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期 2014年12月刊
 
 
 
發行人:林恭如所長  編輯委員:吳肇欣教授  主編:林筱文  發行日期:2014.12.30
 
 

 本所教授指導碩、博士生榮獲「OPTIC 2014 Student Paper Award」,特此恭賀!獲獎資訊如下:

學生姓名 獎項 指導教授
蔡政庭 OPTIC 2014 Student Paper Award(博士生) 林恭如
曾子芳 OPTIC 2014 Student Paper Award(博士生) 孫啟光
塗時雨 OPTIC 2014 Student Paper Award(博士生) 林晃巖
翁孟愉 OPTIC 2014 Student Paper Award(碩士生) 孫啟光
李思宇 OPTIC 2014 Student Paper Award(碩士生) 孫啟光
林重佑 OPTIC 2014 Student Paper Award(碩士生) 林恭如
劉建廷 OPTIC 2014 Student Paper Award(碩士生) 林清富

 本所王倫、彭隆瀚、蔡睿哲、吳育任等教授,代表本所參加電資學院慢壘隊,在12月20日舉辦之「臺灣大學工學院、電資學院暨法律學院教職員工慢速壘球賽」,歷經三場奮戰,勇奪創隊以來第一座冠軍盃,特此恭賀!

本所1月份演講公告:

日期

講者簡介 講題 地點 時間

光電所專題演講

1/9 (Fri)

石大成博士
PIDA

國際光年演講活動

博理館
101演講廳
16:30~18:00

 

 
 
11月份「光電所專題演講」花絮(花絮整理:姚力琪)
時間: 103年11月14日(星期五)下午4點30分
講者: Prof. Donghyun Kim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Yonsei University, Seoul, Korea)
講題: Surface-Enhanced Nanoplasmonics: Biosensor and Imaging Applications
  Prof. Donghyun Kim於11月14日(星期五)蒞臨本所訪問,並於博理館101演講廳發表演說。Prof. Donghyun Kim本次演講題目為「Surface-Enhanced Nanoplasmonics: Biosensor and Imaging Applications」。本所教師及學生皆熱烈參與演講活動,演說內容豐富精彩,與現場同學互動佳,師生皆獲益良多。

 

Prof. Donghyun Kim(左)與本場演講主持人孫啟光教授(右)合影

 

時間: 103年11月21日(星期五)下午4點30分
講者: 林彥穎博士(清華大學光電所研究員)
講題: 利用光學方式觀察果蠅神經網路
  林彥穎博士於11月21日(星期五)蒞臨本所訪問,並於博理館101演講廳發表演說。林博士本次演講題目為「利用光學方式觀察果蠅神經網路」。本所教師及學生皆熱烈參與演講活動,演說內容豐富精彩,與現場同學互動佳,師生皆獲益良多。
 

林彥穎博士(右)與本場演講主持人孫啟光教授(左)合影

 

時間: 103年11月28日(星期五)下午4點30分
講者: 朱治偉博士(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
講題: Conducting polymer for energy-related applications
  朱治偉博士於11月28日(星期五)蒞臨本所訪問,並於博理館101演講廳發表演說。朱博士本次演講題目為「Conducting polymer for energy-related applications」。本所教師及學生皆熱烈參與演講活動,演說內容豐富精彩,與現場同學互動佳,師生皆獲益良多。

 

 

 
 
     
 

光電所參與歐盟 European Master of Science in Photonics (EMSP) 碩士雙學位計畫  系列報導 ~

【之二】

撰文:光電所碩士班學生李偉任

我們修課是在聖安修的,每學期須完成30學分的ECTS,必修課為Research Skill以及Advanced Photonics Laboratory,而選修課是從六門中選四門,分別為Nanophotonics, Biophotonics, Display and Nonlinear Optics, Solar Power, Quantum Optics, Applications of Quantum Physics。英國的學制是一年有三個學期,每個學期大約三個月左右,因此課程是非常緊湊的。在聖安修課的那個學期收穫良多,印象比較深刻的是Research Skill,這門課紮實地教研究生如何做研究,從最基本的如何蒐尋文獻、如何批判學術文章、如何引用參考資料,到如何做簡報、上台報告的技巧、以及完成碩士論文的初步研究等,在臺灣很少學校會開班授課特別教研究生「如何做研究?」。

聖安的實驗課占了整個學期的大半時間,每周有三天的下午都是實驗課,整個學期大約要完成六到八個實驗。每個實驗皆須獨力完成並做實驗紀錄,最後拿著實驗紀錄簿找教授評分,評分方式是以口試的方式進行,教授會根據你的實驗結果、原理還有你的回答來詢問。一開始壓力非常大,除了語言上不太適應之外還必須全面去了解實驗內容。另外同一時間每個人都做不一樣的實驗,因此若有遇到問題通常都是請教助教,不過助教並不會直接給你答案,會引導你去思考。

