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期 2013年10月刊
 
 
 
发行人:林恭如所长  编辑委员:吴肇欣教授  主编:林筱文  发行日期:2013.10.25
 
 
本所11月份演讲公告:

日期

讲者简介 讲题 地点 时间

光电论坛

11/1 (Fri) 郑木海教授
国立中山大学光电工程学系
结合艺术与科学高耦光组件与模块之构装
(The Art and Science of Packaging High-Coupling Photonics Devices and Modules)
博理馆
101演讲厅
15:30-17:00
11/15 (Fri)

李正中教授
国立中央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系

Coatings for DUV & EUV

博理馆
101演讲厅
15:30-17:00
11/22 (Fri) 陈俐吟助理教授
国立中山大学光电工程学系
待订 博理馆
101演讲厅
15:30-17:00
11/29 (Fri) Prof. Charles W. Tu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ECE Dep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待订 博理馆
101演讲厅
15:30-17:00

 

 
 
10月份「光电论坛」演讲花絮(花絮整理:姚力琪)
时间: 2013年10月4日(星期五)下午3点30分
讲者: 张雄教授(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光子学中心 )
讲题: MOCVD growth and fabrication process of high performance GaN-based LEDs
  张雄教授10月4日(星期五)应冯哲川教授之邀请,莅临本所访问,并于博理馆101演讲厅发表演说。张教授本次演讲题目为「MOCVD growth and fabrication process of high performance GaN-based LEDs」。本所教师及学生皆热烈参与演讲活动,演说内容丰富精彩,与现场同学互动佳,本所师生皆获益良多。
 

 

张雄教授(右)与本场演讲主持人曾雪峰教授(左)合影。

 

时间: 2013年10月18日(星期五)下午3点30分
讲者: 郭浩中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 Institute of Electro-optical Engineering, NCTU)
讲题: Recent progress of efficiency droop improvement for high efficiency GaN-based light-emitting diodes
  郭浩中教授于10月18日(星期五)莅临本所访问,并于博理馆101演讲厅发表演说,讲题为「Recent progress of efficiency droop improvement for high efficiency GaN-based light-emitting diodes」。演讲内容丰富精彩,本所教师及学生皆热烈参加,与现场同学互动佳,本所师生皆获益良多。
 

 

郭浩中教授(右)与本场演讲主持人曾雪峰教授(左)合影。

 

 

 
 
 

光电所参与欧盟 European Master of Science in Photonics (EMSP) 硕士双学位计划  系列报导 ~

撰文:光电所硕士班学生吕韦辰

【之二】

在St Andrews学校待的时间其实不长只有三个月,如果扣除最后三周考试和复习的时间,实际上课天数大概只剩两个月。在这段期间内,总共有两门必修和其它四门选修课要上。必修课包括研究技巧 (Research Skill)还有光电实验课(Photonics Laboratory)。研究技巧会让我们上台练习口头报告、撰写跟光电科技相关的文章,以及期末要交一篇介绍之后论文研究主题的大报告(大概3000字)。这些安排目的是要让我们先对论文有初步的研究,并且能够练习整理收集到的资料,进而归纳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至于光电实验则有点类似台湾的实验课。每一到两周每个人要完成一项实验,每项实验可能占1到2分不等,整个学期总共要完成8分的实验(另有2分报告分)。这门课特别的地方在于有非常多不同种类的实验可以选择,像是Solar cell、LED、SHG、Optical tweezer等,甚至还可以选去无尘室作实验。此外,每当完成一个实验后,都必须要带着实验记录本跟实验的数据、笔记去找老师评分。老师会根据记录本上写的信息和实验的数据来问问题,最后再给一个分数。除必修课外,还要上四门选修课,所以一周并没有太多空堂时间。

欧洲上课的方式跟台湾不尽相同,学生通常跟老师互动频繁。老师可能会抛砖引玉地丢出一个问题希望学生思考,学生也会很乐意且主动地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答案不一定正确。在St Andrews,一堂课可能会由两个老师针对不同主题来上课,所以作业考试也会由不同老师各自出题。这边没有期中考,作业又只占一小部份,所以期末考会占总成绩大约85%,等于是一试定江山,因此最后期末考周学生都会非常认真来准备,图书馆一定是呈现爆满的状态。

考试的话,学校网页都可以找得到考古题。但是有考古题也没有用,因为考古题是用来给学生参考考试题型的,考试不会出重复的题目。题型也很特别。考卷会分成两大部份,第一部分的题目必须要全部作答,而第二部分的题目就可以选其中几题来作答(5选3或4选2),学生可以选自己比较有把握的题目。但是考试时间通常很短,大概一到两小时,所以一旦选定作答题目最好不要轻易更改。欧洲学校评分的量尺标准跟台湾也不一样。那边满分是20分,10分及格,通常拿个14、15分老师就觉得给很高了(不过St Andrews以13.5分为及格标准)。在国外不管是上课、考试、评分方式都跟台湾不太一样,所以我们过去是需要适应一下。但如果学习遇到问题的话,我觉得多去请教老师或同学能够得到很大的帮助收获,当然他们也非常乐意帮助我们。【精彩内容,下期待续~】

