館101演講廳發表演說。Prof. Lihong V. Wang本次演講題目為「Redefining the Spatiotemporal Limits of Optical Imaging: Photoacoustic Tomography, Wavefront Engineering, and Compressed Ultrafast Photograph」。本所教師及學生皆熱烈參與演講活動,演說內容豐富精彩,與現場同學互動佳,師生皆獲益良多。

 

Prof. Lihong V. Wang(右)與本所孫啟光教授(左)合影

 

時間: 105年3月29日(星期二)下午3點30分
講者: Prof. Milton Feng (Micro and Nanotechnology Laboratory,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講題: Direct Modulated VCSEL at 85 C with 50 Gb/s Error-Free Data Transmission without the use of Pre-Emphasis and Equalizer
  Prof. Milton Feng於3月29日(星期二)蒞臨本所訪問,並於博理館101演講廳發表演說。Prof. Milton Feng本次演講題目為「Direct Modulated VCSEL at 85 C with 50 Gb/s Error-Free Data Transmission without the use of Pre-Emphasis and Equalizer」。本所教師及學生皆熱烈參與演講活動,演說內容豐富精彩,與現場同學互動佳,師生皆獲益良多。

 

Prof. Milton Feng(右)與本所所長林恭如教授(左)合影

 


 

 
 
 
     

~ 與南京大學(Nanjing University)博士生交流活動 2015  系列報導 ~

【2015 第八屆海峽兩岸光電科技博士生論壇】

(時間:104年11月15日至11月20日;地點:南京大學

【之七】

撰文:光電所博士班學生曾士綱

首先我很感謝臺灣大學光電所與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等相關籌辦工作人員和所有與會人士,包括師長與同學們,舉辦和參與此次海峽兩岸光電科技博士生論壇,藉由此次參與會議的機會,讓我獲得各種寶貴的經驗。除了能見識到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在光電和奈米科學領域的傑出研究成果外,也與南京大學當地博士生交流,透過相談增進彼此相互了解與學習,除了在學術研究上的啟發,也結識不少對岸朋友,獲得珍貴的友誼。

在2015年11月15日的凌晨4點,我們帶著惺忪的睡眼與疲憊的身軀,在隊長立人不停忙碌地撥打電話提醒下,這次南京交流所有與會人員終於在臺灣大學校門口集合完畢,並坐上遊覽車前往機場。除了飛行途中稍微顛簸外,平安抵達香港轉機,雖然飛往南京的航班誤點,對我們的行程造成不小的延誤,但或許是想與南京新朋友們見面的憧憬使然,我們依舊抱著雀躍心情順利抵達南京。從機場出來映入眼簾的是南京大學盛沖隊長率領的接機陣容,受寵若驚之餘,也感到格外溫馨,畢竟當地雖陽光普照卻無暖意,溫度意外乾冷,南京大學的同學仍在機場頂著刺骨寒風等待我們的到來。當天下午眾人坐上遊覽車前往南京大學參訪實驗室,在遊覽車上與南大同學交談,話題也慢慢從學術研究轉向實驗室生活與經歷,交談過程中會發現即使身處兩岸,只要身為學生,都會有著類似行為,比如說實驗做到很晚出門吃宵夜、抱怨一下自己指導教授然後繼續做實驗,或是週末節慶只能一個人待在研究室做實驗與改報告的心酸。跟臺灣學生一樣,對岸學生也是常苦惱畢業後面臨的就業壓力等經濟問題,尤其在人口眾多且經濟發展穩定的環境下,學歷通膨問題也開始浮現,因此競爭更形激烈,即便是高學歷也不一定能輕鬆找到理想工作。之前常聽媒體談及大陸學生如何、臺灣學生又如何,但是此次南京行後,覺得過去媒體所言太過浮誇,自己親身接觸後會發現原來我們彼此處境如此雷同與接近。

隔天也就是整個行程的第二天是我們的研討會,還記得當天早上因為前一天的舟車勞頓,我與同房同學瑋倫還差點遲到趕不上研討會,南京大學的隊長盛沖很貼心地留在旅館大廳等我們,並帶領我們前去會場。在連續兩天的會議中,看見兩岸的同學們紛紛展現出傑出研究成果,密集灌注如此龐大的訊息量,心靈上雖略有疲憊但卻受益良多,彷彿擴展了自己在思維上的視角,也感謝朱老師與祝院士對我發表的研究所作的指正。還記得有次中餐歇息時間,有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博士生,因剛畢業而未正式報名參與本次會議,但因抱著對兩岸學術交流的熱忱來旁聽,對我的研究感到有趣而前來會晤,談話內容主要是在研究工具上的討論並交換意見和訊息,並介紹一些自由軟件(free software)工具給大陸同學,雖然他們後來表示我提供的工具可能因網路限制而無法使用;而我也很羨慕大陸實驗室能持有大量正版授權軟體,大陸學生實際上相當重視版權和著作權,這跟過去只從媒體接收到的刻板印象是完全不同的。