其他選修課程往往都會由至少兩位教授分別授課,選修課的內容非常豐富,除了上課之外,也會有作業、上台報告、期末考等,有時候還會邀請該領域有名的學者前來演講。上課方式跟臺灣不太相同,通常每次上課只有一個小時,一周上兩三次,雖然一個小時看似很短,但其實不輕鬆。因為蘇格蘭學校彼此間常常有校際選課的關係,大部分的課程都會另外連接遠距教學,所以雖然在聖安上課,但投影螢幕上也可以看到來自附近大學的學生修課,像是Dunde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Glasgow, Heriot-Watt University。

另外還有一門Solar Power,是為期三天左右的緊湊密集課程,三天內除了上課之外還要完成三個實驗,且作業與報告量也相當龐大,雖然一整個學期就只有這三天上課跟實驗,但是時間太短且功課繁重,所以完成這門課的時候也是吃了不少苦頭,同學們大家都熬夜趕繳交期限!

在聖安因為課程相當繁重且緊湊,所以大約開學第二周之後,大部分時間除了上課就是在圖書館念書寫作業跟準備報告。因為宿舍離系館跟市區都很遠,很不錯的是物理系館裡面就有圖書館,所以每次上完一小時的課之後若不想再走回宿舍的話,就可以去物理系圖書館念書,等下午的實驗課繼續做實驗。一學期其實過 得很快,大約12月中便開始期末考,這邊的考試分兩部分,必答跟選答,選答通常是三選二或四選二,因為考試時間很短,所以通常都寫不完,而且即使有往年的考古題可以參考,但是僅能熟悉題型,期末考的題目都是新的,每一題都要需要思考才能夠作答。唯一期末考比較有趣的地方就是身處四百年悠久歷史的教室考試,是一個很特別的體驗。【精彩內容,下期待續~】

上課時,教授常常在課堂上實際操作,或做實驗讓我們更能了解課程內容

 

撰文:光電所碩士班學生陳井一

在聖安留學的日子並不長,大約只有三個月多的時間。扣除考試和讓我們準備考試的日子,其實這學期實際修課的時間並不長。這學期我們一共得修六門科目,其中有兩門必修和四門選修。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這些課程,其實課程安排是相當緊湊充實的。

兩門必修科目是研究技巧(Research Skills)和光電實驗課(Photonics Laboratory)。研究技巧這門課並沒有固定的上課時間,主要是由我們在聖安這段期間的導師負責。這門必修一開始會給我們兩篇相關主題的文章做比較回答問題,接著還會分配不同的光電主題給我們準備口頭報告,以及在學期末的時候繳交一篇介紹下學期論文研究主題的大報告(3000-3500字)。這樣的安排是讓我們學習如何藉由身邊的資源和網路搜尋資料做研究,為下學期的論文做準備,從文獻回顧去了解研究目的和方向,學習資料彙整,進而能在下學期完成一篇好的論文。這是作為研究生必須掌握的技能,看似簡單但其實要掌握好並不容易。光電實驗這門課也蠻有趣的,其實有點像大學的實驗課。實驗課每周三次,一次就佔整個下午3.5小時。一項實驗大約會花上一到兩周的時間,整個學期大約得完成七至八個實驗。這門實驗課有很多實驗題目可以選,每項實驗都會附上一些簡單的背景知識介紹。有些實驗會提供實驗步驟,有些則完全讓你自由發揮。實驗課期間會有助教在一旁,有需要的時候可以請他們引導你。完成一項實驗後,我們都必須帶著實驗紀錄簿(裡頭含實驗數據、實驗遇到的問題、實驗分析和結論等),去找教授評分。

選修課方面,是六選四。每一門選修課每一週上課時間約2-3小時,但特別的是每次上課每一門課安排的時間只有1小時,相較於臺灣這邊一次長達3小時的科目,個人覺得一次1小時反而比較能讓學生專注和掌握上課內容。雖然這邊的授課語言是英文,但不是每個教授都來自英語系國家,因此上課的口音有些微不同,剛開始的時候需要時間適應。此外,這邊上課情景也和臺灣的不一樣,老師和學生的互動頻繁,學生完全發揮不恥下問的精神,老師也非常鼓勵學生發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課程是遠端授課,上課方式是透過投影機現場轉播在另一端(根特大學或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的上課內容和情景,教室還備有麥克風讓你能跟另一端互動,有如置身於現場,非常有趣。作業方面雖然佔總分數的比例不多但卻非常頻繁。而且每一門課除了作業外還會有口頭或書面報告。

考試方面,這邊沒有期中考,只有期末考,而且佔總成績大約80%。這幾乎是一次定生死,因此在這邊課程結束後會有約2周的複習周讓我們備考。學校的網頁能找到考古題,但其實也只能做為考試題目類型參考,考試題目不會重複。認真寫作其實很重要,因為作業能引導我們準備期末考的內容方向。這邊的評分標準也不一樣,滿分是20分,拿個14-15分就算很高了,16分以上是特別好。