     
 
 
Microwave Determination of Quantum-Well Capture and Escape Time in Light-Emitting Transistors

Professor Chao-Hsin Wu

Graduate Institute of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台湾大学光电所 吴肇欣教授

We demonstrated using microwave measurement (S-parameters) followed by small-signal analysis (Fig. 1) to determine the quantum-well (QW) capture and escape time of electrons in a light-emitting transistor (LET). The light-emitting transistor utilized embedded QWs in the base region of a heterojunction bipolar transistor (HBT) has been demonstrated with multi-GHz spontaneous optical bandwidth and recombination lifetime of a few ps.

The emitter-to-collector transit time (τec) of the LET related to the transistor cut-off frequency (fT) (Fig. 2) is composed of emitter charging time (τe), base transit time (τt), space charge transit time in base-collector junction (τsc), and collector charging time (τc). We found that base transit time, τt, of the LET is much long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HBT (25 ps to 5 ps) under same bias condition (Jc = 22.6 kA/cm2) due to the experience of capturing/escaping processes caused by the embedded QWs in the base region of the LET (Fig. 3).

This work has been published in IEEE Trans. Electron Devices, vol. 60, 1088 (2013).

Figure 1. HBT and LET device schematic layout (quarter) and the corresponding small-signal equivalent circuit model. DE = 13 μm, DB = 27 μm, and DC = 50 μm.

 

Figure 2. (a) Experimental h21 curves (red triangle: HBT; blue circle: LET). The extrapolation curves shows the cut-off frequency, fT, at 0 dB of the HBT is 16 GHz (corresponding τec=10 ps), and 5.3 GHz of the LET (corresponding τec=30 ps). (b) Measured and modeled S-parameters of the HBT and LET. The S-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in common-collector configuration.

 

Figure 3. Stack column plot of the components of emitter-to-collector transit time of the HBT and LET. Open circles represent the experimental emitter-collector transit time obtained from cut-off frequency (Fig. 2.(a).). The HBT base transit time (τt = 4.9 ps) is close to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and the LET base transit time (τt = 25 ps) includes carrier capture and escape time caused by QWs, which is about 20 ps.

 

     
     
 
 
论文题目:分布回馈型有机激光之研制与应用

姓名:郑行杰   指导教授:吴忠帜教授

 

摘要

由于分布回馈型有机激光(Distributed feedback organic lasers)可以作为有机传感器、光通讯、光谱学、整合光器件和生物领域的应用,近年来已经成为广泛研究的主题。在本篇论文中,我们研究有机材料的分布回馈型激光之制程和特性,并讨论该激光的可能应用。

我们首先应用电子束显影(EBL)方法和反应性离子蚀刻(RIE)方法来实现高质量的分布回馈型共振腔(DFB Resonator)。使用该分布回馈型共振腔的T3有机材料之有机激光具有低激光阈值(Threshold)。按照分布回馈型共振腔的理论,藉由分布回馈型有机激光参数的变化,激光特性可以调变,实验结果符合理论的预期。

根据先前有关退火后之T3薄膜中分子会重新排列方向的结果,我们利用由T3分子重新排列所造成之分布回馈型激光的等效折射率变化特性,实现同一试片中,分布回馈型激光的激光波长连续调变。此外我们应用能伸展或有弹性的基板,利用基板的延展所造成的分布回馈型共振腔周期长度变化,进而实现分布回馈型有机激光之发射波长调整。最后,我们应用寡聚芴(Oligofluorene)薄膜对氧气所具有感测的能力,藉由分布回馈型有机激光来加强感测的能力并作为氧气传感器。其具有高感测度与快速的反应时间。

本篇论文完成了具有世界水平的有机激光,并进而实现与理论吻合的两种波长调整机制,并利用有机激光实现了相关的应用,且有相当令人满意的结果。

图一、T3分布回馈型有机激光的激光输出特性

图二、刚沉积和不同退火条件下所测量之T3分布回馈型有机激光的激光光谱

 

 