研討會結束後的晚宴,我們和大陸學生座位完全打散交錯,同桌的南大同學孫曉晨為了讓彼此能夠更熱絡,於是主持了一些小遊戲,輸的人必須進行自我介紹,介紹內容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自己的實驗室與老師,甚至是自己的出生地。聽過不少同學自我介紹後發現,南京不愧是六朝古都,不論到哪都可以找到六百年歷史古蹟,即使是北京城最多也只有兩百年。當然其中也有不少同學是從外地到南京念書的,像來自湖北的柯善林,從他們的描述中得知大陸每年過年,也就是春運時人口流動量是非常驚人的,聽柯同學所說他在湖北老家還曾是古代三國赤壁古戰場。也有位同桌同學對臺灣不少大專院校的服務性社團對社會弱勢關注的行動感到相當稀奇與憧憬,例如去醫院或保護區協助打掃、到養老院照顧老人…等,在大陸大學校園裡學生們往往只關心自己的學業跟工作,這樣的競爭關係長久下來可能會加強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最後破壞社會的和諧性,他也期許大陸未來本科生也能做到同樣的事情,能夠發自內心關懷身邊的環境與人群。當晚南京大學的學生們帶領我們夜遊南京古城牆及玄武湖,由南京大學的谷平同學向我們介紹該城牆歷史,南京現殘留城牆最早是明代時期所建造,同時也是目前全大陸保留最完整的,每塊磚頭上都可以看到當時燒甕師的名字,過程中還發現原來谷平是中國少數民族白族的後裔,據谷平所述,他的家族史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時期從雲南遷移到湖南襄陽守城抵禦蒙古人的軍眷後代,我在想會不會因為這層關係,導致他對城牆建築特別了解?我也跟他分享過去我在台南古城牆考察心得,介紹一下臺灣已所剩不多的古城牆。

結束兩天研討會後則是行程緊密的文化參訪,先是數小時車程來到安徽宏村,這是一座有著大量明清時期歷史建築的古村落,同時也是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隔天前去參觀漁樑古壩和徽州古城,從中可以看出古人的建築智慧,在徽州古城還見到全中國唯一八柱牌坊。之後經歷五個小時車程回到南京,隔天前往中山陵,也是此次南京交流行程最後一天,經過五天緊密相處,從大家眼神中可以看出一絲不捨,最後帶著南大同學們的祝福,我們抵達機場回到臺灣。

(a) 與南京大學隊長盛沖(左)合影,歲末乙未於安徽漁樑古壩。(b) 會議結束當日,臺大與南大學生交換紀念品 。

 

之八

撰文:光電所博士班學生黃國祐

2015年11月15日飛機降落在南京祿口機場,期待已久的大陸之行便在對岸同學們的熱情接機下展開。緯度稍高的南京不像四季如春的臺灣,在這個時間已經很有秋天的味道,而我們就這樣迎著一路上落葉繽紛的杏黃抵達南京大學。經過兩天紮實的研討會,大家期待已久的文化之旅終於來了。第一天我們風塵僕僕地搭著車從南京所在的江蘇到了安徽黃山腳下的宏村,雖然宏村是世界文化遺產,孤陋寡聞的我其實是第一次聽到。但當導遊提到宏村在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前是有名的臥虎藏龍電影拍攝地點時,我便恍然大悟了!