簡單來說,在聖安修課這段時間過得非常充實,轉眼三個月就這樣過去了。無論是整個學習環境、修課方式、評分標準跟在臺灣相比都不太一樣。剛到的時候的確需要一些時間去適應,尤其是語言上。我們東方人通常比較含蓄,因此若能主動點去諮詢、學習和請教老師同學會讓你更快融入。其實大家都很友善,只要敢問,大家都會很樂意幫助我們。【精彩內容,下期待續~】

 

撰文:光電所碩士班學生林詩穎

根據EMSP的學程設計,第一個學期在St Andrews會修完所有的課,而後第二學期則是完全投入於論文研究。在選課的部分分為必修和選修,選課的方式和臺大類似,都使用線上系統。較為特別的是,在orientation week時,學校會安排學生和指導教授見面,初步了解每個學生的選課情況,也會很親切地回答我們的問題,在學期中遇到任何情形都可以和指導教授溝通、尋求協助。在上課方面,每個教授的風格略有不同,大部分都樂於拋出問題,讓學生們思考,慢慢帶出課程的重點。大部分的教授都會反覆解釋某個理論或重要觀念,對我們這些初加入的亞洲學生較易跟上進度,有些教授上課步調較快,或是帶有歐洲口音,這些都需要一些時間來適應。相較於臺大,這裡的課業頗重,每個星期都有作業,也有許多上台口頭報告的機會,因此,在課業準備上是較為辛苦的。實驗課是差異最大的一門課,這裡的方式是一個人一組,而每個人挑選不同的實驗題目,直到當下的實驗完成後才能繼續下一個實驗,因此,在實驗過程中幾乎算是完全獨立的狀態,過程中遇到困難仍然可以和助教或教授討論,由於在每個實驗完成後都須接受教授的面試評分,因此,對於實驗內容都需花相當時間做準備,這樣的訓練不論是在理論理解或是資料整理上都是相當踏實的。期中時,實驗課也會安排我們至各個實驗室參觀,透過學長姐們的介紹,可以初步了解各個實驗室的研究內容,我認為這是相當有趣的一件事。另外一門印象深刻的課是為了下學期的論文研究做的準備—教導如何找資料、寫論文,會循序漸進地引導我們,從資料的蒐集、投影片製作到最後論文的架構,也是一門頗有意思的課。在口頭報告的部分,我認為是一個很棒、訓練自己的機會,同時,也能觀察別人的優缺點,就一般而言,歐洲學生的臺風和語言能力都相當好,報告內容也都會帶有幾分幽默感,不時增添一些輕鬆感,吸引聽眾的注意,這些都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雖然課業的負擔很重,日子都在不斷被deadline追趕的情況下度過,但透過這樣和以往不同的學習方式,讓我能以另一種角度檢視自己的學習,也能和其他同學相互討論,觀察他們不同的思維和表達方式,這幾個月的課程確實是獲益良多。【精彩內容,下期待續~】

 

撰文:光電所碩士班學生曾千芳

相較於五個月前剛踏上歐洲這片土地,那種有些惶恐與不安的心情,在倫敦轉巴黎往洛桑的火車上,卻是多了些期待和迎接的心境,有著「這次是真的一個人要開啟新生活了!」那樣難以名狀的心情。火車剛到達瑞士境內的時候,望向窗外大雪紛飛,景色美好得令人不禁微笑。剛到洛桑的火車站,手機沒電,無法導航到要去的短租。火車站的服務帥哥好心幫忙把我的手機充電,詳細告訴我該去的路怎麼走,然後燃起了一根菸,這是我對瑞士人的第一印象:禮貌紳士、樂於助人。經過超過半年的居住經驗後,也證明確實是這樣子沒錯。初來的三個月,真的是靠了許多認識和不認識的人幫忙,最後才安定下來。

剛到洛桑不久,住的地方還沒穩定下來就開始進實驗室了。EPFL和聖安德魯斯是截然不同的學校,它是瑞士兩間聯邦制的理工學院之一,在歐洲理工科領域極富盛名,是很新的一所學校。學校裡面的建築都很現代化,說好聽的話是滿有設計感的,不過整體感覺有種理工學院給人的硬梆梆印象,尤其是一走進校門左側大樓,也就是我們實驗室所在的地方,一樓整層是透明玻璃的無塵室映入眼簾。EPFL這間學校倒是給我蠻親切的感覺,和臺灣大學裡會出現的建築差不多。學校就在捷運EPFL站旁邊,交通很方便,學校的另外一面挨著美麗的日內瓦湖,很多活動和朋友的聚會都會辦在湖邊。全洛桑只有兩條捷運線,一條的終站就是市區,周末總是和朋友去市區,各種音樂會和表演常常都會在市區舉辦。相較於聖安緊湊的生活步調,同學之間因為只有一起修課的關係而難以變熟,我大概到了EPFL才真正體會到在國外求學的樂趣。和實驗室朋友變得熟悉,也間接認識了其他實驗室的朋友。每天一起吃午餐,晚上和周末也會一起出去玩,實驗和工作上的問題也是常常受到幫助,想起來是一段非常充實快樂的時光。不過因為是法語區的關係,生活上常常會有溝通上的困難,建議想在這裡長期生活的人學會法語會好得多。