论文题目:生物耦联金奈米环的制作与应用

姓名:曾虹谕   指导教授:杨志忠教授


摘要

在本研究中,我们展示高浓度金奈米环(Au nanoring)水溶液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我们使用奈米压印(nano-imprint lithography)技术以及金的二次溅镀(secondary sputtering)制程在高分子基板上制作生物耦联(bio-conjugated)之金奈米环,并转移到水溶液。在基板上进行奈米环的生物耦联具有许多优点,包括可以有效避免奈米环在离心过程中的损失,进而提升其产率。接下来,我们将生物耦联之金奈米环施加在人类肝癌细胞中,在波长为1315奈米的激光照射下,展示金奈米环的光热治疗(photothermal therapy)效果。经由量测不同强度之激光对细胞的杀伤范围,我们可以推算出造成细胞损伤的临界激光强度。

图一、不同高度之金奈米环其SEM图及消散频谱。

图二、施加金奈米环后经过激光照射之人类肝癌细胞。靠近光源中心之圆形区域可看到受损伤之癌细胞(染色后呈蓝色),其边界之激光强度为杀伤癌细胞之临界激光强度。

 

 
 
 

— 资料提供:影像显示科技知识平台 (DTKP, Display Technology Knowledge Platform) —

— 整理:林晃岩教授、张劭宇 —

光子晶体:通往可见光的桥梁

光子晶体是一种可以用来限制或是控制某一特定频带(亦即光子能隙)的周期性介电质结构,因此,光子晶体在全光集成电路上是一个很重要的构成组件,可以在一个很宽的频带里,动态地调整光子能隙是一个很重要的系统需求,但是至今却还很难真正达成,不过现在,台湾的Tsung-Hsien Lin以及在美国的同事展示了利用蓝相(BP)液晶光子晶体,使其可以在整段可见光频带范围内做光学上的能隙调整。

蓝相液晶光子晶体是很容易制作的,它是利用液晶经过自我组成(self-organization)的机制下,形成尺度为几百奈米的三维周期立方晶格结构,研究学者发现这种由对掌性碳偶氮苯1.7%、层列型液晶E48 (54.3%)、旋光参杂物质S811 (29%) 和R811 (15%)组成的化合物,其光子能隙经由蓝光的照射下可以在相当宽广的频带范围内作调整。

这种化合物存在着BP I与BP II两种状态,而这两种状态的光子能隙皆落在可见光频带内的不同区域,经由蓝光(波长为408奈米)的照射或是温度的改变,皆可使得在BP I与BP II这两种状态之间做可逆转换,此化合物一开始在波长约为470奈米时会有布拉格反射(Bragg reflection),经由蓝光(强度为13 mW cm−2)的照射后,BP II的反射频带可连续往长波长的方向移动(从470至520奈米),直到相变化变成BP I,当继续照射蓝光时,BP I的反射频带亦连续往更长波长移动(大约到630奈米),经过这15秒的照射之后,BP I的反射频带就不再移动而停留在630奈米处(整个转换流程如图一所示)。虽然在自然情况下因为热的衰减从BP I转变至BP II需要花数个小时,但是可以经由照射波长为532奈米的光(强度为24 mW cm−2)来加速转换速率,而研究中也发现当添加的对掌性物质浓度由1.7% 提升至 3.5%时,它可以调节的能隙范围由470–630奈米增加到420–710 奈米(如图二及图三所示)。

图一、A、B分别为对掌性物质浓度1.7%并以408奈米蓝光激光持续照射0、5、7、15秒下的反射式意图以及实际图。

 

图二、A、B分别为对掌性物质浓度3.5%并以408奈米蓝光激光持续照射0、2、8、10、27秒时它的反射式意图以及实际图,由图中可以发现当旋光剂浓度由1.7%增加至3.5%它的反射频谱范围变广了(多了紫外光波段)。

 

图三、在对掌性物质浓度3.5%下经由波长408奈米的光照射2、4、6、8、9、12、18、27秒(由左至右)的反射频谱图,它的逆过程在波长532奈米的光照射下则需要33秒的时间完成,并且由图中可知当照射时间越长,它的反射频谱会往长波长移动。

 

资料来源 1.

Noriaki Horiuchi, Photonic crystals: Bridging the visible, Nature Photonics 7, 767, 2013.

doi:10.1038/nphoton.2013.255. Published online 27 September 2013
http://www.nature.com/nphoton/journal/v7/n10/full/nphoton.2013.255.html

资料来源 2. Tsung-Hsien Lin, Yannian Li, Chun-Ta Wang, Hung-Chang Jau, Chun-Wei Chen, Cheng-Chung Li, Hari Krishna Bisoyi, Timothy J. Bunning, Quan Li, Red, Green and Blue Reflections Enabled in an Optically Tunable Self-Organized 3D Cubic Nanostructured Thin Film, Adv. Mater. 25(36), 5050–5054, 2013
http://dx.doi.org/10.1002/adma.201300798; 2013
 
 
 
版权所有   国立台湾大学电机信息学院光电工程学研究所   http://gipo.ntu.edu.tw/
欢迎转载   但请注明出处   http://gipo.ntu.edu.tw/monthly.htm/