宏村具有大量明清時期留下的古村落,並且有非常有特色的牛形布局,且是徽州民居的典型代表,村內不僅僅有民居,甚至也有書院以及祠堂等公眾設施,是非常完整的聚落,且直到現在甚至還有居民生活在裡面呢!而我們也對於古人的室內設計以及公共單位的規劃布局功力感到讚嘆不已,所謂的風水大概就是這麼回事吧?讓人們生活得舒服以及方便就是好的風水啊!然而在告別宏村之後,時間也不早了,到了黃山市區用了號稱八大菜系重口味的安徽菜之後,一行人便到了當地飯店下榻並且期待著隔天的行程。

安徽是個具有非常多歷史古蹟的地方,第二天我們到了鮑家花園以及官府參訪,看到了古人如何享受生活,如何陶冶心性,如何在絲竹亂耳以及案牘勞形之餘找一片令自己放鬆的園地。而且平常只有在電影上才看得到讓老百姓擊鼓申冤的官府,我也是第一次見到。整體來說,地大物博的大陸就連林園建築也不若臺灣一般袖珍迷你,大部分的建築物都是氣勢磅礡的,所以走進衙門的那一種衝擊性著實讓人感到印象深刻啊!另一方面安徽也是全中國大陸最多牌坊的省份,這次也看到了全世界唯一的八腳牌坊,讓我大開眼界,大陸果然是什麼都大呢!

沿路也逛了一些安徽的老街,跟臺灣老街比較不同的是,臺灣的老街比較有日式或是近代民國年間的風情,而這裡的老街則更有古老傳統中國味的感覺,我們一邊逛老街一邊走馬看花,時間也就這麼靜悄悄地從我們身邊流逝,到了該回南京的時候了。

在回南京的遊覽車上,許多人都累到睡著了,只剩我,心裡還惦記著那很合我口味的安徽菜,還有令人玩味的古老中式建築,這些都是臺灣看不到的風景。而南大的同學們也很熱情地一路瞻前顧後照應我們,雖然天氣陰雨濕冷,但心裡卻是暖烘烘的。我想在未來,無論是南京或是安徽,我應該都還會再來一次吧!不像沿海一些燈紅酒綠的大城市,這些地方有滿滿的歷史以及人文風情,還有很多與南大同學們的回憶。就這麼想著想著,直到飛機已經盤旋在臺灣的上空,我依舊想著,想著那古城裡的磚瓦,想著那街道上的翩翩落葉,還有想著那一張張熱切殷殷的面孔,縈繞在腦海裡,揮之不去。

 

光電所參與歐盟 European Master of Science in Photonics (EMSP) 碩士雙學位計畫  系列報導 ~

【之五】

撰文:光電所碩士班學生許喬為

一直以來臺灣的教育都是偏向填鴨式教育地指導學生怎麼考試,而沒有去思考語言的本質來規劃英文學習訓練課程。什麼是語言的本質?它就是個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方式,它的目的在於有效、精確的表達一個人的想法,語言,它不是學科是個「工具」。請使用它,學會生活課業上的英文、學會有禮貌地講英文、學會用英文反諷酸人講反話、學會用英文為自己辯護,甚至可以去嘗試學學小孩子可愛的英文、或是老一輩有高貴氣質的英文等等,請記住它就是個工具,「學會使用這個工具達到你想要的目的是最重要的!」,而不僅僅是檢定過幾分來讓你出國用的而已。例如我有些外國同學甚至單字量沒有我多,但在撰寫文章或是上台表達時就看得出來他們已經能「駕馭」英文九成以上,以表達出他們內心的想法,而我們大部分臺灣學生還是停留在英文是個學科的心態。

英文既然是跟其他來自不同世界的人交流的唯一方式,我想它的重要性就跟個人想和國際有多少接觸、臺灣將來會變成多國際化有關,其重要性只會有增無減。舉幾個切身之痛,我一開始過去聖安德魯斯時,其實無法習慣英國口音甚至蘇格蘭腔,常常會遇到別人很熱情跟我交談想交朋友,但我卻聽不懂他的笑話、他的諷刺或幽默(英國人很喜歡幽默地講反話),最後就變成無法深交,僅能維持淺層的朋友關係。或是在上台進行學術簡報時,有外國學生或教授討論或質疑我的論點,我想要辯護卻受限於英文而無法百分之百表達出我想說的。英文不好會使人不管在生活上或是工作上,每天都出現想挖好幾百個坑把自己埋起來的情況。如果想出國留學或工作,就好好把英文學到精吧!