EPFL是所生活機能很好的學校,由於一些住宿的問題,我最後搬進學校的宿舍,使我更加體會到這些便利。算是豐富多元的餐廳、咖啡廳、鄰近學校的餐廳和超市,比起聖安光要買個東西就要穿越森林方便許多。當然實驗室的研究設備及資源也相當充裕。由於很近的關係,有時候在實驗室待太晚也不會覺得危險,算是對獨身生活的人很好的地方。其實不只EPFL,瑞士給我相當現代化的感覺,人文及雄偉的歷史景觀較少,取而代之的是天然的湖光水色。

如果現在叫我重新回想EPFL,我大概會首先想起具高度設計感的學校圖書館以及從學校的空地就可以遠望到日內瓦湖的湖光山色。紅色的夕陽有些刺眼,斜照著波光粼粼的湖面、在學校空地玩著滑板的學生剪影,將EPFL的校園暈染成一幅令人難以忘懷的畫。【精彩內容,下期待續~】

 

~ 與南京大學(Nanjing University)博士生交流活動 2014  系列報導 ~

【2014 第七屆兩岸光電科技博士生論壇】

(The 7th Cross-Strait Ph.D. Student Forum on Phot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時間:103年9月28日至10月4日;地點:灣大學

【之三】

花絮整理光電所博士班學生程琮欽(代表團學生隊長)

兩岸光電科技博士生論壇為光電所重要的學術交流活動,研討會為雙方分別主辦一年後,次年由對方主辦;從2008年開始在臺大舉辦第一屆後,這次已經是第七屆了,因此又回到臺灣由臺灣大學主辦。為了讓研討會更完美,我們開了四次籌備會議,從一開始任務分配,不論工作、行程,由大至小都在一次一次的籌備會議裡詳細討論與確認,我們將行程、住宿、會場布置,以及企業與文化參訪逐一討論、規劃與執行。

這次的籌備會議中,很感謝林恭如所長與黃建璋副所長全力的支持,並且放心將整個研討會交給我們完成。過程中,更感謝所辦筱文的協助與經驗傳承,使得籌備更有方向且更有效率。完成整個活動後,讓我體驗許多以前未曾經歷的經驗,也增加我對於舉辦大型學術研討會的經驗與能力。

九月二十八日,也是教師節的這一天,我們一行人到桃園國際機場接機,第一個見到的是吴兴龙副院長,他展現出親切的態度與和藹的笑容,雖然飛機延遲,但是南大師生們完全沒有一點疲累的樣子 。

為了讓整個會議展現出最美好的一面,直到研討會開始的前一刻,我們都還在進行場地布置與檔案預備的最後確認。

研討會開始前的空檔,看見南大同學爭取時間,認真地研讀手冊裡的內容,並逐一標示重點,還不時地交換意見,這種學術上認真的態度,令我敬佩並值得學習。

在會議一開始時,可能因為大家對於環境還不熟悉,報告者完成報告後,僅有吳副院長與林所長提問;但是隨著時間經過,大家愈來愈熟識後,討論也愈來愈熱絡,往往都會超過規定的發問時間。在提問時間裡,吴兴龙副院長與林恭如所長提出了許多深入思考的問題,也開拓了我們的視野;另外,雙方同學也踴躍地發表了自己對於講者報告內容的看法,並於會後更進一步地交流。

我也利用會議期間內的休息時間與南大吴兴龙老师、詹鹏老师、江伟老师交流了兩岸學術上的觀點。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著重在理論、計算與模擬,而臺灣大學光電工程學研究所則是在技術實務上的應用為主。在修業時間方面,南京大學的博士生需經過三年的碩士研究生訓練,不過博士生的年限大約是三年,這比起臺灣目前的博士訓練年限四至五年來說,時間上的確是少了許多,但是南大的學生在學術發表上也是相當豐碩,一般來說南大的博士生在第一年或是第二年就會有國際性期刊的發表,甚至已經有了五篇第一作者的期刊發表,或是Nature Communication的發表,學術上的成果真是令人敬佩。