對於英文學習,我有很多建議:

1. 如上所說,瘋狂地不斷地盡力地在各方面盡量使用英文這個工具吧!

a. 聽:狂看影片並嘗試把聽到的一字不漏寫出來,練習聽不同英文口音。推薦網站:www.englishcentral.com

b. 說:多聽才會說,說其實就是把你聽過的、讀過的再覆誦出來罷了。因此要多聽,並且強烈建議試著背起來。而如果要實際找英文母語者溝通甚至當面交流,可以去couchsurfing.comforumosa.commeetup.com之類的網站看看。如果想找英文家教網站可以去efenglishtown.com(貴 ,但較多歐美師資)、engoo.com(較便宜 ,大多為菲律賓籍師資)。

c. 讀:這方面臺灣學生普遍不錯,就是多讀各方面不同的文章,也可以多看reddit.com這個全球版PTT,可以追蹤一些NBA版、Taiwan版、news版、anime版之類的,你會瞬間發現我們用的英文跟英文母語者用的差多少。

d. 寫:讀完文章後試著寫部落格、 在FB上發表讀後心得等,加深對語言的敏感性、正確用法等。推薦網站:lang-8.com

2. 而在使用英文時一定會遇到千千萬萬個問題,請檢討並規劃出學習時程表,解決它們!

3. 最後請以「英文母語者可以做到什麼事情」去思考。例如以我們國語母語者聽到國語的ㄣ和ㄥ是有那個敏感性的,同樣的如果你聽得出來nŋ的差別時,才是真正達到學習目標了。

其實,我在出國的這一年多期間,英文的進步讓我受益良多,英文對我的影響已經不只限於多了一個工具罷了。它代表著更廣闊的國際觀、一個全新的思維。

長久以來我一直逼迫自己在全英文的環境(出國前就一直在進行),使用英文做筆記、所有軟體灌英文版、聽英文廣播、在腦中的思考用英文跟自己對話,甚至一度要求我的朋友跟我整整三天只能講英文。而所謂英文讓我有更廣闊的國際觀,具體顯現在我訓練自己Google時用英文查資料,接觸全世界人會知道的第一手、最重要的資訊,例如當你在遇到程式或軟體問題時,用中文搜尋只能找到一小部分臺灣開發者所聚集的社群,但用英文搜尋則是會有全世界的開發者來幫你解決問題,還附加知道全世界最大的開發者社群是在哪個網站,與全世界的開發者互動,才不會當個只知道臺灣流行什麼的鄉巴佬,可以說是直接接觸到世界脈絡呢!

而且學習英文也帶給我一個新的思維,甚至可以說在人內部產生另一個人格,因為每個語言的發展也是與各地方的歷史文化有關,他們的習慣用語也都代表著當地的思維,在使用不同語言時會有不同性格是很常見的,可以參考http://article.yeeyan.org/view/336920/341999。

另外我也很建議我們要多去學習美式英文以外的英文,了解美式英文、英式英文、澳洲英文、歐式英文,甚至可以藉此去學習各國不同文化呢!光是在英國,就有蘇格蘭腔、威爾斯腔、北愛爾蘭腔、倫敦腔,而其實倫敦腔內部就有分近十種!很多倫敦人th都會發成f、/ə/後面的連音會加上/r/ (idea of => /aɪ’dɪə rəv/)的子音,這些小地方其實是不同口音才會出現的現象,去了解一下是件很有趣的事情呢!

而且其實不只英文可以去學習,世界上還有更多語言值得我們去學學,我在比利時就去上一個月的法語語言學校,也藉此學習比利時的文化。在世界各國遊玩時,我也會每到一個地方就去學習當地語言,試著跟一些當地人交談。而不僅僅是在國外才能學習外語,其實回國後我就發現臺灣也是個多語環境!客家話、台語、原住民語、菲律賓話、越南話、大陸人的不同口音方言、粵語等等,其實到處都有,只是我們常常忽略,不是只有會英文才是會外語、才有國際觀,試著觀察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你會發現有很多機會可以去嘗試!像我回台後有時在中壢看到菲律賓人,我也會去跟他們聊上幾句,學學幾句菲律賓話(salama:謝謝),這些都是擴展視野的方式。學習語言真的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讓我們在臺灣也可以與世界接軌,就看我們願不願意。【精彩內容,下期待續~】

 

撰文:光電所碩士班學生程筠婷

離開蘇格蘭的那天,對司機大哥的一句「Thank you!」,讓我無比驚喜難忘,不是因為短短三個月就要匆忙離開這美麗城鎮的哀傷,而是從自己口裡自然流露的"蘇格蘭腔",道盡了這三個月環境和語言留給我的痕跡,那感覺是深刻的,就像回到從小長大的故鄉,回憶、思念與感謝會湧上心頭!

回想抵達蘇格蘭的第一天,坐在前往St Andrews的長途公車裡,期待又驚慌,因為公車要按鈴才會停,車上也沒有報站系統,所以我們不時往窗外確認路旁站牌上小小的站名,深怕坐過站,隔壁的老奶奶隨口問起我們的目的地,羞澀又帶著美國腔的"St Andrews"把他搞糊塗了,幾次的改變重音位置後,叮!奶奶領悟出我們口中的這個地方,並以"正確"的方式覆誦一遍,這個"St Andrews"重新開啟我們模仿的本能,就像小孩牙牙學語,就像外國人學中文,透過不斷的覆誦模仿,慢慢融入並駕馭這個語言的環境。這也是為什麼離開的那天那麼驚喜吧,像學會騎腳踏車一樣的感覺。

而這適應與學習的過程,也是會跌倒、需要不斷練習的!第一天的震撼後,不同的挑戰隨之而來。到超市買菜,看不懂食品名稱;到學校上課,聽不懂其他國家的英文腔調,無法捕捉英文母語同學、教授的速度;在網站上,每一刻接觸的都是英文,無法快速閱讀或抓重點。買菜可以只買認識的食物,或是查字典,聽不懂教授說的,可以自己看教材,但更深的知識與討論還是只能透過對話,減少摸索的時間、加快效率,更重要的是與人的關係只能透過對話交流!

因此我開始嘗試各種增進語言的方法,感謝的是我已經在一個絕佳的環境,每天聆聽、模仿、從對方的反應判斷是否有效、再修正,也常因這樣的學習模式鬧笑話,記得有次朋友開玩笑問我一個問題,我開心地回答YES,下一秒他們笑得人仰馬翻,直說我剛剛一定沒聽懂他在問什麼,就像國小第一堂英文課練習時老師問我"Are you a boy?",我用力點頭回答Yes一樣(我是女的,哈),雖然有點不好意思,但能娛樂大家又是學習的機會,何樂而不為?所以這成為了我學語言或其他新事物的有效模式。

而對於長期與更深入的學習適應,每週我與學校的英文老師討論自己的弱項、找相關資源並練習,我們從發音開始,接著閱讀文章、撰寫文章、口頭報告、到臨場協商等,一對一和小班制的教學,更能直接並快速地對自己的弱項加強!另外,我開始在每次與人對話前,會在心裡擬搞、修稿、默念以因應接下來各種可能的對話發展,還無法運用自如前,事前的預備會是很有效的。

不僅如此,這些思考的過程無形之中也重新組織了我的Mindset(思維)和思考邏輯!英文與中文的思維真的不同,舉例來說,我在用英文思考時所用的句子會比較正向積極,進而帶動我的待人態度與行動,還有因為英文文法架構較簡單,對於事件的描述也較有邏輯易理解。

一年下來雖仍無法很流暢用英文表達,但很開心能聽懂大部分的對話,能立即反應,而我認為最大的寶藏是英文這個語言帶給我的Mindset和思考邏輯!【精彩內容,下期待續~】

 

撰文:光電所碩士班學生陳帛鈞

在別的國家生活,語言總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除了最基本的溝通之外,對一個新世界的認識、和其他人的交流,或甚至是課堂上教授上課的內容等,都是需要適應的,這一年的生活中,我們也不斷在調整和取得平衡。

 

在蘇格蘭的時候,一開始需要適應的是蘇格蘭腔。還記得暑假剛到Glasgow參加會議,第一次聽到蘇格蘭腔的驚嘆,尤其Glasgow腔又是蘇格蘭各地腔調中被公認最特別和濃厚,會讓人一時間以為是另外一種語言,而由於語言的因素也讓蘇格蘭增添幾分獨特的神秘色彩。蘇格蘭跟英格蘭之間其實是容易可以觀察到差異的,蘇格蘭人的血統據說和北歐的血緣較為接近,也跟維京人的海上掠奪霸權有些關聯,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歷史背景,醞釀出蘇格蘭與眾不同的文化。想到蘇格蘭就想到愛丁堡街道上,穿著蘇格蘭裙的落腮鬍大叔,穿著整齊的正式服裝,在古老卵粒石鋪砌而成的街道旁,忘我地吹奏著bagpipe,那一首一首的旋律,在夏日中緯度的柔和陽光下,音符流竄在中古世紀的房屋城堡街道之間。我永遠也不會忘記我那一刻沈浸在蘇格蘭bagpipe的歡樂旋律和愛丁堡美麗街道之間的靈魂。