研討會過程裡,觀察到南京大學同學們除了會議提供的講義外,大多會再準備一本自己的筆記本,將會中所得到的新訊息與交流資訊記錄下來,並利用時間發問,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我的研究領域在新穎透明電極,以高溫化學氣相沈積法製備石墨烯,南大甘志星與涂文廣恰好都研究相似的領域,休息時間裡,也和他們交流了雙方在石墨烯技術上的差異,討論後,甘志星就馬上以電子郵件寄了最新的期刊給我參考,涂文廣也和我分享南大在期刊發表上的方式與技巧,令我收獲良多。

在此次兩岸光電科技交流研討會中,觀察並發現以下幾個特點:

1. 守時與紀律:各場次開始的時間,南大師長與同學均依規定時間就位,而且南京大學報告者對於時間掌握得非常精準,規定報告20分鐘,幾乎所有南大博士生都是在這個時間內完成。看的出來南京大學對於同學們在時間掌控上非常要求。

2. 國際期刊發表:南大學生在此次報告中,均有屬於自己的國際期刊提出,因此報告內容裡可見自己所發表的期刊內容。

3. 研究內容:南大多著重於原理的討論,在報告內容中可見較多的原理、公式計算與推導;至於臺灣大學著重於元件製作與性能特性,因此較多的設計結構與量測數值。

4. 中文名詞:一些中文名詞在雙方報告時可見不同,例如:Substrate=基板=衬底,Laser=雷射=激光,Device=元件=器件...等,初次聽到時雖然不熟悉對方的用語,但是在雙方交流後均能了解。

人氣獎票選是最緊張的時刻,每個人都希望獲得這個最高的榮譽,票選結果恰好是雙方隊長,至於為什麼隊長都擁有最佳人氣的原因,應該是因為先前雙方連繫及幾天下來接待所建立的情感吧!不過,這也應證了努力付出會有收獲!

南京大學是大陸全國知名大學,更是江蘇省第一名大學,雖然短暫交流一周的時間,但這七天裡所看到、聽到與接觸到的南大師生的表現與思維,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內心,讓我不論在科研、學習上,都功力大增,更上一層樓。 另外,經過籌備會議到研討會的過程,讓我對於舉辦會議的經驗更加豐富,在會議中也經歷難得的議程主持經驗,這些日子來努力的過程與成果,讓我更有信心面對未來的挑戰。

最後,感謝此次參與的所有同學:煜峰、端書、璧魁、承樺、志堅、子喬,佳瑩、文彥、國祐、立人、惠心,還有義務幫忙攝影的晏碩,謝謝你們。

 

【之四】

花絮整理:光電所博士班學生黃國祐

【文化參訪】

滿心期待的文化之旅,第一天便是以陣陣如蒺藜般大的大雨開場,難免令人感到沮喪。不過老天爺始終還是眷顧的,台北,終於在上午的企業參訪之後放晴了。

也許有人會覺得疑惑,身為一個台北人竟還會對台北之旅感到期待?說來也令人慚愧,由於平時的案牘與絲竹,讓身處在這個嘈雜都會的人們,很難能靜下心來體會它所擁有的文化與內涵,所以藉著所上給予的這個難得的機會,能好好介紹外地人自己的故鄉並且也趁機認識一下自己從小生長的地方,何嘗不是一件令人既期待又美好的體驗呢?

我們一路風塵僕僕地從新竹北上,第一個地點是位於鶯歌的陶瓷博物館。鶯歌-一個位於新北市與桃園縣交界的小鎮(現為鶯歌區),主要以當地盛產的陶土製作各式各樣的物品供應全國而聞名,全盛時期整個小鎮有多座大型窯場,雨天時常使得滿天煙灰混著雨水下得滿地泥濘,因而取台語諧音有了鶯歌的稱號。

跟著導覽員的解說,臺大以及南京大學的同學們漸漸了解了這個小鎮的歷史以及許多製陶的過程,而在知道鶯歌有臺灣的景德鎮的稱號後,南京大學的同學似乎也更加有了共鳴。

而今天的第二個目的地是聞名海內外的台北101,幾乎是每個來台北的觀光客都會造訪的景點,位於車水馬龍的信義區內,全長508公尺,曾維持五年之久的世界第一高樓,並且依舊擁有世界最快的電梯以及風阻尼器。這些特點讓南京大學的同學們感到非常興奮,人手相機拍個不停,想在這個特別的地方,這片土地的至高點留下許多珍貴的回憶。

只是礙於行程上的安排,我們沒能停留太久,讓許多沒拍到台北夜景的南大同學們直呼可惜了,直嚷嚷著下次還要再來!下次還要去其他地方!所以我們也約好了,下次再到臺灣時,會讓他們看看更不一樣的景色,再讓他們體會更不一樣的氛圍,畢竟,臺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啊。