蘇格蘭人和人溝通的意願還有親切,比起英格蘭人或可能特別指Londoner來說,相較之下親切許多。在蘇格蘭人的身上,看不到很多人說的大英帝國的傲慢,談話間的蘇格蘭腔,也不會像英國腔那麼高雅曼妙,略帶有一絲絲的侵略感,它給我的感覺常常是比較粗獷、豪邁的口吻,常常在我沒有第一時間聽懂蘇格蘭人說話的時候,詢問後的下一秒,他們臉上出現的不是不耐煩,而是更努力想說明給你聽的熱切。這些小小的細節都讓身為外國人的我們,感覺到更加舒服自在。

 

還記得有一次在St. Andrews的物理系館門口,因為筠婷的鎖打不開,我們決定要去找系館的警衛尋求協助,幽默風趣如他,提到前一天傍晚有人看到兩個腳踏車小偷,開著貨車載走很多台腳踏車,還說他以前是個detective,他兒子在GE上班,之前來過臺灣工作好幾次,從事跟發電廠有關係的工作等等。最後我禮貌性地問他叫什麼名字,他說他叫做"Garly",我於是重複了一次,他說不是不是,開始拼給我聽"G…", "a…", "r…", "y…",我恍然大悟地說"Gary…?",他鬆了口氣般很雀躍地回答"That’s it!",當下我心中另一部分的疑惑像是獲得了解答,原來有些蘇格蘭人可能連自己的名字要以美國腔或是一般的英國腔發音時都發不太出來?其實就如同要我們爺爺奶奶試著模仿北京腔捲舌一樣困難吧!

開始慢慢適應英國腔和蘇格蘭腔之後,在開學的Biophotonics課堂上,又出現令人崩潰的口音,是一位來自南歐的教授,每次在講課的時候我都無法理解,全神貫注也只能大概聽懂。一開始其實很難適應,覺得英文聽力果然還有很多進步空間,還是沒辦法完整聽懂每個教授的課,我和喬為、筠婷三個人都覺得有點灰心,雖然仔細聽還是聽得懂大部份,但是仍然有很多地方無法了解。過了幾天,我問了一下我一位蘇格蘭的室友,同時也是這堂課的同學,關於這個老師的口音和上課能不能跟上。讓我驚訝的是,身為一個Native speaker的他,也覺得這門課很難跟上,大概只能聽懂50%的內容。在那天之後,我便釋懷了,或許這也不完全是我們的問題了。

不管是在比利時還是英國,英文都是我主要使用的語言。除了研究上的溝通、論文的撰寫,還有日常生活的交談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用途,是上台簡報時順暢說明我想表達的內容,而這也是我一直以來覺得很重要的地方,不管是中文或是英文,我都希望自己可以好好練習,一次簡報比一次還要好。我覺得表達自我的看法和意見是相當重要的,而要怎麼表達得讓人更清楚,還有更能夠掌握到重點且不至於分散注意力,更是一大學問。用中文來表達,其實已經是門學問,要用英文當然就更需要下功夫了。記得大學的時候第一次參加國際會議,是硬把講稿背起來,碩士班參加會議時也準備了講稿,雖然在報告的時候,本來想要直接臨場發揮,但最後太緊張幾乎還是照著念。在這一年裡面,我的英文簡報能力提升了很多,可以暢所欲言地直接表達和解釋簡報上的內容。我相信語言上面的提升也是在留學一年的短暫時間裡實質上的附加價值。

除了英文之外,在法語的學習上我也到現在都沒中斷。在出國之前,得知比利時的官方語言有法文,而我原本想去的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也位於瑞士的法語區,因此先在臺大語言中心外語組上了一期法文課,回國後入伍服外語專長替代役,除了每天工作跟英文息息相關,也持續在師大法語中心上課。因為我覺得學習語言至少要能達到可以日常對話的程度,這樣才有意思,這個語言能發揮的用處才大,另一方面我可以從中獲得的樂趣也更多。相信大家都有用英文跟外國人溝通過,當你發現你學了十幾年的英文,真的不僅僅是紙上談兵,而是真槍實彈地一來一往,或甚至是唇槍舌劍那般激烈,不管是哪個層次的溝通,可以和不同背景、文化的人互動,都是一種新的接觸和新的觀念交流,我喜歡這種感覺,這種發現自己可以用對方的語言跟他溝通、可以把語言真正運用、可以透過語言了解更多對方文化和想法的感覺,是很開心的。【精彩內容,下期待續~】

 

 

 

 
     
 
 

Modeling monochromatic light propagation through scattering medium via optical phase conjugation

Professor Snow H. Tseng

Graduate Institute of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臺灣大學光電所 曾雪峰教授

We model the propagation of monochromatic light through a macroscopic scattering medium by employing the pseudospectral time-domain (PSTD) simulation techniqu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appropriate amplitude and phase, monochromatic light can be directed through a scattering medium and focus into a narrow peak. Specifically, we compare: i) focusing monochromatic light through a macroscopic scattering medium, and, ii) focusing monochromatic light through vacuum. Based upon numerical solutions of Maxwell’s equations, we show that the sub-diffraction focusing can be achieved with monochromatic light of specific amplitude and phase; furthermore, simulation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is phenomenon is insensitive to the scattering medium.

Fig. 1. (a) Light propagation through vacuum. (b) Light propagation through a scattering medium exhibits a sinuous, complex pattern resembling a network of branching water channels.

Fig. 2. Simulation of light (λ = 4 μm) back-propagated through a scattering medium consisting of 1600 6-μm-diameter dielectric cylinders, each with a refractive index (a) n = 1.05, (b) n = 1.2, (c) n = 1.3, respectively. Inset-figures: Regardless of n, the back-propagated light converges coherently and reconstructs the original light profile.

 

Ionic polymer metal composite for an optical zoom in a compact camera

Professor Guo-Dung J. Su's laboratory

Graduate Institute of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臺灣大學光電所 蘇國棟教授

The reflective method is utilized in the optical zoom function of a thin camera for the advantage of folding the optical path. An ionic polymer metal composite deformable mirror used in a reflective zoom system achieves large deformations to change optical power with a low bias voltage. Polydimethylsiloxane is used as a buffer layer to improve surface roughness. The surface roughness of this layer is about 17 nm. The optical focusing power of the deformable mirror reaches 73.8 m−1 diopters with 3 volts. A complete reflective camera module is fabricated using two ionic polymer metal composite deformable mirrors in the zoom function. The zoom ratio is about 1.6 ×. This work has been published in Optics Express, Vol. 23, Issue 10, pp. 13265-13277 (2015).

Fig. 1. Optical zoom module  (a) Simulation image  (b) Entity image

Fig. 2. Experimental results  (a) Image at tele end  (b) Image at wide end

     
 
 
論文題目:應用水平狹縫波導結構控制絕緣層上矽光子元件極化分支特性

姓名:鄭乃嘉   指導教授:黃鼎偉教授

 

摘要

近年來由於高速數位資料傳輸的需求,傳統的銅導線的資料傳輸速率已經漸漸不敷使用。也因此將光通訊技術應用於伺服器間甚至主機板不同晶片之間資料傳輸的研究逐漸受到高度的重視。矽光子波導由於具有與主流半導體晶片CMOS製程的高度相容性,而在超小型光子積體電路的應用上有巨大的潛力。然而由於絕緣層上矽(SOI)光子積體電路中極化相依性的問題,例如極化相依性色散以及極化相依性損耗,大大地限制了它們與現代光纖通信系統中的整合能力。

在本論文中,一種基於水平狹縫波導結構的定向耦合器,已被成功運用來解決設計絕緣層上矽的波導的基礎元件中所衍生極化相依性的問題。藉由調控準TE與準TM模態的耦合長度比率,吾人發表一個十分有效率的極化分束器與極化不相依之定向耦合器。由於元件的結構性雙折射特性,準TE與準TM模態在定向耦合器中的耦合效應會隨著波導結構改變。因此,藉由通過改變長寬比和波導間距,吾人使用有限元素法的數值模擬,獲得高效率與緊實元件尺寸的最佳設計參數。

圖一、準TE及準TM模態定向耦合器的耦合長度比例隨著結構尺寸改變

圖二、準TE與準TM模態在極化分束器與極化不相依之定向耦合器中的傳播行為 (a) 極化分束器 (b) 極化不相依之定向耦合器

 

 

論文題目:增強型鰭狀氮化鋁鎵/氮化鎵金氧半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之研製

姓名:葉伯淳  指導教授:彭隆瀚教授


摘要

本研究中,吾人成功製作出一種增強型鰭狀氮化鋁鎵/氮化鎵金氧半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透過結合鰭狀結構與閘極掘入技術,並以光致電化學氧化法(PEC oxidation)與電漿輔助型原子層沉積技術(PE-ALD)生成之雙層氧化層作為閘極絕緣層與表面鈍化層,實驗數據顯示電晶體之臨界電壓(Vth)隨不同閘極掘入深度與不同閘極面積而呈現線性變化,斜率分別為0.36 V/nm與 -0.32 V/μm2。對於閘極長度與寬度為250nm×360nm的元件特性,其臨界電壓Vth = 1.2V,電流開關比(Current on/off ratio)高達108,所量得的電流增益截止頻率fT為9GHz,而最大操作頻率fMAX為36GHz。所觀察到的現象可歸因於兩個相互結合的效應:(a) 閘極掘入元件上有一介面負電荷密度為3.2 μC/cm2可以部份抵銷極化電荷的效應;(b) 側壁鈍化提供高電子遷移率的通道。