在南大的同學離開之後不免有點為彼此剛萌發的友情感到些許的失落,但也慶幸有所上推行的交流活動,才能活絡兩岸學子的交流,無論是文化的或是學術上的。而另一方面,因為舉辦這個交流活動,也切切實實地加深了所上同學們的情感,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機會以及經驗,能認識這麼多這樣好的人,讓我想深深地對舉辦此次活動的臺大光電所表示感謝。

 

花絮整理:光電所博士班學生蘇佳瑩

【文化參訪】

第二天參訪行程為探訪北臺灣之美。一早,遊覽車沿著北海岸行駛,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湛藍的海水與一望無盡的天空,沿岸奇岩怪石美不勝收,此時相機快門聲與學生驚呼聲此起彼落交錯著;由於南京地處內陸,不易見到大海,南大同學們無不興奮感動,對於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力量更是讚嘆不已。途中經過著名的「黃金瀑布」,潺潺水流依著金黃色岩壁順流而下,美麗無比讓人駐足拍照留念。上午參觀坐落於金瓜石小城鎮的「黃金博物館」,了解早期金瓜石聚落開採礦物的人文歷史、親眼看到重達220公斤的金塊,更親身體驗「本山五坊」礦坑內礦道,讓兩岸學員對此留下深刻的印象。中午探訪神秘的「九份老街」,一個背山面海、保有許多日式建築的迷人山城,享用美味午餐、品嘗在地美食芋圓冰與草仔粿,放慢腳步沉醉於老街之中,肚子填飽了而身心靈也重新獲得能量。傍晚時分,抵達以豆腐聞名的「深坑老街」,老街歷史已有九十餘載,深具臺灣早期傳統特色;慢遊於傍晚的老街中,石板路與兩旁的舊式建築,讓人彷彿掉入時光隧道中,回到那個只有在歷史課本中出現的年代;晚餐各道佳餚以豆腐為主軸加以變化,品嘗得出廚師的用心及在地食材的美味。一整天的北臺灣文化洗禮,回程的遊覽車上,大家都心滿意足地隨著搖晃的車子而睡著了。十分感謝所上提供如此寶貴的文化參訪機會,不僅讓南大師生有機會認識臺灣傳統文化與歷史,更讓身為臺灣學生的我們更加深入了解自己生長的土地。

 

花絮整理:光電所博士班學生張文彥

【文化參訪】

第三天,我們一行人來到了臺灣最有名的故宮博物院。在這裡我們接觸到了各種中國古代文物,散發出濃濃文藝氣息,這便與前兩天好山好水的行程形成了鲜明的對比。雖然導覽員臨時生病,但在琮欽隊長的帶領下我們看到了舉世聞名的翠玉白菜,玉雕師運用玉石天然自成的色澤分布,雕琢出一株鮮活欲滴的白菜,作工之細,讓我目不轉睛。印象最深的還有雕橄欖核舟,依照橄欖核天然的外型,將果核雕琢成一艘小船,船上八人,每人表情各有不同,船底還刻有蘇軾的後赤壁賦,堪稱鬼斧神工,兩岸學生看了嘖嘖稱奇。

故宮一隅合照

晚餐在永康街的六品小館吃具有特色的浙江菜,茶足飯飽後,突然主桌那邊出現了一個大蛋糕,點起了蠟燭,原來今天是我們南京大學同學世鳳小姐的生日,臺灣同學很貼心地偷偷買了蛋糕為他慶生吹蠟燭,在所長的帶領下,場面好溫馨,好像我們就是親兄弟姊妹一樣,世鳳同學還感動得哭了,我們的眼眶也有淚水在打轉。

大家為李世鳳同學慶生

淚水擦乾後我們繼續前往永康街品嚐最有名的芒果冰,除了芒果之外,他們的雪花似乎也是芒果口味,綿綿密密的口感還不錯,搭配最上方的一球芒果冰淇淋,吃完就像上了天堂一般,大陸同學們更是一碗接著一碗。

雖然天氣稍冷,但大夥還是在永康街點了大碗的芒果冰來吃

由於不想這麼早就結束最後一天相處的時光,臺灣同學更是在旅館與大陸同學們玩這幾天最常玩的團康遊戲「誰是臥底」,玩到不想離開,半夜臨走前,我眼眶又濕了,這次的道別不知下次何時能再相會,後會有期。

 

 

 

 
     
 
 
Virtual Channels for Flowing Magnetic Beads

Professor Jui-che Tsai

Graduate Institute of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臺灣大學光電所 蔡睿哲教授

We have demonstrated the feasibility of a novel microfluidic system with virtual channels formed by ‘walls’ of magnetic fields, including collecting channels, transporting channels and function channels. The channels are defined by the nickel patterns. With its own ferromagnetism, nickel can be magnetized using an external magnetic field; the nickel structures then generate magnetic fields that can either guide or trap magnetic beads. A glass substrate is sandwiched between the liquid containing magnetic beads and the chip with nickel structures, preventing the liquid from directly contacting the nickel (Fig. 1). Collecting channels with different shapes are compared (Fig. 2). Moreover, we demonstrate I-, S- and Y-shaped transporting channels can steer magnetic beads smoothly. Also, a switchable trapping channel implemented with a bistable mechanism can perform the passing and blocking of a magnetic bead.
 

Figure 1

Figure 2

© 2014 IOP Publishing Ltd

S. H. Tang, H. W. Chiang, M. C. Hsieh, Y. D. Chang, P. F. Yeh, W. Y. Shieh, and J. C. Tsai, “An approach to implement virtual channels for flowing magnetic beads,” Journal of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 vol. 24, no. 7, 075016, July 2014.

 

Gate-Bias Stress Stability of P-Type SnO Thin-Film Transistors Fabricated by RF-Sputtering

Professor I-Chun Cheng

Graduate Institute of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臺灣大學光電所 陳奕君教授

Inverted-staggered bottom-gate rf-sputtered p-type SnO thin-film transistors (TFTs) with an atomic layer deposited HfO2 gate dielectric were demonstrated on glass substrates, and the gate-bias stress stability of these TFTs was investigated. The SnO TFT exhibits a threshold voltage of 2.5 V, a field-effect hole mobility of 0.24 cm2V−1s−1, a sub-threshold swing of 2 V/decade, and an ON/OFF current ratio of 103. Under gate-bias stress, the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shift with the same polarity as the stress voltage, whereas the sub-threshold swing and field-effect mobility remain almost unaltered. The threshold voltage shifts under various gate-bias stress voltages are well fitted by the stretch-exponential equation. The characteristic trapping time of carriers increases from 1.2 × 104 s to 6.8 × 105 s when the gate-bias stress voltage changes from −12.5 V to −5 V and increases from 1.3 × 103 s to 4.7 × 104 s when the gate-bias stress voltage decreases from 12.5 V to 5 V.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dominant mechanism of the threshold voltage shift is the charge trapping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active layer and the gate dielectric or at the gate dielectric near the interface. Larger amounts of threshold voltage shifts observed in the positive gate-bias stress may be caused by the bias-induced adsorption of oxygen on the unpassivated backchannel surface in addition to charge trapping.

Figure 1 (a) Transfer and (b) output characteristics of inverted-staggered bottom-gate SnO TFT.

Figure 2 (a)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SnO TFTs at various gate-bias stress times. (b) Threshold voltage shift (Vth) as a function of gate-bias stress time under various gate-bias stress voltages at both polarities.

Ref: I-Chung Chiu and I-Chun Cheng, “Gate-bias stress stability of p-type SnO thin-film transistors fabricated by rf-sputtering,” 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 vol. 35, pp. 90-92, 2014

 

     
 
 
論文題目:表面電漿金奈米結構之三維全彩光操控研究

姓名:張家民   指導教授:黃鼎偉教授

 

摘要

如何利用表面奈米結構操控表面電漿波(surface plasmon wave)是表面電漿子元件發展的重要議題之一,本論文研究飛秒雷射製作的金奈米凸起結構與表面電漿波交互作用之光學散射特性,分析其不同聚焦平面之散射影像,觀察圓弧結構的三維空間聚焦現象,如圖一所示。在此基礎上,進而設計金奈米凸起結構的幾何排列操控表面電漿波的三維散射行為,藉此控制聚焦位置、高度以及光強度空間分布,觀察激發波長、圓弧排列之金奈米凸起結構、聚焦位置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並量測其幾何排列對於表面電漿波的多波長三維散射行為,如圖二所示。

圖一、(a)表面電漿波之三維聚焦現象,(b)雷射製作金奈米凸起結構,(c) 表面電漿波之遠場散射 。

圖二、金奈米凸起陣列之原子力顯微影像、焦平面z = 0、z = 4.64 μm之光學散射影像。

 

 

論文題目:寬能隙半導體電晶體開發:非晶態氧化銦鎵鋅薄膜電晶體與增強型氮化鎵高載子遷移率電晶體

姓名:蘇亮宇   指導教授:黃建璋教授


摘要

本論文主要致力於發展實用寬能隙半導體材料電晶體,包含製備於玻璃基板上的低雜訊高速非晶態氧化銦鎵鋅(a-IGZO)薄膜電晶體(TFT)與製備於矽基板上高壓增強型(Enhancement-mode)氮化鎵(GaN)高載子遷移率電晶體(HEMT),在薄膜電晶體的部分我們以雙層氧化鋁/氧化矽(Al2O3/SiO2)結構作為元件絕緣層以提升閘極對載子的控制能力,在以典型紫外光微影技術(lithography)製備了閘極長度為1.5μm之元件,其對應fT為384MHz,fmax 為1.06GHz(如圖一所示),為目前玻璃基板上最高速的非晶態氧化物電晶體,在氮化鎵高載子遷移率電晶體部分我們利用p型氮化鎵覆蓋層(cap layer)實現元件增強型操作,在妥善控制p型氮化鎵蝕刻之下,元件表現出1.7V之臨界電壓(threshold voltage)以及大於200mA/mm之操作電流(如圖二所示),在閘汲極間距16μm下也可成功達到1630V之崩潰電壓,而在大尺寸元件方面,也成功以多指型(multi-finger)結構實現工作電流超過6安培之增強型氮化鎵功率元件(power device)。