圖一、增強型鰭狀氮化鋁鎵/氮化鎵金氧半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之元件結構圖

圖二、增強型鰭狀氮化鋁鎵/氮化鎵金氧半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之直流與高頻特性圖
 

 
 
 

— 資料提供:影像顯示科技知識平台 (DTKP, Display Technology Knowledge Platform) —

— 整理:林晃巖教授、林暐杰 —

光子晶體的熱發射器

以高效率晶片作為窄頻寬中紅外光(IR)的光源,可以快速切換開關,可被應用在環境監測和感測。Takuya Inoue與日本京都大學的同事已經成功地整合四個離散的中紅外光半導體熱發射器,在GaAs基板上其中每一個發射器都可以被設計成發射不同的波長與個別作切換。
 

圖一 、(a) 電控窄頻寬的熱發射器,它由一個p-i-n砷化鎵二極體加入GaAs/ Al0.3Ga0.7As量子阱與具有三角形晶格微小空氣孔的PC板。(b) 一個製造完成的熱發射波長的電氣開關的顯微鏡圖像,其中(a)中所示的四個發射器被集成在同一晶片上,並透過一個溝槽作絕緣。

圖二 、該裝置的紅外線相機圖像(動畫)透過注入電流加熱,並過在真空中施加控制偏壓調制。(a) 加熱未經控制偏壓。(多媒體視圖)[URL: http://dx.doi.org/10.1063/1.4942595.1];(b) 透過應用-8V的控制偏差,調控四分之三的PC開關(多媒體視圖)[URL: http://dx.doi.org/10.1063/1.4942595.2]。

每個發射器均為正方形,尺寸為1.2×1.2平方毫米,包括一個P-N砷化鎵二極體結構具有GaAs/ Al0.3Ga0.7As多重量子阱(MWQ),包夾在n摻雜的GaAs下層與p摻雜砷化鎵上層之間。重要的是,該結構具有蝕刻而成的三角晶格(4.6至4.9微米的晶格常數)的微小空氣孔,以形成具有窄頻寬共振光譜響應的光子晶體圖案。在多重量子阱中,摻雜的電子顯示出中紅外光的強吸收由於一個中間次能帶(intersubband)躍遷耦合到光子晶體諧振能態。其結果是,作為一個高效率的窄頻寬中紅外光(波長〜9.1微米)的吸收器或熱發射器(一旦加熱)的結構,具有將近70的Q因子。該裝置是藉由流過n摻雜的GaAs下層的電流來進行加熱。

施加反向偏壓(-8 V)至p-n二極體以提取來自多重量子阱結構的摻雜電子,而改變結構的發光特性,並允許此放光輻射被高達100kHz的開關頻率所調制。實驗指出元件的效率遠優於傳統的寬頻帶黑體輻射光源。例如:這些窄頻寬發射器的功率消耗約為估計為3.9毫瓦,只是一個黑體發射的六分之一。然而進一步的效率提高,從理論計算而言應該還是很有可能的,原則上這種元件的功耗可以在次毫瓦規模。該團隊相信欲更加貼近該目標,從結構的幅框與連接電極造成的熱傳導和輻射的損失需要被減少。即使是與目前涉及使用多個濾波器、檢測器和機械斬波器的傳統感應系統相比,新型的晶片上之熱發射器可能有助於使感應器更加小型化且更高效率。

參考資料:

1. Oliver Graydon, "Photonic crystal thermal emitters," Nature Photonics 10, 209(2016)

doi: 10.1038/nphoton.2016.55

2. Inoue, Takuya, et al. "On-chip integration and high-speed switching of multi-wavelength narrowband thermal emitter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08, 091101(2016)

doi: 10.1063/1.4942595

   
 
 
 
版權所有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光電工程學研究所   http://gipo.ntu.edu.tw/
歡迎轉載   但請註明出處  
http://gipo.ntu.edu.tw/p16monthly.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