圖一、製備於玻璃基板之非晶態氧化銦鎵鋅薄膜電晶體之射頻特性。

圖二、製備於矽基板之增強型氮化鎵高載子遷移率電晶體直流特性。

 

 
 
 

— 資料提供:影像顯示科技知識平台 (DTKP, Display Technology Knowledge Platform) —

— 整理:林晃巖教授、廖瑋珅 —

聲子探測

金屬粒子緊密間隔的介電間隙(Dielectric gaps)可能導致電磁場的大幅增加。這種效應通常使用在非線性光學程序(nonlinear optical processes)增加輸出信號上,像是取決於電場強度四次方的拉曼散射(Raman scattering)。Daniel Sigle和Jeremy Baumberg及在英國和法國的同事們使用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ERS)來研究獨立的超薄硒化鎘(CdSe)奈米盤(nanoplatelets)(如圖1)的聲子(phonon)模態 (Phys. Rev. Lett. 113, 087402; 2014)。奈米盤被製造在70奈米厚金膜和直徑為100奈米之金粒子之間的奈米間隙(nanogap)中。改變在奈米間隙內的硒化鎘盤厚度來調整拉曼偏移(Raman shift)且使其能夠作高波數(high-wavenumber)聲子色散的分析。
 

圖1、奈米間隙之獨立的硒化鎘奈米盤。

「採取自夾在金奈米粒子和金表面之間的單一奈米盤之SERS光譜,顯示一個垂直於與位於盤內平面之聲子模態震盪雙峰(doublet)(如圖2)。」Baumberg告訴Nature Photonics,「這個垂直平面模態無法使用傳統拉曼光譜儀來觀察。在此奈米尺寸電漿子(Plasmonics)間隙的強電場增加及場向量導向揭露出布里淵區(Brillouin zone)深處的隱藏資訊,顯示出超薄材料的震盪特性。」
 

圖2(a) 使用SERS量測不同厚度的硒化鎘奈米盤:分別是3、4、5原子層。(b)傳統拉曼散射量測相同的硒化鎘奈米盤。

當問及他們如何得到這個結果,Baumberg告訴Nature Photonics當他們領悟到他們可以把非常薄的半導體放入這些金屬結構的奈米間隙中,他們想要將激子(excitonic)躍遷耦合到受限的電漿子(plasmon)。Baumberg的研究團隊已經在開發機械式強耦合半導體微空腔系統上工作了一段時間,在早期他們使用SERS來檢驗奈米間隙內硒化鎘的品質,並且注意到不尋常的拉曼偏移修正。

Baumberg把這項工作要歸功於與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小組(French CNRS group)的合作,他們不僅成長出這些特定原子層厚度的奈米盤,也開發出電漿子奈米結構(plasmon nanostructures)使硒化鎘受限於如此微小空腔中。除了製造以外,另一個挑戰是從奈米接面(nanojunction)收集足夠的信號以觀察硒化鎘隨著時間而產生的變化,但在同一時間避免使用強烈的照明破壞半導體。

這項研究證明把半導體放入電漿子奈米空腔,能夠觀察到新的特性以及打破正常的選擇規則(selection rules)。人們希望,這項研究可以給次世代的二維材料(如:石墨烯)帶來一定的影響。該研究團隊希望能直接觀察到電子的交互作用並且更進一步控制它們來創造超低功率(ultra-low-power)元件。為了達成這個目標,Baumberg說他們已經使用像這樣的微小奈米空腔來分離水。


 

參考資料:

1. David Pile, Spectroscopy: Probing phonons, Nature Photonics 8, 753 (2014)

doi:10.1038/nphoton.2014.226

http://www.nature.com/nphoton/journal/v8/n10/full/nphoton.2014.226.html

2. Daniel O. Sigle, James T. Hugall, Sandrine Ithurria, Benoit Dubertret, and Jeremy J. Baumberg, Probing Confined Phonon Modes in Individual CdSe Nanoplatelets Using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Phys. Rev. Lett. 113(8), 087402 (2014)

http://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13.087402

   
 
 
 
版權所有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光電工程學研究所   http://gipo.ntu.edu.tw/
歡迎轉載   但請註明出處   http://gipo.ntu.edu.tw/monthly.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